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的道路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的道路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3123972.jpg)
-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40123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940页
- 文件大小:193MB
- 文件页数:1016页
- 主题词:院士-简介-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的道路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篇目表1
数学物理学部1
丁大钊 成才的关键与恩师的教诲1
丁夏畦 严格的训练 坚实的基础4
于敏 氢弹研究的团队效应6
万哲先 矩阵几何的研究8
马大猷 情系现代声学10
王元 我的求学生涯16
王迅 我的教师生涯19
王乃彦 我的激光与粒子束研究历程24
王业宁 理论与实践27
王竹溪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30
王承书 一生回顾 几点希望33
王梓坤 读书面面观35
王淦昌 一次难忘的盛会39
王绶琯 自述42
王湘浩 数学人生44
方成 祖国天文事业的拓荒者47
邓稼先 7 17邓稼先的一天50
艾国祥 为后来的攀登者在峭壁上留一个踏脚点53
叶企孙 情系清华56
叶叔华 得其真谛 乐在其中59
卢鹤绂 “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62
白以龙 坎坷求学 志存高远65
冯康 给副总理的紧急建议书67
吕敏 核试验领域工作的回顾69
朱洪元 高能物理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72
华罗庚 克“三劫”攀高峰75
孙义燧 兴趣、好奇、坚持80
庄逢甘 一件永志不忘的事83
关肇直 控制理论近几年来发展趋势85
江泽涵 借鉴经验 赶超先进90
汤定元 艰难求学路92
严加安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95
严志达 跨入数学研究之门99
严济慈 我的科学历程101
苏步青 “东方剑桥” 桃李芬芳103
苏定强 从爱好者到天文学家105
杨立铭 生命就是要对真理不断的探索109
杨福家 中国,是我心中的世界开始的地方112
杨澄中 我的核物理生涯115
李林 成功在于后头117
李方华 几件难忘的事119
李国平 咏怀122
李荫远 难忘西南联大的岁月125
李德平 既要想在事前又要想在事后127
吴文俊 科学事业的转折点129
吴式枢 不忘根本的执著 持之以恒的勤奋131
吴有训 学术独立工作与留学考试133
何祚庥 做人、做事、做学问——我所选择的人生136
余瑞璜 主观主义的教训149
谷超豪 谈珍惜时间151
应崇福 西南联大培植的“种子”155
闵乃本 关于继承与发展的体会157
汪德昭 反法西斯斗争的科学战壕159
沈元 我的航空工程教学之路162
沈文庆 翱翔科学天空的翅膀165
沈学础 学海无涯169
张仁和 努力在国际水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74
张文裕 关于科研工作的回忆176
张恭庆 信念与抉择181
张钰哲 诗抒怀186
张淑仪 情系声学研究188
张焕乔 科学贵在创新191
陆埮 不断奋斗 不断进取195
陆启铿 我有最好的老师——华罗庚199
陆学善 晶体学是材料科学的基础202
陈彪 敬怀我的母亲与恩师205
陈木法 敬怀恩师208
陈佳洱 韧性的战斗 光辉的成就215
陈建功 《实函数论》序218
范海福 难忘老师宝贵的帮助221
林群 科学追求简单223
林同骥 童年琐忆225
周恒 理论终究要经受实践的考验228
周光召 我走过的路230
周同庆 理为基础 工为应用232
周培源 独立思考 实事求是 锲而不舍 以勤补拙234
周毓麟 往事回忆236
冼鼎昌 参与建造同步辐射装置的感悟241
经福谦 三点重要的启示244
赵忠尧 为祖国兢兢业业地工作246
郝柏林 在苏联的学习与研究250
胡宁 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252
