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物理药剂学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罗杰英,王玉蓉,张自然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4392522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50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580页
- 主题词:物理学-药剂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物理药剂学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一、介电常数的概念和溶剂的选择3
第一节 溶解与溶解度3
第一单元3
第一章 药物的溶解3
(四)复合溶剂4
(三)半极性溶剂4
(一)极性溶剂4
(二)非极性溶剂4
(二)液-液溶液5
(一)气-液溶液5
二、溶液的形成5
(二)真实溶液6
(一)理想溶液6
(三)固-液溶液6
三、溶液的种类6
(一)溶解度7
四、溶解度与活度7
(三)理想溶液与真实溶液的区别7
(二)活度与活度系数8
(三)溶解度参数9
(二)分配系数的测定10
(一)分配系数10
五、药物分配10
(二)温度对部分互溶体系溶解度的影响12
(一)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12
第二节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12
一、温度12
二、粒径大小14
(一)弱酸类药物pH与溶解度的关系式15
四、pH15
三、晶型15
(一)稳定型、亚稳定型和无定形15
(二)溶剂化物15
(二)弱电解质16
(一)强电解质16
(二)弱碱类药物pH与溶解度的关系式16
五、溶质的影响16
二、加入第三种物质17
(二)弱碱性药物17
(三)难溶性电解质17
第三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7
一、制成盐类17
(一)弱酸性药物17
(一)增溶18
(二)助溶19
(三)潜溶20
三、改变部分化学结构21
(四)其他途径21
四、举例22
第二章 药物的表面现象25
一、表面张力与表面自由能26
第一节 表面能与能量转换26
二、表面张力的特点27
(一)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28
一、溶液表面的吸附28
第二节 表面吸附28
(二)吉布斯吸附等温式29
(三)表面活性物质在吸附层的定向排列31
(一)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32
二、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32
一、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38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简介38
(二)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38
(一)按亲水基分类39
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特点39
(一)表面活性剂胶束43
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43
(二)按疏水基分类43
(三)其他分类方法43
(二)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45
四、表面活性剂在药学中的几种重要应用47
(二)Bola型表面活性剂54
(一)孪连表面活性剂54
五、新型表面活性剂54
(五)生物表面活性剂55
(四)高分子表面活性剂55
(三)可解离型表面活性剂55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57
一、热效应、熵变与自由能57
第三章 药物的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性质57
第一节 热力学基础理论57
(二)焓58
(三)热化学59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61
(五)吉布斯自由能62
(六)化学势65
二、非平衡态热力学68
三、热力学混沌状态69
(二)熵驱动过程70
(一)熔融过程的熵变70
四、药物的热力学性质70
(四)气/液/固体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变化71
(三)温度对表面张力的影响71
(五)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72
(六)胶束形成热力学73
(八)Donnan平衡74
(七)增溶过程的热力学74
(九)Gibbs吸附等温式75
(一)反应速率76
一、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76
