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曼君文集 第3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黄曼君文集 第3卷
  • 黄曼君著;黄海晴,陈菊先,黄念南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7068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79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416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现代文学-文学研究-文集;中国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研究-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黄曼君文集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编 现代文化视野中的中国20世纪文学概观15

1.现代化的民族基点与中国20世纪文学的核心观念15

1.1 现代性:中国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向选择特征15

1.2 革命性: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19

1.3 人本性:重铸民族灵魂的现代人学核心27

2.新文学“现代性”“新”的特质与中国20世纪文学主流话语33

2.1 两种现代性、两个全球化33

2.2 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新”的特质35

2.3 鲁迅、郭沫若与中国新文学主潮40

2.4 中国共产党文艺指导思想的现代性观照49

3.现代化大叙事与中国新文学传统58

3.1 新文学传统叙事的多重话语与多向发展58

3.2 现代化大叙事中新文学传统特质的新建与阐释67

3.3 现代化大叙事中新文学传统的回归与超越73

4.经典的重新界定与中国20世纪新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77

4.1 经典的概念、特征和意义77

4.2 中国20世纪新文学经典的诞生81

4.3 多维阐释空间与新文学经典的延传87

5.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95

5.1 现代性语境与古代资源重振95

5.2 进入古代文学资源的多种范式100

5.3 突显问题意识与重建现实生命108

6.现代风险意识与中国20世纪文学的生态审美存在116

6.1 思潮交汇中生态境界的追求116

6.2 内外关系中生命内核的多元把握121

6.3 视界融合中生态审美系统的生成127

7.文学史的现代聚焦与中国20世纪文学流派132

7.1 作为方法论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132

7.2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发展和变迁135

7.3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总体特征143

7.4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的“史”“论”结合问题145

中编 中国20世纪文学思想、理论批评现代性研究151

8.现代化视野中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科学评价151

8.1 学理审视的眼光 科学求实的评价151

8.2 丰富命题的辨析 复杂历程的概括155

8.3 比较文化的视野 中西思潮的交汇163

8.4 现代品格的观照 活的灵魂的凸现173

8.5 开放时代的突破 实践形态的重建186

9.中国新文学语境与中国20世纪文论的现代转型201

9.1 预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丰硕与局限201

9.2 过渡: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中外交汇、古今杂糅的特征204

9.3 勃兴:“五四”时期文论的多元开放局面208

9.4 定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的兴起和发展212

9.5 繁荣: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大变革、大发展218

10.文化变迁中主体性的凸显与中国20世纪文论的总体特征225

10.1 审美的社会价值论观念225

10.2 注重主观选择的理论形态与批评类型232

10.3 趋于科学化的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系统242

10.4 多元共生、互补交融的两岸四地文论格局248

11.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方法论问题257

11.1 审美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学理论批评史257

11.2 文学理论批评现代品格的确立及其现代化、民族化的双向进程262

11.3 批评形态的分离互补与思、诗、史的辩证关系268

12.文学思潮的蜕变与新时期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72

12.1 研究过程回顾273

12.2 理论问题探讨277

12.3 研究发展前瞻292

下编 中国20世纪文论现代转型研究299

引言299

13.文论现代转型的多重视域302

13.1 文学性、科学性:文论现代转型的本体诉求302

13.2 文化视野、意识形态性:文论现代转型的整体观照310

13.3 主体性、生命意识:文论现代转型的内在动因317

14.文论现代转型的发生:自省性批评(20世纪10—20年代)325

14.1 历史背景、文化语境325

14.2 文论家、批评家(梁启超、王国维、鲁迅、周作人、蔡元培、陈独秀、胡适)327

14.3 文论家、批评家(沈雁冰、郑振铎、郭沫若、郁达夫、闻一多、吴宓)340

14.4 发生期文论的基本特征356

15.现代转型的发展:创造性批评(20世纪20年代末—40年代)361

15.1 历史背景、文化语境361

15.2 文论家、批评家(成仿吾、钱杏邨、鲁迅、瞿秋白、茅盾、胡风)363

文集后记3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