胡仁宇 报效祖国是人生最愉快的事254
胡世华 致力于发展和研究数理逻辑257
胡和生 在数学的征途上259
胡济民 好的物理模型是知识宝库的珍藏264
柯召 灵犀一点是吾师267
段学复 桃李天下慰心田269
姜伯驹 “做”数学的洗礼272
洪朝生 初尝科学研究的乐趣274
钱三强 祖国再穷也是自己的277
钱伟长 恩师助我择专业280
钱学森 回顾与展望283
徐至展 执著献身攀高峰286
徐叙瑢 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涯290
郭永怀 我为什么回到祖国292
郭仲衡 波兰留学记295
郭尚平 勤能补拙 惰则必失297
席泽宗 情系天文史学302
谈镐生 心胸宽广 着眼人才304
黄昆 科学家的人文基础很重要307
黄胜年 教育实在是一件头等大事310
黄祖洽 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效力312
彭桓武 翠红诗选314
葛庭燧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17
程开甲 坚实基础 效力祖国319
童秉纲 一颗不畏曲折的事业心322
谢希德 为半导体物理尽绵薄之力328
谢家麟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学习、探索和进取330
廖山涛 对系统演化规律作贡献333
熊大闰 往事的回忆335
潘承洞 默默耕耘 学人楷模337
霍裕平 找到了实现目标的途径340
戴元本 我的求学之路342
戴传曾 让科学服务于人类344
魏宝文 往事琐忆347
魏荣爵 贵在坚持351
化学部355
王序 科研和育人同等重要355
王夔 探索治学之道357
王方定 知识分子确实是工人阶级的一员359
邓从豪 恩师教诲终身难忘361
卢佩章 科学家应有一颗爱国爱科学之心363
卢嘉锡 毛估比不估好365
田昭武 浅谈继承与创新的一些体会368
申泮文 巍巍我南开精神372
冯新德 我的大学情374
邢其毅 有胆有识 抓住机遇377
朱亚杰 我的人生哲学379
朱清时 回首往事:机遇与挑战381
刘元方 难忘的经历385
刘有成 海外留学十年387
麦松威 身教的体会392
严东生 我的科学人生397
李静海 积累与突破400
肖伦 盛世春辉随处是403
吴征铠 自然科学学科的科学发展406
吴浩青 坚守大学教学岗位409
吴新涛 乐知出灵感411
何炳林 正直为人与严谨态度414
闵恩泽 情系催化剂418
沈之荃 只要努力,总是有望成功的421
沈天慧 求学与谋职424
张滂 恰当选择助我成功426
张存浩 半个世纪的回眸428
张青莲 经久不衰的动力431
陆婉珍 做事要有条理性434
陈庆云 难忘的莫斯科岁月436
陈荣悌 我是怎样回到祖国的439
陈茹玉 孜孜不倦地工作441
陈俊武 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444
陈家镛 科研之路446
陈鉴远 最美好的回忆449
陈耀祖 实事求是 勤奋进取451
林励吾 破除迷信 不断创新453
周同惠 从小培养动手实践与分析能力455
周维善 循序渐进 坚持到底458
赵玉芬 为生命起舞461
侯祥麟 我的石油情466
俞汝勤 科学工作者要有人文底蕴469
姚守拙 难忘1966—1980471
袁承业 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创新475
袁翰青 科普工作很重要480
钱人元 兴趣广泛助创新482
徐僖 求真求实 持之以恒484
徐光宪 学无止境488
殷之文 畅游在科学长河中490
高鸿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492
高小霞 漫长的求学旅程494
高济宇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496
郭慕孙 化工的前途499
郭燮贤 偏重于兴趣的学习502
唐有祺 八三自述505
唐敖庆 我的事业在自己的祖国510
黄量 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512
黄乃正 我的科研道路514
黄志镗 无憾于所热爱的化学工作517
黄鸣龙 科研工作应有的精神与态度520
黄维垣 抓住业务成长中的好机遇524
黄葆同 无愧于回国的初衷和选择526
黄耀曾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528
梁树权 教学、科研六十年530
梁晓天 买不起课本与拾金不昧537
