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3128897.jpg)
- 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1513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24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364页
- 主题词:汉墓-发掘报告-徐州市-西汉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和发掘经过1
图一 北洞山楚王墓地理位置图(据1986年徐州市地图)2
图二 北洞山楚王墓位置图3
第二章 墓葬形制6
第一节 墓葬的结构6
一、墓道和双阙6
(一)墓道前段和双阙6
图三 北洞山楚王墓平面图7
图四 北洞山楚王墓透视图8
(二)墓道中段及门道、小龛9
图五 墓道西阙遗迹图9
图七 墓道内东3龛(EK3)平、立、剖面图10
图六 墓道双阙内的门道遗迹平、剖面图10
(三)墓道后段及东西耳室11
图九 墓道内西壁小龛(WK1~WK3)封门图11
图八 墓道内西2龛(WK2)平、立、剖面图11
图一○ 墓道后段及主体墓室前甬道内的塞石封填情况图12
(一)墓门13
二、主体墓室13
图一一 主体墓室西耳室平、剖面图13
图一二 主体墓室大门立面、仰视图14
(三)东、西侧室14
(二)前甬道14
图一三 主体墓室西侧室平、剖面图15
图一四 主体墓室东侧室安门设施图15
(五)后甬道16
(六)后室16
(四)前室16
图一五 主体墓室前室平、剖面图17
图一六 主体墓室后甬道及后室平、剖面图18
(八)厕间19
(七)廊19
图一七 主体墓室廊及厕间平、剖面图19
图一八 附属墓室南北纵剖面图20
(一)甬道20
三、附属墓室20
图一九 附属墓室甬道平、剖面图21
图二○ 附属墓室大门结构图22
(二)第一进(1室与2室)22
图二一 附属墓室大门砖砌遗迹图22
(三)第二进(3室、4室与5室)23
图二二 附1、2室之间石板隔墙结构图23
图二三 附3、4、5室结构及3室东壁立面图24
图二四 附1、2室南壁和3、5室北壁立面图25
(四)第三进与第四进(6室至11室)26
图二五 附7室内水井结构图27
图二六 附8~11室平、纵剖面图和附9、10室东壁立面图28
图二七 附9室灶基平、剖面图29
第二节 建筑方法和装饰、文字29
一、挖(凿)建直壁平面的墓道并凿龛建阙29
(一)开凿洞室30
(一)墓道的挖建30
(二)双阙的修建30
(三)凿建小龛30
二、主体墓室“凿山为藏”30
(三)粉刷四壁,髹漆涂朱30
(二)壁面和室顶镶贴石板30
(一)挖凿圹室31
(二)用石材砌建墓室31
图二八 主体墓室前室顶部用小石板修补情况图31
三、石材营建附属墓室31
图二九 附属墓室人字顶条石榫卯图32
(一)封门墙、塞石、夯土32
四、严密的封门手段32
(三)建筑施工线32
图三○ 附属墓室石材隔墙上的施工线示意图33
(二)门、封门器、槛33
五、其他34
(一)安门槽、门轴窝、门扉槽34
图三一 封门器封门示意图34
图三二 附7室水井井台、地栿制作工序示意图35
(二)蹲坑35
(三)灶、井35
六、建筑构件上的文字35
图三三 主体墓室墓(甬)道塞石端面朱书文字摹本36
图三四 主体墓室墓(甬)道塞石端面朱书文字摹本37
图三五 主体墓室墓(甬)道塞石端面朱书文字摹本38
(一)墓门上的梯形门楣石39
图三六 附属墓室顶部条石文字摹本39
七、建造方法中所体现的力学原理39
(二)耳室内设中柱40
(三)附属墓室的砌建40
图三七 附属墓室顶部条石力的分解示意图41
图三八 附属墓室顶部条石受力示意图41
第三节 小结42
一、墓葬建筑形制42
二、墓葬结构与建造技术43
图三九 附属墓室原生石壁与叠砌石墙结合示意图44
(一)整体布局与空间的处理45
三、墓葬在建筑史上的价值45
(四)建筑技术水平46
(三)色彩的处理46
(二)石材的充分运用46
(三)板瓦47
(二)筒瓦47
(一)瓦当47
