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
  • 谈松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4065311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47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786页
  • 主题词:教育事业-现代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3

导论3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标4

第二节 研究策略与方法12

图0-1 考察中国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一种研究策略13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几点认识15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与教育现代化内涵33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33

表1-1 贝尔关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比较43

表1-2 殷格哈特关于不同社会的社会目标和个人价值观的比较45

表1-3 两次现代化的部分特征比较47

表1-4 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六个学派48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的涵义50

第二章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主要影响因素73

第一节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进程74

第二节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和实现条件89

第三章 现阶段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背景和基础(上)——经济、科技、体制、社会等背景的分析107

第一节 我国目前现代化水平或阶段的基本判断108

表3-1 中国现代化进展评价(英格尔斯标准)109

表3-2 中国现代化进展评价(中等发达国家标准)110

表3-3 中国第二次现代化进展评价114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的经济背景:工业化与信息化117

表3-4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趋势120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的科技背景:科技革命与创新体系123

表3-5 中国与世界大国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若干指标对比127

第四节 教育现代化的体制背景: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129

第五节 教育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32

表3-6 我国某些年份人口数与劳动力预测133

表3-7 我国“十五”期间和2015年城市化总量目标规划表135

表3-8 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国际比较137

第六节 继承发展文化与历史传统:实现教育传统的现代转换138

第七节 教育现代化的区域背景:二元化、非均衡发展139

第八节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指标探讨143

第四章 现阶段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背景和基础(中)——中国教育与培训问卷调查分析153

