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Cadence高速PCB设计实战攻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Cadence高速PCB设计实战攻略](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3440294.jpg)
- 李增,林超文,蒋修国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28502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42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660页
- 主题词:印刷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Cadence高速PCB设计实战攻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原理图OrCAD Capture CIS1
1.1 OrCAD Capture CIS基础使用1
1.1.1 新建Project工程文件2
1.1.2 普通元件放置方法(快捷键P)3
1.1.3 Add library增加元件库4
1.1.4 Remove Library移除元件库4
1.1.5 当前库元件的搜索办法4
1.1.6 使用Part Search选项来搜索5
1.1.7 元件的属性编辑6
1.1.8 放置电源和GND的方法7
1.2 元件的各种连接办法8
1.2.1 同一个页面内建立互连线连接8
1.2.2 同一个页面内NET连接10
1.2.3 无电气连接的引脚,放置无连接标记11
1.2.4 不同页面间建立互连的方法12
1.2.5 总线的使用方法13
1.2.6 总线中的说明15
1.3 浏览工程及使用技巧16
1.3.1 Browse的使用方法16
1.3.2 浏览Parts元件17
1.3.3 浏览Nets18
1.3.4 利用浏览批量修改元件的封装19
1.4 常见的基本操作办法20
1.4.1 选择元件20
1.4.2 移动元件21
1.4.3 旋转元件21
1.4.4 镜像翻转元件21
1.4.5 修改元件属性22
1.4.6 放置文本和图形22
1.5 创建新元件库24
1.5.1 创建新的元件库24
1.5.2 创建新的库元件25
1.5.3 创建一个Parts的元件25
1.5.4 创建多个Parts的元件29
1.5.5 一次放置多个Pins,Pin Array命令33
1.5.6 低电平有效PIN名称的写法34
1.5.7 利用New Part Creation Spreadsheet创建元件34
1.5.8 元件库的常用编辑技巧36
1.5.9 Homogeneous类型元件画法36
1.5.10 Heterogeneous类型元件画法37
1.5.11 多Parts使用中出现的错误38
1.5.12 解决办法38
1.6 元件增加封装属性39
1.6.1 单个元件增加Footprint属性39
1.6.2 元件库中添加Footprint属性,更新到原理图40
1.6.3 批量添加Footprint属性41
1.7 相应的操作生成网络表相关内容43
1.7.1 原理图编号43
1.7.2 进行DRC检查45
1.7.3 DRC警告和错误48
1.7.4 统计元件PIN数48
1.8 创建元件清单49
1.8.1 标准元件清单49
1.8.2 Bill of Matenal输出51
第2章 Cadence的电路设计流程52
2.1 Cadence板级设计流程52
2.1.1 原理图设计阶段52
2.1.2 PCB设计阶段52
2.1.3 生产文件输出阶段53
2.2 Allegro PCB设计流程53
2.2.1 前期准备工作53
2.2.2 PCB板的结构设计53
2.2.3 导入网络表54
2.2.4 进行布局、布线前的仿真评估54
2.2.5 在约束管理中建立约束规则54
2.2.6 手工布局及约束布局54
2.2.7 手工进行布线或自动布线54
2.2.8 布线完成以后进行后级仿真55
2.2.9 网络、DRC检查和结构检查55
2.2.10 布线优化和丝印55
2.2.11 输出光绘制板55
第3章 工作界面介绍及基本功能57
3.1 Allegro PCB Designer启动57
3.2 软件工作的主界面58
3.3 鼠标的功能64
3.4 鼠标的Stroke功能65
