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学方法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学方法论
  • 王利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4787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786页
  • 文件大小:362MB
  • 文件页数:814页
  • 主题词:法学-方法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学方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导论3

第一章 法学方法论概述3

第一节 法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征3

一、法学方法论的概念3

二、法学方法论的特征7

三、法学方法论的功能17

四、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24

第二节 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26

一、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26

二、法学方法论中所研究的方法的特点30

第三节 法学方法论与法学的关系32

一、法学方法论是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2

二、法学方法论与法理学的关系35

三、法学方法论与部门法学之间的关系38

第四节 法学方法论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41

一、法学方法论与立法学41

二、法学方法论与证据法学43

三、法学方法论与法教义学43

四、法学方法论与民法方法论45

第五节 法学方法论的历史发展47

第六节 法学方法论的体系56

一、法学方法论的体系构建56

二、法学方法论的体系构成60

第二编 司法三段论67

第二章 司法三段论的一般原理67

第一节 司法三段论概述69

一、司法三段论的概念和特征69

二、司法三段论与逻辑推理75

三、司法三段论与法律推理77

第二节 司法三段论的功能79

一、司法三段论的适用范围79

二、司法三段论的功能81

第三节 司法三段论的发展87

第四节 司法三段论运用的基本要求95

一、司法三段论运用的基本要求95

二、司法三段论推理的反复运用104

第五节 司法三段论与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105

一、司法三段论的局限性105

二、司法三段论与法律解释的综合运用108

三、司法三段论与价值判断的综合运用112

四、司法三段论与法律论证的综合运用116

第三章 大前提——法律规范119

第一节 司法三段论中的大前提121

一、大前提的特征121

二、大前提与法律渊源的比较127

第二节 找法的基本路径129

一、两大法系方法论的共同特点129

二、找法的基本路径132

第三节 法无规定时的找法方法151

一、在法无规定情况下的找法与漏洞填补151

二、在法无规定情况下的找法的步骤153

第四节 大前提的规范效力等级160

一、规范效力等级的概念及其在方法论上的意义160

二、确立大前提的规范效力等级应遵循的原则162

第四章 小前提——法律事实170

第一节 概述171

一、小前提的概念和特征171

二、作为小前提的法律事实与依据证据规则证明的事实的区别176

三、确定小前提的双重目的180

第二节 确定小前提的步骤182

一、法律事实的识别——将生活事实上升为法律事实182

二、法律行为的识别187

三、法律关系的识别191

四、要件事实的识别197

五、要件事实的整理198

第三节 要件事实的整理199

一、要件事实的整理的特征199

二、要件事实的整理过程203

第四节 事实要件与规范要件的互动210

一、事实要件与规范要件的互动210

二、事实要件和规范要件的反复验证和比对213

第五章 连接——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的结合216

第一节 连接是司法三段论的直接目的217

一、连接的概念和特征217

二、连接在司法三段论中的功能226

第二节 连接的目的231

一、连接旨在寻找最密切联系的规则231

二、最密切联系规则的判断方法235

第三节 连接的步骤242

一、最密切联系规则的确定是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综合运用的结果242

二、连接的具体步骤246

第四节 连接过程中的目光往返流转251

一、目光往返流转的概念251

二、目光往返流转的必要性253

三、目光往返流转的方式257

第六章 连接的典型方法264

第一节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265

一、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概念265

二、法律关系分析法的特点和功能267

三、法律关系分析法的运用270

第二节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279

一、请求权基础分析法的概念279

二、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的适用步骤282

三、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与法律关系分析法的比较293

第三节 案例指导方法294

一、指导性案例在方法论中的意义295

二、指导性案例的效力305

三、类似案件的判断方法309

第七章 自由裁量及其限制315

第一节 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和特征316

一、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概念316

二、司法自由裁量权理论的发展321

三、司法自由裁量权与法学方法论325

第二节 司法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原则331

一、司法自由裁量权行使原则概述331

二、司法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具体原则334

第三节 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权的依据338

一、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司法自由裁量338

二、在存在法律漏洞情况下的自由裁量344

第四节 自由裁量权行使的规范347

一、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必要性347

二、遵循法律关于自由裁量权的限制规定350

