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转型、变法与比较法律经济学 本土化语境中法律经济学理论思维空间的拓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转型、变法与比较法律经济学 本土化语境中法律经济学理论思维空间的拓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73/33186068.jpg)
- 张建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7696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86页
- 主题词:法律-经济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转型、变法与比较法律经济学 本土化语境中法律经济学理论思维空间的拓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如何解释法律的本质1
二、对法律进行经济学解析的另外几个理论视角12
三、法律经济学急需拓展思维空间——一个初步的反思性评论15
四、法律经济学思维空间的拓展——治理制度与合作秩序16
五、关于法律的经济学解释的一个简单小结26
六、“法律经济学运动”与本书的写作意图27
七、转型现实提出的问题与本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9
八、“流行的偏见”——质疑“萨克斯命题”31
九、“LLSV命题”的拓展:比较法与金融学的本土化33
十、已有的关于法律改革与制度转型研究的进展及局限性35
十一、本书的主要研究思路37
十二、本书的特色:现实主义与多元比较的视野37
一、引言43
第一篇 走向现实主义法律经济学:从主流范式到比较制度分析范式第一章 法律经济学:“范式”竞争、理论反思与前瞻性评论43
二、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45
三、主流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论点48
四、“范式竞争”:理论流派与反思性评论62
五、法律经济学的“后制度主义综合”:走向现实主义的比较制度分析范式74
六、法律经济学理论思维空间的拓展——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几个前沿问题88
第二篇 中、俄转型经验及其比较法律经济学含义第二章 俄罗斯法律改革与秩序治理:转型经验及其法律经济学含义95
一、俄罗斯的激进法律改革与秩序治理的低绩效95
二、俄罗斯法律改革与秩序治理结构转型的经济学分析101
三、俄罗斯改革的整体评论及其法律经济学含义105
四、反思俄罗斯改革:有更好的洞可进吗?109
五、结论109
第三章 “变法”模式与政治稳定性——中国经验及其法律经济学含义111
一、中国的法律改革模式和“变法”策略112
二、阅读转轨秩序:中国“变法”模式的经济学分析126
三、稳定政治秩序的获得——中国法律改革经验的理论含义与政策含义134
第四章 转型国家治理的多元化规则实施理论:中、俄转型秩序的比较法律经济学——解析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与国家治理之谜138
一、引言138
二、法律不完备条件下的规则实施多元化理论分析框架139
三、中国经验:中国民间秩序治理结构转型及绩效150
四、中国国家治理结构转型的总体绩效——兼与俄罗斯比较158
五、转型面临的挑战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160
六、理论与政策含义162
第三篇 比较法与金融学与中国金融法变革第五章 比较法与金融学:寻求金融法变革的理论基础167
一、法与金融学的勃兴167
二、金融法的经济学分析:为金融变法提供价值评判169
三、公司金融研究的法律方法及其政策争议:走向“普通法”还是遵从“路径依赖”的宿命175
四、金融法变革与“路径依赖”:若干启示182
第六章 证券“变法”与中国证券市场治理结构转型——比较法与金融学理论的一个应用分析189
一、重提韦伯命题:由法律失灵和公司治理失灵所提出的问题189
二、文献回顾、已有研究的局限性与本章的分析框架190
三、中国证券市场的政治性质:政治结构所导致的路径依赖193
四、中国证券市场的网状结构:关系网络与“关系”交易的一个实证描述200
五、证券市场治理的“权力——关系”本位模式:一级市场风险与二级市场私人秩序两面性209
六、公共秩序与私人秩序的错位与断裂:潜规则运行与法律边缘化215
七、证券市场公共治理结构转型:从“权力——关系本位”模式到“权利——责任本位”模式的政治可行性选择224
八、结语233
第七章 从“股东至上主义”到“债权人主义”: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转型234
一、引言234
二、银行监管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234
三、中国商业银行治理中的“股东至上主义”逻辑238
四、走向“债权人主义”243
五、其他治理主体参与路径的选择245
六、结语247
主要参考文献259
后记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