3.5 Design parameters命令的Display选项卡67
3.6 Design parameters命令的Design选项卡71
3.7 Design parameters命令的Text选项卡72
3.8 Design parameters命令的Shape选项卡73
3.9 Design parameters命令的Flow planning选项卡73
3.10 Design parameters命令的Route选项卡74
3.11 Design parameters命令的Mfg Applications选项卡74
3.12 格点设置75
3.13 Allegro中的层和层设置76
3.14 PCB叠层79
3.15 层面显示控制和颜色设置80
3.16 Allegro常用组件86
3.17 脚本录制89
3.18 用户参数及变量设置89
3.19 快捷键设置91
3.20 Script脚本做成快捷键94
3.21 常用键盘命令95
3.22 走线时用快捷键改线宽96
3.23 定义快捷键换层放Via96
3.24 系统默认快捷键96
3.25 文件类型介绍97
第4章 焊盘知识及制作方法98
4.1 元件知识98
4.2 元件开发工具99
4.3 元件制作流程和调用99
4.4 获取元件库的方式100
4.5 PCB正片和负片100
4.6 焊盘的结构101
4.7 Thermal Relief和Anti Pad103
4.8 Pad Designer106
4.9 焊盘的命名规则109
4.10 SMD表面贴装焊盘的制作112
4.11 通孔焊盘的制作(正片)114
4.12 制作Flash Symbol115
4.13 通孔焊盘的制作(正负片)117
4.14 DIP元件引脚尺寸和焊盘尺寸的关系120
4.15 SMD元件引脚尺寸和焊盘尺寸的关系121
4.16 SMD分立元件引脚尺寸和焊盘尺寸的关系121
4.17 常用的过孔孔径和焊盘尺寸的关系122
4.18 实例:安装孔或固定孔的制作122
4.19 实例:自定义表面贴片焊盘124
4.20 实例:制作空心焊盘128
4.21 实例:不规则带通孔焊盘的制作129
第5章 元件封装命名及封装制作133
5.1 SMD分立元件封装的命名方法133
5.2 SMD IC芯片的命名方法134
5.3 插接元件的命名方法135
5.4 其他常用元件的命名方法137
5.5 元件库文件说明139
5.6 实例:0603电阻封装制作141
5.7 实例:LFBGA100封装148
5.8 利用封装向导制作msop8封装155
5.9 实例:插件电源插座封装制作160
5.10 实例:圆形锅仔片封装制作170
5.11 实例:花状固定孔的制作办法175
5.12 实例:LT3032 DE14MA封装制作178
第6章 电路板创建与设置184
6.1 电路板的组成要素184
6.2 使用向导创建电路板185
6.3 手工创建电路板192
6.4 手工绘制电路板外框Outline195
6.5 板框倒角196
6.6 创建允许布线区域Route Keepin196
6.7 创建元件放置区域Package Keepin197
6.8 用Z-Copy创建Route Keepin和Package Keepin199
6.9 创建和添加安装孔或定位孔201
6.10 导入DXF板框203
6.11 尺寸标注205
6.12 Cross-section209
6.13 设置叠层结构210
第7章 Netlist网络表解读及导入213
7.1 网络表的作用213
7.2 网络表的导出,Allegro方式213
7.3 Allegro方式网络表解读216
7.4 网络表的导出,Other方式218
7.5 Other方式网络表解读219
7.6 Device文件详解220
7.7 库路径加载223
7.8 Allegro方式网络表导入224
7.9 Other方式网络表导入226
7.10 网络表导入常见错误和解决办法228
第8章 PCB板的叠层与阻抗229
8.1 PCB层的构成229
8.2 合理确定PCB层数231
8.3 叠层设置的原则231
8.4 常用的层叠结构232
8.5 电路板的特性阻抗236
8.6 叠层结构的设置238
8.7 Cross Section中的阻抗计算239
8.8 厂商的叠层与阻抗模板242
8.9 Polar SI9000阻抗计算243
第9章 电路板布局248
9.1 PCB布局要求248
9.1.1 可制造性设计(DFM)248
9.1.2 电气性能的实现249
9.1.3 合理的成本控制249
9.1.4 美观度249
