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 东盟研究新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 东盟研究新视角](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130244.jpg)
- 韦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8400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11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22页
- 主题词:东南亚国家联盟-国际问题-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 东盟研究新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陆庭恩1
导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目录1
二、核心概念阐释5
表格目录12
表一 三大中心地区经济数据统计表(2000年)12
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核心内容17
四、主要思想与论证框架安排29
第一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国家与地区主义33
一、全球化及其对民族国家的影响34
第一节 全球化及其语境下的民族国家34
二、民族国家对全球化的反应与全球治理44
第二节 全球化与地区主义52
一、全球化与地区主义的互动52
二、地区主义对于民族国家的意义58
本章结论70
第一节 国际关系语境下互动关系的理论架构72
一、国际关系理论导入民族主义的必要性72
第二章 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关系72
二、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互动的理论框架79
第二节 国际体系变迁中的民族国家与地区89
一、全球变迁的三个模式90
二、国际体系内的国家与地区95
第三节 国家利益与地区建构97
一、国家利益的争论97
二、民族主义与国家利益103
三、国家利益与地区建构108
第四节国家认同与地区认同109
一、认同与集体认同109
二、从民族—国家认同到地区认同115
本章结论124
第三章 东盟的发展进程与东南亚的民族主义129
第一节 东盟的发展进程概述130
一、东盟的总体评价130
二、东盟国家的基本特性132
表二 东盟10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979—2000年)135
三、东盟的发展阶段139
第二节 东南亚的民族主义146
一、民族众多而复杂的东南亚146
表三 东南亚各国基本情况147
二、东南亚的国内民族主义149
三、东盟国家的国家民族主义153
本章结论158
第四章 国际体系、全球化与东盟的反应160
第一节 两极对抗时期的东南亚161
一、美国支配时期(1945—1968年)163
二、美国力量下降的时期(1969—1977年)169
三、中美协作时期(1978—1985年)172
四、三角竞争时期(1986年—冷战的终结)178
第二节 全球化对东南亚的影响181
一、作为一个发展战略的全球化182
表四 东南亚国家主要发展指标184
表五 东盟国家的全球化程度185
表七 东盟国家获得的官方发展援助(ODA)186
表六 东盟国家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186
二、全球化发展战略对东盟的影响187
第三节 东亚地区主义进程中的东南亚192
一、东亚地区主义的几种形式193
二、复兴中的中国及其地区合作政策199
三、日本的地区合作政策202
四、全球视角的东亚地区主义206
表八 10个亚洲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与美国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1971—1998年)208
本章结论213
第一节 共同利益与东盟的发展216
第五章 国家利益、地区认同与“东盟方式”216
一、东盟成员国的互动与共同利益的建构217
二、东盟与成员国的国家利益221
表九 东南亚地区发生的海盗袭击次数(1995—2000年)221
三、地区合作与政府合法性231
第二节 共同规范与地区认同238
一、和平解决彼此间的争端240
二、不干涉内政原则243
三、军事合作的双边形式246
四、地区自治原则249
一、“东盟方式”的内涵与成因250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东盟方式”250
二、国家间互动进程中的问题与冲突261
三、经济合作与“东盟方式”267
表十 东盟10国在世界出口中的比例(1970—1999年)272
表十一 东盟地区内出口贸易量占总出口额的比例(1970—1999年)272
四、“模糊”战略与大国平衡战略275
本章结论285
结语286
主要参考文献297
后记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