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牌网管师(中级)大中型企业网络组建、配置与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金牌网管师(中级)大中型企业网络组建、配置与管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3271562.jpg)
- 王达,阚京茂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0847071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73页
- 文件大小:212MB
- 文件页数:587页
- 主题词:企业-计算机网络-管理-水平考试-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金牌网管师(中级)大中型企业网络组建、配置与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高级Windows域网络配置与应用篇3
第1章 域环境下的域控制器部3
1.1子域控制器的安装示例4
1.2 FSMO角色基础12
1.2.1 5种FSMO角色13
1.2.2 FSMO角色划分的缘由和部署建议15
1.3 FSMO角色的查看、转移与抢占方法17
1.3.1 FSMO角色的Windows界面查看和转移示例17
1.3.2 FSMO角色的netdom.exe工具查看示例25
1.3.3 FSMO角色的Ntdsutil.exe工具查看和转移示例26
1.3.4 FSMO角色的Ntdsutil抢占示例30
1.4全局编录服务器及配置32
1.4.1全局编录域控制器的目录功能32
1.4.2启用或禁用全局编录服务配置示例33
1.4.3自定义全局编录属性示例34
第2章 多域环境下DNS、域信任和站点部署37
2.1多域环境下的DNS服务器规划38
2.1.1 DNS的名称空间规划38
2.1.2 DNS服务器的规划40
2.2 DNS区域复制及配置42
2.2.1区域和域之间的差异42
2.2.2 AXFR和IXFR区域传输及原理43
2.2.3区域传输配置示例45
2.2.4 DNS通知配置示例47
2.3子域DNS区域创建48
2.3.1 Active Directory子域DNS区域的创建与委派示例48
2.3.2应用服务器子域的创建示例53
2.4信任关系的部署54
2.4.1信任关系基础54
2.4.2单向外部域信任关系的创建与验证示例58
2.4.3双向外部域信任关系的创建与验证示例69
2.4.4双向可传递林信任的创建与验证示例77
2.4.5快捷信任的创建示例83
2.4.6 SID安全筛选88
2.5站点及复制配置89
2.5.1站点概述90
2.5.2站点创建考虑90
2.5.3新站点创建示例91
2.5.4子网并与站点关联创建示例94
2.5.5向站点中添加域控制器示例95
2.5.6站点内和站点间复制概述96
2.5.7配置站点间复制示例97
第3章 多域环境下Exchage Server 2003邮局系统的安装与部103
3.1 Exchange Server 2003基础104
3.1.1 Exchange Server 2003支持的网络环境104
3.1.2 Exchange Server 2003的邮件组件104
3.2 Exchange Server 2003邮局系统的安装106
3.2.1 Exchange Server 2003安装程序的改进106
3.2.2 Exchange Server 2003系统的安装要求108
3.2.3安装第一台Exchange Server 2003服务器前的服务启用确认109
3.2.4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支持工具113
3.2.5用dcdiag工具测试DC和DNS解析113
3.2.6用netdiag工具测试网络连接114
3.3 Exchage Server 2003的正式安装115
3.3.1利用ForestPrep工具扩展Active Directory架构116
3.3.2利用DomainPrep工具进行域准备120
3.3.3 Exchange Server 2003系统程序组件的安装122
3.4在林中安装其他Exchange Server 2003服务器126
3.5为不同域Exchange服务器委派不同的Exchange管理员128
3.6 Exchange用户、组对象的创建与配置131
3.6.1与Exchange用户和组对象相关的几个重要术语131
