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哲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周桂钿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0951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哲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 陈元晖1
前言1
第一章 天论1
一 天是什么1
再版前言2
二 天命论2
三 天人相分说5
四 天人感应说7
五 天道自然论9
六 天人交相胜10
七 天人合一说13
八 三种天说15
(一)浑天说15
(二)盖天说17
(三)宣夜说19
第二章 气论22
一 气的产生和运用22
二 汉唐元气本原论24
三 宋明气本体论27
四 王廷相独特的元气本原论29
(一)元气种子说30
(二)“合三为一”说30
(五)“气为理本”说31
(三)“惟兹一气”说31
(四)“气无灭熄”说31
五 王夫之气论新见解32
(一)“虚空者,气之量”32
(二)“气弥沦无涯”32
(三)“动静者,气之二几”33
六 气一元论与元气一元论的比较33
第三章 阴阳平衡36
一 阴阳论36
二 人体的阴阳37
三 追求平衡38
四 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异同43
第四章 五行生克46
一 最初的五行46
二 五行相胜47
三 五行模式48
四 五行相生49
五 五行与医学50
六 对今天的启示53
第五章 孔孟之道56
一 孔子与“仁”学56
二 孟子与“仁政”60
(一)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善”60
(二)仁政学说的中心思想——“民为贵”62
(三)仁政学说的基本原则——“得民心”63
(四)仁政学说的具体内容64
(五)实行仁政的主观动机——“尽其心”67
三 孔孟之道的影响69
第六章 老庄之学74
一 老子和《老子)74
二 《老子》的思想75
(一)政治思想75
(二)哲学思想78
三 庄子和《庄子》81
四 《庄子》的思想82
五 老庄之学的发展88
第七章 诸子百家91
一 墨家91
二 名家94
三 法家97
第八章 经学106
一 五经简介106
二 经学的产生110
三 经学的怪现象112
(一)“微言大义”112
(二)“皓首穷经”114
(四)天子裁决115
(三)纬 书115
四 经学的分派与流行116
五 经学与传统118
第九章 玄学121
一 产生玄学的政治原因121
二 产生玄学的思想原因125
三 三派玄学家126
(一)玄理派127
(二)清谈派131
(三)狂放派131
第十章 佛学135
一 佛教135
二 佛教传入中国138
三 佛教的发展139
(一)佛教中国化139
(二)佛教与政权互相利用140
(三)佛教极盛141
(四)佛教“法难”141
四 佛教哲学143
(一)天台宗(法华宗)143
(二)唯识宗(法相宗、慈恩宗)145
(三)华严宗(贤首宗)147
(四)禅宗151
第十一章 理学157
一 二程——理学创始人157
(一)理是什么158
(二)理有什么特性159
(三)理欲之辨160
二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162
(一)理气163
(二)理一分殊163
(三)格物致知164
(四)知行关系165
(五)一分为二166
三 理学的影响167
一 陆九渊171
(一)心学171
第十二章 心学171
(二)立志为本173
(三)朱陆鹅湖之会175
二 王守仁177
(一)心学178
(二)知行合一180
三 陆王心学的影响183
第十三章 形神论185
一 原始鬼魂论185
二 精气说187
三 王充无鬼论189
四 佛教传灯法191
五 范缜神灭论193
六 形神论的发展和鬼神说的评价196
第十四章 人性论199
一 天降善性199
二 性相近,习相远199
三 性有善有恶论200
四 性无善无恶论201
五 孟子性善论201
六 荀子性恶论203
七 董仲舒论性204
八 性情相应论206
九 用气为性论206
十 教扶善,法抑恶207
十一 性三品论209
十二 性善情恶论210
十三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211
十四 存天理,灭人欲212
十五 心性一元论213
十六 习成全性论214
十七 性日生日成论215
十八 气性一元论216
第十五章 义利论220
一 义利的原始意义220
二 义以生利,义利统一221
四 行义言义,功贤耕织222
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22
五 何必日利224
六 好义欲利,人之两有225
七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226
八 义利之辨227
第十六章 心力论234
一 劳心劳力的分工234
二 劳心劳力的功用239
三 劳心劳力分工的消失247
第十七章 德才论252
一 德重才轻论252
二 才重德轻论255
三 才德殊用论258
四 才德相资论260
五 德才体用论263
第十八章 知识论267
一 知识的来源267
二 知识的证明271
三 知行关系论278
(一)知行先后之争278
(二)知行难易之争280
(三)知行轻重之争281
第十九章 历史观284
一 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284
(一)天命史观289
二 历史的动因289
(二)圣人史观291
(三)理势史观293
(四)民生史观295
第二十章 大一统论299
一 “大一统”的由来299
二 “大一统”的发展301
三 “大一统”的作用304
四 “大一统”的命运307
第二十一章 分合论309
一 周公309
二 孔子310
三 董仲舒312
四 朱熹316
五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319
第二十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323
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卓越贡献323
二 中国传统哲学需要现代化326
(一)整体与个体327
(二)统一和多样327
(三)模糊和精确328
(四)守旧和创新329
(五)人治和法治330
附录: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