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春茂,佟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7280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87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教育科学-科学研究-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1
教育创新1
浅析师生关系 张红1
浅谈新形势下国防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 李学林3
发挥部队军事教育的独特作用规范大学生的基础行为 刘正杰4
任丘市教育局先进性教育工作总结 王玉6
立足现代 放眼世界 把握未来——“电脑辅助教学实验班”课题报告 范禄燕 邱悦12
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德育课堂 张勇16
网络环境与学生人格的培养 刘美玲20
学校德育不能孤立地去做——“培养角色承担能力的德育模式”初探 毛海燕23
关于构建学校与家庭教育互动平台的思考 邱青松26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 李玮27
正确认识中学生上网 周凡河 孔凡同29
家庭、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覃卫平31
农村中学学生家校教育相结合的策略研究 贾志强32
社会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 袁华34
浅淡家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李智星37
浅谈新时期教师责任的核心 周长庚39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县级模式的全面探索 罗桂生40
充分的尊重——人性化教育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邓建林43
教育的人性化与人性化的教育——对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关系的哲学思考 陈克瑜44
感悟教师的责任和修养 胡智光47
塑造一个最好的你——谈平南县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邓存才50
创建和谐校园 搭起成才舞台——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许清利53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李菁 孟凡勇55
信念与热情的力量——拿破仑与继母的启示 陈学君58
飞飞的转变与赏识成功教育 陈学君59
以人为本 构建“三结合”一体化育人新体系 柏太旭60
全力办好家长学校 全面提高家长素质 欧启明62
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四结合培训模式 蒋寿喜64
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新”与“实” 朱亮辉65
正视学困生差异 挖掘学困生潜能 苟跃东66
构建“三结合”网络 实现“三育人”目标 苟朴68
解读“三结合对学困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课题内函 赵开植69
举办家长学校的意义及策略初探 王兴中72
美丽的理论 沉重的现实——实施新课改教师的困惑心理探究 黄艳霞75
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刘宜生77
习惯决定成败 宋兴举79
浅议“三结合”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陈峰81
落实科学发展观 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刘凤会83
教育 请农民家长们全员参与 张秀凤85
农村青少年成长环境问题探索 韦福平87
学校——社区教育的组成部分 田毅洁90
从课外活动谈社区教育 阮军霞91
谈中学生社区实践与社区服务的组织与实践 钱要武93
提高学校创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王昕 周英姿 赫子瑞 杨彬生95
关于创新教育有效性实践的认识 陈凯 刘丽群97
实行教师帮扶学困生制度的初步尝试 姜兴武100
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张宝贵 张辉103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孟庆丰104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周玉龙 焦广民105
办好家长学校 提高育人水平 郑德忠 王进宝107
开展三结合教育 培养学生和谐的品格 段连文108
浅析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陆超 张余恨 李俊达 宁德志110
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 张永红112
来自后进生的思考 郭雷燕113
谈农村职业学校的“三结合”教育 张良英114
学困生学习生活优良环境的创造 邱延练 吴淑娥117
谈学困生的成因和潜能开发 李希贵119
对学困生正确引导教育的探讨 牛成举121
引爆潜能——有感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 陈丽华123
英林中学学生家庭教育环境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125
加强对学生的“爱班”、“爱校”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谷荣生126
创建学生型领导班子的几点思考——谈《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有感 卢晨128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家校合力——亲子关系教育阶段报告 刘坚130
走出“家长会”的误区 郑美珠133
浅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牛淑萍13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释义 王舒列136
农村地区学困生厌学原因之初探 曹志政139
学校教育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 杨继生141
家庭教育对学困形成的影响 王文杰143
学困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贾宝光144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育人方法探索研究 张芳芳146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尹秀琴148
壮族民俗文化的发掘与升华——阿峨新寨版画探源 张顺仙149
试谈苗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陶正文152
试论苗族经济文化落后的原因 杨平荣155
三结合典型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魏海水157
依托教师继续教育,打造名师,创建一流学校 何忠有159
浅谈教师发展性评价 谢作树162
理解、尊重、引导——论学生、学校、家庭的关系 王思童165
对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几点体会 裴雁167
我们是这样培植教师从教能力的 陈祖奇169
学会做人 余幸真171