3.6.2将现有的用户指定为已启用邮箱的用户132
3.6.3将现有的用户指定为已启用邮件的用户136
3.6.4创建已启用邮箱的用户137
3.6.5创建已启用邮件的用户138
3.6.6创建或配置已启用邮件的组138
3.6.7创建InetOrgPerson对象141
3.7 Exchange对象的Exchange属性配置142
3.7.1用户属性对话框“Exchange常规”选项卡配置142
3.7.2已启用邮箱用户的“Exchange功能”选项卡配置145
3.7.3用户属性对话框“Exchange高级”选项卡配置145
3.8管理地址列表147
3.8.1 Exchange服务器默认地址列表148
3.8.2用户、组账户和联系人筛选属性配置示例149
3.8.3用户地址列表的创建与配置示例149
3.8.4脱机地址列表的创建与配置示例153
3.8.5地址列表收件人更新配置示例156
3.9 Exchange公用文件夹存储配置157
3.9.1公用文件夹存储创建示例158
3.9.2配置新的公用文件夹示例161
3.9.3启用公用文件夹邮件功能并配置邮件属性示例164
3.10 Internet邮件发送及Outlook客户端配置165
3.10.1使用向导配置Internet邮件示例166
3.10.2 Outlook 2003的客户端配置和邮件收发示例170
第二篇 RHEL 5 Linux系统管理篇177
第4章 RHEL5系统安装与基础配置177
4.1 Linux基础178
4.1.1认识Linux178
4.1.2 Linux系统基本目录结构179
4.1.3 Linux系统磁盘分区格式181
4.1.4两个基本Linux系统分区181
4.2 RHEL 5系统的安装182
4.2.1 RHEL 5系统可选的安装方式182
4.2.2 RHEL 5系统安装的引导示例183
4.2.3 RHEL 5系统的正式安装示例186
4.2.4在虚拟机中手动安装RHEL 5系统示例192
4.2.5 RHEL 5系统语言包的转换示例195
4.3 RHEL 5系统的基本设置与操作197
4.3.1 RHEL 5系统桌面设置更改示例197
4.3.2 RHEL 5系统登录界面设置更改示例199
4.3.3 RHEL 5系统系统时间和输入法设置示例200
4.3.4 RHEL 5系统 SCIM输入法平台安装与设置示例201
4.3.5 RHEL 5系统文件浏览器基本操作示例204
4.3.6 RHEL 5系统终端窗口操作与配置示例205
4.4 RHEL 5系统初始化设置示例209
第5章 RHEL5系统管理213
5.1 rpm程序包的安装214
5.1.1了解rpm程序包214
5.1.2利用RPM管理器安装rpm程序包示例214
5.1.3利用RPM管理器删除(卸载)程序包示例218
5.1.4利用RPM管理器更新程序包示例18
5.1.5利用RPM管理器查询程序包示例18
5.1.6校验已安装的rpm程序包示例221
5.1.7其他RPM选项222
5.2编译、安装.tar.gz、.tar.bz2程序包示例222
5.2.1 tar命令使用示例222
5.2.2 .tar.gz程序包的解压示例226
5.2.3编辑程序安装配置文件示例226
5.2.4 tar程序包的编译和安装示例228
5.3 Linux文件查看命令及应用示例229
5.3.1 is命令及应用示例230
5.3.2 find命令及应用示例232
5.3.3 cat命令及应用示例233
5.3.4 more命令及应用示例235
5.3.5 grep命令及应用示例237
5.4文件复制、移动和删除命令及应用示例239
5.4.1 cp命令及应用示例239
5.4.2 my命令及应用示例240
5.4.3 rm命令及应用示例240
5.5目录创建、删除、切换和挂载命令及应用示例241
5.5.1 Linux系统目录基础及目录切换241
5.5.2 mkidr命令及应用示例241
5.5.3 rmdir命令及应用示例242
5.5.4 mount命令及应用示例242
5.6 Linux系统用户和组基础243
5.6.1 Linux系统用户和组群管理概述244
5.6.2 Linux用户和用户配置文件245
5.6.3 Linux组和组配置文件248
5.7 Linux系统的主要用户管理命令249
5.7.1 useradd/adduser命令及应用示例249
5.7.2 passwd命令及应用示例250
5.7.3 usermod命令及应用示例252
5.7.4其他用户管理命令253
5.8 Linux系统主要的组管理命令253
5.8.1 groupadd命令及应用示例254
5.8.2 groupmod命令及应用示例254
5.9 Linux系统用户和组对文件访问权限配置命令255
