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深院士王之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资深院士王之卓
  • 李德仁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7349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54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669页
  • 主题词:王之卓(1909~2002)-纪念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资深院士王之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王之卓文选(1928—2002

WHAT SHOULD A YOUNG MAN STRIVE FOR DURING HIS LIFE?3

一个青年人在他的一生中应当为了什么而努力?(1928年4月)4

自柏林上书母校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1935年10月12日)5

参加世界摄影测量第五届大会记(1938年10月)6

航空摄影测量的应用问题(1940年)18

书评:《摄影测量学》(1940年)23

摄影测量之发展过程及趋势(1941年1月1日)25

书评:《摄影测量学及其普遍之应用》(1941年4月1日)31

《山地铁路建筑与航空测量》读后(1941年7月1日)34

促进我国测量事业之管见(1941年10月1日)37

书评:《航空摄影测量之计算方法》(1941年10月1日)40

十年来之航空摄影测量(1943年3月1日)43

同济测量系的使命(1943年3月1日)52

“测量学大学丛书”《测量平差法》著者序(1943年4月)&陈永龄 夏坚白 王之卓53

三十年来中国之测量工程(节选)(1945年3月1日)&陈永龄 王之卓54

美国测量制图事业考察观感(1947年4月8日)68

“测量学大学丛书”《航空摄影测量学》序(1947年7月)&王之卓 陈永龄 夏坚白73

本校造船工程系的使命(1947年8月10日)75

交大轮机系的使命(1948年4月1日)76

机械工程师的培植(1948年4月8日)77

交大《工管通讯》创刊序言(1948年12月20日)79

《棒垒球指南》王序(1949年3月)80

今年的校庆(1949年4月8日)81

《交通大学1949届毕业纪念刊》序言(1949年7月)83

“测量学大学丛书”《大地测量学》序(1950年10月)&陈永龄 夏坚白 王之卓84

“测量学大学丛书”《实用天文学》序(1953年4月)&夏坚白 陈永龄 王之卓86

航空测量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1955年3月)87

努力向科学进军(1956年9月17日)92

航空测量在加速着祖国的经济建设事业(1956年10月28日)93

关于成立制图系致夏坚白院长的信(1957年6月15日)95

世界各国摄影测量的发展概况(1957年7月23日)96

十年来的中国科学·测量与制图学·航空测量学(1949—1959)(1959年10月)101

航空摄影测量科学技术的现代发展(节选)(1965年)107

明白人的明白话(1966年12月)109

关于发展我国1∶10000测图技术的一些意见(1974年6月29日)110

航测科技发展情况介绍(1977年10月26日)114

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研究方案(讨论稿)(1978年12月7日)125

中国的航测(1979年6月7日)128

《摄影测量原理》简介(1979年10月)132

关于向国外著名学府推荐中国访问学者的函(1978年9月—1994年2月)133

中国测绘考察团访问英国、法国、西德三国考察报告(1979年12月7日)141

参加国际摄影测量学会第十四届大会的报告(1980年9月29日)171

对李德仁硕士论文《自检校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评语(1981年11月9日)184

赴美参观测绘机构的报告(1981年12月)185

对杨凯遥感新技术项目研究的若干建议(1982年8月—1983年12月)198

摄影测量学科的发展现状(1983年1月)200

东南亚地区摄影测量及遥感教育会议情况(1983年9月)&王之卓 杨凯207

摄影测量学的今天和明天(1984年2月)218

东南亚地区建立高等测绘教育机构的可能性及其教学内容(1984年6月20日)220

出席国际摄影测量及遥感学会第十五届大会的情况简报(1984年9月)227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近期的发展(1984年10月)231

中国遥感事业的进展(1984年11月15日)&王之卓 郑肇葆241

我七十五岁不放松(1984年12月15日下午)246

致李德仁的祝贺信(1985年1月5日)247

出席第五届亚洲遥感会议的情况(1985年1月)&王之卓 郑肇葆248

《中国地貌图集》序言(1985年10月)253

《摄影测量原理续编》简介(1986年6月)254

参加匈牙利测量及制图学会全国代表大会被授予该会荣誉会员证书(1986年7月7日)255

我国航测技术三十年发展回顾(1986年)256

摄影测量及遥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1986年9月13日)259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1986年10月)269

从航空测量到遥感技术(1987年)275

瞻望测绘学科的发展前景(1987年5月)284

在第一届北京国际地理信息系统研讨会上的讲话(1987年5月)287

《全国测绘行业科技发展战略论文选稿》序(1987年11月)288

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科研报告及工作协调会开幕词(1988年5月28日)289

近期我国摄影测量科技研究的进展(节录)(1988年8月30日)290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十六届大会综述&王之卓 李德仁296

科技发展简史(手稿)(1989年)308

测绘学简介(讨论稿)(1990年)311

我的部分传记或报导(手稿)(1990年)313

“第二届北京国际地理信息系统研讨会”开幕词(1990年)315

《影像信息科学的研究》应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项目之一(手稿)(1990年)316

