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金志甲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93328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一、医学概述1
二、中医学的含义及特点4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8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9
五、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12
六、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9
一、精气的含义29
第一节 精气学说29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9
二、哲学之气的特性30
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33
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6
第二节 阴阳学说42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43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44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1
一、五行学说的形成59
第三节 五行学说59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61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5
第二章 藏象77
第一节 概述77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77
二、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77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78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79
一、心81
第二节 五脏81
附:心包络86
二、肺90
三、脾99
四、肝108
五、肾119
附:命门126
一、胆133
第三节 六腑133
二、胃134
三、小肠136
四、大肠137
五、膀胱137
六、三焦138
第四节 奇恒之腑142
一、脑142
二、女子胞143
附:精室145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47
一、脏与脏的关系147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152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152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158
第一节 精158
一、精的概念158
三、精的生理功能159
二、精的生成159
第二节 气162
一、气的概念162
二、气的生成163
三、气的运动164
四、气的生理功能165
五、气的分类168
第三节 血179
一、血的概念179
二、血的生成180
三、血的循行181
四、血的功能182
第四节 津液186
一、津液的概念186
二、津液的代谢187
三、津液的功能189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91
一、精与气的关系191
二、精与血的关系191
三、气与血的关系192
四、气与津液的关系193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194
第四章 经络200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200
一、经络的概念200
二、经络系统200
第二节 十二经脉202
一、名称202
二、循行规律203
三、循行部位205
第三节 奇经八脉213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213
二、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214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214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219
一、经别219
二、别络221
三、经筋223
四、皮部224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225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225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27
第五章 体质与人格240
第一节 体质240
一、体质的概念240
二、体质要素241
三、体质分类242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244
五、体质与发病的关系246
第二节 人格255
一、人格的概念256
二、人格的结构256
三、中医人格分类260
四、影响人格的因素261
五、人格与疾病的关系262
第六章 病因267
一、六淫268
第一节 外感病因268
二、疫气275
附:毒邪277
第二节 内伤病因284
一、七情内伤285
二、饮食失宜289
三、劳逸过度291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297
一、水湿痰饮297
二、瘀血300
三、结石302
第四节 其他病因308
一、外伤308
二、寄生虫311
三、环境污染312
四、医源性因素313
五、先天因素315
第七章 病机318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319
第一节 发病病机319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323
三、发病形式325
第二节 基本病机330
一、邪正盛衰330
二、阴阳失调333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337
四、内生五邪344
一、疾病传变353
第三节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353
二、疾病转归359
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363
第一节 养生363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363
二、养生的主要方法365
第二节 治则370
一、治疗观371
二、基本治则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