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社会科学系列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哲学社会科学系列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上
  • 敏泽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554170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831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8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哲学社会科学系列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上册1

序1

第一编 史前至战国时期1

第一章 原始审美意识的形成1

第一节 人的出现、劳动及审美意识的萌发2

一、初民与工具的使用3

二、审美意识的萌芽4

三、原始人审美意识的发展7

一、彩陶出现在美学史上的意义8

第二节 从简单模拟到开始对世界的再创造8

二、徒腾崇拜与审美意识10

三、审美意识形成的新阶段13

四、人,自然精神的表现15

第三节 图腾崇拜·原始神话·龙的崇拜及巫术17

一、图腾崇拜与原始神话17

二、龙凤崇拜19

三、图腾崇拜与巫术22

四、舞蹈纹彩陶盆与审美意识的发展23

五、结语24

第一节 奴隶制与文明的发展26

第二章 奴隶制与有关商周青铜艺术等的审美意识26

一、“尊神”、“先鬼”与血缘宗法政治28

二、“铸鼎象物”与“饕餮”“吃人”33

三、从巢木穴居到“作庙翼翼”37

四、从“铸鼎象物”到《凤夔美女》41

第二节 诗、乐、舞的出现及审美意识的发展42

一、诗、乐、舞一体及其历史内容43

二、音乐与模仿46

三、舞与巫及诗歌的起源48

四、艺术、劳动及模仿49

一、想像的发展55

第三节 想像与艺术55

二、想像、幻想与神话57

三、神话与史诗59

第三章 西周文化与人的觉醒62

第一节 西周的文化思想及春秋战国思想解放的潮流62

一、从“殷道亲亲”到“周道尊尊”——我国文化和美学体系决定性因素的形成62

二、“制礼作乐”65

第二节 无神论的兴起与人的觉醒68

一、“民,神之主”及“妖由人兴”69

二、人的觉醒与艺术的礼赞71

第三节 历史动荡与诸子百家疗世之方75

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75

二、诸子百家围绕着人的争论76

第四章 我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81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文化的大融合81