9.2 布局的一般原则249
9.3 布局的准备工作253
9.4 手工摆放相关窗口的功能254
9.5 手工摆放元件259
9.6 元件摆放的常用操作261
9.6.1 移动元件261
9.6.2 移动(Move)命令中旋转元件264
9.6.3 尚未摆放时设置旋转266
9.6.4 修改默认元件摆放的旋转角度267
9.6.5 一次进行多个元件旋转267
9.6.6 镜像已经摆放的元件268
9.6.7 摆放过程中的镜像元件269
9.6.8 右键Mirror镜像元件270
9.6.9 默认元件摆放镜像270
9.6.10 元件对齐操作270
9.6.11 元件位置交换Swap命令271
9.6.12 Highlight和Dehighlight272
9.7 Quick Place窗口274
9.8 按Room摆放元件274
9.8.1 给元件赋Room属性275
9.8.2 按Room摆放元件277
9.9 原理图同步按Room摆放元件278
9.10 按照原理图页面摆放元件280
9.11 Capture和Allegro的交互布局282
9.12 飞线Rats的显示和关闭284
9.13 SWAP Pin和Function功能287
9.14 元件相关其他操作288
9.14.1 导出元件库288
9.14.2 更新元件(Update Symbols)289
9.14.3 元件布局的导出和导入290
9.15 焊盘Pad的更新、修改和替换291
9.15.1 更新焊盘命令291
9.15.2 编辑焊盘命令292
9.15.3 替换焊盘命令293
9.16 阵列过孔(Via Arrays)294
9.17 模块复用295
第10章 Constraint Manager约束规则设置299
10.1 约束管理器(Constraint Manager)介绍299
10.1.1 约束管理器的特点299
10.1.2 约束管理器界面介绍300
10.1.3 与网络有关的约束与规则303
10.1.4 物理和间距规则304
10.2 相关知识305
10.3 布线DRC及规则检测开关310
10.4 修改默认约束规则311
10.4.1 修改默认物理约束Physical311
10.4.2 修改过孔Vias约束规则314
10.4.3 修改默认间距约束Spacing315
10.4.4 修改默认同网络间距约束Same Net Spacing316
10.5 新建扩展约束规则及应用317
10.5.1 新建物理约束Physical及应用317
10.5.2 新建间距约束Spacing及应用318
10.5.3 新建同网络间距约束Same Net Spacing及应用320
10.6 Net Class的相关应用323
10.6.1 新建Net Class323
10.6.2 Net Class内的对象编辑325
10.6.3 对Net Class添加Physical约束328
10.6.4 Net Class添加Spacing约束330
10.6.5 Net Class-Class间距规则331
10.7 区域约束规则333
10.8 Net属性336
10.9 DRC338
10.10 电气规则338
10.11 电气布线约束规则及应用339
10.11.1 连接(Wiring)约束及应用339
10.11.2 过孔(Vias)约束及应用343
10.11.3 阻抗(Impedance)约束及应用344
10.11.4 最大/最小延迟或线长约束及应用346
10.11.5 总线长(Total Etch Length)约束及应用347
10.11.6 差分对约束及应用348
10.11.7 相对等长约束及应用351
第11章 电路板布线356
11.1 电路板基本布线原则356
11.1.1 电气连接原则356
11.1.2 安全载流原则361
11.1.3 电气绝缘原则362
11.1.4 可加工性原则362
11.1.5 热效应原则363
11.2 布线规划363
11.3 布线的常用命令及功能366
11.3.1 Add Connect增加布线366
11.3.2 Add Connect右键菜单372
11.3.3 调整布线命令Slide373
11.3.4 编辑拐角命令Vertex376
11.3.5 自定义走线平滑命令Custom smooth376
11.3.6 改变命令Change377
11.3.7 删除布线命令Delete378
11.3.8 剪切命令Cut379
11.3.9 延迟调整命令Delay Tuning380
11.3.10 元件扇出命令Fanout382
11.4 差分线的注意事项及布线386
11.4.1 差分线的要求386