5.9.1 Linux系统文件访问权限查看示例255
5.9.2 chmod命令及应用示例256
5.9.3用数字表示用户访问权限配置示例258
第6章 REHL 5系统DNS/DHCP服务器配置260
6.1 REHL 5 DNS服务器配置基础261
6.1.1 Linux系统DNS服务器配置的基本思路261
6.1.2 RHEL 5系统DNS服务器程序安装示例262
6.1.3更改RHEL 5系统DNS服务器计算机名示例263
6.1.4配置RHEL 5系统DNS服务器TCP/IP协议示例264
6.2 RHEL 5系统主要DNS服务器配置266
6.2.1主配置文件name.conf全局配置示例267
6.2.2在主配置文件中添加区域声明示例270
6.3 DNS区域配置文件配置273
6.3.1 RHEL 5系统DNS服务器常用资源记录配置语法274
6.3.2 DNS服务器正向查找区域配置文件配置示例276
6.3.3 DNS服务器反向查找区域配置文件配置示例279
6.3.4启动并测试named进程示例281
6.4辅助DNS服务器配置示例283
6.5 RHEL 5系统DHCP服务器配置285
6.5.1 RHEL 5系统DHCP服务器程序包安装示例285
6.5.2 RHEL 5系统DHCP服务器配置文件配置示例286
6.5.3 RHEL 5系统DHCP服务器测试示例290
6.5.4 RHEL 5系统DHCP客户端配置示例291
第7章 REHL 5系统Samba服务器配置294
7.1 Samba服务器配置基础和程序包安装295
7.1.1 Samba服务概述295
7.1.2 Samba服务器配置文件295
7.1.3 Samba服务器的工作模式及设置297
7.1.4 Samba配置中所使用的主要命令298
7.1.5 Samba服务器程序包的安装299
7.2 Samba.conf主配置文件主要设置解析300
7.2.1 smb.conf全局设置选项解析301
7.2.2 smb.conf共享资源定义设置选项解析303
7.3 share模式下的Samba服务器配置示例305
7.3.1 share模式主配置文件配置示例305
7.3.2测试share主配置文件306
7.3.3 Windows系统主机匿名访问Samba服务器306
7.3.4 Linux系统对Samba服务器共享目录的访问308
7.4 user模式Samba服务器配置示例310
7.4.1 user模式主配置文件配置示例310
7.4.2创建与配置smbpasswd密码文件310
7.4.3创建与配置smbusers用户账户文件312
7.4.4 Windows系统主机访问user工作模式Samba服务器313
7.5 ads模式Samba服务器配置示例313
7.5.1 ads模式主配置文件配置示例314
7.5.2 krb5.conf配置文件配置示例315
7.5.3 nsswitch.conf配置文件配置示例316
7.5.4把Samba服务器加入到AD域316
第三篇 交换机、路由器配置篇323
第8章 Cisco设备网络操作系统基础323
8.1 Cisco IOS系统CLI基础324
8.1.1 IOS CLI命令模式324
8.1.2 IOS CLI帮助系统325
8.1.3理解缩写命令327
8.1.4理解命令的no和default选项327
8.2访问IOS系统CLI328
8.2.1使用Console接口访问CLI328
8.2.2配置Telnet访问IOS系统CLI的密码330
8.3使用基于CLI的设置程序配置交换机332
8.4 Cisco CatOS系统CLI基础334
8.4.1 CatOS CLI命令模式334
8.4.2 CatOS系统CLI命令帮助335
8.4.3访问CatOS系统CLI336
8.5 Cisco IOS系统交换机基本参数配置337
8.5.1使用配置模式来配置交换机338
8.5.2校验运行配置设置338
8.5.3保存运行配置设置到启动配置文件中339
8.5.4查看NVRAM中的启动配置340
8.5.5配置默认网关340
8.5.6配置静态路由341
第9章 Cisco设备接口配置与管理343
9.1了解Catalyst交换机的接口类型344
9.1.1以太网接口344
9.1.2交换端口345
9.1.3可路由端口347
9.1.4交换机虚拟接口SVI347
9.1.5 Uplink端口348
9.1.6以太网管理端口349
9.1.7以太网通道端口组349
9.2接口配置基础350
9.2.1接口类型和标识350
9.2.2配置接口的流程352
9.2.3配置接口范围353
9.3配置IOS Catalyst交换机二层接口356
9.3.1配置二层以太网接口为访问端口356
