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代中医珍本集 针灸按摩分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陆拯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412033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171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12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近代中医珍本集 针灸按摩分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针灸集成1
卷一4
针灸法14
禁忌14
灸后治法14
灸后有热14
禁针穴14
禁灸穴15
别穴15
募穴18
原穴18
会穴19
讹穴19
五脏总属证19
一身所属脏腑经20
五脏六腑属病21
十二经抄穴22
手太阴肺经22
手阳明大肠经22
足阳明胃经23
足太阴脾经23
手少阴心经24
手太阳小肠经24
足太阳膀胱经25
足少阴肾经26
手厥阴心包经26
手少阳三焦经27
足少阳胆经27
足厥阴肝经28
督脉29
任脉29
十二经井荥腧经合旁通30
十五络所生病31
脉病有是动有所生病33
脉有经脉络脉孙络脉33
十二经血气多少33
十二经行度部分34
气行有街34
针法有巨刺缪刺散刺34
奇经八脉35
子午八法36
子午流注36
五脏六腑所属五腧五行37
五脏六腑有疾当取十二原38
脏腑要穴38
六合所出所入39
足三焦别脉39
八会穴39
六经标本40
人身四海腧穴40
大接经40
主病要穴41
禁针灸41
奇穴42
别穴43
诸药灸法46
鸡足针法46
择针灸吉日法47
太乙徙立于中宫朝八风占吉凶47
九宫图48
身形应九野49
太乙游八节日数49
九宫尻神图52
逐日人神所在53
每月诸神值日避忌旁通图54
针灸吉日55
针灸忌日55
坐向法55
卷二56
折量法56
头部56
背部56
膺部56
腹部中行56
头面部57
耳部58
目部58
口部59
鼻部59
咳嗽59
咽喉60
颊颈61
齿部61
心胸61
腹胁63
肿胀63
针中脘穴手法64
积聚64
手臂65
腰背66
脚膝66
风部67
癫痫69
厥逆70
急死71
痢疾71
痔疾71
阴疝72
霍乱73
疟疾73
虚劳74
劳瘵75
四花穴75
食不化76
黄疸76
疮肿77
骑竹马穴法78
五逆证察色78
回骨证79
诸药灸痈疽法80
痈疽疔疖瘰疬等疮八穴灸法81
瘰疬82
蛊毒83
眠睡83
内伤瘀血83
消渴83
汗部84
伤寒及瘟疫84
大小便86
身部86
呕吐87
妇人87
乳肿89
小儿89
五痫91
杂病92
九宫数92
内景篇针灸94
身形94
精94
气94
神95
血95
梦96
声音96
言语96
津液96
痰饮96
胞97
虫97
小便98
大便98
外形篇针灸99
头99
眼99
耳100
鼻101
口舌101
牙齿101
咽喉102
颈项103
背103
胸103
乳104
腹104
腰104
胁105
皮105
肉105
脉105
筋106
骨106
手106
足107
前阴107
后阴108
杂病篇针灸109
风109
寒110
湿111
火112
内伤112
虚劳112
霍乱113
呕吐113
咳嗽114
积聚114
浮肿115
胀满115
痎疟116
瘟疫116
邪祟116
痈疽117
大风疮119
瘰疬119
瘿瘤120
疳瘘120
疥癣120
臁疮120
犬伤121
诸虫伤121
蛊毒121
卒死121
妇人122
小儿123
卷三124
经穴详集124
手太阴肺经共十一穴124
十二经脉流注腧穴126
手太阴肺经流注127
手太阴肺经左右凡二十二穴127
手阳明大肠经共二十穴128
手阳明大肠经流注132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凡四十穴132
足阳明胃经共四十五穴134
足阳明胃经流注142
足阳明胃经左右凡九十穴143
足太阴脾经共二十一穴146
足太阴脾经流注150
足太阴脾经左右凡四十二穴150
手少阴心经共九穴152
手少阴心经流注153
手少阴心经左右凡一十八穴154
手太阳小肠经共十九穴154