11.4.2 差分线的约束386
11.4.3 差分线的布线388
11.5 群组的注意事项及布线390
11.5.1 群组布线的要求390
11.5.1 群组布线390
11.6 布线高级命令及功能393
11.6.1 Phase Tune差分相位调整393
11.6.2 Auto-interactive Phase Tune自动差分相位调整394
11.6.3 Auto Interactive Delay Tune自动延迟调整396
11.6.4 Timing Vision命令398
11.6.5 Snake mode蛇形布线399
11.6.6 Scribble mode草图模式399
11.6.7 Duplicate drill hole过孔重叠检查400
11.7 布线优化Gloss400
11.8 时钟线要求和布线406
11.8.1 时钟线要求406
11.8.2 时钟线布线407
11.9 USB接口设计建议407
11.9.1 电源和阻抗的要求408
11.9.2 布局与布线408
11.10 HDMI接口设计建议410
11.11 NAND Flash设计建议411
第12章 电源和地平面处理412
12.1 电源和地处理的意义412
12.2 电源和地处理的基本原则413
12.2.1 载流能力413
12.2.2 电源通道和滤波415
12.2.3 分割线宽度415
12.3 内层铺铜416
12.4 内层分割418
12.5 外层铺铜423
12.6 编辑铜皮边界425
12.7 挖空铜皮425
12.8 铜皮赋予网络426
12.9 删除孤岛426
12.10 合并铜皮428
12.11 铜皮属性设置429
12.11.1 Shape fill选项卡429
12.11.2 Void controls选项卡430
12.11.3 Clearances选项卡430
12.11.4 Thermal relief connects选项卡431
第13章 制作和添加测试点与MARK点433
13.1 测试点的要求433
13.2 测试点的制作433
13.2.1 启动工具433
13.2.2 设置测试点参数434
13.2.3 保存焊盘文件434
13.3 自动加入测试点435
13.3.1 选择命令435
13.3.2 Preferences功能组的参数设置435
13.3.3 Padstack Selection选项卡(指定测试点)438
13.3.4 Probe Types选项卡(探针的类型)439
13.3.5 Testprep Automatic自动添加测试点439
13.3.6 添加测试点440
13.3.7 查看测试点报告440
13.4 手动添加测试点441
13.4.1 手动添加测试点命令441
13.4.2 手动执行添加441
13.4.3 修改探针图形442
13.5 加入测试点的属性442
13.6 Mark点制作规范444
13.7 Mark点的制作与放置445
第14章 元件重新编号与反标449
14.1 部分元件重新编号449
14.2 整体元件重新编号452
14.3 用PCB文件反标453
14.4 使用Allegro网络表同步455
第15章 丝印信息处理和BMP文件导入456
15.1 丝印的基本要求456
15.2 字号参数调整456
15.3 丝印的相关层457
15.3.1 Components元件属性显示457
15.3.2 Package Geometry元件属性显示458
15.3.3 Board Geometry丝印属性显示458
15.3.4 Manufacturing丝印属性显示459
15.4 手工修改元件编号459
15.4.1 修改元件编号 方法1459
15.4.2 修改元件编号 方法2460
15.4.3 手工修改元件编号中出现的问题460
15.5 Auto Silkscreen生成丝印461
15.5.1 打开Auto Silkscreen窗口461
15.5.2 设置参数462
15.5.3 执行命令462
15.6 手工调整和添加丝印463
15.6.1 统一丝印字号463
15.6.2 丝印位置调整464
15.6.3 翻板调整Bottom丝印465
15.6.4 丝印画框区分元件465
15.6.5 添加丝印文字466
15.7 丝印导入的相关处理467
15.7.1 增加中文字467
15.7.2 增加Logo469
第16章 DRC错误检查472
16.1 Display Status472
16.1.1 执行命令弹出窗口472
16.1.2 Symbols and nets472
16.1.3 Shapes铜皮图形的状态显示473