第二节 化学动力学简介76
(二)反应级数77
(一)对峙反应78
二、复杂反应78
(三)连续反应79
(二)平行反应79
(二)Arrhenius经验公式80
(一)Vant Hoff经验规则80
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80
四、光化反应81
(三)活化能与反应热81
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82
一、体系与相83
第一节 剂型分类83
第四章 剂型的物态分类体系及特征83
(一)二元体系84
二、研究物态特征的必要性85
(二)三元体系85
(一)理想气体定律86
一、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86
第二节 气体及其制剂的物态特征86
(二)真实气体方程87
(二)超临界流体89
(一)气体的凝聚89
二、气体的凝聚89
三、气体的密度和黏度90
(二)溶剂与附加剂91
(一)粒径与作用部位91
四、气体制剂91
(二)高分子溶液的特征92
(一)均相溶液的特征92
第三节 液体制剂的物态特征92
一、均相溶液92
二、非均相液体94
(二)胶粒(微粒)的光学、动力学和电学性质95
(一)研究范围95
(三)流变学性质100
(四)混合分散体系106
第四节 半固体及其制剂的物态特征108
(一)黏弹性109
一、半固体109
(二)热胀性112
(三)pH敏性和电解质敏性113
(六)生物黏附性114
(五)触变性和离浆作用114
(四)磁敏性114
(一)制剂鉴别115
二、半固体制剂115
(二)黏度与测定116
(三)湍流现象119
(一)弹性120
一、固体材料120
第五节 固体材料的物态特征120
二、粉体121
(二)其他性质121
(一)粉体的表征122
(二)粉体的物态特征127
(三)纳米粒的物化特性132
三、纳米药物134
(二)Faraday's定律138
(一)正负离子的定向迁移138
第五章 药物制剂的电磁学性质138
第一节 导电138
一、溶液的导电机理138
(三)离子的迁移139
(二)摩尔电导(率)?m141
(一)电导率(比电导)141
二、电导率141
一、电动势与电位差142
第二节 电动势142
(三)测定原理142
(一)能斯特方程143
二、电化体系中的平衡143
(一)原电池143
(二)化学反应与电池143
(二)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温度系数144
(二)吸附扩散双电层模型145
(一)双电层模型145
三、溶胶的双电层结构145
(一)电泳法146
四、电动势的测定146
二、磁动力化学147
一、磁场导向147
(二)微电泳法147
(三)界面移动法147
第三节 磁性147
三、磁性流体148
第一节 生物物理学的发展150
第六章 生物物理学简介150
一、分子生物物理151
第二节 生物物理学研究内容151
四、生物控制论与生物信息论152
三、感官与神经生物物理152
二、膜与细胞生物物理152
七、自由基与环境辐射生物物理153
六、光生物物理153
五、理论生物物理153
(一)新的显微镜技术154
九、生物物理技术154
八、生物力学和生物流变学154
一、药物设计155
第三节 生物物理学在药学领域的应用155
(二)脑功能成像技术155
(三)分子操作和纳米工程技术155
二、药物筛选156
三、生物技术药物157
四、药物新剂型和新型给药系统158
五、药物基因组学159
(一)粉碎作用力与能量转换理论162
一、粉碎原理162
第七章 制剂前处理过程的单元操作162
第一节 粉碎162
(三)摩擦化学反应163
(二)物体的变形理论163
(一)温度164
二、影响粉碎效果的因素164
(四)粉碎方式165
(三)材料的性质165
(二)水分165
(二)基本原理和应用169
(一)定义和特点169
第二节 提取技术169
一、超临界流体萃取169
(一)定义和特点170
二、微波萃取技术170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影响因素170
(二)基本原理和应用171
(二)基本原理和应用172
(一)定义和特点172
三、超声提取172
(三)超声提取的影响因素174
五、加压逆流提取175
四、酶法提取175
一、渗透176
第三节 分离176
六、旋流提取176
(一)电渗析177
(二)反渗透178
(三)透析179
二、滤过180
(一)微滤181
(二)超滤182
(三)陶瓷膜185
(四)渗透蒸发186
(一)吸附原理187
三、吸附分离187
(二)影响吸附的因素189
(三)应用191
四、沉降分离(凝聚)技术192
(一)作用原理193
(二)影响絮凝作用的因素195
五、离心分离法196
(三)应用196
(二)离心操作性质197
(一)操作原理197
(二)混合运动方式198
(一)流动特性198
(三)应用198
第四节 混合198
一、混合机理198
(一)物料或粉体性质199
二、混合的影响因素199
(二)设备200
(三)操作条件201
(一)热能传递的三种方式202
一、传热原理202
第五节 干燥202
(二)传热的基本原理203
(三)干燥过程的热质传递205
(三)干燥方法207
(二)物料207
二、影响干燥的因素207
(一)温度207
(一)转相乳化法218
一、乳化法218
第八章 制剂成型原理与技术218
