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理论与实践
  • 朱德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80167935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80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05页
  • 主题词:水稻-栽培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我国水稻生产的现状1

1.1.1 水稻生产1

第1章 我国水稻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1

1.1.2 我国水稻的品种类型2

1.1.3 水稻种植季节5

1.1.4 产量差异与增产潜力6

1.1.5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8

1.1.6 水稻品种特性的变化10

1.1.7 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11

1.2.1 水稻产量下降12

1.2 我国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12

1.2.2 资源利用率低13

1.2.3 稻作效益低14

1.2.4 稻作规模小14

1.2.5 自然灾害频繁14

1.3 水稻生产的发展对策15

1.3.1 生产技术与品种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配套15

1.3.2 节本增效技术15

1.3.3 稻作可持续生产技术16

2.1 马达加斯加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17

第2章 水稻强化栽培的起源与发展17

2.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基本特征18

2.2.1 小苗移栽18

2.2.2 单本、少本稀植19

2.2.3 干湿灌溉19

2.2.4 中耕除草19

2.2.5 增施有机肥20

2.3 我国水稻强化栽培的发展20

2.4 水稻强化栽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22

3.1.1 利用水稻分蘖优势24

3.1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24

第3章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4

3.1.2 挖掘根系生长潜力25

3.1.3 大穗优势26

3.2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关键技术27

3.2.1 培育壮秧、小苗浅栽27

3.2.2 单本、少本稀植28

3.2.3 干湿交替的控水灌溉28

3.2.4 使用有机肥28

3.3 水稻强化栽培的经济和生态学效应28

3.3.1 减少灌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8

3.3.4 水稻可持续生产29

3.3.3 节约成本,增产增收29

3.3.2 环境友好,植株健壮29

3.3.5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30

第4章 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的生长与产量形成特性31

4.1 分蘖生长与成穗31

4.1.1 密度对分蘖生长的影响32

4.1.2 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分蘖角度33

4.1.3 各主茎蘖位的分蘖及其成穗34

4.1.4 各时期出生的分蘖及其成穗37

4.1.5 不同时期分蘖的穗部性状及对产量贡献40

4.2 水稻强化栽培对根系生长和活力的影响41

4.3.1 叶面积42

4.3 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物质生产42

4.3.2 群体光能利用45

4.3.3 物质生产与转化47

4.4 产量形成49

4.4.1 产量结构49

4.4.2 产量增减因子分析50

4.5 水稻强化栽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51

4.5.1 稀植与产量、对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的影响关系51

4.5.2 灌浆期施氮对结实率、整精米率的影响54

5.1.1 水稻强化栽培群体特性56

5.1 光能利用56

第5章 水稻强化栽培的资源利用 .56

5.1.2 水稻强化栽培群体透光状况57

5.1.3 水稻强化栽培光合特性58

5.2 水稻强化栽培的水资源利用60

5.2.1 水稻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用水量比较60

5.2.2 水稻强化栽培的水分利用效率61

5.3 水稻强化栽培对土壤地力的氮磷钾有效性影响62

5.3.1 水稻强化栽培对土壤碱解氮影响62

5.3.2 水稻强化栽培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62

5.3.3 水稻强化栽培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63

5.4 水稻强化栽培肥料利用率64

5.4.1 水稻强化栽培对叶片含氮量和生理功能的影响65

5.4.2 水稻强化栽培对氮积累的影响66

5.4.3 水稻强化栽培氮积累与产量的关系67

5.4.4 水稻强化栽培氮与叶面积的关系68

5.4.5 水稻强化栽培方式下氮素利用率68

第6章 水稻强化栽培的稻田生态特性70

6.1 水稻强化栽培群体田间光分布70

6.1.1 水稻强化栽培叶型配置与透光率70

6.1.2 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移栽密度的叶面积与透光率72

6.2 水稻强化栽培田间土壤温度74

6.1.3 水稻强化栽培下群体透光率的日变化74

6.3 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温度的影响76

6.4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78

6.5 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79

6.5.1 水稻强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80

6.5.2 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81

6.6 病虫发生特点83

6.7 杂草发生特点与控制84

第7章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模式86

7.1 精量播种、培育壮秧86

7.1.1 提高种子饱满度86

7.1.3 适时早播88

7.1.2 控制播种量和用种量88

7.2 中小苗移栽90

7.3 单本和少本稀植92

7.4 水稻强化栽培水分管理技术96

7.4.1 分蘖期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96

7.4.2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98

7.4.3 不同水分处理对表层根生长量与根系活力的影响99

7.4.4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叶面积的影响100

7.4.5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101

7.4.6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时期水分管理模式102

7.5 水稻强化栽培施肥技术104

7.5.1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影响105

7.5.2 氮肥运筹对水稻分蘖和成穗率影响105

7.5.3 氮肥运筹对水稻叶面积和粒叶比影响106

7.5.4 后期施肥对叶片生长影响106

7.5.5 水稻强化栽培体下不同施肥量对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107

7.5.6 水稻强化栽培的本田期施肥模式108

7.6 病虫草综合防治109

第8章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111

8.1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采用和推广概况112

8.1.1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总体采用情况112

8.1.2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信息传播和推广概况113

8.2 农民对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印象114

8.2.1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农民的反映114

8.2.2 非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农民的反映116

8.3 水稻强化栽培对农民生计的影响117

8.3.1 产量和总收入117

8.3.2 生产成本投入119

8.3.3 净收入122

8.4 对性别分工和环境的影响123

8.5 水稻强化栽培启示与思考123

9.1 四川水稻生产条件126

第9章 四川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126

9.2 四川水稻强化栽培试验研究128

9.2.1 冬水田移栽叶龄、密度及施氮量比较128

9.2.2 水稻强化栽培品种差异比较130

9.2.3 施氮量与比例及栽秧方法比较试验133

9.2.4 高产品种的潜力比较135

9.2.5 不同移栽秧龄的比较研究135

9.2.6 不同移栽密度的研究136

9.2.7 不同育秧方式的产量比较137

9.2.8 强化栽培不同施肥水平的研究137

9.3 四川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138

9.3.1 “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体系要点139

9.3.2 四川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效果140

9.3.3 四川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141

第10章 浙江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142

10.1 浙江省水稻生产条件142

10.2 浙江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143

10.3 浙江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145

10.3.1 浙江超级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要点146

10.3.2 浙江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推广示范149

10.3.3 浙江各地水稻强化栽培的应用效果150

10.4 浙江水稻强化栽培的有利条件和应用前景152

11.1 黑龙江水稻生产条件154

第11章 黑龙江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154

11.2 黑龙江水稻三超强化栽培技术研究155

11.2.1 选用优质超级稻156

11.2.2 宽行超稀植,释放水稻个体潜力157

11.2.3 安全超高产技术161

11.3 黑龙江水稻三超强化栽培技术示范效果166

11.4 黑龙江水稻三超强化栽培技术讨论166

11.4.1 扩大营养时空166

11.4.3 促进根系发达167

11.4.2 发挥低节位优势分蘖特性167

第12章 贵州省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168

12.1 贵州水稻生产条件168

12.2 贵州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170

12.2.1 不同播期、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170

12.2.2 不同品种比较171

12.2.3 不同移栽方式对产量影响171

12.3 贵州强化栽培技术的初步示范173

12.4 贵州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173

主要参考文献1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