16.1.4 Dynamic fill474
16.1.5 DRCs状态报告474
16.1.6 Statistics统计的显示476
16.2 DRC错误排除476
16.2.1 线到线的间距错误476
16.2.2 线宽的错误479
16.2.3 元件重叠的错误481
16.3 报告检查482
16.3.1 Reports查看报告482
16.3.2 Quick Reports查看报告482
16.3.3 Database Check484
16.4 常见的DRC错误代码485
第17章 Gerber光绘文件输出489
17.1 Gerber文件格式说明489
17.1.1 RS-274D489
17.1.2 RS-274X489
17.2 输出前的准备489
17.2.1 Design Parameters检查490
17.2.2 铺铜参数检查490
17.2.3 层叠结构检查491
17.2.4 Status窗口DRC的检查491
17.2.5 Database Check492
17.2.6 设置输出文件的文件夹和路径492
17.3 生成钻孔数据492
17.3.1 钻孔参数的设置492
17.3.2 自动生成钻孔图形494
17.3.3 放置钻孔图和钻孔表495
17.3.4 生成钻孔文件497
17.3.5 生成NC Route文件499
17.4 生成叠层截面图500
17.5 Artwork参数设置501
17.5.1 Film Control选项卡501
17.5.2 General Parameters选项卡503
17.6 底片操作与设置505
17.6.1 底片的增加操作505
17.6.2 底片的删除操作510
17.6.3 底片的修改操作510
17.6.4 设置底片选项511
17.7 光绘文件的输出和其他操作511
17.7.1 光绘范围(Photoplot Outline)511
17.7.2 生成Gerber文件511
17.7.3 经常会出现的两个警告513
17.7.4 向工厂提供文件513
17.7.5 Valor检查所需文件513
17.7.6 SMT所需坐标文件514
17.7.7 浏览光绘文件515
17.7.8 打印PDF515
第18章 电路板设计中的高级技巧516
18.1 团队合作设计516
18.1.1 团队合作设计流程516
18.1.2 使能Team Design516
18.1.3 创建设计区域Create Partitions517
18.1.4 查看划分区域519
18.1.5 接口规划GuidePort519
18.1.6 设计流程管理520
18.2 数据的导入和导出524
18.2.1 导出Sub Drawing文件524
18.2.2 导入Sub Drawing文件525
18.2.3 导出和导入丝印文件525
18.2.4 导出和导入Tech File文件527
18.3 电路板拼板528
18.3.1 测量电路板的尺寸528
18.3.2 使用Copy命令复制对象528
18.3.3 丝印编号的创建530
18.3.4 出现DRC错误的问题531
18.3.5 拼板增加工艺边531
18.3.6 拼板增加Mark532
18.4 设计锁定532
18.5 无焊盘功能533
18.6 模型导入和3D预览534
18.6.1 Step模型库路径的设置535
18.6.2 Step模型的关联536
18.6.3 实例调整Step位置关联537
18.6.4 关联板级Step模型539
18.6.5 3D预览540
18.6.6 Step导出541
18.7 可装配性检查542
18.7.1 执行可装配性检查542
18.7.2 可装配性的规则设置542
18.7.3 检查元件间距543
18.7.4 检查元件摆放543
18.7.5 检查设计中的孔544
18.7.6 检查焊盘的跨距轴向544
18.7.7 检查测试点544
18.7.8 检查和查找错误544
18.8 跨分割检查545
18.9 Shape编辑模式547
18.9.1 进入Shape编辑模式547
18.9.2 Shape编辑操作548
18.10 新增的绘图命令551
18.10.1 延伸线段(Extend Segments)551
18.10.2 修剪线段(Trim Segments)552
18.10.3 连接线(Connect Lines)552
18.10.4 添加平行线(Add Parallel Line)553
18.10.5 添加垂直线(Add Perpendicular Line)553
18.10.6 添加相切线(Add Tangent Line)553