第一节 分散技术218
二、混悬法219
(五)低能乳化法219
(二)PIT乳化法219
(三)交替加液乳化法219
(四)连续式乳化法219
第二节 相分离技术220
一、单凝聚法221
二、复凝聚法222
三、液体球形结聚技术223
(一)包合物的结构与类型224
一、概述224
第三节 包合技术224
(二)包合物的特点与应用225
(一)饱和溶液法227
三、包合方法227
二、包合原理227
(六)热分析法229
(五)红外光谱法229
(二)研磨法229
四、包合物的鉴定229
(一)显微镜法和电镜扫描法229
(二)溶解度法229
(三)薄层色谱法229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29
(七)X射线衍射法230
(二)缓(控)释型固体分散体231
(一)速释型固体分散体231
(八)核磁共振法231
第四节 固体分散技术231
一、概述231
(三)肠溶性载体232
(二)水不溶性载体232
(三)肠溶固体分散体232
二、制备原理232
(一)水溶性载体材料232
(二)溶剂法233
(一)熔融法233
三、制备方法233
(六)表面分散法235
(五)喷雾干燥法或冷冻干燥法235
(三)溶剂-熔融法235
(四)研磨法235
(二)缓释原理236
(一)速释原理236
四、固体分散体的速释与缓释原理236
(三)X射线衍射法237
(二)热分析法237
五、固体分散体的鉴定237
(一)溶解度及溶出速率237
一、颗粒形成原理238
第五节 制粒技术238
(四)红外光谱法238
(五)核磁共振谱法238
(三)流化喷雾制粒239
(二)滚转制粒法239
二、制粒方法239
(一)挤压法239
(八)液相中晶析制粒法240
(七)干法制粒技术240
(四)喷雾干燥制粒法240
(五)喷雾冻凝法240
(六)快速搅拌制粒240
(九)挤出滚圆法242
(一)药物结晶和粉末的结构243
一、片剂结合的机制243
第六节 压片技术243
(三)片剂内颗粒结合的机理244
(二)药物粉末的性质244
(一)压片过程压力的传递246
二、压片过程的规律246
(三)药片内部压力和密度的分布247
(二)压实速度对压实压力的影响247
(一)原辅料的性质248
三、影响片剂强度的因素248
(四)润滑剂的影响249
(三)粒度249
(二)压片条件249
(五)黏合剂的影响250
(二)骨架片制造技术251
(一)多层片制造技术251
(六)含水量的影响251
四、片剂制备技术251
(三)渗透泵片制造技术253
五、片剂的包衣254
第七节 微丸成型技术257
(一)微丸的结合力258
一、微丸形成机理258
(二)微丸的成核和生长260
(一)旋转式制丸261
二、微丸成型的方法261
(三)微丸成型261
(二)层积式制丸262
(三)压缩式制丸263
(四)液相球形结聚技术264
第八节 纳米粒制备技术265
(五)熔融法制丸265
二、乳化聚合法266
一、溶剂蒸发法266
三、超临界流体技术267
第九节 包衣技术268
四、熔融法268
(四)埋管喷雾滚转包衣法269
(三)压制包衣法269
一、普通包衣法269
(一)滚转包衣法269
(二)流化包衣法269
(一)水性包衣液的制备方法270
二、聚合物水性包衣技术270
(三)聚合物水分散体的稳定性271
(二)聚合物水分散体包衣材料271
(五)聚合物水分散体的应用272
(四)包衣成膜原理和影响因素272
(一)定速释放型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281
一、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281
第二单元281
第九章 剂型设计思路与方法281
第一节 新型给药系统简介281
(二)定位释放型缓控释给药系统283
三、靶向给药系统285
二、植入控释给药系统285
(三)转移靶向286
(二)主动靶向制剂286
(一)被动靶向制剂286
(五)脑内靶向给药系统287
(四)物理靶向287
(三)透皮吸收促进方法与技术288
(二)经皮吸收机制288
四、经皮给药系统288
(一)经皮给药的特点288
(一)粘膜给药的种类289
五、粘膜给药系统289
(三)常用的粘膜给药系统290
(二)吸收促进剂的应用290
(一)口服脉冲释药系统291
七、脉冲式给药系统291
六、口腔速释给药系统291
(三)脉冲式透皮给药292
(二)埋植型脉冲释药292
第二节 剂型设计应考虑的因素293
八、自乳化释药系统293
(四)脉冲式眼部给药293
(二)原料药晶型研究294
(一)晶型现象294
一、药物的晶型294
(三)制剂晶型研究295
(二)溶出度及其测定296
(一)溶解度296
二、药物的溶解度及溶出度的测定296
(二)剂型设计时需考虑的稳定性因素298
(一)药物稳定性的分类298
三、药物的稳定性298
(三)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301
(三)用药剂量与剂型设计303
(二)药物毒副作用与剂型设计303
四、药效学、毒理学与临床应用考虑303
(一)药物作用特点与剂型设计303
(一)粒度与粒度分布304
五、药物的粉末性质304
(四)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与剂型设计304
(三)与剂型设计相关的粉末其他性质306
(二)粉末质点的比表面306
第三节 制剂处方的拟定307
(四)中药提取物粉末的特点与剂型设计307
