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 第6卷 论文摘要:大陆部分1991-2000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 第6卷 论文摘要:大陆部分1991-2000
  • 傅璇琮,罗联添主编;陈友冰执行;戴伟华,李丰楙副主编;张明非本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三秦出版社
  • ISBN:780628885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59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71页
  • 主题词: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 第6卷 论文摘要:大陆部分1991-200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九十年代唐代文学研究实绩及特点 张明非1

武后时期之洛阳文学 周祖譔8

论张九龄山水诗的清澹风格 张明非12

论元和五大诗人的参政意识与政治悲剧 尚永亮16

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 王蒙19

李商隐的托物寓怀诗及其对古代咏物诗的发展 刘学锴23

唐人小说二题 孟祥荣25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精神品质 陈飞28

唐代边塞诗与民族问题 禹克坤33

温韦词的意象交迭与分流:两种审美模式比较 乔力36

隋唐五代类书与诗歌 贾晋华40

李贺诗歌的童话世界 陶尔夫44

盛唐气象论 赵克尧48

杜甫五律的艺术结构与审美功能 赵谦51

东方诗仙与西方诗魔——李白与拜伦比较研究 葛景春55

讽喻诗和新乐府的关系和区别 王运熙59

在沉沦中演进——试论晚唐诗歌创作趋向 袁行霈63

论李白的个性意识与悲剧心态 傅绍良68

杜诗情感意象的一种构图方式 林继中72

审美时尚与韩孟诗派的审美取向 肖占鹏76

《长恨歌》与《梅妃传》:历史与艺术的微妙冲突 张乘健79

唐代律诗研究五题 许永璋83

关陇文化与贞观诗风 尚定88

论唐诗意境的新开拓 李晖91

略论韩愈辞赋 龚克昌96

龙女报恩故事的来龙去脉——《柳毅传》与《朱蛇传》比较观 白化文101

唐诗中的时空观 王钟陵105

杜诗八期论 裴斐110

唐人传奇的诗韵乐趣 杨义114

略说盛唐边塞诗美学特征 倪培翔119

绝句的发展流变与艺术特色 郁沅123

杜甫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系 万云骏127

论杜诗直起法 陈祥耀130

杜甫诗歌对李贺诗风的影响 房日晰134

试论大历诗歌的审美特征——兼论盛中之变 陈顺智138

论陈子昂的悲剧 张明非143

李白的传奇与史实 裴斐147

论李白对唐王朝与边疆民族战事的态度 周勋初152

论李贺的抑郁气质和躁动心态 陈友冰157

唐人七夕诗文论略 董乃斌163

试论初唐七古诗创造浑融意境的艺术经验 史有为167

唐代诗文古今体之争和《旧唐书》的文学观 王运熙170

卢骆歌行的结构模式与艺术渊源——兼析中古时期七言诗及其流变 尚定174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小说”观 蒋凡178