一、陶建筑材料47
第一节 陶器47
第三章 出土遗物47
图四○ 陶瓦当和砖拓本48
(四)砖48
(五)空心砖48
图四一 陶筒瓦和板瓦49
图四二 陶空心砖50
(六)土坯50
(一)瓮51
二、陶实用器51
图四三 陶瓮52
(二)甑52
图四四 陶瓮文字拓本53
图四五 陶瓮文字拓本54
图四六 陶甑、釜和缸55
(三)釜55
(四)缸55
(五)盆56
(六)钵56
(七)奁56
图四七 陶盆、钵和奁56
(八)带鋬器盖56
三、陶明器57
图四八 陶器盖57
图四九 陶虎头、器座、板和磬58
(一)虎头58
(二)器座59
(一一)竽59
(一○)排箫59
(九)圆形饰59
(八)拍59
(三)板59
(四)磬59
(五)圆形器59
(七)金饼59
(六)封泥59
图五○ 陶封泥、金饼、拍、陶片和圆形饰60
图五一 陶排箫和竽61
(一二)陶片61
(一三)陶残件61
第二节 陶俑61
一、墓室内陶俑62
(一)出土概况62
(二)形制62
1.侍立俑62
(1)男侍立俑62
图五二 Ⅰ式陶男侍立俑222363
图五三 Ⅱ式陶男侍立俑225864
(2)女侍立俑65
图五四 Ⅲ式陶男侍立俑228465
图五五 陶男侍立俑66
(1)男跽坐俑67
2.跽坐俑67
图五六 Ⅰ式陶女侍立俑250167
(2)女跽坐俑68
图五七 陶女侍立俑68
图五八 陶女跽坐俑69
图五九 陶女跽坐俑70
(1)乐俑71
3.乐舞俑71
(2)舞俑71
图六○ 陶乐俑和瑟72
图六一 陶乐俑73
(一)出土概况74
图六二 Ⅰ式陶舞俑251474
二、龛内彩绘仪卫陶俑74
图六三 Ⅱ式残陶舞俑和刻文拓本75
图六四 东1龛(EK1)彩绘陶俑分布图76
图六五 东2龛(EK2)彩绘陶俑分布图76
(二)形制77
1.拱手俑77
图六七 东4龛(EK4)彩绘陶俑分布图78
图六六 东3龛(EK3)彩绘陶俑分布图78
图六八 西1龛(WK1)彩绘陶俑分布图79
图六九 西2龛(WK2)彩绘陶俑分布图79
图七○ 西3龛(WK3)彩绘陶俑分布图80
(2)戴冠拱手俑81
(1)戴帽拱手俑81
图七一 彩绘戴帽拱手俑EK1∶3082
图七二 彩绘戴冠拱手俑EK1∶2382
2.执兵俑83
(1)戴帽执兵俑83
(2)戴冠执兵俑84
图七四 彩绘戴帽执兵俑WK1∶2185
图七三 彩绘戴帽执兵俑EK3∶2185
图七六 彩绘戴冠执兵俑EK4∶2088
图七五 彩绘戴冠执兵俑EK4∶888
(1)双襟长袍背箭箙俑89
3.背箭箙俑89
(2)曲裾深衣背箭箙俑90
图七七 彩绘双襟长袍背箭箙俑WK2∶191
图七八 彩绘双襟长袍背箭箙俑WK2∶2491
图七九 彩绘曲裾深衣背箭箙俑EK2∶693
图八○ 彩绘曲裾深衣背箭箙俑WK2∶993
图八一 彩绘曲裾深衣背箭箙俑WK2∶1794
图八二 彩绘陶大箭箙流云纹样95
图八三 大箭箙穿贝纹、垂幛纹和小箭箙流云纹、几何纹纹样96
三、陶俑的身份97
(一)墓室内陶俑的身份97
(二)小龛内彩绘陶俑的身份98
1.各龛内彩绘陶俑的分布特点98
2.服饰的特点99
3.小龛内彩绘陶俑的身份99
(二)鼎盖100
(四)鎏金璧形饰100
(三)编钟100
(三)小结100
第三节 铜器、铜印章、铁器、铅器和锡器100
一、铜器100
(一)鐎壶100
图八四 铜鐎壶、鼎盖钮铭文摹本、拓本和编钟101
图八五 鎏金铜璧形饰102
(五)封门器102
图八六 铜封门器103
(六)带钩103
图八七 铜带钩104
(九)案栏饰105
(一○)器足105
(八)铺首105
(七)镜105
图八八 铜铺首纹样106
图八九 铜铺首铭文摹本和拓本107
(二一)圆形盖饰108
(二三)泡钉108
(二四)长钉108
(一一)龟形器座108
(一二)耳杯扣108
(一三)卮鋬108
(一四)方形饰108
(一五)杯形器108
(一六)鋬形器108
(一七)镦形器108
(一八)环108
(一九)箍108
(二○)长方形构件108
(二二)铆钉108
图九○ 鎏金铜案栏饰、器足、龟形器座、耳杯扣和铜卮鋬109
图九一 铜方形饰、杯形器、鋬形器、镦形器、长方形构件和圆形盖饰110
(二五)小钉110
(二六)插销110
(二七)虎首柄110