梁敬魁 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539
蒋丽金 恩师教诲终身不忘542
蒋明谦 我的学习方法544
蒋锡夔 德为人之本547
程镕时 楷模恩师550
嵇汝运 制良药以普治顽疾553
游效曾 良师益友助我成长556
谢毓元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造福社会558
蔡启瑞 我的物理化学工作560
黎乐民 难忘恩师情562
戴立信 往事历历,岁月如流565
戴安邦 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训练567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71
丁颖 农业科技的实践与思考571
马世骏 我从事生态学研究的动力574
孔祥复 祖国在我心中577
王文采 一生献给植物分类学580
王世真 从立志制药到献身核医学582
王伏雄 导师的科学精神588
王志均 祖国,亲爱的母亲590
王应睐 为祖国生化事业多尽一点力593
王德宝 我的科研历程596
贝时璋 细胞重建的研究599
毛江森 引人入胜的病毒学研究602
方心芳 人民的需要就是科研工作的方向605
邓叔群 情系中国真菌学607
尹文英 引以为憾的“雕虫小技”609
田波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612
冯德培 我的科学之路614
卢永根 我的科教生涯618
朱洗 科学需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623
朱壬葆 我走过的医学科研之路626
朱兆良 科研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628
朱既明 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630
伍献文 八十抒怀633
庄巧生 竭尽全力图上进635
刘以训 从农民到院士639
刘建康 独立思考 敢于创新645
刘思职 教育是发展科学之本650
刘新垣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652
汤飞凡 崇高而严肃的科学事业656
汤佩松 中国是我的本乡本土658
孙儒泳 始终不渝地从事科研660
阳含熙 爱护自然界是我们的神圣使命662
杨雄里 细致的观察和缜密的思考孕育创新的温床664
杨弘远 我的自学成才历程669
杨福愉 情系生物膜研究674
李博 李继侗先生的道德和治学精神677
李庆逵 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679
李季伦 我这一生682
李朝义 从探索中寻求乐趣687
汪堃仁 难忘抗战年代的艰苦教学691
苏国辉 坚定的人生目标694
吴旻 莫扎特故事给我的启示和动力698
吴中伦 难忘艰难求学路702
吴阶平 精湛的医术 艺术的服务705
吴征镒 我与植物学研究707
吴英恺 人生的考验711
吴孟超 祖国在我心中是神圣的713
吴祖泽 一切真知来源于科学实践716
邱式邦 治蝗斗争是长期的718
邹承鲁 拾到美丽贝壳的安慰720
沈允钢 努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739
沈自尹 学中医 深得精髓741
沈其震 我走过的医学科学之路744
沈善炯 失败是成功之母748
庞雄飞 压力与激励751
宋大祥 生物的奥秘无穷尽753
张香桐 叩击脑科学殿堂之门757
张锡钧 研究工作的感悟759
陆宝麟 乐于跟蚊子打交道762
陈竺 探索健康和疾病的奥秘764
陈桢 研究方法必须创新767
陈子元 原子能和平利用与生态保护769
陈中伟 断肢再植与显微外科研究772
陈文新 忆青少年时期二三事775
陈凤桐 坚持实事求是779
陈世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82
陈可冀 倡导学科交叉中西医学优势互补785
陈宜张 大海拾贝辍苦吟788
陈焕镛 理论与实践统一 基础与应用兼顾793
罗宗洛 我的植物生理学科研之路795
秉志 人民的智力与德行紧系国运798
金国章 汗水·理念 机遇801
金善宝 七十二行 以农为本805
周延冲 个人志愿要服从社会的需要808
周泽昭 难忘的从医经历811
郑万钧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814