(四)辅料性质308
(三)成型工艺要求308
一、制剂处方拟定的依据308
(一)药物的性质308
(二)所选剂型及给药系统要求308
(一)药物的性质309
三、制剂处方拟定实例——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处方的拟定309
二、制剂处方的拟定及其研究方法309
(一)单因素试验309
(二)处方组合优化试验309
(二)给药系统的选择310
(四)制剂处方的研究与确定311
(三)载体材料的选择311
第一节 延缓与控制释药317
第十章 新型释药技术原理317
(五)缓控释微丸(小丸)318
(四)胃内漂浮滞留型缓控释制剂318
一、缓控释给药制剂主要类型318
(一)骨架型缓控释药318
(二)薄膜包衣缓控释制剂318
(三)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318
(八)植入控释给药系统319
(七)缓控释注射剂319
(六)缓控释液体制剂319
(一)缓释包衣材料320
二、缓控释给药的材料介绍320
(九)透皮缓控释给药系统320
(二)骨架型材料321
(四)聚维酮322
(三)聚乳酸类生物降解的聚合物322
(一)药物从系统中溶出323
三、缓控释给药制剂释药机制323
(五)骨水泥323
(四)口服药物树脂控释324
(三)Higuchi释药方程324
(二)药物从剂型中扩散324
(五)混合药膜控释325
(六)溶剂渗透控释326
(七)扩散控释机制327
第二节 透皮吸收释药328
(一)膜控型经皮给药系统329
一、分类、组成及材料329
(二)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330
(三)能量驱使药物的透皮吸收332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剂型333
(一)双室生理相关动力学模型334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334
(二)扩散-分布(单层或多层扩散屏障)模型335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要素336
三、皮肤渗透和透皮促进剂336
(一)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337
五、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方向337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340
(一)胃肠道黏膜给药系统341
一、透黏膜给药制剂的主要类型341
第三节 透黏膜释药341
(二)口腔黏膜给药系统342
(三)鼻腔黏膜给药系统345
(五)阴道及子宫给药系统346
(四)眼部黏膜给药系统346
二、生物黏附机制347
(六)结肠给药系统347
四、黏膜黏附性的测定348
三、黏膜黏附聚合物的结构与特性348
(二)肝靶向药物的传输机制349
(一)肝脏的结构特点349
第四节 定位与靶向释药349
一、肝靶向给药系统349
二、肺靶向给药系统350
(三)肝靶向给药实例350
(三)前体药物定位黏附结肠给药351
(二)结肠靶向生物黏附释药系统351
三、结肠靶向给药系统351
(一)结肠靶向给药的优点351
(五)结肠靶向给药的应用前景352
(四)应用实例352
(二)克服血脑屏障的方法353
(一)血脑屏障353
四、脑靶向给药系统353
五、骨髓靶向给药系统355
六、淋巴靶向给药系统356
(二)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的机制357
(一)淋巴循环及靶向给药357
七、靶向给药乳剂358
(四)淋巴给药前景358
(三)淋巴转运和肿瘤化疗358
(二)脂质乳剂359
(一)注射用乳剂359
(一)热敏给药360
八、其他物理化学的靶向给药系统360
九、胞内靶向给药361
(四)多聚物热敏脂质体361
(二)磁性热敏脂质体361
(三)免疫热敏脂质体361
第五节 脉冲(外调)式释药362
(二)渗透泵定时释药系统363
(一)定时脉冲释药系统363
一、脉冲(外调)式释药制剂的主要类型363
(三)脉冲释药微丸364
(二)脉冲释药片364
(三)定位脉冲释放系统364
二、脉冲释药的剂型364
(一)定时脉冲胶囊364
(四)包衣脉冲系统365
(二)pH敏感脉冲释药系统366
(一)热控制脉冲式给药系统366
三、实现脉冲的方式366
一、pH型自调式给药系统367
第六节 自调式释药367
(三)电敏给药系统367
(一)尿素-尿素酶体系368
二、酶调节系统368
(一)pH敏感脂质体368
(二)pH敏感溶胀型聚合物凝胶体系368
(二)葡萄糖-葡萄糖酶体系369
三、自调式胰岛素释放系统370
(三)结肠酶系370
(一)自动调节给药器371
第七节 自乳化释药372
(二)触发式给药器372
(一)油相373
一、处方组成和设计373
(四)药物374
(三)助乳化剂374
(二)乳化剂374
(四)热力学理论375
(三)界面膜-液晶相理论375
二、成型机制375
(一)界面张力学说375
(二)增溶理论375
(四)药物的释放376
(三)油相对吸收的影响376
三、生物药剂学性质376
(一)剂型因素促进药物吸收376
(二)乳化剂对吸收的影响376
