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论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论 上
  • 宋士昌,衣芳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05129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55页
  • 文件大小:240MB
  • 文件页数:611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导论3

(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3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16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2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28

(一)近代中国社会和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28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5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43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47

(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依据47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50

(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内容54

(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意义60

三、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62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2

(二)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65

(三)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内容和特点68

(四)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78

四、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83

(一)人民军队的本质和使命83

(二)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87

(三)人民战争的理论91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97

五、革命政党建设105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05

(二)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和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108

(三)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114

六、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124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124

(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129

(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32

(四)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138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嬗变143

七、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50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构想150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152

(三)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156

(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61

八、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67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67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74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81

九、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87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187

(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191

(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99

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6

(一)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道路206

(二)社会主义的矛盾和任务209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215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及其历史局限221

十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24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224

(二)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228

(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235

十二、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241

(一)巩固人民民主专政241

(二)建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46

(三)坚持政治协商制度251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57

十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65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65

(二)建设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269

(三)推进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273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277

十四、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政策282

(一)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282

(二)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286

(三)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289

(四)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政策的立足点293

十五、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299

(一)提出“两个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99

(二)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302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307

(四)拒腐防变,反对官僚主义310

(五)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3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导论32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内容和框架结构32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25

(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32

邓小平理论337

导言337

(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337

(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342

(三)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345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349

一、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354

(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354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62

(三)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指导意义36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372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372

(二)不照搬别国模式378

(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84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389

(一)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389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其意义396

(三)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406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1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形成41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内容42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428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3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基本内容43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意义441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443

六、社会主义发展战略449

(一)跨世纪“三步走”发展战略449

(二)以“台阶式” 发展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456

(三)消灭贫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464

七、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471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471

(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480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87

八、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494

(一)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时代依据494

(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499

(三)发展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509

九、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514

(一)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514

(二)努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517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526

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535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形成535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贡献541

(三)“一国两制”构想是和平统一祖国的最佳方案54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59

导言55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55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564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57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57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形成57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58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意义590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596

(一)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596

(二)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604

(三)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613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2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依据622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627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631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42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64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总体目标645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措施650

五、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60

(一)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660

(二)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部署669

(三)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674

六、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680

(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680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686

(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692

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96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696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702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708

八、推进祖国和平统一714

(一)始终不渝地推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714

(二)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718

(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两岸和平统一729

九、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739

(一)坚持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739

(二)尊重世界多样性,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48

(三)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757

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766

(一)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767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776

(三)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783

科学发展观795

导言795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795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理论框架806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811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815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815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820

(三)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828

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834

(一)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意义834

(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842

(三)着力把握发展规律,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847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855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855

(二)以人为本就是要保证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863

(三)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871

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880

(一)坚持全面发展880

(二)坚持协调发展890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895

五、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907

(一)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907

(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912

(三)统筹兼顾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929

六、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934

(一)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934

(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和措施937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947

七、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95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953

(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958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965

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977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战略意义977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981

(三)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994

九、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997

(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997

(二)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1000

(三)社会建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关系1012

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015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015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021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1024

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1032

(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根据、内涵及其意义1032

(二)构建和谐世界1039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048

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056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1056

(二)以先进性为主线加强党的建设1058

(三)加强党的建设的途径和措施1069

主要参考文献1088

后记10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