一、文化体系的形成81

二、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83

第二节 阴阳思想的产生与美学思想84

一、阴阳说的产生84

二、老子、庄子与楚文化体系88

三、阴阳说中的美学思想92

第三节 五行说的产生与美学思想99

一、五行说的发端99

二、五行说中的美学思想103

第四节 “中行”、“中声”及中和之美109

一、从《周易》看中行思想109

二、“中声”及“中和”之美111

三、伶州鸠论“中音”与道德、政治和生理心理需求114

四、“中声”的几层含义及作为美学原则与道德原则的中和之美119

第五章 孔子的美学思想121

一、“仁”与“爱人”及孔、老之异122

第一节 论“仁”与美122

二、论人格、精神美125

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28

第二节 以“礼”为目的的诗乐观及功用论130

一、诗乐观130

二、功用论135

三、“美”与“善”及“文”与“质”138

第三节 “中庸”的审美观及方法论142

第六章 孟子与荀子145

第一节 孟子论“仁政”、“与民同乐”及美感共性145

一、“仁政”与“独乐”、“众乐”146

二、人性的本质及美感共性147

三、今乐、古乐及“仁声”150

第二节 充实美、知言养气与批评论151

一、美与充实151

二、养气说153

三、批评论156

第三节 荀子论美与“全”、“粹”及审美与心物、情欲的关系159

一、性恶论及“全”、“粹”之美160

二、审美与心物、情欲的关系164

三、论诗乐170

第一节 《周易》之《经》及其美学思想177

第七章 《易传》的美学思想177

第二节 《易传》中儒、道的融合,及“天人合一”的美学观179

一、儒、道思想的融合179

二、先秦时期的天人论及《易传》“天人合一”的美学观183

三、“阳刚”与“阴柔”187

第三节 “意”与“象”及“变”与“神”等191

一、关于“意”与“象”191

二、关于“变”与“神”等196

三、自然成文说199

第八章 老子的美学思想203

第一节 老子的美丑相对论205

第二节 阴柔美论209

第三节 浑沦、恍惚之美216

第九章 庄子的美学思想220

第一节 “大美不言”论224

第二节“天放”的人性美论230

第三节 齐是非与泯美丑238

第四节 审美心理虚静说241

第五节 舍“言”求“意”及“道”与“技”248

结语253

一、墨子255

第一节 墨子及韩非子255

第十章 墨子、韩非子及《吕氏春秋》的美学思想255

二、韩非子258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基本美学思想264

一、《吕氏春秋》的出现264

二、论“适”乐268

第三节 《吕氏春秋》论美感及其差异性等274

一、心理状态与审美274

二、论审美的差异性275

三、观音知风等277

一、“情结”与“为忧造艺”279

第一节 情感的审美体验279

第十一章 先秦典籍中所提出的其他美学问题279

二、杂揉情感281

第二节 通感及史与诗等283

一、关于通感283

二、史之与《诗》284

第三节 《诗》、《骚》之不同美学特色287

一、《离骚》的浪漫主义287

二、《诗》、《骚》在描写自然美方面的差异289

三、含混美与含蓄美291

第一节 秦汉思想文化的新特点293

第二编 两汉时期293

第十二章 绪论293

一、秦之文化思想与艺术294

二、汉代的思想和文化297

三、汉代的黄老之学与新儒学299

第二节 汉代艺术与美学思想308

一、汉代艺术概况308

二、汉代的赋311

三、《史记》312

第三节 汉代美学思想313

第十三章 《淮南子》的美学思想319

一、美的客观性及博大、雄浑之美321

第一节 论美的客观性及“文”与“质”等321

二、论美的相对性和多样性325

三、关于“文”与“质”330

第二节 论艺术创作及审美鉴赏等334

一、真情感与艺术334

二、论“和”乐及美的线条等335

三、“中有本主”及心、手、器等338

四、论艺术鉴赏341

第三节 论形、神等343

一、董仲舒的思想及所谓的“天人合一”347

第十四章 董仲舒及《诗大序》、《礼记·乐记》347

第一节 董仲舒347

二、论天地之美及“同类相应”350

三、“人为贵”及“文”与“质”等353

第二节 《诗大序》355

一、艺术的本质等356

二、“风化”说359

三、“六义”说360

第三节 《礼记·乐记》363

一、情感与艺术及声与音等364

二、关于乐与礼367

第十五章 关于屈原作品及汉赋争论中的美学思想与王充372

第一节 关于屈原作品的评价372

一、刘安和司马迁373

二、扬雄和班固376

三、王逸379

第二节 关于汉赋的评价及其涉及的美学问题382

一、汉赋的发展382

二、扬雄论赋及文质等384

三、班固和王充391

第三节 王充393

一、论真美394

二、“补世”、“实诚”与“文墨”398

三、论古与今等401

第十六章 汉代书论中的美学思想404

第一节 汉代书法与崔瑗404

一、书法的产生与汉代书法404

二、崔瑗407

第二节 许慎与蔡邕411

一、许慎411

二、蔡邕413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和文化(绪论一)419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419

