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生之本 为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而奋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小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ISBN:978750459184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劳动就业-经济史-中国-1921~2011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生之本 为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而奋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就业(1921—1949年)15
概述15
(一)建党伊始,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宗旨15
(二)关注民生,领导民众为争取劳动就业权益而斗争16
(三)积极探索,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劳动就业工作17
专题1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劳动就业的主张19
【背景】19
【政策要点】23
(一)主张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23
(二)主张实现城市工人劳动就业权益,废除剥削雇佣制度26
(三)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并实行劳资两利的政策27
(四)在革命根据地发展生产促进就业29
【典型事件】3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人民委员部成立34
历次全国劳动大会36
大生产运动40
【成就·意义】43
(一)对团结发动民众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3
(二)创造性地提出劳动就业工作的纲领主张和方针政策44
(三)为实现工农群众的劳动就业权益进行探索和实践44
(四)在一定范围内培养了领导和管理劳动工作的干部44
(五)长期处于战争环境,党的劳动政策主张难以全面付诸实践45
【大事记】45
第二篇 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中国就业(1949—1978年)51
第一单元 建国执政初期的中国就业(1949—1952年)51
概述51
(一)积极应对,承受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考验51
(二)两手结合,对失业工人实行社会救济和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政策51
(三)接收留用,对旧政府遗留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52
(四)多措并举,对失业知识分子吸收、教育、改造和使用53
(五)统筹安排,对高校毕业生统筹分配、集中使用、重点配备54
专题2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失业问题的探索55
【背景】55
【政策要点】56
(一)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56
(二)在城市整合各方资源,扩大就业渠道57
(三)采取积极措施,缓解失业压力59
(四)实行劳资两利政策,稳定私营工商业就业格局60
(五)组建劳动部和劳动就业委员会,加强对就业的领导和管理61
【典型事件】62
劳动介绍所62
转业训练63
以工代赈65
高等学校毕业生统一分配66
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建立新型劳动关系68
【成就·意义】69
(一)解决旧社会遗留的400万人失业问题,稳定新生政权69
(二)组织劳动者生产,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奠定基础70
(三)扩大了工人阶级队伍,培养了国家建设人才71
(四)强化劳动力供需统一调控,但也出现城乡分割的端倪71
【大事记】72
第二单元 计划经济中的中国就业(1953—1978年)74
概述74
(一)统包统配,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就业的基本特征74
(二)固定用工,在保障职业的同时也带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76
(三)沉重教训,两次大冲击对就业造成巨大影响77
(四)历史经验,应很好总结和汲取78
专题3统包统配就业制度的形成和演进79
【背景】79
【政策要点】81
(一)由国家统一招收、调配和管理劳动力81
(二)形成低工资、多就业的劳动工作格局84
(三)着手进行两种劳动制度改革的探索85
【典型事件】87
精减职工87
上山下乡89
用工制度改革试点93
技工培养95
【成就·意义】98
(一)统包统配在实施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98
(二)对就业实行“包下来”政策以及固定工制度提供了相应的职业保障100
(三)执政党的大政方针一定要与老百姓的就业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100
(四)就业工作在指导思想和政策上出现的一些失误值得反思101
【大事记】102
第三篇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就业(1978—2002年)109
第一单元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就业(1978—1992年)109
概述109
(一)拨乱反正,党的工作重点转移109
(二)民生堪忧,就业问题急需解决110
(三)启动改革,为城乡就业松绑110
(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深得民心111
(五)搞活企业,启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112
(六)新的挑战,市场就业呼唤改革深化112
专题4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民开辟就业新天地114
【背景】114
【政策要点】117
(一)土地联产承包,促进农业生产117
(二)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工商业,鼓励多种经营120
(三)引导农村劳动力自理口粮到小城镇务工经商123
(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富余劳动力124
【典型事件】125
五个“一号文件”125
乡镇企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阵地127
【成就·意义】129
(一)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条件129
(二)从发展多种经营到创建乡镇企业,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129
(三)从进小城镇务工经商起始,开辟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就业的新天地130
(四)由于历史条件局限,城乡统筹就业难以一步到位130
专题5“三结合”就业方针广开城镇就业新门路132
【背景】132
【政策要点】135
(一)制定实施“三结合”就业方针,打开城镇就业门路135
(二)成立劳动服务公司,提供就业服务138
(三)鼓励举办集体企业,安置待业人员139
(四)放开个体经营,开拓就业门路142
【典型事件】143
劳动服务公司及由其延伸的就业服务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143
【成就·意义】148
(一)城镇就业状况开始好转,基本解决了长期积累的就业矛盾148
(二)“三结合”就业方针将扩大就业与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149
(三)劳动服务公司对劳动力从计划管理到社会管理的探索150
(四)应急措施延续之后,对深化改革等有所影响150
专题6四项改革探索新型就业制度151
【背景】151
【政策要点】153
(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53
(二)改革劳动制度,确立企业用人自主权155
【典型事件】156
推进劳动合同制度改革156
【成就·意义】162
(一)初步确立了双向选择的新型劳动制度雏形162