手太阳小肠经流注157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凡三十八穴157
足太阳膀胱经共六十三穴158
足太阳膀胱经流注170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170
卷四176
经穴详集176
足少阴肾经共二十七穴176
足少阴肾经流注180
足少阴肾经左右凡五十四穴181
手厥阴心包络经共九穴183
手厥阴心包经流注185
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凡一十八穴185
手少阳三焦经共二十三穴186
手少阳三焦经流注189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凡四十六穴190
足少阳胆经共四十三穴192
足少阳胆经流注198
足少阳胆经左右凡九十穴199
足厥阴肝经共一十四穴202
足厥阴肝经流注205
足厥阴肝经左右凡二十六穴205
任脉共二十四穴207
任脉流注及孔穴213
督脉共二十八穴215
督脉流注及孔穴221
经外奇穴223
头部223
面部224
颈项部225
膺部226
腹部227
背部228
手部230
足部233
阴部236
禁针穴目录237
禁针穴238
禁灸穴目录239
禁灸穴240
金针秘传243
一、论针灸学之渊源及真传之难得251
二、医经录要254
(一)《灵枢·经脉》篇255
(二)《灵枢·本输》篇263
(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267
(四)《灵枢·小针解》270
(五)《灵枢·营气》篇271
(六)《灵枢·营卫生会》篇272
(七)《素问·离合真邪论》篇274
(八)《素问·刺要论》篇275
(九)《素问·刺齐论》篇276
(十)《素问·刺禁论》篇276
(十一)《素问·刺志论》篇277
(十二)《素问·针解》篇278
(十三)《难经》录要279
三、骨度尺寸图说284
(一)周身骨部名目286
(二)骨度290
四、经脉孔穴起止图说293
经络次序295
十二经脉起止歌295
周身经络总诀295
五、周身孔穴总图300
六、十二经孔穴图及歌括310
(一)手太阴肺经穴图及歌括310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图及歌括311
(三)足阳明胃经穴图及歌括313
(四)足太阴脾经穴图及歌括318
(五)手少阴心经穴图及歌括320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图及歌括321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图及歌括323
(八)足少阴肾经穴图及歌括327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及歌括330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图及歌括331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图及歌括333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图及歌括338
七、奇经八脉孔穴图说及歌括339
(一)奇经八脉总说339
(二)奇经八脉总歌340
(三)任脉穴图341
(四)任脉穴歌341
(五)督脉穴图342
(六)督脉穴歌344
(七)冲脉穴图345
(八)冲脉穴歌346
(九)阳蹻脉穴图346
(十)阳蹻脉穴歌347
(十一)阴蹻脉穴图348
(十二)阴蹻脉穴歌349
(十三)阳维脉穴图350
(十四)阳维脉穴歌350
(十五)阴维脉穴图352
(十六)阴维脉穴歌352
(十七)带脉穴图353
(十八)带脉穴歌354
八、针法秘传354
(一)注解标幽赋354
(二)禁针穴歌362
(三)禁灸穴歌362
(四)古针法歌362
(五)古穴法歌、论晕针吸针解救法363
(六)今世所传之针法363
宏纲陈氏补泻针法364
三才法365
候气法365
近世针家十四法365
通关过节等十六法368
九、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371
(一)手太阴肺经371
(二)手阳明大肠经373
