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研究 基于学习参与视角的实证调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研究 基于学习参与视角的实证调查
  • 肖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978751303633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87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195页
  • 主题词: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研究 基于学习参与视角的实证调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概念界定3

三、研究意义6

四、研究方法7

五、研究思路7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8

第二章 高校学生学情研究概况9

第一节 国外高校学生学情研究的历史变迁9

一、美国高校学生学情研究9

二、澳大利亚高校学生学情研究13

三、英国高校学生学情研究17

第二节 我国高校学生学情研究的历史变迁19

一、全国性高校学生学情研究19

二、区域性高校学生学情研究21

第三节 高校学生学情研究的思考23

一、高校学生学情研究的特点23

二、高校学生学情研究的启示27

第三章 高校学情理论研究33

第一节 基于哲学视角的学情理论研究33

一、主体性哲学33

二、价值哲学35

三、存在主义哲学37

第二节 基于教育学视角的学情研究理论38

一、学生参与理论38

二、增值评价理论41

三、人力资本理论43

第三节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学情研究理论45

一、建构主义理论45

二、人本主义理论47

第四章 美国高职院校学生学情调查50

第一节 美国高职院校学生学情调查概述50

一、背景分析50

二、数据分析及运用55

三、调查过程56

四、调查影响59

第二节 美国高职院校学生学情调查工具60

一、调查工具标准60

二、调查工具检验66

三、思考与启示69

第五章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情调查工具开发71

第一节 高职院校学生学情调查工具的文化适应71

一、翻译工作71

二、文化适应调整71

三、认知访谈74

第二节 高职院校学生学情调查工具检验7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75

二、调查工具无应答偏差检验75

三、调查工具信度检验75

四、调查工具效度检验77

五、调查工具开发相关经验与结论79

第六章 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现状调查与分析81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过程说明81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81

二、抽样方案82

三、调查过程82

四、问卷资料整理83

第二节 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83

一、学校与专业情况83

二、个人与家庭基本情况85

第三节 调查样本的学情状况90

一、五个维度的基本情况90

二、调查样本的成绩排名107

三、调查样本的学习参与情况108

四、调查样本的其他有关情况112

第四节 影响学习参与各维度的差异分析124

一、性别与学习参与的差异分析124

二、年龄与学习参与的相关分析127

三、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参与的情况分析130

四、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参与的情况分析134

五、居住地与学习参与的差异分析136

六、父母学历水平对学生学习参与的影响分析140

七、不同地区学生学习参与的情况分析142

八、不同性质学校学生学习参与的情况分析146

第五节 学习参与各维度间的相关与回归分析150

一、相关分析150

二、回归分析152

第六节 基本结论与讨论153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情调查的基本结论153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情调查中出现的问题158

第七章 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165

一、健全政策法规制度,完善法治保障体系165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学业挑战程度166

三、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服务质效168

四、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构建有效的师生合作关系169

五、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推进实践教学环节171

六、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参与172

七、挖掘家庭教育潜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174

附录176

参考文献1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