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爱心是改变一切的伟大力量 张生17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三结合”德育创新与探索阶段性报告——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 苏黎忠178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刘良嵩179
留守学生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陆瞵181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隐性伤害 王永珍182
家庭教育的误区 刘黎183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闫利民185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关系 蔡雷义 梁艳丽186
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 实施针对性创新教育 刘海棠188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构建教育一体化网络 聂建国 赵晓俊189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研究 曾来求192
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阳——家庭教育方法之我见 申卫平196
浅谈体育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扮演的角色 曾学红197
挖掘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昱峰199
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史爱玲200
开展三结合教育,提高育人水平 王宣生202
让爱的阳光照耀这个特殊的角落——浅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李国锋 张林霞204
“三结合”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正面影响 贾晓欧206
语文教师的魅力 尉芳珍207
“三结合教育对学困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于亚文 邵芳209
家庭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调研方案 王晓敏211
如何搞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巩德成212
提高教师素质,开发交流渠道 张树明214
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师德建设与师格魅力 邓志乾215
以美育人 提升学生的内在智慧 孔义川217
学校 家庭 社会教育三结合 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水平 李海顺219
教育也要“以人为本” 张建国 郭建华220
中职教师发展必须植根于教育实践 李道静 王伶慧221
从职校学生流失原因分析初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途径 阙金安、曾令敏223
浅谈学校科技创新教育 李瑞国224
我们是这样开展环境教育的 陈延东226
解读观念转变透视社会进步 吴耀祖 欧阳春228
“三结合”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影响 刘国平230
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张革英、罗毅231
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落到实处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杨长海233
立足基础 把握中心 抓好环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几点体会 廖世德234
浅谈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特殊作用 刘小荣236
建设“学习型家庭”的设计与实践 刘进光237
“三结合”教育中班主任的角色转换新思维 罗智彬239
《构建学习型家庭》的指导与研究 吴新斌242
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班级建设和学生家庭建设的实践 黄萍 王炳国244
再论“上山下乡”——浅谈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的重要性 邓前强246
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效应 刘飞伟247
研究性学习对网络环境的挑战与对策 王敬悦249
加快教学方式转变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靳景刚251
关于现代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尝试 李卫华254
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分析及其教育对策 王文彦256
搞好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黄伟新258
冲破家庭教育误区发挥“第一教育”作用 谢志红259
亲子互动与学习型家庭教育的策略 邓小青261
改革家校协作途径的几点做法 欧阳日初264
学生休闲空间与考试制度的探讨 韩静265
“学困生”的成因初探 李蔼玲266
浅议电脑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徐志球269
我校学困生成因研究报告 岑玉婵 杨奕宁271
学困生与学校教育 李强273
学困生的形成及对策 尹湘君275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加强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冯丽娟 王波 李征276
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利用社区资源加强育德育实践 翟茂才279
利用学校资源,构建育人网络 孔少华280
家校合作 共同发展 范晓争 刘双平282
家访—访出教育一片新天地 王维淦284
现代教育理念对学校和教师的新要求 郭永平285
开办家长学校 凝聚教育合力 梁国泰288
紧紧依托校本培训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侯西强291
谈教师形体语言的优化 汪宝平295
多元智力理论与新教育观念 张德轩 张新田296
试论创新能力的理想人格素质 李金轩298
“香烟”的成功教育反思 顾海燕299
走进学生的心灵——李昌林之主题班会引发的思考 田步见300
不背九九乘法表会怎样 齐荣景302
“校”“社”结合,拓宽学校共青团思想工作的新思路 杨建婷303
谈教学计划的滚动修改 郭汉桥304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促进职业学校良性循环发展 陈建军 陈满明306
浅谈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钟克英309
科学引导小家庭 育人成才大课堂——《特殊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办法》论文 李仲林311
浅谈现代化教育的管理和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 林锐平313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叶丽芬316
良好习惯的养成 谢永方319
广雅中学学生情绪与创新思维关系的调查研究 陈一鸣 冯明董 魏虹323
增强自我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个案分析 张凌燕 苏惠球327