(一)乳化速度377
四、自乳化系统的评价377
(五)电荷对吸收的影响377
(六)胆酸盐和磷脂的作用377
(四)稳定性378
(三)伪三元相图和相平衡378
(二)乳剂粒径的大小及分布378
五、应用实例379
(一)指标385
一、试验设计中的常用术语385
第十一章 处方和工艺优化设计原理与方法385
第一节 试验设计的基本理论385
(四)试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386
(三)试验设计中的交互作用与混杂386
(二)因素和水平386
二、试验设计法的选择387
(三)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388
(二)根据试验条件388
(一)根据因子数388
(三)方差分析389
(二)作图分析389
三、试验数据的分析389
(一)极差分析389
(四)回归分析390
(五)多指标的数据分析391
一、全因子设计392
第二节 因子设计392
(二)随机性393
(一)重复性393
二、部分因子设计394
(三)划分区组394
(二)混杂与设计表的选用395
(一)基本原则395
三、Plackett-Burman设计396
第三节 正交设计397
(一)正交表、试验次数与因子和水平数的关系399
一、正交设计表的正确使用399
(三)因子间有交互作用的设计400
(二)因子数小于列数的设计400
(五)区组正交设计401
(四)重复试验设计401
(一)极差分析403
二、正交设计的数据分析403
(六)混合水平设计403
(二)方差分析404
(四)多指标的数据分析406
(三)回归分析406
一、中心组合设计的构建和特点407
第四节 中心组合设计407
(二)选择因素和水平411
(一)根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指标411
二、中心组合设计的应用411
(三)根据试验安排进行试验412
(四)数据处理——二次模型的拟合和简化413
第五节 均匀设计414
(五)最优条件的验证414
一、均匀设计表的特点415
(一)合理选择试验指标416
二、正确使用均匀设计表416
(一)试验安排417
三、均匀设计的应用417
(二)正确选择因素417
(三)正确选择水平数417
(四)优先选择星号表417
(五)正确配置因子和水平417
(六)数据分析417
(二)数据分析418
(一)色谱法的发展历史422
一、色谱法的发展历史和分类422
第十二章 质量评价中的分析技术422
第一节 色谱分离分析422
(二)色谱法分类423
(一)色谱有关概念和流出曲线424
二、色谱原理与过程424
(二)分配系数与色谱分离427
(一)离子交换色谱法428
三、部分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428
(三)色谱过程428
(二)吸附色谱法430
(三)分配色谱法431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432
塔板理论434
四、色谱法基本理论434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436
一、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436
第二节 光谱分析436
(二)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437
(二)分光系统438
(一)辐射源438
二、光谱分析仪器438
(三)辐射的检测439
(二)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440
(一)光谱法与非光谱法440
三、光学分析法的分类440
第三节 热分析441
(三)吸收光谱法与发射光谱法441
(二)药品的纯度测定442
(一)药品熔点的判断442
一、热分析技术的方法分类442
(一)热重分析442
(二)差示扫描量热法442
(三)差热分析442
二、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442
三、中药材及中成药的分析443
(七)药物的稳定性研究443
(三)药物的多晶型分析443
(四)差向异构体的分析443
(五)药物中结晶水与吸附水的确定443
(六)药物制剂中活性成分分析443
(一)原子核的自旋444
一、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444
(一)药材鉴别444
(二)复方制剂中成分间相互作用考察及处方研究444
(三)热分析法在《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情况介绍444
第四节 核磁共振法444
(二)核磁共振现象445
(四)样品的处理和实验技术446
(三)核磁共振谱仪简介446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447
(一)化学位移的产生447
(五)弛豫447
二、化学位移447
(三)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448
(二)理解分规律和偶合常数450
(一)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现象450