郑守仪 缘何回国817
郑作新 科技发展与国力强盛密不可分821
郑国锠 效力祖国何惧艰苦823
郑儒永 平凡人生825
承淡安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832
赵洪璋 小麦杂交育种工作的实践834
赵善欢 战胜虫害,保护绿色环境837
郝水 探索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奥秘840
钮经义 胰岛素合成的回忆842
钦俊德 野外捕虫历险记845
俞大绂 全身心投入农业教育事业848
施教耐 走上植物生理研究之路851
娄成后 锲而不舍 后期有成854
姚? 务实求真857
姚开泰 翩翩联想 催人奋进862
钱崇澍 志在有恒864
徐冠仁 知前人已知 识时人未知 寻后人新航867
高尚荫 对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几点建议870
唐仲璋 为消灭血吸虫而努力872
唐守正 我的学习之路874
唐崇惕 解决人畜寄生虫问题任重道远878
谈家桢 简析遗传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880
黄家驷 用所学的知识为人民服务883
曹天钦 生物技术应用前景无限宽广885
盛彤笙 情系西北育人乐887
阎逊初 人文情怀科学路890
阎隆飞 达尔文学说的启迪892
戚正武 机遇与挑战895
梁希 黄河流碧水 赤地变青山899
梁植权 科研的素养和动力902
韩济生 机遇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904
蒋有绪 大自然给我的无穷知识与无尽智慧906
童第周 勤奋学习 独立思考909
曾呈奎 变沧海为桑田——我的“耕海”理想911
谢少文 授人以渔 食之终身916
谢联辉 高效工作有赖辩证思维918
蒲蛰龙 我的治学之道920
裘法祖 六十五年外科生涯的体会和感想922
裘维蕃 我的植物病理研究之路927
鲍文奎 选对了一个可做一辈子的课题930
蔡旭 科学家尊重的只能是科学933
蔡翘 我的科研人生936
翟中和 勤能补拙939
潘菽 我的心理学之路942
薛社普 对细胞分化研究的科研观945
鞠躬 好学人之长处 痛感己之不足950
地学部953
丁国瑜 难忘老师的启迪与教诲953
马瑾 我的第一志愿956
马在田 我不怕考试959
马杏垣 我的地质学研究历程961
马宗晋 李四光的提问963
王水 我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965
王仁 甘当人梯 继续奉献967
王钰 石不能言最可人970
王颖 时代的召唤 导师的教育——回顾成长历程973
王之卓 当代科学表现出大综合的特点978
王曰伦 在实践中增长才识980
王恒升 献身地质科学事业是最大的快乐982
王鸿祯 任何基础研究都应有所创新985
王德滋 坚毅自强 诚朴求真987
毛汉礼 科学人才须讲“科德”990
文圣常 “荒唐”与执著993
方俊 尊师重业、诚朴勤奋造就了机遇995
尹赞勋 忆在台湾举行地质年会和地质旅行997
丑纪范 回忆我的求学历程999
业治铮 为我国海洋地质学铺路1001
叶大年 一段坎坷的经历1004
叶连俊 做地质调查要“眼看、手看、心看”1006
叶笃正 让中华民族挺直地站在珠峰1008
卢衍豪 我的地质学与古生物学科研足迹1011
田在艺 为了祖国的石油地质事业1013
乐森? 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1017
冯士筰 回忆幸福的中学时代1020
冯景兰 致力于我国地质事业1024
朱夏 诗词抒情怀1026
朱日祥 坚忍不拔1029
朱显谟 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1031
任美锷 难忘李四光先生的指导1034
刘东生 科研是一项没有现场观众为之欢呼的运动1036
刘光鼎 我的地球物理生涯1039
刘宝珺 拓宽兴趣 独立思考1042
刘振兴 坎坷的中学时代1044
关士聪 土生土长的地质工作者1048
池际尚 难忘良师教诲1050
安芷生 严谨是治学的基础1053
许杰 我的地质科研之路1055
许厚泽 情系动力大地测量学1057
孙枢 走进地质学与沉积学1059
孙大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1061
孙鸿烈 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1063