(二八)柱形柄110
(二九)弩机110
(三○)镞111
图九二 铜铆钉、泡钉、长钉、插销、虎首柄和柱形柄111
图九三 铜弩机112
图九四 铜箭镞和镦113
(三一)镦114
二、铜印114
1.方形印114
图九五 铜印形制114
图九六 铜印印文拓本115
(一)锤116
三、铁器116
2.长方印116
(八)U形器117
(七)釜117
(九)匕117
(五)斧117
(一○)刀117
(三)鋬117
(二)凿117
(一一)环117
(六)方暖炉117
(四)镢117
图九七 铁锤、凿、錾、镢和斧118
图九八 铁U形器、匕、刀、钉、铁条和楔119
(一二)钉119
(一四)楔120
图九九 铁戟、剑和甲片120
(一六)剑120
(一五)戟120
(一三)铁条120
图一○○ 锡带钩、方形饰和铅构件121
(一)带钩121
四、铅、锡器121
(一七)甲片121
一、金、银器122
(一)金带钩122
(二)金扣舌122
图一○一 金带钩、扣舌和银刀环首122
第四节 金、银、玉、水晶、玻璃、石器,漆木器和其他122
(三)构件122
(二)方形饰122
(一)玉璧123
二、玉、水晶、玻璃和石器123
(五)银刀环首123
(四)金箔123
(三)金泡123
(六)玉韎124
(四)玉熊124
(三)玉环124
(二)玉瑗124
(五)玉佩124
(七)玉珑124
(八)玉印124
(九)玉剑首124
图一○二 玉璧、瑗、环、熊和韎125
图一○三 玉佩6093126
(一○)玉剑格126
(一一)玉剑璲126
(一二)玉剑珌126
图一○四 玉印、剑首、剑格、剑璲、剑珌、指甲形片和月形片127
(一三)指甲形玉片128
(一五)玉衣片128
(一四)月形玉片128
图一○五 玉衣片129
图一○六 玉衣片编联方式复原示意图131
(一六)水晶制品131
(一七)蜻蜓眼饰纹玻璃片131
图一○七 水晶制品和蜻蜓眼饰纹蓝玻璃片132
(一八)玻璃兽132
(一九)玻璃杯132
图一○八 玻璃兽、杯和石磬134
(二○)石磬135
(三)漆耳杯136
三、漆木器136
(一)漆盘136
(二)漆器136
(五)椭圆形带卯木构件136
(四)木板136
(六)方形带卯木构件136
(七)木条136
(八)木炭136
图一○九 附2室漆器出土位置图137
图一一○ 漆盘纹样7001138
图一一一 漆盘纹样7003139
图一一二 漆盘纹样7006140
图一一三 漆器纹样141
图一一四 椭圆形带卯木构件、方形带卯木构件、木炭、海贝和蚌壳142
四、其他142
(一)海贝142
(二)蚌壳142
(三)粟142
(四)葡萄142
第五节 钱币143
一、钱范143
二、钱币143
(一)“两?”钱143
图一一五 钱范8001144
(二)“明月”钱144
图一一六 两?、明月和半两拓本145
(三)半两钱146
图一一七 半两拓本147
图一一八 半两拓本149
图一一九 半两拓本150
图一二○ 半两拓本152
图一二一 半两拓本154
图一二二 半两拓本155
图一二三 半两拓本157
图一二四 半两拓本158
图一二五 半两拓本159
三、半两钱的沿革及分期160
图一二六 半两拓本161
图一二七 半两拓本162
四、出土钱币(范)的分析和断代168
第四章 结语173
第一节 墓葬的年代174
第二节 墓主人的身份176
图一二八 西汉楚国示意图178
第三节 墓葬建筑及其葬制特点180
附表186
附表一 墓葬各室(龛)尺寸登记表186
附表二 附属墓室顶部条石朱书文字登记表187
附表三 出土遗物登记表188
附录189
附录一 北洞山西汉古陶的穆斯堡尔研究189
附录二 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铁器的鉴定194
附录三 徐州古代玻璃的新发现204
附录四 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钱币等器物的分析208
后记215
英文提要216
日文提要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