(二)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开始破冰,传统就业观念逐渐转变163
(三)改革渐次推进,只能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过渡163
【大事记】164
第二单元 建立市场经济中的中国就业(1993—2002年)169
概述169
(一)市场导向,就业新机制初步建立169
(二)国企改革,再就业工程发挥重要作用170
(三)统筹城乡,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突破172
专题7再就业工程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174
【背景】174
【政策要点】178
(一)企业解困和富余职工安置178
(二)实施再就业工程178
(三)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181
(四)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183
【典型事件】185
“双轨、转轨、并轨”三步走策略185
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186
【成就·意义】188
(一)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再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189
(二)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发展,基本实现企业脱困目标191
(三)市场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不断完善191
(四)政策的局限性,仅靠保障生活政策难以解决根本问题191
专题8农村就业在劳动力流动和转移中取得重大进展193
【背景】193
【政策要点】194
(一)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194
(二)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就业196
(三)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198
【典型事件】201
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201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205
【成就·意义】208
(一)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208
(二)缓解了“民工潮”,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和转移就业209
(三)探索新的劳动力管理服务制度,为城乡统筹就业奠定了基础210
(四)二元经济的长期影响,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有制度障碍210
【大事记】211
第四篇 迈向小康社会的中国就业(2003—2011年)217
概述217
(一)理念提升,扩大就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217
(二)政策保障,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完善并上升为法律规定218
(三)应对挑战,就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219
专题9从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就业促进法》的重大历史进程220
【背景】220
【政策要点】222
(一)有利于就业增长的经济政策224
(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政策225
(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226
(四)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政策227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228
(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政策228
(七)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229
(八)加大就业资金投入的政策229
(九)做好失业调控和治理的政策230
(十)形成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政策230
【典型事件】231
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和推进就业工作231
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制定到发展完善的三个阶段236
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238
强化促进就业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度239
【成就·意义】242
(一)扩大就业规模,较平稳地解决计划体制遗留的一代人问题242
(二)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升了就业法制化水平242
(三)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奠定了就业工作新的基础243
(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带动职业培训展现作用243
(五)政策法律实施的基础尚待夯实,应对危机机制有待健全244
专题10为应对危机而实行的稳定和扩大就业新政彰显威力245
【背景】245
【政策要点】248
(一)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稳定经济政策,出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50
(二)发展经济拉动就业251
(三)帮扶企业稳定就业252
(四)政策扶持鼓励创业253
(五)重点人群统筹就业254
(六)强化培训促进就业256
(七)加强服务促进就业256
【典型事件】258
实施对口就业援助,稳定灾区就业局势258
积极应对危机,中国就业率先走出困境261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264
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积极进展266
【成就·意义】270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70
(二)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270
(三)积极就业政策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71
(四)三大群体就业政策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取得全方位进展271
(五)新时期中国就业面临新的重大挑战272
【大事记】272
专题11步入“十二五”——中国就业的新展望278
一、“十二五”和未来十年就业形势278
(一)压力与困难279
(二)有利条件281
二、促进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281
(一)指导思想281
(二)基本原则282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283
(四)未来十年发展目标284
三、实施“就业优先”的国家发展战略285
四、政策措施286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综合政策体系286
(二)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287
(三)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统筹城乡和区域就业288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289
(五)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形成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289
(六)构建预防调控失业和稳定就业机制,有效应对失业风险290
参考文献292
编后语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