孙殿卿 恩师李四光指导我做人做学问1066
苏纪兰 回归祖国以贡献绵薄之力1069
杨起 艰难求学路 满腔报国情1071
杨钟健 我的回忆1073
杨遵仪 九七仍当自强不息1075
李钧 努力探究电离层物理1078
李四光 地质力学是一门边缘科学1080
李吉均 我与冰川的不解之缘1082
李廷栋 五十春秋山与水 百万里程暑和寒1085
李春昱 我的地质人生1088
李星学 勤奋是做学问和立身之本1091
李崇银 深切怀念与铭记教诲1094
李德仁 老师教我做人和做学问1098
李德生 我的科技生涯1102
肖序常 老牛自知夕阳晚 不用扬鞭自奋蹄1110
吴传钧 协调人地关系 促进持续发展1112
吴汝康 机遇与抉择1115
吴新智 随遇而进 集腋成裘1118
何作霖 矿物研究创新法1124
谷德振 恩师指引我的地质人生之旅1126
汪品先 思想活跃与科学创新1129
汪集旸 勤奋学习 诚信为人1131
沈其韩 我的地质学科研之路1133
宋叔和 三次可贵的学习机会1136
张文佑 敏于观察 勤于思考 善于综合 勇于创新1138
张本仁 影响个人成长的几个关键因素1140
张伯声 深入调查以丰富经验1144
张国伟 读书、实践与思考1146
张宗祜 难忘的地质勘探故事1151
张弥曼 我怎样上了地院和我在地院的经历1155
张炳熹 我的地质教学与科研的“流水账”1159
陈颙 令我感动、惆怅和欢乐的事1162
陈永龄 大地测量进入新时代1172
陈庆宣 李四光治学精神对我的鞭策1174
陈运泰 地震波和震源理论探索的步伐1176
陈述彭 甘当痴心的“科迷”1179
陈国达 独立思考自主创新1182
陈俊勇 为中国测绘事业兴旺尽力1185
陈梦熊 认真吸取国外先进理论1188
武衡 理论必须结合实际1191
林学钰 精神应该永远年轻1193
欧阳自远 科学研究要敢于标新立异1196
竺可桢 一要爱国,二要不断努力1198
岳希新 我所做的地质科学方面主要工作1201
郑度 高原探秘1203
周立三 坎坷的地理学研究之路1207
周廷儒 地理学的对象就是野外考察之所见1210
周秀骥 科学与艺术的享受1212
周明镇 “后知后觉”话专业1214
於崇文 学习思考 锲而不舍 探索创新 攀登不息1216
孟宪民 地质学需联系实际,联系野外1222
赵九章 1964年致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1225
赵其国 热爱祖国,热爱土壤科学事业1228
赵金科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1231
赵柏林 人生只有一次,要奋斗要拼搏1233
赵鹏大 难忘的求学时代1235
郝诒纯 女生也能学好地质1237
胡敦欣 刻苦勤奋 持之以恒1239
钟大赉 锲而不舍争创新1242
侯仁之 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1244
侯德封 兴旺地质事业该做的三件事1246
俞建章 潜心钻研 为国争气1248
施雅风 冰川学开拓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回顾1251
秦蕴珊 学一点古典文学大有益处1258
秦馨菱 从“入地”到“上天”再到“入地”1260
袁见齐 认知与实践并重1269
袁道先 平凡的实践也能揭示科学的道理1271
贾兰坡 科学亟待普及1274
贾福海 值得追忆的几件事1276
夏坚白 要关心和爱护知识分子1280
顾功叙 情系地球物理勘探1283
顾知微 我的古生物学科研之路1287
徐仁 处理好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关系1291
徐克勤 我的地质科研生涯1294
殷鸿福 三次选择与苦练走路1296
翁文波 奉献无悔1299
高由禧 我对季风的研究1302
高振西 “Sinian”之意义在中国地质学上之变迁1304
郭文魁 脚踏实地探索真理1308
郭令智 科学在发展 认识无止境1311
郭承基 我的工作与认识1313
涂长望 使祖国大地山清水秀、风调雨顺1316
涂光炽 要在青少年中普及地学知识1318
陶诗言 良师与机遇助我成功1320
黄汲清 为祖国找油汽田1323
黄秉维 提高自然地理科研水平的方向1326
黄劭显 为培养铀矿地质人才尽自己一份力1328
黄荣辉 从放牛娃成长为院士1330
盛金章 难忘的1950年1333
常印佛 与大山结缘的道路1335
章申 在我科研生涯中难忘的一些事1337
斯行健 努力工作为中国人争气1340
董申保 检验和思索依然是我们工作的基础1343
程纯枢 从气象站网的建设感悟大气科研的进展1345