18.10.7 画线删除(Delete By Line)553
18.10.8 画矩形删除(Delete By Rectangle)554
18.10.9 偏移复制(Offset Copy)554
18.10.10 偏移移动(Offset Move)554
18.10.11 相对复制(Relative Copy)554
18.10.12 相对移动(Relative Move)555
第19章 HDI高密度板设计应用556
19.1 HDI高密度互连技术556
19.1.1 HDI高密度互连技术556
19.1.2 HDI高密度互连技术应用556
19.2 通孔、盲孔、埋孔的选择557
19.2.1 过孔557
19.2.2 盲孔(Blind Via)557
19.2.3 埋孔(Buried Via)558
19.2.4 盲孔和埋孔的应用558
19.2.5 高速PCB中的过孔558
19.3 HDI的分类559
19.3.1 一阶HDI技术559
19.3.2 二阶HDI技术559
19.3.3 三阶HDI技术560
19.3.4 任意阶的HDI560
19.3.5 多阶叠孔的HDI561
19.3.6 典型HDI结构561
19.4 HDI设置及应用561
19.4.1 设置参数和叠层562
19.4.2 定义盲埋孔和应用562
19.4.3 盲埋孔设置约束规则565
19.4.4 盲埋孔的摆放使用565
19.4.5 盲埋孔常见错误与排除566
19.5 相关的设置和约束568
19.5.1 清除不用的堆叠过孔568
19.5.2 过孔和焊盘DRC模式568
19.5.3 Via-Via Line Fattening命令569
19.5.4 Microvia微孔570
19.5.5 BB Via Stagger570
19.5.6 Pad-Pad Connect命令571
19.5.7 Gerber中去除未连接的过孔焊盘571
19.6 埋入式元件设置572
19.6.1 添加元件属性572
19.6.2 埋入式元件叠层设置572
19.6.3 摆放埋入式元件575
19.7 埋入式元件数据输出576
19.7.1 生成叠层截面图和钻孔图576
19.7.2 输出报告和IPC-D-356A文件577
19.7.3 输出Gerber光绘文件578
第20章 高速电路DDR内存PCB设计579
20.1 DDR内存相关知识579
20.1.1 DDR芯片引脚功能579
20.1.2 DDR存储阵列580
20.1.3 差分时钟580
20.1.4 DDR重要的时序指标581
20.2 DDR的拓扑结构585
20.2.1 T形拓扑结构585
20.2.2 菊花链拓扑结构586
20.2.3 Fly-by拓扑结构586
20.2.4 多片DDR拓扑结构587
20.3 DDR的设计要求588
20.3.1 主电源VDD和VDDQ588
20.3.2 参考电源VRF589
20.3.3 端接技术589
20.3.4 用于匹配的电压VTT590
20.3.5 时钟电路591
20.3.6 数据DQ和DQS591
20.3.7 地址线和控制线594
20.4 DDR的设计规则596
20.4.1 DDR信号的分组596
20.4.2 互连通路拓扑596
20.4.3 布线长度匹配597
20.4.4 阻抗、线宽和线距599
20.4.5 信号组布线顺序600
20.4.6 电源的处理600
20.4.7 DDR的布局600
20.5 实例:DDR2的PCB设计(4片DDR)603
20.5.1 元件的摆放603
20.5.2 XNET设置604
20.5.3 设置叠层计算阻抗线605
20.5.4 信号分组创建Class606
20.5.5 差分对建立约束608
20.5.6 建立线宽、线距离约束609
20.5.7 自定义T形拓扑610
20.5.8 数据组相对等长约束614
20.5.9 地址、控制组、时钟相对等长约束615
20.5.10 布线的相关操作617
20.6 实例:DDR3的PCB设计(4片DDR)623
20.6.1 元件的摆放623
20.6.2 信号分组创建Class625
20.6.3 差分对建立约束626
20.6.4 建立线宽、线距离约束627
20.6.5 自定义Fly - by拓扑628
20.6.6 数据组相对等长约束632
20.6.7 地址、控制组、时钟相对等长约束633
20.6.8 走线规划和扇出635
20.6.9 电源的处理636
20.6.10 布线的相关操作637
20.7 DDR常见的布局、布线办法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