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洋现代史 插图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洋现代史 插图第4版
  • (美)派克斯顿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3939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71页
  • 文件大小:158MB
  • 文件页数:686页
  • 主题词:欧洲-现代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洋现代史 插图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罗伯特·帕克斯顿1

译者序3

第1章 极盛时期的欧洲:1914年3

1.1 欧洲与世界5

欧洲的商人、旅客与投资者5

帝国主义6

欧洲的艺术家与科学家9

1.2 欧洲风光:城市与乡村10

城市生活10

东欧的乡村生活12

1.3 富人与穷人13

阶级与社会阶层13

穷人14

富人15

中产阶级16

提升社会地位19

1.4 妇女与家庭20

控制生育20

妇女的地位21

1.5 政治体系与群众运动23

君主政体24

议会的作用25

社会主义运动26

民族主义28

1.6 传承的信念29

自由主义29

保守主义32

有组织的宗教33

1.7 迈向新的觉醒34

科学的革命34

艺术与思想的革命35

“文化革命”的反应38

第2章 战争来临41

2.1 1914年的7月危机43

巴尔干半岛:没落的帝国与兴盛的民族主义43

德国的“空白支票”48

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49

2.2 战争升级:从局部战争到大陆战争51

俄国的动员51

法国的意向52

德国宣战52

施里芬计划53

英国参战54

2.3 战争起因的长期观点57

主权与国家的荣誉57

帝国主义的动机58

国内纷争59

联盟体系60

战争机器60

行使选择权61

第3章 马恩河战役及其之后:1914至1917年63

3.1 战争热65

社会主义者的两难困境66

战争与社会和平67

3.2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68

3.3 东方战线70

坦能堡与马苏里亚恩湖:1914年70

奥地利前线:1914至1915年71

3.4 寻求西方战线的突破72

“攻破壕沟”73

主要攻势:凡尔登、索姆与香槟74

新式武器76

3.5 不断扩大的战争78

3.6 海战80

3.7 美国参战81

第4章 总体战的影响83

4.1 适应消耗战85

4.2 战时政府:比较观察86

英国86

法国88

德国89

俄国91

奥匈帝国92

意大利94

4.3 社会冲击94

妇女的地位95

有组织劳工的地位96

社会分裂97

4.4 经济冲击98

战争获利者98

通货膨胀的影响98

4.5 对国内秩序的冲击100

罢工活动100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者对战争的评论101

警察的权力103

舆论的控制103

4.6 对知识分子的冲击104

第5章 革命:1917至1920年109

5.1 俄国革命:1917年111

“二月革命”111

临时政府与苏维埃112

“十月革命”116

5.2 布尔什维克政权118

列宁的“和平、土地与面包”118

建立新的独裁政府119

内战122

5.3 西欧的革命活动:1917年124

5.4 德国革命:1918至1919年126

迈向革命127

社会主义者的争权128

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129

5.5 奥匈帝国的瓦解:1918至1919年131

王朝忠诚的崩溃132

建立新国家133

库恩政权135

5.6 英国、法国、意大利:1919至1920年的动荡136

5.7 事件的余波与结果139

成功与失败:比较性的观点139

第三国际与欧洲“左派”的分裂140

第6章 巴黎和平解决方案145

6.1 背景:交易、利益与意识形态147

战争目的147

“十四点原则”147

战时的条约与承诺148

列强的国家利益150

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151

6.2 解决方案152

6.3 《国际联盟宪章》153

6.4 西欧的解决方案155

分离莱茵地区的企图156

领土变更156

德国的“非军事化”156

赔款157

6.5 东欧的解决方案160

领土变更160

边境问题160

各民族的不平等待遇164

东欧解决方案的评价166

6.6 和平解决方案的实施168

高压政治的年代:1919至1924年169

和解的年代:1924至1929年172

洛迦诺时代: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173

裁军失败177

6.7 新外交?179

公众涉入179

共产主义的威胁181

外交机器182

第7章 革命对抗革命:法西斯主义185

7.1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187

墨索里尼:从工团主义到法西斯主义187

早期的法西斯主义188

法西斯主义的新路线189

政府的危机190

“进军罗马”191

墨索里尼的个人统治193

7.2 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194

战后的反革命民团主义195

希特勒的崛起196

纳粹党197

1923年的“啤酒馆暴动”198

7.3 匈牙利的反革命运动199

7.4 近观法西斯主义201

法西斯主义的意义201

法西斯主义的根源203

第8章 “常态”: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209

8.1 回归“常态”211

新自由主义经济:解散战时政府211

新自由主义政治:议会民主制度的扩展212

8.2 英国213