表4-2 问卷的区域分布情况155

表4-1 问卷的企业规模分布情况155

第一节 不同岗位的学历分布现状156

表4-3 问卷的岗位分布情况156

表4-4 不同年代不同岗位的学历要求157

表4-5 不同区域的工作岗位学历要求159

表4-6 各区域不同阶段进入工作岗位人员学历情况161

表4-7 各区域不同岗位学历分布情况165

表4-9 各岗位的学历变动情况167

表4-8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学历变化情况167

第二节 工作岗位的变动及对口情况168

表4-10 不同学历的岗位变换情况168

表4-11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的岗位变换情况170

表4-12 各区域不同岗位人员的岗位变换情况172

表4-13 各区域工作岗位变换与工作部门环境变换的相关系数174

表4-14 各区域工作环境变换情况174

表4-15 各学历人员工作对口情况176

表4-16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工作对口情况177

表4-17 不同岗位人员的专业对口情况177

表4-18 不同年度不同学历人员工作对口情况179

表4-19 不同年度不同岗位人员的专业对口情况181

第三节 教育与职业要求的关系182

表4-20 各区域不同岗位人员教育程度与现任工作要求的关系183

表4-21 各区域不同学历专业内容与现任工作要求的关系185

表4-22 不同学历不同岗位人员所学专业内容与现任工作要求的关系187

表4-23 各区域不同岗位所学专业与现在职业能力的关系189

表4-24 各区域不同学历所学专业与现在职业能力的关系190

第四节 进修与培训的情况192

表4-25 各区域单位组织的培训类型193

表4-26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单位组织的培训类型193

表4-27 各区域不同岗位人员单位组织的培训类型194

表4-28 各区域单位组织的培训与达到工作技术要求的关系195

表4-29 名区域单位组织的培训与适应工作变化的关系195

表4-30 不同学历人员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与提高职业能力的关系196

表4-31 各区域人员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与提高职业能力的关系196

表4-32 各区域人员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后的收获197

表4-33 各区域人员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后个人在工作职位上的变化197

表4-34 各区域个人自费进修的类型199

表4-35 各区域个人自费进修的目的199

表4-36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自费进修的目的199

表4-37 各区域人员自费进修的内容与达到工作技术要求的关系201

表4-38 各区域人员自费进修的内容与适应工作变化的关系202

表4-39 各区域人员自费进修的内容与提高职业能力的关系203

第五节 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在形成工作能力中的比较203

表4-40 不同工作能力的获得途径204

表4-41 不同学历人员在同一工作能力上的获得途径的差异206

第六节 教育与培训的需求状况207

表4-43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自费学习的打算208

表4-42 各区域不同岗位人员自费学习的打算208

表4-44 不同岗位人员自费学习的类型209

表4-45 各区域不同岗位人员自费学习的类型210

表4-46 不同学历人员自费学习的类型211

表4-47 各区域不同学历人员自费学习的类型212

表4-49 各区域人员继续学习面临的困难214

表4-48 各区域人员继续学习的目的214

表4-50 各区域人员继续学习入学困难的原因215

第七节 相关分析216

第五章 现阶段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背景和基础(下)——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问卷调查分析223

第一节 对教师教育观念现代性的理解及问卷依据224

表5-1 教师教育观念总体情况229

第二节 教师教育观念现代性的现状分析229

第三节 对影响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因素的分析245

表5-2 各地区人均GDP与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相关结果246

表5-4 城乡地区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基本情况247

表5-3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基本情况247

表5-5 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基本情况248

表5-7 有无教师评估标准的学校教师教育观念现代性比较249

表5-6 不同等级学校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基本情况249

表5-8 在教育观念三个方面得高分者认为对教师评价最起实际作用的标准250

表5-9 不同性别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比较251

表5-10 不同教龄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基本情况252

表5-11 教师教龄与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相关结果252

表5-12 问卷第2题统计结果253

表5-13 问卷第6题统计结果254

表5-14 问卷第4题统计结果254

表5-15 不同学历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基本情况256

表5-16 是否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比较257

表5-17 接受过不同类型培训的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情况258

表5-18 不同成长环境的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比较259

表5-19 教师成长环境与工作环境对照260

表5-20 阅读报纸杂志对教师观念现代化影响的独立样本检验260

表5-21 看电视对教师观念现代化影响的独立样本检验261

表5-22 教育观念各项得分高者在不同阅读内容上的比例262

表5-23 影响教师总体教育观念诸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摘要263

表5-24 影响教师民主性教育观念诸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摘要263

表5-25 影响教师终身性教育观念诸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摘要264

表5-26 影响教师开放性教育观念诸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摘要264

表5-27 影响教师个性化教育观念诸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摘要265

表5-28 影响教师科学性教育观念诸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摘要266

表5-29 教师教育观念与背景因素的关系267

第四节 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表现分析268

表5-30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的评价269

表5-31 学生对学校民主性氛围的评价270

表5-33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评价(二)272

表5-32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评价(一)272

表5-34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评价(三)273

表5-35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评价(四)274

表5-36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评价(五)275

表5-37 教师观念与行为对应关系评价(六)276

表5-38 教师在教学中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277

第五节 总结与思考279

第六章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与进程287

第一节 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287

第二节 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312

第三节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327

表6-1 2000年中小学师资状况338

第四节 教育制度与管理的现代化344

第五节 教育体系的现代化382

图6-1 现代教育系统390

图6-2 2000~2005年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比较393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教育发展397

第七章 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与特征分析397

中编397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方法论405

表7-1 英格尔斯社会现代化指标体系406

表7-2 我国小康生活水平评价指标及其标准407

表7-3 2000年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能力指标体系408

表7-4 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聚类分析指标410

表7-5 教育现代化水平聚类分析指标412

图7-1 我国28个省、区、市系统聚类树状谱系图413

图7-2 白化权函数的图像415

第三节 现代化水平区域聚类过程与结果416

表7-6 2000年31个省、区、市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聚类数据418

表7-7 2000年31个省、区、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聚类数据420

表7-8 S-E两维指标的权重系数422

表7-9 2000年31个省、区、市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灰色聚类结果424

表7-10 2000年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指标分区域统计425

图7-3 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部分指标的梯度分布427

表7-11 2000年31个省、区、市教育现代化水平灰色聚类结果429

表7-12 2000年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指标分区域统计430

图7-4 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部分指标的梯度分布431

表7-13 我国区域社会经济与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梯度指数(均值为100)432