程国栋 解决问题的最简单方法是最好的方法1347
程裕淇 大自然是一个伟大的地学实验室1349
傅承义 立德、立言、立身以教书育人1351
傅家谟 脚踏实地的求学生涯1354
曾庆存 和泪而书的敬怀篇1356
曾融生 音乐能洗净人们心灵中的污浊1359
谢义炳 为什么不能对学生宽容一点1361
谢学锦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1363
谢家荣 地矿拾珍1366
裴文中 “北京人”采掘记1369
谭其骧 真挚动人的气度 宽宏博大的胸襟1372
翟裕生 勤奋学习、真诚奉献——我的人生追求1374
滕吉文 历程与沧桑1376
薛禹群 严谨朴实 老实做人1379
穆恩之 在北碚艰苦的岁月里1383
技术科学部1385
丁舜年 我的电机工程之路1385
干福熹 怀念引导我走上科研道路的恩师1388
王选 人生的抉择1390
王大中 知难而进,走自主创新之路1402
王大珩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1404
王之江 要注意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1410
王之玺 我的冶金学之路1412
王占国 饱受电子辐射之苦1415
王立鼎 以最初的心做一生的事1418
王守武 与半导体的不解之缘1420
王守觉 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变成了好事1422
王阳元 人生永不言“止”1424
王希季 业精于勤1430
王补宣 科学技术容不得半点虚假1433
王育竹 诺贝尔奖是各种条件和机遇的综合产物1436
王崇愚 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1439
王淀佐 少年时的成才报国之梦1442
邓锡铭 凭着物理直觉思考1444
石青云 伴随机遇而来的不都是成功1446
叶恒强 探索材料科学的奥秘1449
叶培大 老骥伏枥志千里 扶植新秀做人梯1452
叶培建 学习与奉献1455
史绍熙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1459
卢肇钧 选择了为祖国服务的志愿与道路1462
冯纯伯 “知天命”后话人生1464
母国光 用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1467
师昌绪 坚忍不拔的毅力 好管闲事的精神1470
吕保维 切勿轻易错过创造力最强的年华1473
朱静 我的第一次留学生涯1476
朱物华 “业精于勤,荒于嬉”一生受用1481
朱森元 难忘的战斗岁月1483
任新民 情系中国航天1487
刘广均 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探讨1489
刘永坦 一定要努力使中国富强1491
刘颂豪 科学的唯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1493
刘宝镛 与我国的航天事业共成长1495
刘盛纲 我的学术足迹1500
孙钟秀 抓准方向与团队精神1502
李强 我的无线电通讯情结1505
李薰 根深蒂固中华情1508
李文采 发明高效冶炼新工艺之我见1511
李志坚 生命不息 努力不止1513
李国豪 情系祖国的大桥1518
李衍达 科学探索其乐无穷1520
李济生 情系卫星1527
庄逢辰 我的科研历程1531
许学彦 情系船舶1537
严恺 艰苦奋斗报效祖国1542
严陆光 像父亲一样做人、做事、做学问1544
杨槱 要重视实践和统筹1551
杨廷宝 建筑学结合了科学与艺术1553
杨芙清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1555
杨叔子 对我成长起作用的四个因素1558
杨嘉墀 星弹控制献宏猷1562
肖纪美 老得太快 知得太晚 做得太少1566
吴全德 淡泊名利 求真探美1569
吴良镛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拜万人师 谋万家居1575
吴宏鑫 掌控无限 研究无涯1577
余梦伦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1581
邱大洪 成长靠的是机遇和勤奋1585
邹元爔 存志千里 神逐峰巅1587
邹世昌 努力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科技先进行列1590
闵桂荣 情系祖国的航天事业1593
