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
  • 戴均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978750872974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政区-管理-中国;地名-管理-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1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雏形(前2100—前221)1

一、夏朝(约前2100—约前1600)1

二、商朝(约前1600—约前1046)2

三、周朝(约前1046—前256)2

四、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3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郡县(州郡县)制(前221—581)4

一、秦朝(前221—前206)4

二、汉朝(前206—220)5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7

第三节 隋唐宋辽金时期的道(路)府(州)县制(581—1279)9

一、隋朝(581—618)9

二、唐朝(618—907)9

三、五代十国(907—960)11

四、宋朝(960—1279)11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的省路府(州)县制(1206—1911)13

一、元朝(1206—1368)13

二、明朝(1368—1644)15

三、清朝(1644—1911)16

第五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省县乡制(1912—1949)17

一、北洋政府(1912—1928)17

二、国民政府(1928—1949)18

第六节 历代乡村治理制度21

一、先秦时期乡村治理制度21

二、秦至清朝乡村治理制度22

三、晚清时期乡村治理制度25

四、民国时期乡村治理制度27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建制3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行政区划建制31

一、增加行政区划层次,划设大行政区32

二、调整省级行政区划,新设省级建制33

三、增设了一批城市36

四、调整县的行政区划37

五、适当调整乡村38

第二节 宪法颁布前后的行政区划调整39

一、撤销大区,减少行政管理层次39

二、大量撤并省级行政区40

三、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大量的民族自治地方41

四、增设了一批城市44

五、调整合并了一批小乡45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和发展46

一、历代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46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和发展48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特征55

四、民族型行政区划建制56

第四节 市镇建制的兴建和调整压缩61

一、逐步实现正常平稳的协调发展阶段61

二、大起大落和滞缓的曲折发展阶段63

第五节 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和调整68

一、基本概念68

二、人民公社的建立和调整69

第六节 台港澳的行政区划71

一、台湾的行政区划71

二、香港的行政区划75

三、澳门的行政区划79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区划调整82

第一节 城市设置的快速发展82

一、城市的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83

二、城市的快速增长阶段(1986—1997)84

三、城市设置的严格控制阶段(1998—2008)88

四、城市快速增长的意义89

第二节 市管县体制的逐步推进91

一、市管县体制的由来92

二、市管县体制的基本形式93

三、市管县体制的进一步推广94

四、实行市管县(市)体制的发展趋势95

第三节 撤社建乡和合乡并镇97

一、乡镇体制的恢复与重建97

二、撤社建乡工作98

三、乡镇规模调整与合乡并镇98

四、撤乡建镇,促进了特大型乡镇的崛起99

五、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与改革的趋势102

第四节 省级行政区划建制的增设103

一、设立海南省103

二、设置重庆直辖市107

三、设立特别行政区,实现“一国两制”的国家治理架构110

四、省级行政区划设置的意义112

第四章 新时期的行政区划变革114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与行政区划114

一、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114

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容116

三、新型城镇化对行政区划的要求118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与行政区划121

一、主体功能区及其基本格局121

二、主体功能区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影响124

三、发挥行政区划作用,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125

第三节 行政区划的矛盾和问题127

一、关于行政区划层级结构的矛盾127

二、关于行政区划幅度规模的矛盾128

三、关于行政区划名称的规范、简化问题129

第四节 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更130

一、行政区划调整与变更的指导思想130

二、行政区划调整与变更的基本原则131

第五章 行政区划管理和服务工作133

第一节 行政区划讲科学的理论意义133

一、行政区划是空间统筹与整合的科技手段133

二、行政区划是需要多学科协同服务的综合领域134

三、讲科学是提高行政区划管理水平的基本保障136

第二节 行政区划管理机构和法规138

一、行政区划管理机构及其职能138

二、行政区划管理法规140

第三节 行政区划管理原则和审批程序141

一、行政区划管理的原则142

二、行政区划变更审批程序143

第四节 行政区划公共服务产品开发应用14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47

二、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148

三、1:100万、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和图集151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集153

第六章 全面勘定行政区域界线155

第一节 全面勘界前的界线管理156

一、历史上我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概况156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概述156