(三)手少阴心经375
(四)手太阳小肠经376
(五)手厥阴心主脉377
(六)手少阳三焦经378
(七)足厥阴肝经380
(八)足少阳胆经381
(九)足太阴脾经383
(十)足阳明胃经385
(十一)足少阴肾经387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389
十、头面偃伏正侧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391
(一)偃伏头部中行391
(二)偃伏头部第二行393
(三)偃伏头部第三行394
(四)侧头部395
(五)正面部中行396
(六)正面部第二行398
(七)正面部第三行398
(八)正面部第四行399
(九)侧面部400
十一、肩髆背腧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401
(一)肩髆部401
(二)背腧部中行403
(三)背腧部第二行405
(四)背腧部第三行408
十二、侧颈项膺腧侧腋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411
(一)侧颈项部411
(二)膺腧部中行412
(三)膺腧部第二行413
(四)膺腧部第三行414
(五)膺腧部第四行414
(六)侧腋部415
十三、腹部及侧胁各经穴主治病症416
(一)腹部中行416
(二)腹部第二行419
(三)腹部第三行420
(四)腹部第四行421
(五)侧胁部422
十四、或问423
十五、针验摘录428
(一)头风428
(二)阳痿428
(三)中风428
(四)臂痛429
(五)手麻429
(六)盲肠炎430
(七)中风430
(八)肠癖430
(九)脚面毒瘀431
(十)肩背痛431
(十一)胸痛432
(十二)子宫岩432
(十三)肾不纳气432
(十四)臂痛433
(十五)心痒433
(十六)腰痛433
(十七)膈食434
(十八)胃病434
(十九)蛇蛊434
(二十)干血435
(二十一)死脉435
(二十二)小肠气436
(二十三)齿痛436
(二十四)腰痛436
中国针灸治疗学443
第一编 总论462
一、针灸术之沿革462
二、针灸在治疗上之价值463
三、针刺治效之研究465
四、艾灸治效之研究470
五、奇经八脉之研究470
第二编 经穴之考正473
一、人身度量标准473
二、人身骨度473
三、手太阴肺经475
四、手阳明大肠经482
五、足阳明胃经490
六、足太阴脾经505
七、手少阴心经513
八、手太阳小肠经516
九、足太阳膀胱经522
十、足少阴肾经544
十一、手厥阴心包经553
十二、手少阳三焦经557
十三、足少阳胆经564
十四、足厥阴肝经577
十五、奇经八脉之一任脉582
十六、奇经八脉之二督脉590
十七、奇经八脉之三冲脉598
十八、奇经八脉之四带脉599
十九、奇经八脉之五阳跷脉599
二十、奇经八脉之六阴跷脉600
二十一、奇经八脉之七阳维脉600
二十二、奇经八脉之八阴维脉601
二十三、经外奇穴摘要602
第三编 手术611
第一章 针灸之施用法611
第一节 针之制造611
第二节 针之形式611
第三节 施针运气法612
第四节 施针手法612
第五节 补泻手法614
一、补泻之意义614
二、补泻之手术615
第六节 藏针法616
附:晕针须知616
第七节 艾之选择618
第八节 艾绒之制造618
第九节 艾炷之大小与灸法618
第十节 艾灸之善后618
第十一节 灸之种类619
第十二节 现代灸法之误谬620
第四编 治疗622
第一章 针灸治疗总诀622
一、十二经井荥输经合治症主要诀622
二、行针指要诀622
三、四总穴诀623
四、看部取穴诀623
五、八法诀623
六、八会诀624
七、马丹阳天星十二诀625
八、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626
九、百证赋628
十、席弘赋630
十一、长桑君天星秘诀631
十二、玉龙歌632
十三、胜玉歌635
十四、杂病穴法歌636
十五、肘后歌637
第二章 针灸治疗各论639
第一节 伤寒门639
一、太阳病639
二、阳明病639
三、少阳病640
四、太阴病641
五、少阴病641
六、厥阴病643
第二节 温热病门644
一、春温644
二、暑温645
三、温毒646
四、湿温646
五、温疟647
六、冬温647
第三节 暑病门648
一、中暑648
二、暑厥648
