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西森林与生态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山西森林与生态史
  • 翟旺,米文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5710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8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09页
  • 主题词:森林-生态系统-山西省-史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山西森林与生态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山西概况1

二、政区沿革3

三、撰著缘由7

四、撰写准则8

上篇 森林历史变迁第一章 地质历史时期13

第一节 大森林造煤期13

一、第一次大森林造煤期13

二、第二次大森林造煤期14

三、第三次大森林造煤期15

第二节 第三纪上新世森林16

第三节 第四纪森林17

一、早更新世18

二、中更新世21

三、晚更新世22

四、全新世24

第二章 史前时期27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27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28

第三节 炎 黄 尧 舜 禹传说时代29

一、炎帝 黄帝30

二、尧 舜 禹31

第三章 先秦时期35

第一节 夏 商 西周时代35

一、夏朝35

二、商朝36

三、西周38

第二节 春秋 战国时代42

一、春秋42

二、战国43

三、森林减少主因44

四、森林分布概况48

第四章 秦 汉 曹魏时期56

第一节 大政沿革56

一、秦朝56

二、西汉57

三、东汉58

四、曹魏59

第二节 前大半期森林减少主因60

一、人口增多60

二、农区向北 向山区扩展61

三、牧马业兴盛63

四、弛山之禁64

五、棺椁厚葬成风65

六、战争破坏66

第三节 少量植树和后少半期森林之恢复67

一、少量植树67

二、森林稍有恢复68

第四节 森林分布概况69

一、晋南69

二、晋东南70

三、晋中 太原73

四、晋西74

五、晋北75

六、雁北76

第五章 西晋 五胡十六国 北朝时期78

第一节 沿革大纪78

一、西晋78

二、五胡十六国79

三、北魏81

四、东魏 北齐81

五、西魏 北周82

第二节 五胡时森林大恢复82

一、对森林也有些破坏82

二、森林大恢复主因84

三、森林恢复大略85

第三节 北魏建都平城 大毁雁北森林87

一、大毁森林主因88

二、大毁林后 初现恶果93

三、对中南部森林稍有破坏95

第四节 北朝后期 森林大半减少 小半恢复96

一、森林减少主因96

二、森林恢复要因98

三、森林分布概略99

第五节 北朝时少量植树104

一、都城绿化104

二、四旁植树104

第六章 隋 唐 五代十国时期106

第一节 大政沿革106

一、隋朝106

二、唐朝107

三、五代十国108

第二节 森林减少主因110

一、户口激增110

二、向远山区扩垦111

三、牧马基地转向后远山区115

四、大兴土木建筑117

五、弛山泽禁122

六、道路畅通122

七、战争破坏125

八、其他原因127

第三节 零散植树和小片造林128

一、零散植树128

二、小片造林130

三、种树技术和林业思想131

第四节 雁北森林继续大恢复131

一、长期人烟稀少132

二、并未大兴土木132

三、耕垦规模不大133

四、牧业很不发达133

第五节 森林分布状况134

一、中条山区134

二、吕梁山南段135

三、太行山南段136

四、太岳山区137

五、吕梁山中段 北段139

六、太行山中段141

七、五台山区142

八、管涔山区143

九、雁北144

第七章 北宋 辽 金 元山林衰减146

第一节 大政沿革146

一、北宋146

二、契丹 辽147

三、金朝147

四、蒙元148

第二节 山林减少主因149

一、人口增至新驼峰149

二、大量辟垦山田151

三、木材大量外流153

四、省内建筑采伐156

五、战争焚烧158

六、辽 金火猎盛行160

七、辽 元大弛山禁161

八、采矿冶炼发展161

第三节 山林衰减概历164

一、中条山164

二、太岳山166

三、太行山170

四、五台山176

五、吕梁山178

六、管涔山182

七、恒山 勾注山183

八、阴山余脉187

第八章 明 清摧毁山林植被190

第一节 政区和人口190

一、明朝190

二、清朝192

第二节 明朝首先毁灭雁北山林193

一、大筑长城及关堡营垒等防御工程193

二、众多驻军 长期散布196

三、皇室采运 滥伐成风197

四、大兴屯垦 陡坡开荒199

五、连年烧荒201

六、缺树少材 荒濯状样202

第三节 明朝摧残雁南山林 清朝扫荡残林植被204

一、战争的影响204

二、木材继续外流和晋 沈王建筑等消费207