9.3.2配置以太网接口为二层中继端口358
9.3.3设置接口速率和双工模式363
9.3.4配置接口Auto-MDIX自动识别365
9.4 Catalyst交换机管理IP地址配置366
9.4.1管理接口类型66
9.4.2 Catalyst 4500/4000/5500/5000/6500/6000管理接口367
9.4.3在运行CatOS系统的交换机上配置sc0接口368
9.4.4在运行CatOS系统的交换机上配置sl0接口370
9.4.5在运行CatOS系统的交换机上配置me l管理以太网接口371
9.4.6在运行IOS系统的交换机上配置管理接口375
9.4.7为二层固定配置交换机配置管理接口377
9.5配置Cisco Catalyst交换机的三层接口379
9.5.1理解三层接口379
9.5.2三层接口的基本配置380
9.6以太网通道基础382
9.6.1以太网通道概述382
9.6.2端口通道接口385
9.6.3端口聚合协议(PAgP)385
9.6.4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386
9.6.5负载均衡和转发方法387
9.7配置以太网通道388
9.7.1以太网通道配置指南388
9.7.2配置二层以太网通道390
9.7.3配置三层以太网通道392
9.7.4配置以太网通道负载均衡396
9.7.5从以太网通道中删除接口397
9.7.6删除以太网通道397
第10章 Cisco设备的VLAN/VTP配置与管理399
10.1 Catalyst交换机VLAN基础400
10.1.1 VLAN划分原理及意义400
10.1.2 VLAN的划分方式401
10.1.3 Catalyst交换机VLAN范围404
10.1.4 Catalyst交换机VLAN端口成员模式405
10.2 Catalyst交换机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406
10.2.1默认VLAN配置407
10.2.2 Catalyst交换机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指南407
10.2.3 Catalyst IOS系统交换机的两种VLAN配置模式408
10.2.4保存VLAN配置409
10.2.5创建或编辑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409
10.2.6指派静态访问端口到VLAN中414
10.3 Catalyst交换机扩展范围VLAN配置416
10.3.1 Catalyst交换机扩展范围VLAN配置指南416
10.3.2创建和编辑扩展范围VLAN417
10.3.3 VLAN信息查看420
10.4 Catalyst交换机VTP基础421
10.4.1 VLAN中继概述421
10.4.2中继模式配置命令422
10.4.3 Cisco VTP概述423
10.4.4 VTP工作模式424
10.4.5 VTP域425
10.4.6 VTP版本425
10.4.7 VTP修剪426
10.5 CatOS系统交换机以太网端口中继配置427
10.5.1配置802.1 q中继428
10.5.2在中继端口上定义许可的VLAN429
10.5.3禁止中继端口429
10.5.4在中继链路上禁止VLAN 1430
10.5.5通过千兆以太网通道配置802.1q中继示例431
10.5.6通过并行中继实现VLAN负载共享434
10.5.7 802.1q非协商中继配置示例440
10.6 IOS系统交换机VTP配置443
10.6.1 VTP配置基础443
10.6.2 VTP的两种配置模式445
10.6.3 VTP全局参数配置445
10.6.4配置VTP服务器449
10.6.5配置VTP客户机450
10.6.6设置成VTP透明模式(禁用VTP)451
10.6.7向VTP域中添加VTP客户机453
10.6.8监控VTP454
10.7 Catalyst交换机VLAN间路由及配置454
10.7.1理解VLAN间路由454
10.7.2配置VTP和VLAN455
10.7.3基本路由器配置456
10.7.4在RSM上配置VLAN间路由457
10.7.5在RSFC上配置VLAN间路由458
10.7.6在外部Cisco路由器上配置IPVLAN间路由460
10.7.7在Catalyst 8510 CSR交换机式路由器上配置VLAN间路由460
10.8 Cisco设备VLAN间路由配置示例462
10.8.1使用RSM模块配置VLAN间路由示例462
10.8.2使用RSFC配置VLAN间路由示例465
