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用工程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用工程论
  • 展西亮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750498204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79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信用-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信用工程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信用探源1

1.1 信用的内涵1

1.1.1 信用概述1

1.1.2 信用的内涵3

1.2 产生信用的基础5

1.2.1 产生信用的经济基础5

1.2.2 产生信用的伦理基础6

1.2.3 产生信用的制度基础6

1.3 信用的特征7

1.3.1 归属性7

1.3.2 标识性8

1.3.3 传散性11

1.3.4 社会性11

1.4 中国诸家学派关于信用的思想12

1.4.1 儒家学派的信用思想12

1.4.2 道家学派的信用思想16

1.4.3 法家学派的信用思想19

1.4.4 墨家学派的信用思想23

1.4.5 杂家学派的信用思想24

1.4.6 史家学派的信用思想25

1.4.7 纵横家学派的信用思想26

第2章 信用制度的演进28

2.1 信用制度及变迁28

2.1.1 信用制度的内涵28

2.1.2 信用制度的变迁30

2.2 人类信用制度的历史演进32

2.2.1 自然经济阶段的信用制度32

2.2.2 货币经济阶段的信用制度33

2.2.3 信用经济阶段的信用制度35

2.3 中国信用制度的演变37

2.3.1 中国传统的信用制度37

2.3.2 近代的信用制度发展40

2.3.3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用制度41

2.3.4 改革开放后的市场信用制度42

2.4 信用制度演进的基本趋势44

2.4.1 长期存在的人伦信用制度44

2.4.2 传统人伦信用制度的局限44

2.4.3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契约信用制度46

第3章 信用的经济学阐释49

3.1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49

3.1.1 资本主义信用的产生49

3.1.2 信用的概念与特征50

3.1.3 信用制度产生的效应51

3.1.4 资本主义信用的形式与运行54

3.1.5 信用的本质与秘密56

3.2 西方经济学的信用理论58

3.2.1 西方信息经济学与信用理论58

3.2.2 博弈论与信用理论60

3.2.3 新制度经济学与信用理论63

3.3 经济社会对信用的制度解释64

3.3.1 发挥市场交易秩序作用,促进正常交易进行64

3.3.2 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67

3.3.3 与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相适应70

3.3.4 关注并实现“人文关怀”,满足人的根本需要73

3.3.5 契合金融经济的内在要求75

3.4 信用对于市场经济的必要性75

3.4.1 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和基础75

3.4.2 保障并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76

3.4.3 开启微观主体的市场信用活动78

3.4.4 促进金融活动的开展79

3.4.5 促进经济活动与交易创新81

3.4.6 促进经济活动信用化和经济成长82

第4章 社会信用体系83

4.1 社会信用体系的产生及内涵83

4.1.1 信用与信息约束83

4.1.2 社会信用体系产生的原因84

4.1.3 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86

4.2 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资本86

4.2.1 诚信度及其度量86

4.2.2 合规度及其度量90

4.2.3 践约度及其度量94

4.3 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97

4.3.1 信用立法97

4.3.2 信用交易98

4.3.3 信用监管98

4.3.4 信用服务99

4.3.5 信用文化与教育99

4.4 失信惩罚机制99

4.4.1 失信惩罚机制的内涵99

4.4.2 失信惩罚机制的内容100

第5章 征信102

5.1 征信的基本内涵102

5.1.1 征信的定义102

5.1.2 征信的构成要素102

5.2 征信及征信体系模式105

5.2.1 征信的分类105

5.2.2 征信体系模式108

5.3 征信系统109

5.3.1 企业征信系统109

5.3.2 个人征信系统112

5.3.3 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114

5.4 国外征信体系模式116

5.4.1 美国的模式116

5.4.2 欧洲的模式123

5.4.3 日本的模式127

5.5 中国征信业的发展129

5.5.1 关于征信的相关法律法规解释129

5.5.2 关于征信的类型划分131

5.5.3 关于金融征信的发展132

5.5.4 关于商业信用征信的发展133

5.5.5 关于监管征信的发展134

第6章 信用评级137

6.1 信用评级的内涵与市场价值137

6.1.1 信用评级的内涵137

6.1.2 信用评级的市场价值139

6.2 国家信用评级的演进141

6.2.1 国家信用评级的兴起141

6.2.2 国家信用评级的诞生142

6.2.3 国家信用评级的衰落144

6.2.4 国家信用评级的复苏145

6.3 国家主权信用评级147

6.3.1 关于评级的界定147

6.3.2 关于定量评级148

6.3.3 划分投资级与投机级150

6.3.4 信用评级的基本规则152

6.4 企业信用评级业务的流程156

6.4.1 进行项目立项与项目准备156

6.4.2 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尽职调查158

6.4.3 开展信用风险评估167

6.4.4 开展信用等级确定172

6.4.5 开展信用等级公示和跟踪176

第7章 信用科学与信用风险计量180

7.1 信用科学的内涵180

7.1.1 信用科学的发源180

7.1.2 信用科学的关系等式181

7.2 信用的基本关系与形态182

7.2.1 信用的基本关系182

7.2.2 信用的基本形态184

7.3 信用风险计量的要素187

7.3.1 违约概率187

7.3.2 违约损失187

7.3.3 违约暴露188

7.3.4 期限188

7.4 信用风险计量模型189

7.4.1 CreditMetrics模型189

7.4.2 KMV模型194

第8章 信用成长与社会信用管理201

8.1 信用成长的基础信用环境201

8.1.1 他人的信用行为201

8.1.2 社会信用体系202

8.1.3 信用制度环境202

8.1.4 信用文化环境203

8.2 信用成长的微观机制205

8.2.1 授信者信用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205

8.2.2 受信者信用行为维持的必要条件206

8.2.3 信用成长的利益驱动206

8.3 影响信用成长微观机制运行的因素207

8.3.1 信息因素207

8.3.2 法制因素208

8.3.3 经济因素209

8.3.4 文化因素209

8.4 社会信用管理210

8.4.1 社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体系210

8.4.2 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缺失212

8.4.3 政府的主导作用213

8.4.4 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216

8.4.5 法律制度的强制作用218

8.4.6 其他补充作用219

第9章 信用危机224

9.1 信用危机的内涵与根源224

9.1.1 信用危机的基本内涵224

9.1.2 信用危机的认识根源225

9.2 次贷危机227

9.2.1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227

9.2.2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228

9.2.3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229

9.2.4 次贷危机的爆发232

9.3 欧债危机234

9.3.1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234

9.3.2 欧债危机的困境235

9.3.3 欧债危机演进的特点237

9.3.4 欧债危机引发的潜在银行风险238

9.4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240

9.4.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240

9.4.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蕴含的风险242

第10章 信用治理246

10.1 信用秩序规范246

10.1.1 信用失序的由来246

10.1.2 整合信用秩序,发挥规范作用248

10.1.3 增加对信用行为的制度性规定,发挥引导作用250

10.1.4 健全中介机构,发挥监督作用252

10.2 产权治理254

10.2.1 产权治理的信用与社会背景254

10.2.2 信用与产权的关系256

10.2.3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258

10.3 社会信用管理创新260

10.3.1 失信惩罚机制设计260

10.3.2 征信体系创新262

10.3.3 信用评级制度创新263

10.4 信用治理的多维路径265

10.4.1 信用技术实现路径265

10.4.2 信用制度建设路径267

10.4.3 信用文化形成路径269

参考文献2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