三、伏暑649
第四节 霍乱门649
一、寒霍乱649
二、热霍乱650
三、干霍乱651
第五节 中风门652
一、中经络652
二、中血脉653
三、中脏腑655
四、类中风657
第六节 惊风门658
一、急惊风658
二、慢惊风659
三、类惊风660
第七节 痉厥门660
一、柔痉660
二、刚痉660
三、痰厥661
四、食厥661
五、气厥662
六、寒厥662
七、热厥663
第八节 癫狂门664
一、狂症664
二、癫症665
三、痫症667
第九节 疟疾门669
一、热疟669
二、寒疟669
三、间日疟670
四、疟母670
五、附录671
第十节 泻痢门671
一、寒泻671
二、热泻672
三、白痢673
四、赤白痢673
五、休息痢674
六、噤口痢675
第十一节 咳嗽门675
一、风寒咳嗽675
二、痰热咳嗽676
三、虚劳咳嗽677
四、痰饮咳嗽677
第十二节 痰饮门678
一、湿痰678
二、燥痰678
三、风痰679
四、热痰679
五、寒痰680
六、痰饮680
七、悬饮680
八、溢饮681
九、支饮681
十、伏饮682
第十三节 哮喘门682
一、热哮682
二、冷哮683
三、实喘683
四、虚喘684
第十四节 虚劳门684
一、阳虚684
二、阴虚685
三、虚劳685
第十五节 吐衄门686
一、吐血686
二、衄血687
第十六节 呕吐门689
一、热吐689
二、寒吐689
三、干呕690
第十七节 噎膈门690
一、寒膈690
二、热膈691
三、气膈692
四、痰膈692
五、食膈693
六、虚膈693
第十八节 臌胀门694
一、水臌694
二、气臌696
三、实胀696
四、虚胀696
第十九节 症瘕门697
一、症病697
二、瘕病698
第二十节 五积门699
一、心积699
二、肝积700
三、脾积700
四、肺积701
五、肾积701
第二十一节 三消门702
一、上消702
二、中消702
三、下消703
第二十二节 黄疸门703
一、阳黄703
二、阴黄704
三、酒疸705
四、女劳疸705
五、黑疸706
六、食疸706
第二十三节 汗病门706
一、实汗706
二、虚汗707
三、盗汗707
四、黄汗708
第二十四节 寤寐门709
一、不眠症709
二、多寐症709
第二十五节 脚气门710
一、湿脚气710
二、干脚气710
第二十六节 痿痹门712
一、痿症712
二、痹症713
第二十七节 疝气门714
一、冲疝714
二、?疝715
三、厥疝715
四、狐疝716
五、瘕疝716
六、?疝716
七、癃疝717
第二十八节 遗精门718
一、梦遗718
二、滑精719
第二十九节 淋浊门719
一、五淋719
二、白浊721
第三十节 癃闭门721
一、小便癃721
二、大便闭722
第三十一节 便血门723
一、大便血723
二、小便血723
第三十二节 痔漏门724
痔漏724
第三十三节 头部门(头痛、眩晕、头肿胀)725
一、头痛725
二、头风727
三、眩晕728
四、头面肿729
第三十四节 目疾门730
一、目赤730
二、目肿胀731
三、目痛732
四、目痒732
五、目泪733
六、风弦烂眼733
七、拳毛倒睫734
八、胬肉攀睛734
九、目昏花735
十、暴盲735
十一、青盲736
十二、雀目736
十三、翳膜737
第三十五节 耳疾门738
一、耳聋738
二、耳鸣740
三、聤耳740
第三十六节 鼻疾门741
一、鼻塞741
二、鼻痔741
三、鼻渊742
四、鼻齄742
第三十七节 牙齿门(牙痛)743
第三十八节 口舌门744
一、唇病744
二、口病745
三、舌病746
第三十九节 咽喉门(喉风、乳蛾)747
第四十节 手足病门(手足不能屈伸、行立、疼痛、酸麻)749
第四十一节 胸腹门(胸胁痛、痹、胀满、腹疼、?胀)755
第四十二节 腰背门(背痛、背强、腰疼痛)757
第三章针 灸治疗分类摘要759
第一节 内景篇759
一、精759
二、气759
三、神760
四、血760
五、梦760
六、声音761
七、言语761
八、津液761
九、痰饮761
十、胞宫762
十一、虫762
十二、小便762
十三、大便763
第二节 外景篇764
一、头764
二、面764
三、目765
四、耳766
五、鼻766
六、口767
七、舌767
八、齿767
九、咽喉767
十、颈项768
十一、背768
十二、胸769
十三、胁770
十四、乳770
十五、腹771
十六、腰771