三、清朝搜索砍伐 包买山林209

四、明朝在高山大扩屯田和庄田211

五、陡坡民田 越益广泛213

六、樵薪为燃 砍柴烧炭216

第四节 稍有禁伐和少量植树218

一、禁伐奏议等218

二、地方官和民间禁伐事例221

三、偶有少量植树224

四、略有林学启蒙228

第五节 残林衰败及荒濯状样229

一、晋南230

二、晋东南236

三、中部东山和太原243

四、晋西247

五、晋北251

六、雁北256

第九章 民国有所建树258

第一节 政区和人口258

一、大政沿革258

二、人口低于清朝峰值259

第二节 抗战前林业建树259

一、扭转广种薄收 部分陡坡退耕259

二、始于重视林业261

三、设专职林业机构262

四、颁布林业法规264

五、林业科教初兴265

六、植树造林 初具规模266

七、保障林权 保护山林268

八、采伐之后 能再更新269

第三节 抗战后破坏加剧272

一、大肆滥伐273

二、战争焚烧274

三、焚山开荒275

四、稍微植树造林276

第十章 森林变迁小结278

下篇 生态变化纵述第十一章 气候变干 旱灾增多281

第一节 直观记述282

一、唐朝以前282

二、宋 辽 金 元284

三、明 清 民国286

第二节 喜湿润空气植物变迁287

一、高等植物288

二、低等植物289

第三节 旱灾频率和灾情290

一、旱灾频率290

二、受灾程度292

第四节 林区与林区外灾情对比297

一、明末崇祯年特大旱灾297

二、光绪三年特大旱灾298

三、当代点滴见闻301

第五节 冰雹和霜冻灾302

一、雹灾302

二、霜冻灾306

第十二章 摧毁屏障 风沙大作309

第一节 首次风沙严重期310

第二节 风沙害基本休止期311

第三节 再次风沙严重期312

一、元朝312

二、明朝312

三、清朝 民国314

四、当代渐趋好转316

第十三章 水土流失 土地贫瘠318

第一节 土地渐趋瘠薄319

一、唐朝前土地肥美319

二、宋金元向贫瘠过渡320

三、明清越趋瘠薄321

四、近年来始趋转轻326

第二节 沟壑纵横 支离破碎326

一、黄土坂地327

二、晋西南黄土高原327

三、晋西 晋西北黄土丘陵328

第三节 低平地盐碱329

一、雁北盆地329

二、忻定 晋中 晋南盆地330

第四节 山洪骤泻 水灾增多332

第十四章 清流变浊 河水恶化334

第一节 汾河335

一、汾河干流335

二、潇河及津象二河354

三、风峪砂河359

四、文峪河360

五、昌源河364

第二节 滹沱河365

一、上游段365

二、中游段367

三、下游段370

附:桃河370

第三节 桑干河372

一、最上游段恢河372

二、省境桑干河干流段374

三、黄水河377

四、御河及十里河379

附:南洋河 壶流河等383

第四节 浊漳河384

一、浊漳南源和干流384

二、浊漳西源387

三、浊漳北源388

附:清漳河390

第五节 沁河392

一、直到明前期水情尚好392

二、明中叶后劣化并不严重393

附:丹河395

第六节 涑水河397

附:姚逻渠400

第七节 黄河干流禹~风段402

一、直到唐末以前基本安澜稳流403

二、五代至元有所冲漫404

三、明朝后漫淤游荡越益严重405

第十五章 泉池减小 以至枯竭410

第一节 雁北411

一、北魏前泉池众多 水源丰盛411

二、隋唐辽金元变迁不明显412

三、明清后甚多泉池逐渐枯竭413

第二节 晋北418

一、五台县418

二、繁代南山420

三、原平东山 定襄北山 盂县北端温泉421

四、管涔山区主要泉水422

第三节 山西中部423

一、太原晋祠 兰村及诸小泉423

二、太原地区各县中小泉池426

三、晋东平定娘子关等泉428

四、晋中洪山 源涡泉430

五、晋西吕梁马跑 柳林泉432

第四节 晋南 晋东南433

一、临汾地区龙子祠 广胜寺 郭庄泉433

二、运城地区鼓堆泉等436

三、长治地区辛安泉及漳沁二河源泉438

四、晋城地区延河 三姑等泉440

第十六章 湖泽湮涸 几近无存442

第一节 大同盆地湖泽442

一、弥泽442

二、南池442

三、繁畤泽443

四、润泽443

五、雁敦陂444

第二节 太原盆地湖泽444

一、昭余祁444

二、乌泽445

三、淳湖445

四、文湖445

五、汾陂446

六、晋泽446

第三节 运城盆地湖泽447

一、董泽447

二、晋兴泽 张泽448

三、运城盐池448

第四节 山区诸湖泽450

一、雷泽 濩泽 平潭450

二、五台茹湖451

三、善无北泽451

四、神池452

五、宁武天池452

第十七章 草坡退化 牧业衰落454

第一节 唐以前牧马业兴旺454

第二节 五代至元牧马业衰落457

第三节 明以后牧马业一蹶不振459

第十八章 珍稀生物危绝461

第一节 野生珍稀动物461

一、熊461

二、虎 豹462

三、猿 猴465

四、麋 鹿 麝466

五、鼯鼠等小动物468

六、褐马鸡等珍禽469

第二节 野生珍稀植物470

一、檀等珍稀树木470

二、人参等珍贵药材473

三、蕨菜等山珍477

结论479

参考文献482

后记4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