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
  • 李幼穗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3979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儿童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1

第一章 儿童社会性发展理论的典型流派1

第一节 从弗洛伊德、皮亚杰到班杜拉1

一、精神分析理论1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1

二、认知发展理论5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5

三、社会学习理论9

模仿、强化、学习9

第二节 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10

一、研究现状10

二、研究背景和趋势13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14

一、基本类型11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26

三、研究设计27

第二章 儿童社会化30

第一节 什么是儿童社会化30

一、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分析30

二、社会化的特点33

三、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36

四、社会化的意义37

第二节 社会化过程会自然发生吗38

一、儿童社会化发展是不平衡的38

二、儿童社会化过程受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制约39

三、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40

第三节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41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41

二、家庭的影响43

三、学校的影响53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54

第四节 终身社会化56

一、乳儿期社会性发展56

二、婴幼儿期个性社会性发展57

三、儿童期个性社会性发展59

四、青少年期个性社会性发展61

五、成年初期个性社会性发展63

六、成年中期个性社会性发展66

七、成年晚期个性社会性发展70

第三章 儿童社会化要赢在起跑线上75

第一节 婴儿早期社会化75

一、依恋的性质与发展75

二、依恋理论78

三、依恋的测量与类型80

四、影响依恋的因素89

第二节 亲子关系的作用95

一、态度改变95

二、模仿98

三、认同99

第三节 家庭成员的影响100

一、母亲的情感依恋100

二、父亲的独特影响100

三、兄弟姐妹的互动影响102

第四节 特殊家庭与心理社会发展106

一、离异家庭106

二、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干预112

三、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114

四、受虐待儿童的心理发展118

第四章 同伴关系与友谊125

第一节 同伴关系的概述125

一、同伴关系的涵义125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125

三、同伴与成人的相互作用130

四、同伴关系与儿童社会化132

第二节 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134

一、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134

二、同伴关系的测量140

三、同伴接纳141

四、同伴接纳的影响因素144

第三节 儿童的友谊151

一、友谊的涵义151

二、友谊关系的测量153

三、朋友与友谊154

四、友谊和道德159

五、友谊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162

第四节 同伴的合作与竞争163

一、合作与竞争的涵义163

二、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164

三、合作行为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171

四、培养儿童合作行为的策略172

第五章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177

第一节 社会认知发展概述177

一、社会认知的涵义177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原则178

三、社会认知发展181

四、社会认知与行为186

五、社会认知能力与智力190

第二节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191

一、观点采择的涵义191

二、观点采择的分类192

三、观点采择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95

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198

第三节 影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因素201

一 、认知者201

二、认知对象202

三、认知情境203

四、社会互动204

第四节 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205

一、对权威的认知205

二、对友谊及冲突的认知210

三、对社会团体的认知211

四、对人际关系的认知211

五、对社会规则的认知212

第六章 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214

第一节 儿童道德的发展214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214

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217

三、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218

四、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219

第二节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222

一、社会性行为的涵义222

二、亲社会行为的类型223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224

四、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226

五、儿童通过表现亲社会行为所获得的价值228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229

一、生物因素229

二、环境因素230

三、认知因素231

四、移情232

五、强化234

六、榜样235

第四节 品德与亲社会行为发展235

一、品德与道德235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237

三、品德与儿童社会性发展237

四、品德的形成与培养243

五、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模式244

第七章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有效矫正策略253

第一节 攻击及分类253

一、攻击的涵义253

二、攻击性行为的种类254

三、欺负行为254

四、攻击的理论258

第二节 攻击性行为的研究261

一、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研究261

二、攻击性行为的年龄和性别差异265

三、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根源266

第三节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269

一、生物因素269

二、环境因素270

三、社会认知因素272

第四节 矫正攻击性行为的有效策略274

一、减少儿童生活中的挫折274

二、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训练275

三、宣泄276

四、帮助儿童识别无意性攻击行为277

五、置换儿童攻击的对象277

六、帮助儿童减少潜在攻击性行为的升级278

七、明确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279

八、指导儿童游戏的规则279

九、指导儿童应对攻击的策略279

十、指导儿童解决问题的替代方式281

十一、利用冲突的有利一面281

十二、对非攻击性行为给予奖励282

十三、环境资源的改善282

第八章 儿童自我的发展283

第一节 自我研究的历史及理论283

一、自我研究的历史283

二、自我研究的理论取向285

三、自我发展理论287

第二节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291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291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特征291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293

第三节 儿童自尊的发展299

一、自尊的涵义299

二、自尊的功能300

三、自尊的结构与测量301

四、儿童自尊的发展303

五、影响自尊的因素与自尊的维护304

第四节 儿童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306

一、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涵义306

二、自我控制的机制306

三、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发展过程310

四、自我控制的测量与训练313

第九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315

第一节 儿童性别认知与性别类型行为的发展315

一、性别认知的发展315

二、性别类型行为的发展320

第二节 性别角色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324

一、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324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327

第三节 性别差异的发展333

一、生理差异333

二、认知差异334

三、个性社会性差异335

第四节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336

一、生物学理论336

二、社会学习理论337

三、认知发展理论339

四、社会结构假说342

五、群体社会化理论342

第十章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实验研究案例344

第一节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344

一、问题提出344

二、研究方法345

三、结果346

四、讨论347

五、结论349

第二节 儿童合作策略水平发展的实验研究350

一、问题提出350

二、研究方法351

三、结果与分析352

四、讨论354

五、结论与建议356

第三节 交流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358

一、引言358

二、方法359

三、结果360

四、讨论362

五、结论364

第四节 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364

一、问题提出364

二、研究方法366

三、研究结果367

四、讨论372

五、结论376

第五节 青少年内隐与外显自尊的发展研究376

实验一377

一、问题提出377

二、研究方法378

三、结果分析379

实验二385

一、问题提出385

二、研究方法385

三、结果386

四、讨论394

五、结论399

参考文献401

后记4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