第一节 玄学的兴起与儒、释、道的新关系420

一、玄学的兴起421

二、关于“名教”与“自然”之争424

三、道教的兴起与儒学的衰颓426

四、佛教的发展与其玄学化430

第二节 玄学、道教、佛教对于美学思想的影响435

第十八章 佛教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绪论二)438

第一节 佛教对于文学的影响438

第二节 佛教对于音乐的影响441

第三节佛教对于建筑、雕塑等的影响444

第十九章 美学新风的开创(绪论三)450

第一节 山水之成为自觉的审美对象450

一、自然美的历史发展450

二、自然之作为审美对象452

三、自然美及其美学特点456

第二节 个性的发现与人化的审美评价460

一、个性的发现与审美意识的变化460

二、情感在审美体验中之进一步被重视463

三、人化的审美评价464

第三节 美的理想的转折467

第二十章 新的美学观念的诞生和形成(绪论四)471

第一节 关于“气韵”“神似”与“形象”472

一、“气韵”472

二、“神似”478

三、关于“形象”480

第二节 风骨、象外与境界等481

一、关于“风骨”481

二、关于“象外”484

三、关于“境界”等486

第一节 曹丕与曹植489

一、曹丕489

第二十一章 魏晋时期文论中的美学思想489

二、曹植493

第二节 陆机《文赋》的美学思想495

一、论想像495

二、论感兴498

三、设身处地及“离方遁员”等499

第三节 郭璞和葛洪等501

一、郭璞等501

二、葛洪504

第二十二章 刘勰的《文心雕龙》514

第一节 理论结构、美与道及历史观等515

一、理论结论及美与道515

二、历史发展观519

第二节 创作论523

一、论想像524

二、论情感及情与物等525

三、风骨和风格论528

四、论形式内容及夸张等533

第三节 审美鉴赏论534

结语537

第一节 钟嵘的《诗品》538

第二十三章 南北朝时期其他文论和哲学理论中的美学思想538

一、论诗须有感而发与功用539

二、论五言诗及赋、比、兴和诗味等543

三、诗的声律与“真美”及流派研究等547

四、《诗品》的局限性550

第二节 沈约、萧统、颜之推等551

一、沈约与“永明体”551

二、萧统554

三、萧绎、萧纲、裴子野等556

四、颜之推559

第三节 刘昼562

一、论美丑的相对性563

二、美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565

三、论审美鉴赏566

第二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画论中的美学思想569

第一节 顾恺之570

一、论传神571

二、“以形写神”与“迁想妙得”573

三、论骨法575

第二节 宗炳与王微的山水画论576

一、宗炳576

二、王微580

一、谢赫581

第三节 谢赫和姚最581

二、姚最585

第二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中的美学思想588

第一节 索靖、卫铄及王羲之590

一、索靖590

二、卫铄591

三、王羲之593

第二节 王僧虔、萧衍、庾肩吾等596

一、王僧虔596

二、萧衍598

三、庾肩吾603

第二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音乐理论中的美学思想606

第一节 阮籍607

一、《乐论》的基本思想607

二、论悲乐609

第二节 嵇康611

一、嵇康的社会、哲学和美学思想612

二“声无哀乐”617

三、论“悲音”及“郑声”等622

第二十七章 绪论(上)625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文化625

第四编 隋、唐、五代时期625

第二节 唐代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633

第三节 儒、释、道在隋唐时期的新发展635

一、转折时期的儒学637

二、佛教的发展及中国化640

第四节 儒、佛、道的发展及其对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影响645

第二十八章 绪论(下)652

第一节 唐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及美学概况652

第二节 关于“比兴”、“兴象”、“格律”和“境界”655

一、“比兴”、“兴寄”和“美刺兴比”655

二、关于“兴象”657

三、关于格律660

四、关于意境或境界662

第三节 关于“意象”、“文气”、“文以明道”、形神、“味外之旨”等667

一、关于“意象”667

二、关于文气670

三、关于文以明道673

四、关于形神676

五、美感论的“味”677

第二十九章 唐代的诗歌美学684

第一节 隋及唐前期诗歌美学概况684

一、新的美学理想的酝酿684

二、陈子昂和李白687

第二节 唐中期诗歌美学691

一、杜甫691

二、白居易699

三、韩愈705

四、皎然708

第三节 唐晚期及五代的诗歌美学717

一、“幽怨晚香之韵”——唐代晚期及五代的美学走向717

二、禅的流行与美的内向721

三、司空图(上)725

四、司空图(下)730

第三十章 唐代文论中的美学思想738

第一节 隋至唐代中叶739

一、王通及唐初史家739

二、唐初“四杰”及早期古文改革者742

第二节 韩愈、柳宗元等746

一、韩愈746

二、柳宗元754

第三节 晚唐五代时期758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书法美学762

一、唐代书学的发展762

第三十一章 唐代的书法美学思想762

二、李世民、欧阳询和虞世南765

第二节 孙过庭771

一、论审美标准与情感等772

二、艺术辩证思想、画与书及审美鉴赏776

第三节 张怀瓘781

一、论书的起源、功用及写作等782

二、骨与肉、辨体及审美鉴赏786

三、窦蒙及颜真卿792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绘画、音乐及美学著作概况796

第三十二章 隋唐五代的绘画、音乐美学796

第二节 中唐以前的画论799

一、彦悰、李嗣真、裴孝源、窦蒙等799

二、张怀瓘、符载、朱景玄及白居易804

第三节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及荆浩等811

一、画的功用及“玄化亡言”812

二、论气韵及“意存笔先”等815

三、论书画、“境与性会”及山水画的发展等818

四、荆浩与欧阳炯821

第四节 唐代的音乐美学思想825

一、隋至唐初825

二、白居易及元稹的音乐美学思想8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