十七、手771
十八、足772
十九、皮774
二十、肉774
二十一、脉774
二十二、筋775
二十三、骨775
二十四、前阴775
二十五、后阴776
第三节 杂病篇777
一、风777
二、寒778
三、湿780
四、火780
五、内伤780
六、虚劳781
七、咳喘781
八、呕吐782
九、胀满782
十、浮肿783
十一、积聚783
十二、黄疸784
十三、疟疾784
十四、瘟疫784
十五、霍乱785
十六、癫痫785
十七、妇人786
十八、小儿787
十九、疡肿788
灸法秘传791
正面图795
背面图796
指节图796
灸盏图797
灸药神方798
人神在日不宜灸单798
十二时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798
十二支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799
十干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799
尻神图799
九宫尻神歌799
应灸七十症800
中风800
尸厥800
偏风801
眩晕801
痿症802
痹症802
劳伤802
咳嗽803
喘症804
血症804
汗症804
肺痿805
肺痈805
惊悸怔忡805
健忘805
阳痿805
阴痿806
臌胀806
肿满807
症瘕807
痃癖807
疝气807
伏梁808
奔豚808
脚气808
腹鸣808
噎膈809
反胃809
霍乱809
头痛810
心腹痛810
背痛810
胁痛811
腰痛811
耳聋耳鸣811
目疾811
咽喉812
齿痛812
鼻血812
脑漏813
脱颏813
遗精813
浊症813
淋痛814
溺血814
遗溺814
便血814
脱肛815
痔疮815
泄泻815
痢疾815
伤寒816
热病816
疟疾816
黄疸817
癫病817
痫症817
癞病817
疹病818
痰疾818
饮食818
调经818
血崩819
带下819
种子819
胎漏819
产后820
胞衣不下820
惊风820
疳劳820
太乙神针821
药方821
用针法821
穴道取寸法821
正面穴道证治822
背面穴道证治823
太乙神针正面背面穴道诗825
附雷火针法826
厘正按摩要术827
卷一 辨证835
觇神气835
审形色836
诊面840
察眼841
察耳842
察唇口844
察齿846
察鼻准847
验舌苔848
诊指纹853
察手足854
听声856
按胸腹857
询溲便861
候脉862
卷二 立法868
按法868
摩法869
掐法870
揉法873
推法874
运法877
搓法878
摇法878
汗法879
吐法879
下法880
针法881
灸法881
焠法884
砭法885
浴法885
盦法886
疏表法887
清里法887
解烦法888
开闭法888
引痰法888
暖痰法888
纳气法889
通脉法889
定痛法889
熨法889
卷三 取穴891
肺经图注891
大肠经图注893
脾经图注894
胃经图注895
心经图注897
小肠经图注898
肾经图注899
膀胱经图注900
肝经图注902
胆经图注903
心包络经图注905
三焦经图注906
任脉图注907
督脉图注908
正身图注909
覆身图注910
阳掌图注911
阴掌图注912
足部图注913
推坎宫法914
推攒竹法915
双凤展翅法916
分阴阳法917
取天河水法918
苍龙摆尾法919
推三关法920
退六腑法921
水中捞月法922
按弦搓摩法923
猿猴摘果法924
凤凰展翅法925
推中指法926
飞经走气法927
天门入虎口法928
补脾土法929
二龙戏珠法930
赤凤摇头法931
推五经法932
运内八卦法933
打马过天河法934
十大手法935
运外八卦法936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法937
卷四 例证938
惊风938
疳疾939
呕吐940
泄泻941
寒证942
热证942
痢疾944
疟疾945
咳嗽947
痰迷947
头肿948
腹痛949
黄疸951
肿胀951
积聚953
食积954
痫证955
火眼956
脐风956
鹅口957
牙疳958
重舌958
喉痛959
赤游丹960
推拿抉微961
第一集 认症法968
审察苗窍968
五脏各有所司971
形色部位指南赋973
以色诊病975
五视法976
辨小儿五音977