三党体制214

第一个工党政府:1924年215

回归保守党的“常态”216

8.3 法国219

左翼联盟219

彭加勒:回归“常态”221

8.4 魏玛德国222

魏玛共和国的重担222

“魏玛联盟”223

“大联盟”225

8.5 东欧228

农村优势与农民的不满229

少数民族的问题231

8.6 伊比利亚半岛233

8.7 法西斯意大利234

8.8 稳定世界里的革命俄国236

布尔什维克的挑战236

“工业化的争论”237

巩固独裁政治238

斯大林的崛起239

8.9 脆弱的稳定:评价新自由主义240

第9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243

9.1 大众文化:无线电与电影的年代245

大众传播媒体的技术基础245

创造阅听大众246

无线电广播与电影的政治用途247

大众媒体的控制248

广告的角色249

9.2 新式的休闲活动250

有组织的娱乐活动251

体育活动252

旅行253

9.3 大众文化与休闲生活的影响254

9.4 两次大战之间的高级文化257

实验美学的价值258

新的忧虑260

9.5 两次大战之间的文化背景263

艺术家的社会地位263

寻找大众阅听人264

学术界与学者的世界267

反对实验艺术269

第10章 经济大萧条及其影响:1929至1936年273

10.1 经济大萧条的源起与过程277

国内危机277

国际金融危机278

10.2 补救经济萧条279

自由主义经济学279

社会主义经济学280

新的经济解决方案281

“回归土地”的呼声282

10.3 自由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282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国家282

英国283

法国285

魏玛德国289

10.4 权力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291

纳粹德国291

统合主义意大利293

苏联的“二次革命”295

10.5 结论299

第11章 20世纪30年代的权力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扩展301

11.1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掌权303

纳粹主义的复苏:1929至1932年303

魏玛共和国的结束:总统制政府,1930至1933年305

掌权后的革命:1933至1939年309

11.2 教权主义的权力主义314

葡萄牙:萨拉查315

基督教社会的奥地利:陶尔斐斯与舒施尼格316

西班牙:佛朗哥与长枪党318

11.3 东欧的法西斯主义319

匈牙利与保加利亚319

罗马尼亚320

11.4 西欧的法西斯主义少数派322

法国322

英国324

低地国家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326

11.5 法西斯主义的魅力328

第12章 人民阵线年代:1934至1939年331

12.1 从“阶级对抗”到人民阵线334

共产党的策略“阶级对抗”:1928至1934年334

共产国际策略的逆转:1934年336

自由主义者的反动337

社会主义者的反动338

12.2 法国的人民阵线339

勃鲁姆内阁的成立340

法国的新政341

12.3 西班牙:民主、革命与内战345

第二共和国的产物345

共和政府的政治阶段346

内战348

12.4 欧洲知识分子与人民阵线351

12.5 人民阵线之后的欧洲“左派”352

第13章 巴黎和约之毁:侵略主义与绥靖主义,1933至1939年355

13.1 希特勒的初步行动357

在奥地利的挫败358

第一次违反凡尔赛和约359

13.2 莱茵河地区的军备重整:1936年3月359

13.3 意大利的转变362

占领埃塞俄比亚362

与西方国家的决裂363

联盟的模式364

13.4 希特勒的东欧计划364

优秀种族的生存空间365

经济考虑366

德奥合并:纳粹目标初试366

13.5 捷克斯洛伐克与绥靖政策:1938年368

捷克斯洛伐克的不稳定局势368

绥靖政策369

捷克斯洛伐克与日俱增的危机371

《慕尼黑协定》372

选择战争375

13.6 波兰危机:陷入战争,1939年376

绥靖政策的抛弃376

《纳粹—苏维埃条约》377

1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380

第14章 希特勒的欧洲:占领、合作、反抗,1939至1942年383

14.1 1939年冲突的本质385

14.2 东线战争:1939至1940年387

波兰的闪电战387

俄罗斯在东欧的斩获:1939至1940年387

14.3 西线战争:1940年388

法国沦陷389

不列颠战役391

14.4 东线战争:1941至1942年393

巴尔干半岛的闪电战393

攻击苏联394

14.5 希特勒的“新秩序”396

纳粹的战争经济398

占领区的政策398

党卫军399

屠杀犹太人399

14.6 合作402

意识形态的合作402

为民族与经济利益而合作403

消极的默认404

14.7 抵抗406

德国境外的抵抗活动407

德国境内的抵抗运动409

抵抗运动对军事行动的影响411

抵抗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影响411

第15章 从热战到冷战:1942至1949年415

15.1 西方的美国霸权417

策划第二战场417

开辟第二战场:北非与意大利420

“攻击开始日”与突击德国421

15.2 东方的苏联霸权423

苏联的幸存424

苏联的西进427

15.3 三巨头与欧洲的未来427

汇集政治议题428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429

苏联在巴尔干的行动430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31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434

