图书介绍

中医未病学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未病学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 王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2800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72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184页
  • 主题词:中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未病学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中医未病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1

一、中医未病学基本概念1

二、未病相关概念3

三、中医未病学的性质与范畴6

第二节 中医未病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7

一、弘扬自身确立的崇高医学思想7

二、策应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医学目的与医学模式的转变7

三、策应中国式的医疗卫生保障和医疗政策8

四、构建中医预防医学,拓展中医学的服务功能8

第三节 中医未病学的历史源流9

一、远古及夏商时期——中医治未病经验的原始积累9

二、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医未病理论的逐渐形成9

三、秦汉晋隋时期——中医未病理论临床应用的开端11

四、唐宋时期——中医未病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积累13

五、金元时期——中医未病理论的不断丰富15

六、明清时期——中医治未病的实践应用16

七、近现代时期——中医未病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18

第四节 中医未病学的理论基础20

一、阴阳五行理论20

二、脏腑经络理论22

三、精气血津液理论24

四、体质理论26

五、正邪理论29

六、运气理论30

七、治则理论32

八、养生理论33

第二章 中医未病学的方法论体系37

第一节 测知方法37

一、认知方法37

二、预测方法39

三、测量方法42

四、信息方法43

第二节 干预方法45

一、无病状态45

二、欲病状态46

三、已病状态48

第三节 评价方法49

一、相关机构和评价标准50

二、常用评价指标51

三、卫生经济学评价53

四、循证医学评价54

第三章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58

第一节 道法自然,平衡阴阳58

一、道法自然58

二、平衡阴阳59

第二节 增强正气,规避邪气60

一、增强正气60

二、规避邪气60

第三节 早期诊治,防病传变61

一、早期诊治61

二、防病传变62

第四章 中医治未病与中医体质63

第一节 治未病的工具——体质可分63

一、体质类型特征63

二、体质分类辨识方法和工具68

第二节 治未病的依据——体病相关73

一、气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73

二、阳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73

三、阴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74

四、痰湿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74

五、湿热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76

六、血瘀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76

七、气郁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77

八、特禀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78

第三节 体质可调是治未病的手段79

一、气虚体质调理方法80

二、阳虚体质调理方法81

三、阴虚体质调理方法82

四、痰湿体质调理方法83

五、湿热体质调理方法84

六、血瘀体质调理方法85

七、气郁体质调理方法87

八、特禀体质调理方法88

第五章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91

第一节 健康管理概述91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与基本步骤91

二、中国健康管理现状与发展需求92

第二节 中医治未病在健康管理中的优势95

一、先进的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理念95

二、个性化的治未病方案95

三、丰富的防治手段与方法95

第三节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实施策略96

一、四类目标人群96

二、四种管理方案97

三、四项推进措施99

第四节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实践100

一、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实施流程100

二、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实践价值101

第六章 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病防控105

第一节 慢性病概述105

一、慢性病的特点105

二、慢性病的防治需求107

第二节 中医治未病防控慢性病的优势108

一、先进的治未病三级预防理念108

二、多元化的治未病防控手段109

三、可推广的个体化防控工具109

第三节 中医治未病防控慢性病的实施策略110

一、面向三类人群110

二、关注三个环节110

三、运用三种手段111

第四节 中医治未病防控慢性病实践112

一、慢性病体质一级预防112

二、慢性病体质二级预防113

三、慢性病体质三级预防113

第五节 常见慢性病防控参考方案115

一、原发性高血压115

二、2型糖尿病119

三、冠心病122

四、支气管哮喘125

第七章 中医治未病与积极老龄化129

第一节 老龄化社会概述129

一、老龄化社会的概念与测量方法129

二、老龄化社会的现状130

三、老龄化社会所产生的问题132

第二节 中医治未病与积极老龄化的关系133

一、积极老龄化133

二、中医治未病在积极老龄化中的现实意义134

第三节 中医治未病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施策略135

一、三类目标人群135

二、三种管理方案136

三、三项推进措施138

第四节 中医治未病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践140

一、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构建140

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与服务流程140

第八章 中医未病学与其他学科146

第一节 中医未病学与预防医学146

一、预防医学概述146

二、中医未病学与预防医学的关系147

第二节 中医未病学与健康管理学148

一、健康管理学概述148

二、中医未病学与健康管理学的关系148

第三节 中医未病学与公共卫生学149

一、公共卫生学概述149

二、中医未病学与公共卫生学的关系150

第四节 中医未病学与老年医学151

一、老年医学概述151

二、中医未病学与老年医学的关系151

第五节 中医未病学与临床医学152

一、临床医学概述152

二、中医未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153

第六节 中医未病学与康复医学153

一、康复医学概述154

二、中医未病学与康复医学的关系154

第七节 中医未病学与其他相关学科154

一、中医未病学与护理学154

二、中医未病学与心理学155

三、中医未病学与人体科学156

四、中医未病学与运动医学156

五、中医未病学与营养学157

第九章 中医治未病工程159

第一节 治未病健康工程159

第二节 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提供体系的建设160

一、建设目标160

二、体系框架160

三、体系运行161

第三节 治未病健康工程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161

一、建设目标161

二、体系框架161

第四节 治未病健康工程人才队伍平台的建设161

一、建设目标161

二、人才队伍结构161

第五节 治未病健康工程交流推广平台的建设162

一、建设目标162

二、建设内容162

第六节 治未病健康工程政策保障平台的建设162

一、政策扶持162

二、制度保障163

第七节 新时期的治未病工作166

一、治未病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66

二、九体医学健康计划的提出168

三、“互联网+治未病”发展模式1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