发展性学生评价思想在广雅中学高一历史闭卷命题中的尝试 王微329
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石雪花333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思考 严少青334
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马泽汪336
我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 叶琳琳338
潘多拉的匣子——网络时代给青少品德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柯小蓉340
浅谈家长如何指导孩子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孙玉 张克忠342
以特色团队活动为载体,对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 黄海红343
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环境 易有卿345
给学生一方“爱”的乐土 池素儒346
“三结合”创新教育的整合探究——军训 邓付生347
论班主任专业化 黄秋艳35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何彩虹355
把握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发展职教,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程志强357
教师应有一点服务意识 罗能赞359
浅论校园环境建设与育人 陈万松361
关于中学生厌学状况的思考 颜伏敏 熊海363
培训就业两头 外保障服务一跟到底 许士春365
职业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张亚芝367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秦凤龙369
浅谈家庭教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眭英志372
谈学校与农庭联系的方式与作用 董西侠373
搞好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孟令亮374
学困生厌学探因及诱导对策 艾静安375
搭建科技教教育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湖北省麻城市第一中学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总结 胡宗龙377
家庭教育——现代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钟若娥380
浅谈促进家校互动的几种形式 张槿381
秋水共长天一色——学校家庭教育资源整合谈 沈英姿383
浅议现代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 谢赛琴386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张少华 田静388
加强社会区教育,促进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 金雪玲 何方送391
青年教师培养的方法与思路 王红太393
加强师资资源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浅谈师资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郭志斌395
学校文化是学校持续发展之魂 陈龙法397
由“泊松亮斑”想到的 徐小锋399
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王建枝400
班主任在一体化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区志雄402
就业是职教事业的一半 张桂林404
“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模式初探 陈静405
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促进学生创新能力 吕新407
发挥社会家庭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谢颖408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苏雪霞409
学校、家庭、社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叶淑华410
浅谈对“三结合”教育的认识 张立军412
学困生的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王绍礼 张小梅413
家长会是家校合作的桥梁 曾琦414
营造个性飞扬的乐园 佘美君416
养成教育 五字抓起——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点滴谈 林香汝417
迈向社区大舞台 林茜418
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育人方法探索研究 刘麦珍420
浅谈家庭教育 杨国辅422
小树如何成栋梁 张淑琴424
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 梁巧玲426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心灵和谐的音符 刘慧429
让孩子们活得轻松些、快乐些 彭瑞兰432
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 余巧玲433
浅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 张丽华435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唐军436
学生个性化教育中的创新与思考 安洁438
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浅谈班主任与家庭教育 乔晓莉441
浅谈“三结合”教育 周萍442
赏识、宽容——让差生也能自信地扬帆起航 莫超英444
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赵国泉446
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谭雪影447
“三结合”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主渠道 江志桦449
浅谈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教育 杜小红453
搭建家校平台 创新教育模式 王征455
为孩子撑起爱的绿伞 王海娟458
净化社会空气 倡导文明新风——开展“红领巾110”禁赌活动 马海青459
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与艺术 舒玉艳460
建立体架构,促全面发展 董旌武462
让“学困生”走出困境 朱立涛465
学校、社会、家庭创新教育整合初探 彭珊梅467
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结合 丘琼玉470
家庭中的浪费现象调查报告 邓喜云 梁云裕472
低年级小学生交往的研究 吴桂清473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 卢仕明477
浅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 杨小华479
孩子是龙是凤——家庭教育刻不容缓 邓洁仪481
关爱留守子女,促进其健康发展 张小梅483
高等职业教育要做到六个结合 佟桂琴484
“启发”教育新尝试 李改平 李丽平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