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的历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的历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3204940.jpg)
- 刘学智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21997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的历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和中国哲学之发轫1
第一章 以政治论为主题的先秦诸子哲学12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流变和哲学论争12
第二节 天人论:宇宙和人类、天道与人道26
(一)先秦天道观的变化和儒家“天人合一”致思趋向的形成26
(二)老、庄的“道德一体”和“人与天一”说32
(三)荀子的天人统一观和《易传》的天人谐调说38
第三节 天人论:自然与人为、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44
(一)孔、孟、墨:则天而有为45
(二)老、庄:顺天而无为49
(三)荀、 《易》:顺天而有为52
第四节 天人论:群体价值与个体价值、道德价值与自然价值55
(一)儒家的道德价值与群体价值56
(二)在对现实的、超越中追求终极价值的道家自然价值观63
第五节 人性的自觉和人格的完善68
(一)性:作为人的本质的“性”与作为人的自然属性的“性”69
(二)性善论:一种本质上荒谬而又有天才发现的人性学说73
(三)性恶论:一种伟大而片面的人性学说77
(四)人性善、恶论的简略比较81
第六节 认识论的和逻辑学的“名”与“实”83
(一)名称、概念与实际事物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84
(二)在名实观上绝对与相对的对立87
(三)“正名”的原则和“名”的分类89
第七节 在感性与理性、绝对与相对的矛盾运动中逐步深化的先秦认识论92
(一)孔、孟:唯理论为特征的认识论92
(二)墨子:以经验论批判儒家的唯理论98
(三)老、庄对感性与理性的否定或超越:相对主义和直觉论101
(四)后期墨家、稷下道家和荀子:感性与理性的初步统一108
第八节 诸子矛盾论:转化论系统与均衡论系统116
(一)孙武军事辩证法中的矛盾转化论118
(二)老子“贵柔”辩证法的智慧和矛盾转化论119
(三)韩非的“矛盾”之说122
(四)《易传》“贵刚”的辩证法及其均衡论倾向124
(五)儒家“中庸”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和追求和谐的均衡论127
第九节 先秦哲学的思想主题:政治论131
第二章 以宇宙论为中心的汉代哲学134
第一节 汉初哲学的综合趋势和汉代哲学发展的一般进程134
第二节 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宇宙系统论142
第三节 目的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神学发展——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151
(一)神学目的论体系的创立152
(二)神学目的论通过谶纬和《白虎通》的进一步发展166
第四节 自然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理性发展——从《淮南子》到《太玄》176
(一)《淮南子》的自然哲学与目的论的对立177
(二)扬雄《太玄》对宇宙系统模式的重建185
第五节 王充的思想批判及其元气自然论189
(一)天道观和元气自然论190
(二)机械命定论及其理论教训195
(三)一切服从于思想的批判197
第六节 汉代哲学的经验主义特征199
第三章 以本体论为特征的魏晋玄学201
第一节 思辨的玄学和玄学的思辨201
(一)从两汉哲学到魏晋玄学202
(二)玄学的思想主题和哲学思辨205
(三)玄学思想的逻辑演进208
第二节 “贵无”与“崇有”:同一旨趣,两种思路212
(一)“贵无”论:“以无为本”和“以无为用”——“任自然”和“崇名教”212
(二)“崇有”论:“自有”、“自生”和“独化”——“性以自足为大”和“无心以顺有”223
(三)张湛《列子注》:玄学的衰落233
第三节 “言尽意论”与“言不尽意论”:在绝对与相对的两极对立中思维236
(一)言不尽意论:概念相对性的初步揭示237
(二)言尽意论:清醒而机械的概念论242
第四章 晋唐时期: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佛教哲学245
第一节 晋唐哲学的一般进程及其特点245
第二节 佛教从初传到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250
(一)从依附道术到依附玄学250
(二)佛教般若学和僧肇的“不真空义”253
(三)竺道生的“涅槃”说和“顿悟”说255
第三节 “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和形神之辩257
(一)慧远的“法性论”和“神不灭论”258
(二)无神论者反对佛教“神不灭”论的斗争;范缜《神灭论》的理论意义261
第四节 隋唐佛教哲学:本体论、心性论与认识论的合一266
(一)本体论:“缘起”论和“自心顿现”论269
(二)心性论:“性具善恶”、“即心即佛”和“见性成佛”276
(三)认识论:超越经验认识的神秘证悟280
第五节 “三教可一”和中国哲学的会通趋势;儒家天人新义与儒学复兴286
(一)隋唐时期“三教归一”的思想趋势286
(二)韩愈排佛及其复兴儒学的努力288
(三)韩愈的“性情三品”和李翱的“复性说”290
(四)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新义及其意义293
第五章 宋元明清:理学的兴衰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299
第一节 理学源流及其伦理本体化的基本品格300
第二节 气本论与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从张载到王夫之311
(一)张载“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312
(二)王夫之对气本论哲学的发展321
(三)气本论与理气、道器之辩326
(四)张载的人性论和服从于伦理学的认识论;王夫之对认识论的“纯化”332
(五)张载建立在气论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说336
第三节 理本论和理气、道器之辩——从二程到朱熹340
(一)二程:既奠定了理学基础,也孕育了理学的矛盾340
(二)朱熹:既继承发展了理本论体系,也暴露出新的矛盾345
第四节 心本论和心物、知行之辩——从陆九渊到王守仁357
(一)朱陆之争和心学体系的初步建立357
(二)以主体“致良知”为核心的王守仁(阳明)心学360
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378
主要参考文献390
后记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