10.8.3使用外部Cisco 7505路由器配置VLAN间路由468
10.8.4利用外部Catalyst 8510 CSR交换机式路由器配置VLAN间路由469
第11章 Catalyst交换机STP、RSTP配置与管理473
11.1理解STP474
11.1.1 STP的由来474
11.1.2 STP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475
11.1.3 STP运行规则和角色选举476
11.1.4理解网桥ID478
11.1.5理解STP BPDU(网桥协议数据单元)480
11.1.6理解根网桥选举482
11.1.7生成树拓扑结构生成原理482
11.2 STP端口状态483
11.2.1 STP端口状态概述483
11.2.2阻塞状态484
11.2.3侦听状态485
11.2.4学习状态486
11.2.5转发状态486
11.2.6禁用状态487
11.2.7 STP工作原理解析示例488
11.3 STP的增强特性489
11.3.1 PortFast(端口快速)489
11.3.2 UplinkFast(级联快速)490
11.3.3 BackboneFast(骨干快速)491
11.3.4 BPDU Guard (BPDU保护)493
11.3.5 Root Guard(根保护)494
11.3.6 Loop Guard(环路保护)495
11.4理解IEEE 802.1w RSTP496
11.4.1 RSTP概述497
11.4.2 RSTP端口角色和拓扑结构497
11.4.3 RSTP的快速收敛原理498
11.4.4 RSTP端口角色同步原理500
11.4.5 RSTP BPDU格式和处理方式501
11.4.6 RSTP拓扑结构更改原理502
11.4.7 PVST、PVST+、 Rapid-PVST和Rapid-PVST+503
11.5 IOS Catalyst交换机的STP配置示例504
11.5.1默认STP配置504
11.5.2启用STP配置示例505
11.5.3启用扩展系统ID配置示例506
11.5.4根网桥配置示例506
11.5.5从根网桥配置示例507
11.5.6 STP端口优先权配置示例508
11.5.7 STP端口开销配置示例509
11.5.8 VLAN网桥优先级值配置示例511
11.5.9 Hello时间配置示例511
11.6为IOS Catalyst交换机中继端口负载共享配置示例512
11.6.1使用STP端口优先权进行负载共享配置示例512
11.6.2使用STP路径开销进行负载共享配置示例514
11.7 STP增强特性配置示例515
11.7.1启用根保护配置示例515
11.7.2 PortFast配置示例516
11.7.3 PortFast BPDU保护配置示例519
11.7.4 PortFast BPDU过滤配置示例522
11.7.5 UplinkFast配置示例525
11.7.6 BackboneFast配置示例527
11.7.7 Loop Guard配置示例529
第12章 Cisco路由器配置532
12.1基本Cisco路由器配置533
12.1.1 Cisco路由器的默认配置533
12.1.2 Cisco路由器初始配置向导534
12.1.3手动配置路由器的全局参数536
12.2路由器接口配置536
12.2.1三层接口IPv4地址和路由配置示例537
12.2.2三层接口子接口配置539
12.2.3 Cisco路由器千兆以太网接口配置示例539
12.2.4环路接口配置540
12.2.5配置备份接口541
12.2.6配置千兆以太网失效媒体切换542
12.2.7媒体自动检测功能配置543
12.3为Cisco路由器配置路由543
12.3.1静态路由配置543
12.3.2 RIP动态路由基本配置544
12.3.3 RIP路由汇总配置546
12.3.4 EIGRP动态路由配置548
12.3.5 OSPF路由配置549
12.4把Cisco路由器配置为DHCP服务器555
12.4.1配置DHCP服务器555
12.4.2 DHCP配置示例557
12.5 Cisco路由器ADSL接入配置559
12.6 Cisco路由器NAT基础560
12.6.1使用NAT的好处560
12.6.2 NAT的主要应用561
12.6.3 NAT类型561
12.6.4 NAT相关术语563
12.6.5 NAT地址转换原理564
12.7 Cisco静态NAT及基本配置步骤565
12.7.1静态NAT工作原理565
12.7.2 NAT内部源地址转换570
12.7.3源地址转换配置步骤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