表7-14 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现代化水平交互分类433

第四节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分析434

图7-5 2000年31个省、区、市人均GDP与人均受教育年限拟合曲线435

表7-15 人均GDP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函数关系模拟值436

表7-16 2000年现代化实现程度(英格尔斯标准)438

表7-17 我国2000年各区域现代化实现程度(英格尔斯人均GDP标准)440

表7-18 人均GDP(PPP美元值)平均值对照表(1999年)441

表7-19 现代化实现程度(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1999年人均GDP均值标准)442

表7-20 现代化实现程度(我国发达城市2000年均值标准)444

第八章 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与实现条件451

第一节 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的区域特征451

表8-1 2000年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453

表8-2 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453

表8-3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情况454

表8-4 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现代化实现程度456

表8-5 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化程度(英格尔斯标准)457

表8-6 珠江三角洲现状与国际现代化标准比较457

表8-7 2000年东部沿海6省经济发展主要指标459

表8-8 2000年东部沿海6省产业结构情况460

表8-9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教育实力情况462

表8-10 2000年东部沿海6省对外经济贸易在全国排位463

表8-11 广东城镇基本情况466

表8-12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466

表8-13 2000年东部沿海发达省区教育发展情况472

表8-14 广东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教育发展情况473

第二节 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与目标477

表8-15 部分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478

第三节 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策略480

第九章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与实现条件491

表9-1 2000年中等发达地区与全国现代化评价指标均值对照492

第一节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与战略起点492

表9-2 2000年中等发达地区现代化实现程度(英格尔斯标准)495

第二节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496

表9-3 中等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比较(2000年)500

表9-4 中等发达地区若干省份产业增加值在全国的排位501

表9-5 中等发达地区部分省区科技人员数和科研成果转换率(1999年)503

表9-6 中等发达地区部分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指标(2000年)504

表9-7 人口文化水平排序在全国平均值以上的省区(2000年)508

表9-8 中等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比较(2000年)510

表9-10 各地区知识资源丰裕程度排位(1998年)512

表9-9 各地区综合知识发展指数排位(1998年)512

表9-11 湖北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在校生增长比例与全国比较514

表9-13 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经费变化状况515

表9-12 各区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较(1999年)515

第三节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与实施策略517

图9-1 湖北省学龄人口运行示意图519

第十章 欠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与实现条件535

第一节 西部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依据536

表10-1 2000年西部各省、区、市经济状况537

表10-2 1998年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主要指标542

表10-3 2000年全国及部分地区信息化各要素指数544

表10-4 1996年中国城市水平的地带差异548

表10-5 2000年人口文盲率553

表10-6 2000年全国与西部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553

表10-7 西部地区从业人员接受教育程度构成(1998年)554

表10-8 部分省区每万人口在校普通高校大学生数的距平值557

第二节 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目标559

第三节 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策略563

第十一章 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与策略583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从非均衡发展到逐步实现均衡协调发展584

第二节 区域教育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策略593

第三节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人的素质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601

第四节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机制:政府与市场的作用605

第十二章 江苏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613

下编613

第一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相关社会背景分析613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内容621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的体系建设627

第四节 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策略和模式636

第十三章 黑龙江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641

第一节 社会经济特点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策略642

第二节 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实验644

第三节 大庆市教育现代化案例研究650

第四节 哈尔滨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案例研究657

第五节 对几个关系的认识662

第十四章 北京市海淀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667

第一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现状分析668

第二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过程670

表14-1 1996~1999年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系统固定资产情况676

表14-2 1999年北京市海淀区教师队伍情况677

第十五章 山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683

第一节 教育发展现状分析684

第二节 教育发展战略目标686

第三节 振兴教育的四大重点工程688

第四节 加快教育发展的政策与配套措施693

第十六章 甘肃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697

第一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相关背景分析698

表16-1 1999年甘肃省的产业结构698

第二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对策704

附录711

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问卷711

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教师问卷)718

主要参考文献733

后记7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