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维修性及其设计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童时中,童和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 ISBN:750663885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可维修性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维修性及其设计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维修、维修性和维修性活动1
1.1.1维修和维修性1
第1章 维修性概论1
1.1.2维修类型和分级2
1.1.3维修作业的构成3
1.1.4维修性活动3
1.1.5维修性工作的监督与控制4
1.2维修性要求4
1.2.1维修性特征量要求4
1.2.2限制4
1.2.3维修性大纲要求5
1.2.4维修保障计划的实施5
1.3维修性大纲5
1.3.1 维修性大纲的目的和性质5
1.3.2维修性大纲的要点5
1.4维修性检验与验证7
1.4.1概述7
1.3.3承包方与用户间的关系7
1.4.2定性的检验程序9
1.4.3定量的检验程序10
1.4.4验证方法10
1.5维修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1
1.5.1数据来源11
1.5.2分析程序11
1.5.3数据表示11
1.6.2维修性设计的目标和任务12
1.6维修性设计12
1.6.1维修性设计的质量特征12
1.6.3维修性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依据13
第2章 系统维修性设计与分析13
2.1设计过程中的维修性研究14
2.1.1概述14
2.1.2维修性分析14
2.1.3综合权衡研究15
第7章 模块化设计16
7.1模块化原理16
2.1.4维修性设计保障16
2.2维修性建模17
2.2.1 建模的目的和模型的种类17
2.2.2维修性物理模型17
2.3.1 概述18
2.3.2维修性分配需考虑的问题18
2.3维修性分配18
2.3.3维修性分配的步骤19
2.4维修性预计19
2.4.1概述19
2.4.3维修时间分析20
2.5 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MEA)20
2.5.1 FMEA的作用20
2.4.2维修性预计所需的信息20
2.5.2 进行FMEA的步骤21
2.6维修性评审21
2.6.1 维修性设计准则及核查表21
2.6.2设计评审中的维修性考虑22
2.6.3维修用核查表及评分23
2.7.1减少维修时间24
2.7维修性设计的一般准则24
2.7.3降低对维修人员技能的要求24
2.7.2降低维修的复杂程度24
2.7.5便于维修工具的使用25
2.7.6减少维修费用25
2.8维修性人机工程设计原则25
2.7.4减少维修差错25
2.8.1 维修中的人机工程一般要求26
2.8.2工作空间和工作设备设计原则26
2.8.3工作环境设计原则27
2.9.1 需求分析28
2.9维修性设计步骤28
2.8.4工作过程设计原则28
2.9.2维修性设计分配29
2.9.3维修性设计方案29
2.9.4维修性设计评审30
2.9.5设计和运行的反馈以及修正30
第3章 可达性设计31
3.1概述31
3.1.1可达性的概念31
3.1.2可达性设计应考虑的因素31
3.1.3可达性设计原则32
3.2按人体尺寸设计32
3.2.1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32
3.2.2人体尺寸分析及应用时需考虑的因素34
3.2.4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运用原则35
3.2.3使用者群体对工程(产品)尺寸的满足度35
3.2.5人体尺寸修正量及功能尺寸的确定37
3.3维修中的视觉可达性39
3.3.1视觉信号的感知39
3.3.2视觉信号的位置要求40
3.3.3显示器的选用原则40
3.3.4信号的视觉功效42
3.4安装和维修场所的可达性45
3.4.1 人体作业空间45
3.4.2机器维修间距48
3.4.3通道49
3.4.4两级平面间的通道50
3.5.1 外部可达性的影响因素52
3.5设备和设施的外部可达性52