英文版《摄影测量原理(带遥感)》全书总结(1990年5月)318

如何推进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1990年11月15日)320

在金通尹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1991年3月19日)322

关于举行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的倡议(1991年5月10日)324

摄影测量与遥感正在剧变发展(1991年5月21日)326

关于摄影测量、遥感及空间信息系统的学科分类问题(1991年)330

我和摄影测量与遥感(1992年)336

王之卓——我的简介(手稿)(1992年)338

在“第一届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手稿)(1992年7月6日)341

测绘科技的新发展(1992年7月8日)343

从一个测绘工作者看GIS学科的兴起(1992年8月15日)348

致《自然科学家自叙辞典》编委会的信(1993年10月25日)352

“第三届北京国际地理信息系统研讨会”开幕词(1993年)354

关于挚友夏坚白的谈话(1993年11月8日)356

王之卓遗言(1994年元月)363

基于图像的信息科学[对地观测](手稿)(1994年)364

在“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六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94年10月11日)370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六委员会学术讨论会专家小组座谈会上的发言(1994年10月13日)372

遥感与地球的全球性观测(1994年11月24—26日)373

建设我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建议(1995年)380

RS、GIS、GPS集成的源起及其学科性质(1995年)382

在交通大学校友总会武汉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词(1996年3月16日)390

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1996年)392

交通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的书面发言(1996年4月8日)394

与老友共忆往事(1996年9月)396

《王任享研究员学术论文选集》序言(1996年11月)398

丁丑清明扫墓有感(1997年4月5日)399

在湖北省政协座谈会上的讲话(1998年3月16日)400

从测绘学到Geomatics(1998年)401

由摄影测量发展到遥感学科(1998年8月28日)405

当代测绘学科的发展(1998年9月7日)409

与《南方测绘》记者杨震澎等的对话(1998年9月12日)413

地理信息系统是空间信息系统的一种(1998年10月30日)421

在王之卓教授执教60周年暨90诞辰庆典会上的答辞(1998年12月16日)423

信息时代的地球科学(1999年7月26日)425

新中国建国50周年的测绘学科(1999年9月)427

为陈军《Voronoi动态空间数据模型》一书所作的序(2001年9月5日)429

21世纪将是高新技术的世纪——信息世纪(手稿)(2001—2002年)430

第二编 缅怀王之卓439

学术泰斗 学界楷模&武汉大学校长 顾海良439

理解和学习王之卓先生的精神&李德仁445

深切怀念,万千追思&张祖勋451

恩师王之卓与我的测绘人生&杨凯456

录旧作诗一首纪念王之卓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李曦沐461

忆王之卓院士&喻沧463

缅怀恩师王之卓&王任享465

与友共享恩师训&林宗坚469

王之卓先生对我们的言传身教&郑肇葆 朱肇光473

王之卓先生指引我们前进&陈军477

谆谆教诲 拳拳关爱&龚健雅481

恩师王之卓启迪我探索极地和大河源头&刘少创484

缅怀恩师王之卓院士&高时浏491

一幅珍贵的照片&崔炳光498

纪念王之卓教授百年寿辰&刘葆梁500

大师的力量&黄仁涛503

矢志不渝 开拓进取&周慎杰507

我最敬重的先生——王之卓院士&黄世德510

深切缅怀王之卓老师&谢焕章511

我心目中的王之卓先生&王天麟515

在王之卓先生开创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张剑清518

七律纪念王之卓院士诞辰百年感怀&邢宣兵520

忆念王之卓院士&潘云唐521

先生助我向前走&单杰524

仁者无敌,为而不争&林珲526

纪念王之卓先生诞辰100周年有感&袁璇英529

深切怀念王之卓教授&宋鸿德530

好的学风校风从王之卓先生那里来&金玉章533

永远怀念王之卓院士&万幼川 于子松535

平易近人 学术无私 风范长存&廖祥春537

王老·我·高校校史研究&徐兴沛539

第三编 王之卓研究547

国家测绘局致函祝贺《摄影测量原理》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547

《王之卓教授金博士纪念册》序言&柏林工业大学校长 M.弗里克548

王之卓传&徐兴沛550

王之卓与东南大学附中&许祖云575

王之卓与交通大学&蔡西玲580

“王之卓公式”与我&魏征戍585

王之卓与中国的卫星大地测量&宋成骅588

关于专著“Principles of Photogrammetry(with Remote Sensing)”的评价&冯文灏591

王之卓先生对世行贷款使用的贡献&郑儒根593

王之卓与中国测绘报&陈兰芹595

王之卓与图书馆&华玉民599

王之卓先生的人格魅力&杨旭604

一次难忘的经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研究生609

第四编 王之卓重要论著篇目一览615

一、主要图书目录615

二、主要文章目录616

第五编 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623

一、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简介623

二、相关文件624

三、历届王之卓创新人才奖获奖名单627

四、部分获奖者感言630

王之卓大事记645

跋6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