三、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450
(一)加大磁场强度452
四、简化核磁共振谱图的方法452
(三)核的化学元素等价和磁等价452
(三)位移试剂453
(二)去偶法453
五、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举例454
第五节 电泳法456
(一)电场强度457
二、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457
一、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457
(一)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458
三、常用电泳分析方法458
(二)溶液的pH458
(三)溶液的离子强度458
(四)电渗458
(二)凝胶电泳459
(三)等电聚焦电泳技术460
(五)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461
(四)其他电泳技术461
第六节 X衍射法462
三、取向测定463
二、结晶度测定463
一、物相分析463
四、晶粒尺寸测定464
(一)酯类药物的水解465
一、水解465
第十三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465
第一节 药物制剂的化学降解途径465
二、氧化466
(三)其他药物的水解466
(二)酰胺类药物的水解466
一、处方因素467
第二节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467
三、其他反应467
(一)异构化467
(二)聚合467
(三)脱羧467
(一)pH的影响468
(二)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469
(六)基质与赋形剂的影响470
(五)表面活性剂470
(三)溶剂的影响470
(四)离子强度470
(三)湿度和水分的影响471
(二)光线的影响471
二、非处方因素471
(一)温度的影响471
一、概述472
第三节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472
(四)空气(氧)的影响472
(五)金属离子的影响472
二、稳定性加速试验473
(一)经典恒温法474
(三)温度指数法475
(二)t0.9法475
(四)初均速法477
(五)温度系数法(Q10法)478
(六)活化能估算法479
(七)线性变温动力学法480
(八)台阶型升温法484
(九)稳定性试验应注意的问题486
(二)固体药物制剂降解反应的途径487
(一)固体药物与固体剂型稳定性的一般特点487
第四节 固体药物稳定性的特点及降解动力学487
一、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487
(四)固体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488
(三)药物晶型与稳定性的关系488
二、固体剂型化学降解动力学489
(五)固体药物分解中平衡现象489
(二)液层理论490
(一)成核作用理论490
(四)非线性理论491
(三)局部化学降解模型原理491
(一)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492
三、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方法492
(二)热分析法和漫反射光谱法在研究固体药物稳定性中的应用493
第五节 包装材料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496
一、金属497
三、塑料498
二、玻璃498
四、橡胶499
二、世界溶出度发展史501
一、溶出度的定义501
第十四章 药物制剂的体外溶出度评价501
第一节 概述501
三、我国溶出度测定的发展历程502
一、Noyes-whitney溶解扩散方程503
第二节 体外溶出度测定原理503
三、Weibull模型504
二、Hixson-Crowell模型504
第三节 影响药物溶出度因素505
四、Higuchi模型505
三、辅料506
(三)制粒操作506
一、剂型506
二、制剂工艺506
(一)中药粉碎度506
(二)压片时的压力506
(一)填充剂507
(五)表面活性剂508
(四)润滑剂508
(二)崩解剂508
(三)黏合剂508
四、生产厂家和不同批次509
(一)样品量及释放介质体积510
六、释放介质510
五、药物的理化性质510
(一)晶型510
(二)药物的分子结构510
(三)药物颗粒的大小510
(四)介质的用量511
(三)除去介质中的气体511
(二)选用溶媒511
七、溶出体系512
(一)温度512
(二)搅拌的影响512
(三)取样位置513
(四)含量测定方法513
(五)其他测定条件513
(六)检测数据处理513
第四节 体外溶出度测定方法514
一、药物溶出度测定方法515
二、药物溶出度检测仪器515
三、检测结果判断516
符号一览表518
术语英汉对照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