闻小儿声音977
指纹辨色歌977
以指冷热诊病说978
以目诊病说978
五脏所属之症978
简切辨症法981
辨舌苔法981
看病诀982
寿夭辨983
小儿坏证辨984
断小儿面色恶症死候984
入门试法985
五脏所伤986
五脏所恶989
脏腑为病991
诸病所属994
四时所病1001
脏腑通治1003
五脏所藏1005
望形察色1007
闻声别证1011
凡死证辨1012
第二集 推拿法1013
推拿代药赋1013
指纹1013
指纹切要1014
三关部位歌1015
浮沉分表里歌1015
红紫辨寒热歌1015
淡滞定虚实歌1016
纹形主病歌1016
小儿脉法1016
《内经》脉要1016
四脉主病主症1017
总括脉要歌1017
脉证宜忌歌1018
开天门法1018
分推太阴穴太阳穴法1019
掐天庭至承浆穴法1019
揉耳摇头法1019
揉太阴穴法1019
揉太阳穴法1019
二龙戏珠法1019
运内八卦穴法1020
乾坎艮入虎口穴法1020
揉艮宫穴法1020
运水入土法1020
运土入水法1020
揉内劳宫穴法1021
掐小天心穴法1021
揉掐脾经穴法1021
大肠侧推到虎口穴法1021
虎口侧推到大肠经法1021
推掐心经穴法1021
掐揉肺经穴法1022
掐推肾经穴法1022
横门穴推到版门穴法1022
版门穴推到横门穴法1022
中指尖推到横门穴法1022
横门穴刮到中指尖法1022
掐横门穴法1022
揉版门穴法1023
乌龙摇尾法1023
赤凤摆头法1023
丹凤摇尾法1023
运五经纹法1023
运四横纹法1023
掐离宫至乾宫法1024
孤雁游飞法1024
揉气关法1024
按弦搓摩法1024
老汉扳罾法1024
水底捞明月法1024
斗肘走气法1024
掐威灵穴法1025
掐精灵穴法1025
凤凰鼓翅法1025
掐二扇门穴法1025
掐二人上马穴法1025
掐外劳宫穴法1026
运外八卦穴法1026
掐中指甲法1026
揉大指甲法1026
捻五指背皮法1026
刮手背法1026
掐老龙穴法1026
推后溪穴法1027
揉手背法1027
掐五指爪甲法1027
掐少商穴法1027
清天河水法1027
打马过天河法1027
分阴阳法1028
和阴阳法1028
掐赤筋法1028
掐青筋法1028
掐总筋法1028
掐白筋法1028
掐黑筋法1029
猿猴摘果法1029
黄蜂出洞法1029
凤凰单展翅法1029
飞经走气法1029
掐靠山穴法1029
推下六腑法1029
推上三关法1030
掐一窝风法1030
掐阳池穴法1030
掐斗肘曲池法1030
掐外关外间使法1030
揉肺俞穴法1031
揉龟尾法1031
搓脐法1031
掐膝眼穴法1031
掐委中穴法1031
掐前承山穴法1032
夜啼门推法1032
重舌门推法1033
鹅口门推法1034
风症门推法1034
诸热门推法1039
伤寒门推法1043
呕吐门推法1044
泄泻门推法1045
腹痛门推法1046
痢疾门推法1047
疟疾门推法1048
疳疾门推法1049
积症门推法1049
痞症门推法1049
痫症门推法1050
咳嗽门推法1051
肿胀门推法1051
目疾门推法1052
杂症门推法1052
第三集 治疗法1057
辨脐风1057
用火口诀1060
集成神火歌1061
用火宜忌1062
小儿初生脐风简便方1063
娇儿易死说1064
我之风症谈1065
我之惊症谈1070
治慢风心得神方1071
伤寒1074
痉病1076
温病1078
瘟疫1079
痫症1080
咳嗽1083
喘哮1087
疳症1089
呕吐1093
泄泻1098
霍乱1101
伤暑1104
伤湿1108
第四集 治疗法1111
痢疾1111
噤口痢1117
疟疾1118
肿满1123
胀满1127
气鼓血鼓1129
心腹痛1133
癖积1136
诸汗1137
消渴1138
二便1140
大便不通1141
小便不利1142
夜啼1145
疝气1145
头项囟证治1148
目疾证治1150
耳病证治1152
鼻病证治1154
口疮证治1156
舌病证治1158
牙齿证治1159
咽喉证治1161
五软五硬1162
丹毒证治1163
破伤风1164
诸疮1165
接骨方1166
治疯狗咬方1166
人参败毒散加地榆紫竹根法1167
治蝎子咬方1167
解砒霜毒方1167
解鸦片毒方1167
治吞金方1167
治蛇咬方1168
解食盐毒方1168
治吞针方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