三、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方法354

第三编 法律解释学361

第八章 狭义法律解释方法361

第一节 狭义法律解释方法概述364

一、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的概念和特征364

二、狭义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顺序367

第二节 文义解释372

一、文义解释的概念372

二、文义解释的依据376

三、文义解释的主要规则380

第三节 体系解释383

一、体系解释的概念和特征383

二、体系解释的步骤387

三、体系解释的规则393

第四节 当然解释398

一、当然解释的概念398

二、当然解释的方法401

三、当然解释的性质403

四、当然解释的规则404

第五节 反面解释405

一、反面解释的概念405

二、反面解释的适用条件408

三、反面解释的适用步骤411

四、反面解释适用的规则412

第六节 目的解释414

一、目的解释的概念和特征414

二、目的解释方法的运用418

三、目的解释应当遵守的原则422

第七节 限缩解释和扩张解释425

一、限缩解释425

二、扩张解释428

三、限缩解释和扩张解释的规则431

第八节 历史解释433

一、历史解释的概念和特征433

二、历史解释需要考虑的因素436

三、历史解释方法应当遵循的规则439

第九节 社会学解释440

一、社会学解释的概念和特征440

二、社会学解释方法的适用步骤445

三、社会学解释的规则453

第十节 合宪性解释456

一、合宪性解释的概念和特征456

二、合宪性解释的适用步骤460

三、合宪性解释的规则464

第九章 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具体化466

第一节 不确定概念的具体化467

一、不确定概念的定义和特点467

二、不确定概念的具体化469

第二节 一般条款的具体化473

一、一般条款的概念和特征473

二、一般条款的具体化475

第三节 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类型化476

第十章 法律漏洞的填补481

第一节 法律漏洞填补概述483

一、法律漏洞的概念及其认定483

二、法律漏洞填补的概念和特征494

三、法律漏洞填补的具体规则496

第二节 类推适用499

一、类推适用的概念和特征499

二、类推的分类503

三、类推适用的步骤504

四、类推适用的规则509

第三节 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510

一、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的概念和特征510

二、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的类型512

三、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的区别513

四、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的适用步骤515

五、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的适用规则517

第四节 基于习惯法的漏洞填补518

一、基于习惯法的漏洞填补的概念518

二、填补法律漏洞的规则是习惯法而非习惯523

三、习惯法填补法律漏洞的程序525

四、依习惯解释的规则529

第五节 基于比较法的漏洞填补530

一、比较法方法的概念和特点530

二、比较法解释方法的运用534

三、依据比较法填补漏洞的规则536

第六节 基于法律原则的漏洞填补539

一、基于法律原则的漏洞填补概述539

二、依据基本原则填补法律漏洞的步骤543

三、依据基本原则填补法律漏洞的规则549

第四编 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555

第十一章 价值判断555

第一节 价值判断的概念和作用556

一、价值判断的概念和特征556

二、价值判断的功能563

第二节 价值判断的理论发展566

第三节 价值判断的具体运用573

一、价值判断的具体运用573

二、对价值判断的规范581

第四节 价值体系及其冲突582

一、价值体系的特点582

二、价值体系构成585

三、价值冲突及其协调590

第五节 价值位阶与判断592

一、价值位阶的概念和功能592

二、民法中的价值位阶594

三、价值位阶的判断600

第六节 价值判断的适用步骤601

第七节 对价值判断的规范610

一、对价值判断进行规范的必要性610

二、规范价值判断的规则611

第十二章 利益衡量622

第一节 利益衡量概述623

一、利益衡量的概念和特征623

二、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的关系629

三、利益衡量的功能及其局限性631

第二节 利益衡量的方法637

一、利益衡量的方法637

二、利益的位阶641

第三节 利益衡量的原则651

一、利益衡量的原则651

二、利益衡量所应考虑的因素656

第四节 利益衡量的具体运用660

一、法有规定的情况下的利益衡量660

二、利益衡量在漏洞填补中的作用664

第五编 法律论证与法律思维669

第十三章 法律论证669

第一节 法律论证的概念及功能670

一、法律论证的概念和特征670

二、法律论证与相关概念678

第二节 法律论证的理论发展684

一、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与发展684

二、法律论证理论兴起与发展的原因690

第三节 法律论证的功能692

一、法律论证在裁判中的作用692

二、法律论证在方法论中的作用694

第四节 法律论证方法700

一、法律论证方法概述700

二、法律论证的基本方法703

第五节 论证负担规则713

一、论证负担规则的概念与特征713

二、论证负担的具体规则715

第六节 论证程度区分718

一、论证程度上的区分718

二、论证程度理论的具体运用719

第七节 法律论证与证成724

一、法律论证与证成的关系724

二、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727

三、证成的判断730

四、论证义务的排除732

第十四章 法律思维735

第一节 法律思维概述736

一、法律思维的概念和特征736

二、法律思维与简单的经验思维743

第二节 法律思维的类型746

一、概念思维746

二、类型化思维750

三、规范思维754

四、体系化思维756

五、逻辑思维761

六、价值取向思维763

第三节 法律思维在裁判活动中的运用766

一、法律思维在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作用766

二、法律思维在裁判活动中的运用方式768

参考书目773

后记7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