3.5.2维修孔口的设置53
3.5.3维修孔口设计54
3.6设备和设施的内部可达性56
3.6.1 影响内部可达性的主要因素56
3.6.2零部件布局的一般原则57
3.6.3零部件布置应考虑的问题57
4.1.3易于维修的结构形式59
4.1.2 便于控制的操纵系统59
4.1 基本要求59
4.1.1 符合人的生理特点59
第4章 可操作性设计59
4.2简化设计60
4.2.1 简化或合并功能60
4.2.2减少元器件、零部件的品种与数量61
4.2.3产品与其维修工作协调设计61
4.3人的体力和维修件的质量62
4.3.1 提举时的维修件质量限值62
4.3.2手的施力63
4.3.3把手和手握区64
4.4手动操纵系统66
4.4.1 手可及范围和操作区66
4.4.2手动操纵机构操作方向的标记66
4.4.3操纵器布局的原则67
4.4.4 手动操纵器的尺寸和操纵力68
4.4.5控制—显示的相应性69
4.5便于维修的组装方式72
4.5.1 便于手工组装的设计准则72
4.5.2整机的组装结构72
4.5.3转动式连接结构74
4.5.4移动式结构75
4.5.5定位、限位机构75
4.5.6 电子设备的某些有助于组装的结构76
4.6快卸、快锁机构78
4.6.1 快锁对维修的意义和技术要求78
4.6.2快锁机构的构成78
4.6.3快锁机构的类型79
4.6.4典型快锁机构示例81
4.6.5快锁机构设计方法84
第5章 防差错设计87
5.1人的失误及其影响87
5.1.1 人的失误及人的可靠性87
5.1.2影响人的失误的因素87
5.1.3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人的失误88
5.1.4执行任务过程中的人的失误89
5.1.5防维修差错的基本思路90
5.1.6防差错的设计的一般要求90
5.2防组装差错设计91
5.2.1 防组装差错要求91
5.2.2防组装差错设计的一般原则91
5.2.3电子设备互连结构的防差错设计92
5.3防操作差错设计93
5.3.2控制器偶发启动的防止(误操作防止结构)93
5.3.1防操作错误措施93
5.4防差错标志设计94
5.4.1 标志的类型及其功能94
5.4.2标志的一般要求94
5.3.3联锁技术94
5.4.3标志的内容要求95
5.4.4标志的方向和位置要求96
5.4.5标志的视认度要求97
5.4.6标志的标记方法97
5.5显示器和控制器的编组与编码技术98
5.5.1概述98
5.5.3视觉信号的编码99
5.5.2显示器和控制器布局的编组技术99
5.5.4听觉信号的编码101
5.5.5控制器(包括触觉信号)的编码101
5.6人机系统设计的容错技术102
5.6.1冗余技术102
5.6.2反馈技术103
5.6.3自动保护技术104
5.6.4差错提示技术105
第6章 标准化设计106
6.1标准化及其对维修的价值106
6.1.1 标准化的目的、对象、内容和功能106
6.1.3标准化的主要形式107
6.1.2标准化的基本方法107
6.1.4标准化对维修的意义108
6.2.1 充分利用已有的标准化成果和资源109
6.2标准化设计的基本方法与要求109
6.2.2全面实施系列化、通用化设计110
6.2.3标准件的选用原则110
6.3 电子设备的模数网格化设计111
6.3.1模数和网格111
6.3.2 网格化设计111
6.3.3坐标化装配图112
6.4标准化设计的实施要点113
6.4.1 建立企业的标准和规范体系113
6.4.2建立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企业技术平台114
6.4.3强化标准化管理114
7.1.1概述116
7.1.2模块及其分类116
7.1.3模块化117
7.2模块化设计特点及其对维修的意义118
7.2.1模块化设计特点118
7.2.2模块化产品开发模式120
7.2.3模块化对维修的价值120
7.3模块化设计方法121
7.3.1 系统分解技法121
7.3.2模块化系统概念设计(产品族宏模型设计)122
7.3.3模块系列设计123
7.3.4模块化产品设计124
7.4模块化设计实例分析126
7.4.1模块化的机械产品126
7.4.2模块化的电子设备结构126
7.5模块化的实施要点127
7.5.1 目标分析128
7.5.2模块化过程中的宏观指导与协调128
7.5.3模块化的技术和产销管理128
8.1.2测试诊断设计的目标、任务和应用要求130
8.1.1 测试诊断对维修的意义130
8.1 测试诊断是维修作业中的重要环节130
第8章 测试诊断性设计130