刘长卿与唐诗范式的演变 蒋寅182

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的不平衡性——陈子昂评价的一个新角度 刘石187

柳宗元的文章论 周振甫191

柳诗风格论略 梁超然198

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兼论中国诗歌高潮期的时代政治特征 余恕诚202

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 吴光兴206

论张祜的诗 尹占华211

柳宗元贬谪期创作的“骚怨”精神——兼论南贬作家的创作倾向及其特点 戴伟华214

杜甫、李商隐七律之比较 孙琴安218

论龙朔初载的诗风新变 杜晓勤222

卢照邻的病变与文变 刘成纪226

盛唐时期诗歌人文意义的再发现 邓小军231

略论杜甫诗学与中国文化精神 胡晓明235

别具匠心:唐诗的制题艺术 王辉斌240

《花间集序》的词学观点及《花间集》词 贺中复244

百年徘徊——初唐诗歌的创作趋势 袁行霈250

关于王梵志传说的探源与分析 陈允吉256

李白歌诗的悲剧精神 林继中260

传神肖貌 诗画交融——论唐诗对唐代人物画的借鉴吸收 陶文鹏264

李商隐桂管罢归及三峡行役诗探微——兼论证陈寅恪先生的一项假设 周建国269

李白待诏翰林失败原因刍议 李子龙273

唐前期宫廷诗研究 许总278

自成一家之体 卓为百代之宗——韦应物的诗史意义 蒋寅283

孟贾异同论——兼论中晚唐诗歌的分期 景凯旋287

论郊岛与姚贾 尹占华292

略论孟郊的心态与山水诗创作的审美追求 李芳民295

晚唐五代词发展兴盛的文化观照 刘尊明298

对文人入幕与盛唐高岑边塞诗几个问题的考察 戴伟华303

论齐梁诗风在中唐时期的复兴 孟二冬307

唐代通俗诗研究 谢思炜311

论唐代诗选家的审美鉴赏批评 陈良运315

苏颋年谱 郁贤皓 尹楚彬319

李白诗歌与盛唐音乐 葛景春322

略论两宋杜诗学中存在的一种倾向 裴斐326

混沌的心灵场——谈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 王蒙330

唐诗体派论 许总333

唐传奇新探 卞孝萱337

道教与唐代诗歌语言 葛兆光341

双白簃唐诗卮谈 朱金城345

“诗之余”:论中唐文士词的文化品位与审美特征 乔力350

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 葛晓音354

唐代文人的维摩信仰 孙昌武357

唐代的释门散文 张弓362

张籍二题 季镇淮367

文以明道和中唐文的新变 吴相洲369

唐诗学历史回顾和走向预测 黄炳辉372

唐代文学的文化规定 陈选公376

孤寂与熙悦——唐代寒食题材诗歌二重意趣阐释 罗时进383

论李白题画诗文 王定璋387

“牛鬼蛇神”与中唐韩孟卢李诗的荒幻意象 陈允吉389

白居易与李商隐 谢思炜394

唐宋绝句议论化的差异及衍变 张学忠397

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 贺中复400

中晚唐的苦吟之风及其成因初探 吴在庆406

自然范型:李白的人格特征 罗宗强411

杜诗学 廖仲安414

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余响 张宏生419

唐诗中的“丝路”之旅 胡大浚424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 陈尚君 汪涌豪428

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 王运熙432

陇右艰难诗兴多 张忠纲437

论唐肃宗黜华用实主张对诗风新变的影响 吴相洲441

论唐人小赋 霍松林445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对心灵世界的表现——兼谈李诗研究的方法问题 余恕诚453

李商隐的挑战 王蒙457

樊南文的诗情诗境 刘学锴461

李商隐诗版本考 黄世中465

论唐前期文明华化的主导倾向——从各族文化的交流对初盛唐诗的影响谈起 葛晓音470

元和末年韩愈与佛教关系之探讨 阎琦475

论杜牧诗文的渊源 胡可先480

唐五代词与道教文化 刘尊明483

母题与嬗变:从《长恨歌》到《杨贵妃》——悲剧与宗教的关系 张哲俊488

李诗别笺 安旗492

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 邓魁英495

白居易宦海沉浮及其山水之吟 刘维治500

论许浑诗在晚唐的典型意义 罗时进504

论唐末诗派的形成及其特征——以咸通十哲为例 臧清508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陶文鹏512

长吉诗艺术渊源论 吴企明517

《唐诗纪事》中计有功本人的说明与评论 杨明521

《全唐诗》工作底本探秘 佟培基525

论杜甫的拗体七律 金启华529

论唐人小说对史传传统的内在超越——中国古典小说文体独立历程再回顾 李钊平531

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 钱志熙535

唐代科举诗论略 张浩逊540

陈子昂“兴寄”说新论 徐文茂544

李白仙侠文化人格的美学精神 康震549

试论南唐中主李璟的词 杨海明553

杜甫诗文中的音乐世界 张志烈556

白居易与日本平安朝汉诗 肖瑞峰559

《长恨歌》接受史研究——兼论古代叙事诗批评的形成发展 陈文忠564

中晚唐怀古诗的审美时空 张晶569

唐初三十年的文学流程 傅璇琮573

略论唐诗学发展史的体系建构 朱易安576

李白屡遭挫折与备受赞誉之两面观 周勋初581

论李白书风 佟培基586

论李商隐与柳仲郢 毛水清589

论唐代小说的创作方法 程国赋595

论佛学对皎然诗学的深刻影响 姜光斗599

论初盛唐绝句的发展——兼论绝句的起源和形成 葛晓音604

游仙访道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王友胜609

“求奇”与“求味”——论贾姚五律的异同及其在唐末五代的流变 刘宁611

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 胡明616

李白性格及其历史文化内涵——李白新探之一 赵昌平621

试论方干的隐居及其心态 吴在庆626

逸韵流风 踵唐启宋——五代诗歌的艺术特征 彭万隆630

唐代关中的文学士族 李浩634

小说观念与《全唐五代小说》的编纂 李时人640

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 吴言生645

地域文化的整合和盛唐诗歌的艺术精神 杜晓勤649

诗歌:从韩愈到李商隐——兼谈文学演进中的穿透与移位现象 余恕诚654

从意象建构看建安与盛唐风骨 张学松658

李白的“相如情结”——李白新探之二 赵昌平661

李白诗中的“自然”意识 詹福瑞665

李杜歌行论 薛天纬670

武则天与初唐文学 傅璇琮674

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 陈铁民677

“三元说”与中唐枢纽论的学术因缘 查屏球681

孤峭人格与荒寒境界——论柳宗元山水诗文中的独特禅意 胡遂685

主体的自由和现实的困惑——晚唐五代词与禅道之关系 成松柳688

论唐诗抒情艺术范式的三大品性 潘百齐692

“道”与“侠”的合流——关于李白的人格形态及评价问题 章继光697

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及其新闻传播性 沈文凡699

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论柳宗元游记诗文的直接象征性和间接表现性 尚永亮704

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 傅璇琮709

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 蒋寅712

杜诗名词缩略语研究 马德富716

大历浙东和湖州文人集团的形成和诗歌创作 尹占华720

论晚唐的咏史组诗 莫砺锋724

道士与唐诗 李乃龙728

李白任翰林学士辨 傅璇琮733

五十年来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比较 陈友冰737

附录 大陆唐代文学研究论文目录索引(1991—2000) 黄高潮7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