三、勘界前我国行政区域界线及其管理基本情况158

第二节 全面勘界的探索和试点161

一、边界争议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161

二、勘界工作的探索活动162

三、全国勘界试点163

第三节 全面勘界的启动推进166

一、全面勘界的准备166

二、全面勘界的部署167

三、全面勘界的开局169

四、全面勘界的推进170

五、全面勘界的攻坚171

六、全面勘界的冲刺172

七、全面勘界的决战174

第四节 全面勘界的攻坚收尾176

一、基本情况176

二、省界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177

三、县界勘界难点攻坚及收尾工作181

四、全面勘界的几项收尾工作181

第五节 全面勘界的重大意义184

一、全面勘界的主要成就184

二、全面勘界的重大意义185

第六节 全面勘界的基本经验187

一、确保全面勘界成功的主要举措187

二、全面勘界的基本经验190

第七章 依法管理行政区域界线193

第一节 依法管界的工作部署195

一、国务院召开全国勘界和界线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95

二、国务院勘界工作联席会议召开全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视频会议198

三、民政部召开全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会议203

第二节 依法管界的主要任务209

一、公布勘界成果210

二、管理维护界桩211

三、勘定变更界线212

四、调处界线纠纷214

五、查处违规行为218

六、保管界线档案219

七、界线管理执法检查220

第三节 省、县两级界线联检工作222

一、联检工作的重要意义223

二、联检工作的规章制度224

三、联检工作的基本程序226

四、联检工作的主要内容228

五、联检工作的质量要求229

六、联检工作的目的和作用230

第四节 平安边界建设231

一、平安边界建设的提出232

二、平安边界建设的目标和意义233

三、平安边界建设的要求234

四、民政部门在平安边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36

五、平安边界建设的考核238

第八章 地名基础知识240

第一节 地名的基本概念240

一、地名的含义240

二、地名的组成要素241

三、地名的分类242

四、地名的语词结构244

五、地名的属性245

第二节 地名历史与发展248

一、地名的起源248

二、地名的发展与演变249

三、地名研究的兴起251

四、当代地名理论与应用体系的发展254

第三节 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260

一、我国地名拼写法的演变260

二、汉语地名拼写原则261

三、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拼写265

四、港、澳、台地名的拼写267

五、特定情况的地名拼写形式268

第四节 外国地名的汉字译写269

一、外国地名译写的依据269

二、一地多名情况的处理270

三、专名一般音译274

四、通名一般意译274

五、使用汉字书写的外国地名,直接使用汉字276

六、用字的调整276

第五节 地名文化与保护277

一、地名与文化277

二、地名文化的内涵278

三、地名文化遗产280

四、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281

五、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81

六、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意义282

第九章 地名管理工作284

第一节 我国地名管理工作概述284

一、地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284

二、地名管理工作的内容285

三、我国地名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286

四、我国地名管理工作的主要成就287

第二节 地名命名更名289

一、地名命名更名的一般规律和原则289

二、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程序和权限292

三、我国地名命名更名管理的成绩292

四、进一步加强地名命名更名的统一管理300

第三节 地名标准化301

一、地名标准化的含义301

二、地名国家标准化302

三、地名国际标准化304

第四节 地名普查310

一、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310

二、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312

三、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316

第五节 地名管理机构和法规317

一、地名管理机构317

二、地名管理法规320

第十章 地名公共服务工程324

第一节 新时期地名工作的新要求324

一、地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324

二、地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326

三、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意义328

第二节 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启动推进329

一、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启动329

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主要内容330

三、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基本原则331

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推进措施332

五、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取得重要成果334

第三节 地名规范工作335

一、修订《地名管理条例》335

二、修订颁布了《地名标志》(GB17733—2008)国家标准339

三、颁布《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340

四、完善地方地名法规体系342

第四节 地名设标工作344

一、全国城市地名设标的基本情况344

二、开展县乡镇地名设标的意义345

三、开展县乡镇设标工作的基本要求346

第五节 地名规划工作348

一、地名规划的概念和意义348

二、地名规划的特点349

三、地名规划的基本类型350

四、地名规划的范围350

五、编制地名规划的原则351

六、地名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程序352

第六节 数字地名工作354

一、数字地名的基本任务354

二、数字地名工作的基本要求355

第七节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356

一、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的必要性357

二、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可行性358

第十一章 地名信息化服务359

第一节 地名信息化服务的意义359

一、地名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359

二、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是地名工作的发展方向360

三、地名信息化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361

四、西方发达国家地名信息化服务的特点362

五、国外地名信息化服务对我们的启示363

第二节 地名数据库建设365

一、地名数据库建设的主要进展和下一步目标任务365

二、地名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要求368

三、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2.0版的功能和应用370

第三节 地名信息化服务的主要形式377

一、对地名信息化服务形式的实践探索377

二、地名互联网服务381

三、地名声讯服务382

四、地名电子触摸屏服务383

五、地名电子地图和光盘服务383

第四节 国家地名信息化服务平台384

一、地名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385

二、“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网”建设规划388

三、“全国地名问路声讯服务平台”建设规划391

第五节 地名信息化服务的基本经验392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392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394

三、夯实基础,拓展服务395

四、整合资源,加强合作397

附录400

涉及区划地名的法律法规400

地名管理条例424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426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43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434

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管理办法437

后记4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