8.1.3测试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方式131
8.2测试诊断系统的构成及设计要求131
8.2.1 系统的构成131
8.2.2测试诊断系统设计的一般要求132
8.2.3测试诊断性设计内容和设计要点133
8.3固有测试性设计134
8.3.1 系统的处理134
8.3.2控制和观测通路134
8.4机内测试(BIT)设计135
8.4.1 BIT分类135
8.3.4兼容性的考虑135
8.3.3元器件选择和接口的考虑135
8.4.2故障诊断的分级136
8.4.3 BIT设计的要求137
8.5测试点配置设计137
8.5.1 一般原则137
8.5.2测试点的位置138
8.5.3测试点的优化方法139
8.5.4测试点的选择步骤和故障诊断程序140
第9章 维修安全性设计142
9.1保证维修安全的基本措施142
9.1.1 危险控制的技术原则与要求142
9.1.2距离、方位控制和隔离142
9.1.3闭锁、锁定和联锁142
9.1.4告警和标志144
9.2损伤防止设计145
9.2.1 一般原则145
9.2.2防机械损伤145
9.2.3防电气损伤146
9.2.4防火、防爆、防毒、防辐射146
9.3防护装置的设计和选用146
9.3.1 机器正常运转时不需进入危险区的场合146
9.3.2机器正常运转时需要进入危险区的场合147
9.3.3机器常规性维修时需要进入危险区的场合147
9.3.4防护装置的要求147
9.3.5个人用防护装备148
9.4.1 报警系统的构成和要求149
9.4报警系统设计149
9.4.2 听觉信号的感知和听觉显示器151
9.4.3报警显示系统(险情声光信号系统)设计152
9.4.4报警控制系统(操作者响应系统)设计156
9.5应急系统设计158
9.5.1 急停装置158
9.5.2逃逸、救生和营救158
9.5.3应急声系统159
9.5.4应急照明系统159
9.6安全空间设计160
9.6.1 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160
9.6.2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163
9.6.3防止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163
9.6.4防止烧伤的安全距离164
9.7防电击的安全距离167
9.7.1 触电事故类型及其防护的一般原则167
9.6.5防止有害物质和有害因素的安全距离167
9.7 2带电部分置于伸臂范围之外的安全距离168
9.7.3设施操作和维修通道的安全距离168
9.7.4人员在操作时与裸露的带电部分的最小接近距离169
9.7.5 通道出入口和门171
9.8防静电放电损伤设计171
9.8.1 静电放电的危害及对维修的影响171
9.8.2抑制静电的产生173
9.8.3采用抗静电材料175
9.8.4加速静电释放泄漏的措施176
9.8.6防止静电放电着火177
9.8.5 中和、消除静电的措施177
9.8.7 电子设备防静电损伤措施178
9.8.8 ESDS产品维修步骤181
第10章 维修支持系统设计182
10.1维修用通信系统设计182
10.1.1 通信系统及其对维修的意义182
10.1.2维修用通信系统183
10.1.3通信系统设计的若干问题186
10.2维修规程的设计188
10.2.1操作规程的概念188
10.2.2维修规程的要求和构成188
10.2. 3规程编制过程及要求189
10.2.4规程内容的编写要求190
10.3.1弃件和修复件193
10.3.2贵重件的可修复性193
10.3维修件的处置193
10.3.3备件储备194
10.4维修用工具和仪器195
10.4.1维修用工具和设备195
10.4.2维修用测试仪器195
第11章 各种维修方式的设计要点195
11.1预防性维修设计197
11.1.1 预防性维修的工作内容和重要性197
11.1.2预防性维修的作业范围及要求197
11.1.3常规性保养要求198
11.2.1 调校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200
11.2校正性维修的设计200
11.2.2机械结构的可调校性设计201
11.2.3电气设备的可调校性设计201
11.3便于战场抢修的设计202
11.3.1 战场抢修的特点202
11.3.2抢修性设计基本原则202
11.4便于在线损伤修复的设计204
11.4.1设计特点204