15.4 冷战之起源436

苏联的和平目标436

美国的和平目标437

对立的起因438

15.5 冷战的第一回合441

波兰441

德国443

15.6 分裂为两大阵营的世界:1947至1949年446

第16章 毁坏与重建:1945至1953年451

16.1 重建工作454

新领袖与新政党454

经济恢复与社会变化456

16.2 英国的工党政府:1945至1951年458

贝弗里奇报告书:“充分就业”459

不列颠福利国459

经济失调460

16.3 法兰西的第四共和国461

寻找领导者462

国有化与计划463

16.4 战后的意大利464

政治权力之争464

重建465

16.5 两个德国466

分裂的国家467

西德的“经济奇迹”468

16.6 苏联的重建与正统469

第17章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的苏联集团471

17.1 苏联:从经济萧条到“去斯大林化”473

17.2 1945至1953年的东欧:成为苏维埃附庸的继任国474

民族阵线政权:1945至1947年475

苏联的控制程度477

苏联在东欧的镇压行动479

人民民主国家480

强制集体化481

17.3 苏联的权力斗争:1953至1957年481

“去斯大林化”与“解冻时期”:1956至1964年482

17.4 东欧——解冻时期与叛乱:1953至1956年485

17.5 赫鲁晓夫的垮台:1964年487

第18章 冷战中的欧洲:处于超级强国之间,1947至1961年491

18.1 蘑菇云下的欧洲493

18.2 西欧:冷战时期的国内与国际政治494

共产党的孤立494

欧洲“左派”的分裂496

中间派与保守派政府497

殖民战争499

18.3 西欧:整合运动502

欧洲联盟的缔造师502

欧洲联合的要求503

防御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504

欧洲统一的难题504

政治统一的尝试:欧洲理事会506

经济统一:欧洲煤钢共同体与共同市场507

18.4 苏联在东欧的还击510

第19章 “新欧洲”:西方的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1953至1973年513

19.1 消费社会516

财富分配517

社会流动519

19.2 消费社会的政治:1953至1968年521

“意识形态的终结”521

共识政治522

19.3 “新欧洲”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524

大众文化524

艺术525

宗教复兴527

科学成就528

19.4 消费社会中的不满:1968年及以后529

学生的不满529

工人的不满532

新女权主义与妇女解放运动533

落入恐怖主义533

第20章 冷战缓和:独立的萌芽,1962至1975年537

20.1 冷战:从解冻到缓和539

20.2 共产主义世界里的多元中心主义541

中苏关系破裂541

东欧的民族共产主义542

20.3 戴高乐主义与西方的“第三势力”544

20.4 共同市场的转向547

20.5 美国与欧洲的经济竞争549

20.6 “缓和”的不同版本553

第21章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集团559

21.1 苏联的问题561

21.2 混乱的东欧:从“捷克斯洛伐克的春天”到勃列日涅夫的政策,1968至1985年564

东欧的不满564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春天”564

波兰:动荡与“团结工会”567

匈牙利:卡达尔的“匈牙利共产主义”569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力量与无所不在的警察569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专制与民族主义570

21.3 勃列日涅夫的遗产:不景气与导弹571

第22章 西欧:后工业化社会与“滞胀”,1973至1989年575

22.1 经济压力:石油、工作、贸易577

“后工业化”社会?579

移民与新右派579

22.2 压力下的福利国家582

北部欧洲:保守主义复兴582

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欧洲:“左派”掌权,同时转变585

22.3 经济衰退时的欧洲共同体593

22.4 智识与精神的确定性受到挑战595

一个时代的终结:稳健与降低期待597

第23章 1989年的革命及以后601

23.1 戈尔巴乔夫的实验:1985至1991年603

倒塌的多米诺骨牌:1989年的东欧604

德国重新统一,冷战结束607

苏联的垮台609

23.2 那天早晨以后611

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611

中东欧:创建民主,创造市场616

新德国619

南斯拉夫内战620

23.3 西欧对1989年革命的反应625

欧洲联盟:深入与扩展之间625

西欧:极右翼与“新中间”629

结语632

延伸阅读634

出版后记6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