汪耕 走别人尚未走过的技术道路是不容易的1595
汪胡桢 关于水利、水电建设改革的几点设想1598
汪闻韶 我的求学与科研历程1600
沈鸿 “众志成城”结硕果1602
沈志云 基础扎实掌握方法 知识更新抓住机遇1605
沈珠江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1607
沈绪榜 自行设计之梦1609
宋健 勤奋和机遇1613
宋振骐 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1617
宋家树 求学与工作1620
张钹 我的理想与事业1623
张维 服从工作需要 理论联系实际1626
张煦 最令我鼓舞的幸福回忆1628
张光斗 我的回忆录1631
张兴钤 我的求学历程和科研感受1635
张作梅 我的留学生涯1637
张钟俊 感谢交通大学给我奠定的良好基础1640
张恩虬 勤奋工作不敢稍息1643
张效祥 回忆我国计算机事业初创时的往事1646
张景中 关于《几何定理机器可读证明》选题的思考1649
张嗣瀛 一次难忘的旅程1652
陈达 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1655
陈芳允 “大力协同”是法宝1659
陈学俊 春蚕献丝1662
陈星旦 漫漫的追求1665
陈俊亮 努力发掘学科的内在规律性1668
陈能宽 中国为什么要搞原子弹1670
陈翰馥 把握机遇方能“有志者事竟成”1673
邵象华 情系钢铁冶炼1676
苗永瑞 团结、勤奋、辩证、求实1679
林皋 我走过的道路1682
林为干 我的回忆——从清华学生到科学家1685
林兰英 为中华民族争气1689
林秉南 人生受矛盾的影响与偶然事件的支配1692
欧阳予 自力更生建核电1695
周尧和 留学苏联学铸造1698
周兴铭 为国争光 为民造福1701
周孝信 从模仿到创新1704
周国治 贵在坚持和努力1707
周巢尘 父母传我的求知和敬业精神1711
周惠久 一生盼望祖国繁荣富强1713
孟昭英 我的根应扎在中国1716
赵仁恺 为祖国研制潜艇核动力1718
胡文瑞 我的人生际遇1721
胡海昌 对科学的人文思考1727
钟万勰 科学研究要独立自主,要走自己的路1729
钟香崇 谱写耐火材料事业新篇章1733
保铮 努力学习 继往开来1735
侯德榜 情系制碱工业1739
俞鸿儒 为中国航天事业铺路1742
闻邦椿 尊重客观与敢于创新1745
夏培肃 我的人生转折点1747
顾诵芬 回忆第一架喷气教练机的设计1749
党鸿辛 我的学习与工作的方法1751
钱宁 《泥沙运动力学》著述的坎坷经历1755
钱令希 我悟出的求学之道1757
钱钟韩 必须掌握自学的方法1759
徐芝纶 撰写有独特风格的教科书1762
徐建中 走上崎岖的小路——我的青少年时代1764
徐祖耀 家教对我的深远影响1768
高为炳 目标、信念、理想决定人生方向1775
高庆狮 我的半个世纪科技生涯1778
高景德 毫无顾忌地按科学规律办事1783
高镇同 克己奉公 多作贡献1786
郭可信 抗日战争中的艰难求学1791
唐九华 用总体设计思想推进科研1793
唐稚松 志汇中西归大海 学兼文理求天籁1795
黄克智 奉献就是收获1798
黄宏嘉 我思想中蕴育着强烈的自然的爱国心1800
黄纬禄 发扬“两弹”精神,大力协同攀高峰1803
曹建猷 为铁路电气化开个好头1805
曹楚南 领悟治学的方法1808
章梓雄 想得深 看得远1811
梁守槃 为航空“自强”而奋斗1815
梁思礼 科研要有前瞻精神1817
屠守锷 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尽力1820
董韫美 影响一生的两件难忘的事1822
蒋民华 历史真像一位公正的裁判官1825
彭一刚 漫步于教学、科研和建筑创作之中1828
葛昌纯 爱国奉献、钻研创新是我不竭的驱动力1833
程孝刚 我的回忆1842
程国庆 为铁路铺轨架好桥1845
童宪章 油田开采的创新思维1847
温诗铸 排除干扰,坚持为科教兴国作贡献1849
谢光选 研制实验同协力 定叫三鸣更惊人1853
靳树梁 炼铁抗日以“还我河山”1855
雷啸霖 钟情物理1857
路甬祥 理想、勤奋与持之以恒1862
窦国仁 求学与治理航道泥沙的故事1865
蔡金涛 为祖国服务1867
蔡睿贤 曲曲折折的求学路1869
颜鸣皋 翱翔在材料科学的天空1871
潘际銮 求知、创造、奉献是我的奋斗目标1874
潘家铮 我的初恋——中国文学1877
戴汝为 怀念母亲 恩感名师1880
魏寿昆 机遇与前半生的回忆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