11.4.2设计原则204
11.5非工作状态维修205
11.5.1 非工作状态维修的意义205
第12章 便于维护的计算机软件设计206
11.5.2无维修储存设计准则206
11.5.3非工作状态维修的设计原则206
12.1 概述207
12.1.1 软件维护的特点和内容207
12.1.2软件生存周期和维护过程208
12.1.3影响软件维护困难的因素及解决方法209
12.1.4软件维护与软件重新设计210
12.1.5软件设计的心理学观点211
12.2便于维护的软件体系结构211
12.2.1 软件系统的结构化211
12.2.2软件程序的模块化212
12.2.3软件模块的设计和评价215
12.2.4有助于维护的软件工程的新途径216
12.2.5面向对象的设计219
12.3便于维护的编码221
12.3.1编码的一般原则221
12.3.2程序编写风格222
12.3.3源代码文档编写223
12.4软件的错误控制225
12.4.1 错误控制的目的225
12.4.2控制错误的方法226
12.4.3调试227
12.4.4 回归测试228
12.4.5防错性程序设计229
12.5.1概述230
12.5.2用户界面设计的基本要求230
12.5便于维护的用户界面230
12.5.3人—计算机对话原则234
12.5.4人—计算机对话方式237
12.6适于维护的软件文档242
12.6.1 概述242
12.6.2文档编写的原则和要求243
12.6.3 软件文档编制中需考虑的因素245
12.6.4几种维护用软件文件的内容要求246
12.6.5软件运行与维护阶段产生的主要文件247
第13章 软件维护的支持环境247
13.1软件维护的技术环境要求251
13.1.1 软件维护工具要求251
13.1.2系统软件资源要求253
13.1.3硬件环境(配置)要求254
13.2 软件维护的组织管理环境要求255
13.2.1 软件维护管理要求和维护活动255
13.2.2软件维护组织和工作内容256
13.2.3 软件维护的管理流程和控制257
13.2.4软件文档的管理260
13.2.5软件配置管理263
13.2.6软件质量管理265
13.3软件设计质量及可维护性评估268
13.3.1软件质量特性268
13.3.2软件可维护性评估准则269
13.3.3软件开发、维护环境风险评估273
14.1.1 照明准则274
第14章 维修作业环境要求274
14.1 照明环境274
14.1.2眩光的限制275
14.1.3选择灯具以限制眩光的方法277
14.1.4工作场所的照明设计277
14.2气温环境279
14.2.1 概述279
14.2.2 气温环境的生理效应和对作业的影响280
14.2.3气温环境设计282
14.2.4改善气温环境的措施284
14.3气体环境285
14.3.1 气体污染源及其对身体的影响285
14.3.2气流质量要求285
14.3.3保证空气质量的防护措施286
14.4噪声环境287
14.4.1 噪声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287
14.4.2噪声对作业的影响287
14.4.3工作场所的噪声限值288
14.4.4工作场所的噪声控制289
14.5振动环境290
14.5.1振动对人的影响290
14.5.2工作场所的全身振动及其控制291
第15章 环境防护与除锈防锈15.1 概述293
15.1.1 环境防护设计对维修的意义293
15.1.2环境条件类型及其对产品的可靠性的影响293
15.1.4维修后的表面防护处理295
15.1.3材料的腐蚀和老化及其防护途径295
15.2.1外壳防护等级296
15.2防护用外壳设计296
15.2.2 电子设备的机壳防护设计297
15.3金属防腐蚀设计297
15.3.1合理选用材料297
15.3.2合理的结构设计299
15.3.3金属镀层防护300
15.3.4金属表面化学处理301
15.3.5涂料涂覆302
15.4塑料防老化措施304
15.4.1工程塑料的特性及应用304
15.4.3防老化措施305
15.4.2塑料的老化305
15.5去油污与除锈技术306
15.5.1 去油污306
15.5.2手工和机械除锈308
15.5.3化学除锈308
15.5.4局部除锈309
15.6防锈技术309
15.6.1 概述309
15.6.2防锈材料的选择原则310
15.6.3防锈材料的涂覆方法311
15.6.4几种防锈法的典型应用311
主要参考文献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