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次生社会化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次生社会化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研究
  • 费梅苹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9346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1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33页
  • 主题词:青少年教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次生社会化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一、社会转型下上海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1

二、青少年犯罪问题和青少年社区矫正5

三、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困境8

第二节 研究目的10

第三节 研究问题12

第四节 研究意义12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全书结构13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

第一节 青少年偏差和犯罪行为的相关研究17

一、青少年犯罪群体特征研究17

二、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理论研究19

三、青少年偏差和犯罪行为的原因分析22

四、青少年犯罪的介入研究28

五、社会建构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31

六、青少年偏差历程或轨迹研究32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化的相关研究33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类别研究34

二、青少年社会化的动力因素研究37

三、青少年社会化对青少年特定行为的影响研究40

四、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研究42

第三节 宏观社会结构与微观个体行为的关系研究43

一、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43

二、社会结构与个体行为的互构关系研究46

第四节 对文献的基本总结47

一、关于青少年偏差或犯罪行为的研究文献总结48

二、关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文献的总结49

三、关于研究方法的总结49

四、本项研究的研究空间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52

第一节 质性研究取向52

一、研究范式52

二、质性研究方法53

三、研究取向54

第二节 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55

一、选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原因55

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57

第三节 研究过程59

一、准备和探索阶段59

二、深入访谈及理论抽样阶段62

三、资料分析和理论发展阶段66

第四节 研究的可信性问题71

第五节 研究方法运用中的不足72

第六节 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73

第四章 次生社会化的游离阶段——脱离课堂76

第一节 学习压力下的挫败与沮丧76

一、学业压力77

二、学校的“刻板印象”79

第二节 学校环境差乱下的偏差与逃离83

一、普通中学的学校环境:忽视与冲突84

二、职校的学校环境:差乱与无序90

第三节 家庭失管或强压下的疏离与较劲97

一、失管或高压类家庭关系97

二、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99

第四节 课堂之外的体验与释放109

一、游离课堂之外110

二、青少年次生社会化的萌发114

第五节 小结116

第五章 次生社会化的自衍阶段一:形成同伴圈120

第一节 玩120

一、玩的起始时间与玩的类型121

二、玩与青少年角色及行为规范的习得126

第二节 形成同伴圈131

一、玩伴131

二、冲突133

三、彼此认同136

四、对于同伴圈的分析139

第三节 小结143

第六章 次生社会化的自衍阶段二:混在道上145

第一节 混145

一、混的轨迹146

二、兄弟149

三、老大150

第二节 道上营生153

一、受雇打架153

二、盗窃154

三、黑道交易157

第三节 犯罪160

一、冲动164

二、受老大指派165

三、协同行动167

四、帮朋友出气170

五、对着干171

六、报复欺凌者172

七、贪小盲从173

八、街头挑衅175

第四节 犯罪事件基本要素分析176

第五节 小结182

第七章 次生社会化的多元衍化阶段184

第一节 多元衍化的制度性影响因素——社区矫正184

一、上海的青少年社区矫正实践185

二、社区矫正服务对青少年的影响186

三、目前社区矫正服务存在的局限189

第二节 青少年多元衍化的三种形态194

一、回归主流社会194

二、迷茫和彷徨198

三、混迹黑道203

第三节 多元衍化阶段青少年的特征分析204

一、“自我结构”的失衡204

二、工作经历的多变性206

三、生活现状和生活态度的多元性209

四、对于未来的考虑214

第四节 小结217

第八章 偏差青少年次生社会化过程的讨论221

第一节 偏差青少年次生社会化的微观互动机制和行为逻辑221

一、偏差青少年次生社会化的互动机制:“共认符号”和“协同行动”221

二、偏差青少年次生社会化的行为逻辑:寻求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224

第二节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社会互动过程的宏观环境分析230

一、社会转型中的迷乱232

二、教育制度下的分流236

三、就业制度下的排斥240

第三节 关于青少年社会化的理论探讨244

第九章 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探索248

第一节 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视角248

一、社会互动的理论视角248

二、青少年矫正社会工作基本框架251

三、偏差青少年的角色创造和重整行动255

四、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服务项目设计256

第二节 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探索259

一、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构建的基本要求259

二、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宏观介入263

三、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流程265

第三节 小结270

第十章 研究结论273

第一节 研究结论: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是青少年的次生社会化过程273

第二节 研究贡献278

第三节 研究局限及今后研究的方向280

参考文献282

附录:22名受访对象的背景资料300

后记315

图3-1 受访青少年的成长阶段64

图3-2 “自衍”概念的编码形成过程70

图4-1 受访青少年小学和初中生活变化图79

图4-2 受访青少年偏离学校原因分析83

图4-3 受访青少年眼中的职校96

图4-4 不同维度下家庭关系的类型98

图4-5 一般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转折阶段115

图4-6 受访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转折阶段116

图5-1 受访青少年间的彼此认同137

图6-1 混的轨迹148

图6-2 道上营生的满足感156

图6-3 青少年帮派道上营生衍生图160

图6-4 处于次生社会化不同阶段的受访青少年犯罪比例图160

图6-5 2008年上海市青少年犯罪类型图161

图6-6 2008年上海市青少年犯罪类型比例图162

图6-7 受访青少年犯罪类型图162

图6-8 受访青少年犯罪类型比例图163

图6-9 受访青少年犯罪情境图——对着干172

图7-1 受访青少年“断”的状态图218

图7-2 受访青少年“续”的状态图219

图8-1 偏差历程、生活经验与青少年暴力行为225

图8-2 暴力行为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转变226

图8-3 暴力行为与青少年自我概念转变的理论解释227

图8-4 青少年寻求自我、获得认同、形成次生社会化过程关系图228

图8-5 社会转型环境与偏差青少年边缘化231

图8-6 受访青少年教育分流历程图237

图8-7 “推”、“拉”与青少年边缘化243

图9-1 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中的意义建构250

图9-2 “游离”阶段的社会工作介入252

图9-3 “自衍”阶段的社会工作介入253

图9-4 “多元衍化”阶段的社会工作介入254

图9-5 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的行动逻辑256

图9-6 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流程265

图10-1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274

表3-1 受访社区矫正青少年基本情况表73

表6-1 受访青少年犯罪事件基本要素分析表177

表9-1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服务项目目标257

表9-2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服务项目内容和程序2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