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卷
  • 杜继文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4926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4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55页
  • 主题词:佛教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卷 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第一章 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1

第一节 佛教向大乘转化的契机和大乘的基本精神4

第二节 对释迦牟尼佛的限定和多佛主义的出现8

第三节 佛教理想国的创建和佛国净土论16

一、东方阿閦佛国17

二、东方净琉璃世界23

三、西方阿弥陀佛国26

四、弥勒净土:下生和上生28

五、唯心净土34

第四节 革新中的新偶像:菩萨35

一、菩萨的早期形象36

二、居家菩萨的地位和女性地位的飙升40

第五节 菩萨行和六波罗蜜多46

一、大乘布施及其与走向社会的关系46

二、大乘戒律和大乘伦理51

三、忍辱和精进的内涵及其根本精神66

四、“禅度无极”和大乘定学72

五、关于偶像崇拜系列和鬼神系统80

六、“般若”的原义和大乘智慧86

第二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维摩诘经》与《妙法华经》90

第一节 《维摩诘经》确立的大乘观念和“从不住本立一切法”91

一、经文的结构和风格92

二、对佛弟子的全面清理98

三、“佛道”原自“非道”105

四、“菩萨”和“菩萨行”109

五、“入不二法门”114

六、“实相”及“从不住本立一切法”119

第二节 《法华经》的“会三归一”和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127

一、信仰的多极化和“外力”的渗入129

二、《法华经》与提婆达多135

三、“会三归一”与“借权显实”137

四、关于“佛身”及其神力与寿量:两个译本的哲学差别143

五、“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147

六、“安乐行”与“常不轻菩萨”150

第三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华严经》:从“光明普照”到“入法界”的理论体系154

第一节 思想结构与表达上的一些特点155

一、用幻想和神话构造世界、表达教义157

二、有关数量和世界的观念创新158

三、与教义有关的几个常用概念161

第二节 光明崇拜与卢舍那佛:“智”之转化为“神力”164

一、光明之与《华严经》164

二、佛光普照下的万物有神论和诸神性善论169

三、卢舍那佛及其与众生的关系171

四、“如来身”与“化身”及“法身”的关系179

第三节 “普贤菩萨”及其所说“如来性起”184

一、关于“普贤菩萨”的特性184

二、“如来性起”论191

第四节 “入法界”和“普贤行”的世俗化及世俗化哲学200

一、“入法界”的学习对象和知识范围201

二、“入法界”的理论基础和深入世俗生活的价值观210

三、“入法界”体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216

四、普贤信仰的变异:普贤行愿219

第五节 文殊师利所持般若学及其菩萨精神223

第六节 论菩萨“十地”和“三界唯心”236

一、菩萨的品德及其所修的“十地”237

二、“三界唯心”的命题与唯识哲学的发轫248

第七节 余论255

第四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及其排他性262

第一节 佛教早期的涅槃说263

第二节 《大般涅槃经》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68

第三节 关于涅槃的性质:“常、乐、我、净”269

第四节 论“佛性”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279

第五节 论“我”的实在性及其存在形式285

第六节 论“佛性”与众生的“中道佛性”289

第七节 从一子想到一阐提:激进的排他主义293

第八节 因果非决定论302

第九节 孤因独果论与“性相常住”312

第十节 《大般涅槃经》的文献价值323

第五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如来藏”及其主要经典 336

第一节 《如来藏经》对诸大乘经所言“如来”之向内心收容338

第二节 《胜鬘经》的“如来藏”和“无明住地”说343

一、关于“如来妙色身”344

二、“无明住地”与“意生身”345

三、“如来藏”与“无明壳”351

四、“如来藏”之作为“生死依”与“我”353

第三节 《佛性论》中的“如来藏”:“如来藏”进入瑜伽行派的轨迹359

一、“如来藏”对于《大般涅槃经》“佛性”说的新诠释361

二、“如来藏”:“智与境”的统一374

三、如来藏对佛性之融解:“我”的真实义377

四、“如来藏”与“即涅槃”、“即生死”380

五、果位中的如来藏:“转依”与“如来法身”382

六、通达“如来法身”的途径:“三自性”之成为思维方式388

七、“法身”证明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391

八、如来性及其不净位:如来藏的内在规定394

九、从“如来性”到“三身”的形成397

十、瑜伽“唯识”与法身 402

第六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五)——毗卢遮那佛与密乘哲学408

第一节 引言408

第二节 《密迹金刚力士经》的金刚崇拜与“二业”、“三密”的经旨414

一、关于“金刚力士”出现的意义414

二、菩萨行的“二业”与“娱乐”、“变示”的突出416

三、菩萨“三密”和如来“三密”419

第三节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的哲学系统和信仰特色 428

一、悟入的对象“心”:密乘之心论430

二、“众生自心”的特征及其开发的主要方式436

三、“识知自心”的修持方法和“即心成佛”的成佛途径 442

四、“真言悉地”及其净心的虚妄功能446

五、“自心”之外化为“本尊”和“本尊”之回归“自心”:一种自我异化的信仰结构449

第七章 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大乘的综合与菩萨行的总结453

第一节 小品《大宝积经》:为菩萨定标准,为比丘制法454

一、真假菩萨的区分及其标准455

二、为沙门比丘制法定律460

三、“正观”中的观念体系:立“空观”破“空见”的“中道”观465

四、从“观心”到证“圣性”:关于“心”的性质问题469

第二节 《菩萨藏经》对全部菩萨行的概括和总结472

一、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一:身、声、智、光、戒、神通473

二、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二:如来“十力” 480

三、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三:“四无所畏”487

四、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四:“大悲”与“菩提”491

五、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五:如来性之“十八不共”500

六、关于菩萨道的新概括502

第八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537

第一节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中国佛教哲学大纲537

一、关于《大乘起信论》的真伪之争537

二、《大乘起信论》产生的佛教背景及其流布541

三、唐译《大乘起信论》的特点和出现的原因547

四、《大乘起信论》的哲学体系和佛理的本土化552

五、《大乘起信论》论“止观”实践561

六、《大乘起信论》在今天566

七、附记569

第二节 《楞严经》论“死后无灭”和对“着魔”非法行为的讦露580

一、表达上的晦涩背后583

二、论众生皆有“两种根本”586

三、论“身中有不灭性”:“见精”591

四、论“生死根本”:“攀缘心”594

五、论世界人生的本原:“唯心所现”596

六、广论“禅那”与“五阴”着魔犯罪601

七、“五阴尽”的精神境界614

八、由“真心”至“妄心”和由“妄心”至“真心”之路618

第三节 《圆觉经》的“无上法王”和“圆觉性起”论623

一、总论:本体论、世间发生论、修行圆觉论625

二、圆觉不动、无明缘起的“性起”论628

三、“顿悟”与“渐修”的觉修论635

四、世界之性与幻、一与多、不动与动的统一641

五、附记6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