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3256142.jpg)
- 陈锡喜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13010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哲学引论1
第一节 哲学的精神1
一、“爱智慧”2
二、怀疑和批判3
三、对话和论辩6
四、反思和超越8
第二节 哲学的历史发展11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2
二、西方哲学的发展14
三、中国哲学的发展19
第三节 哲学的价值24
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4
二、哲学的双重价值27
三、与第一流的哲学家对话31
第二章 实践的唯物主义——时代精神的精华33
第一节 新世界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来源33
一、新世界观产生的历史背景34
二、新世界观产生的思想来源36
第二节 实践的唯物主义对传统哲学的超越42
一、新的理论视角的确立42
二、科学实践观的提出47
三、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视野49
第三节 新世界观基本原理的系统构架52
一、辩证的唯物主义原理52
二、唯物的辩证法原理59
三、世界物质统一原理和发展原理的统一67
四、发展:新世界观的生命之源70
第三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73
第一节 对传统认识论的扬弃73
一、对不可知论的扬弃73
二、对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扬弃77
三、对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扬弃78
第二节 对实践的考察81
一、实践的特征和形式81
二、实践的结构和过程83
三、实践的功能85
第三节 主客体关系和认识的本质88
一、主体和客体的类型和特性88
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92
三、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96
第四节 科学思维方法98
一、科学思维方法的实质99
二、科学思维方法的特征和功能100
三、辩证思维的原则、方法和途径105
第四章 认识过程的辩证法10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认识过程理论的扬弃109
一、近代认识论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110
二、认识运动的辩证法114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过程118
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119
二、作为创造的认识的过程124
第三节 知识的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128
一、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128
二、经验知识的形成途径和理论知识的发展形式131
第四节 真理及实践标准134
一、真理的本性134
二、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136
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40
第五节 科学知识的增长142
一、知识的量变和质变142
二、科学进步的基本特征145
三、思维方式的变革147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149
第五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15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历史观的扬弃153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154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159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结构163
一、社会的物质经济结构163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167
三、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171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标准173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174
二、社会进步的标志和基础178
三、生产力是判断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82
第六章 历史发展的辩证法185
第一节 社会有机体和主体的活动185
一、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185
二、历史的必然性和人的主体性191
三、社会进步的辩证性质196
第二节 精神活动与社会203
一、道德评价与社会进步的代价203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208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216
第三节 人类社会与自然220
一、天人观的历史演变220
二、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223
三、当代全球问题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227
第七章 历史主体的自我认识233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233
一、人对自身的认识历程233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科学揭示238
第二节 人在历史中的作用245
一、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245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248
三、个人的历史作用251
四、群众路线和思想路线的统一256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与人的现代化258
一、社会现代化与现代人的发展259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与主体人自身的建设262
三、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265
后记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