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中微量金属的形态与生物有效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中微量金属的形态与生物有效性](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3035260.jpg)
- 陶澍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6249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生态系统-金属-形态-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中微量金属的形态与生物有效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水环境中微量金属的形态与测定1
1.1 水环境中铜的形态与测定6
1.1.1 引言6
1.1.2 研究方法7
1.1.3 络合参数测定9
1.1.4 不同分析方法比较13
1.1.5 不同样品来源与环境条件下络合参数的变化16
1.2.1 引言18
1.2 测定水相游离态金属含量的阳极溶出伏安法18
1.1.6 结语18
1.2.2 研究方法19
1.2.3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样络合容量22
1.2.4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游离态金属过程中配合物解离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25
1.2.5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游离态金属过程中配合物解离动力学的数学模拟29
1.2.6 结语32
1.3 水环境中微量金属形态的平衡计算33
1.3.1 引言33
1.3.2 天然有机配体模型与参数的选择对计算结果的影响34
1.3.3 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拟合结果的影响36
1.3.4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37
1.3.5 结语42
参考文献42
第二章 水环境中铜、铅、镉的形态及其对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45
2.1 鱼对水相铜、铅、镉的吸收和蓄积48
2.1.1 引言48
2.1.2 实验方法50
2.1.3 金鱼对铅、镉的吸收和蓄积52
2.1.4 铜、铅在鱼塘养殖鱼不同组织中的蓄积55
2.1.5 铜和铅在彩虹方头鱼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59
2.1.6 铅和镉在金鱼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63
2.1.7 结语66
2.2 鱼鳃黏液与铜和铅的相互作用表征66
2.2.1 引言66
2.2.2 实验方法68
2.2.3 鲤鱼鱼鳃黏液与铜的络合作用表征72
2.2.4 鱼鳃黏液水溶液与铅、铜的相互作用表征75
2.2.5 鲤鱼鱼鳃黏液与铜络合作用参数的原位估算76
2.2.6 鱼鳃鳃表结合位点与铜的络合作用表征78
2.2.7 铜在鱼鳃表面的结合特征81
2.2.8 结语85
2.3 鱼鳃微环境特征及其对铜形态的影响86
2.3.1 引言86
2.3.2 实验方法87
2.3.3 鲤鱼鱼鳃微环境特征及其对铜形态的影响89
2.3.4 彩虹方头鱼鱼鳃微环境特征及其对铜形态的影响93
2.3.5 结语98
2.4.1 引言99
2.4 颗粒吸附态铜、铅、镉对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99
2.4.2 实验方法100
2.4.3 颗粒吸附态铜对彩虹方头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104
2.4.4 颗粒吸附态铜对鲤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108
2.4.5 颗粒吸附态铅对金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113
2.4.6 颗粒吸附态镉对金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115
2.4.7 结语118
2.5 有机络合态铜对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119
2.5.1 引言119
2.5.2 实验方法120
2.5.3 腐殖酸络合态铜对彩虹方头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124
2.5.4 腐殖酸络合态铜对彩虹方头鱼鱼鳃吸收生物有效性的计算机模拟126
2.5.5 EDTA络合态铜对彩虹方头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129
2.5.6 EDTA络合态铜对鲤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132
2.5.7 结语135
参考文献136
第三章 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的形态及其对植物的生物有效性142
3.1.1 引言145
3.1 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的赋存形态145
3.1.2 实验方法146
3.1.3 玉米根际土壤中铜的形态转化149
3.1.4 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的形态转化151
3.1.5 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和铅形态随距离的变化155
3.1.6 结语159
3.2 影响根际土壤中铜、镉、铅形态的主要因素159
3.2.1 引言159
3.2.2 实验方法160
3.2.3 pH值对根际土壤中铜、镉、铅形态的影响162
3.2.4 根际分泌物对根际土壤中铜、铅和镉形态的影响164
3.2.5 微生物对根际土壤中铜、镉和铅形态的影响166
3.2.6 结语172
3.3 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铅形态的动态变化174
3.3.1 引言174
3.3.2 实验方法175
3.3.3 玉米根际微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176
3.3.4 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铅形态的动态变化181
3.3.5 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铅形态动态变化的机理185
3.3.6 结语188
3.4 菌根菌对土壤中铜、镉、铅、锌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190
3.4.1 引言190
3.4.2 实验方法191
3.4.3 菌根真菌对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形态的影响192
3.4.4 菌根真菌对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193
3.4.5 结语195
参考文献195
第四章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形态、有效性与植物吸取修复200
4.1.1 引言202
4.1 污染土壤中铜形态、有效性和植物吸取修复202
4.1.2 实验方法203
4.1.3 复合污染土壤中香薷属植物的生长与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208
4.1.4 铜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的伴随重金属离子的陪补效应213
4.1.5 铜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的养分调控216
4.1.6 模拟铜污染碱性土壤上修复植物生长和铜富集的养分调控218
4.1.7 模拟铜污染酸性红壤的植物修复及其有机诱导作用220
4.1.8 铜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的EDTA和低分子有机酸诱导强化效应224
4.1.9 复合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的化学和微生物调控227
4.1.10 结语230
4.2 污染土壤中镉形态、有效性和植物吸取修复231
4.2.1 引言231
4.2.2 实验方法232
4.2.3 模拟镉污染土壤中EDTA对镉形态和芥菜镉毒害作用的影响233
4.2.4 芥菜对镉的吸收及其EDTA影响235
4.2.5 结语236
4.3 污染土壤中锌的形态、有效性及植物吸取修复237
4.3.1 引言237
4.3.2 实验方法237
4.3.3 锌镉复合污染土壤中超积累植物根际和非根际溶液中锌及pH值的动态变化239
4.3.5 锌铜污染土壤中溶液态金属变化及其γ射线消毒和锌与铜交互作用效应240
4.3.4 锌镉复合污染土壤上超积累植物吸取修复的EDTA螯合强化240
4.3.6 锌污染土壤中高麦草的耐性及其连茬修复作用243
4.3.7 结语245
4.4 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EDTA的配位移动作用及其环境风险246
4.4.1 引言246
4.4.2 实验方法247
4.4.3 复合污染土壤中EDTA处理后土壤溶液性质和重金属浓度的动态变化248
4.4.4 复合污染土壤中EDTA处理后渗滤液性质及金属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249
参考文献252
4.4.5 结语252
第五章 河流沉积物中铜、镉、铅、锌的质量基准256
5.1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的建立方法概述258
5.2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数值型质量基准(水质基准法)259
5.2.1 引言259
5.2.2 研究区域简介260
5.2.3 孔隙水中金属溶解浓度的测定261
5.2.4 与当地水质基准比较262
5.3.1 引言263
5.2.5 结语263
5.3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数值型质量基准(相平衡分配法)263
5.3.2 AVS和SEM分析266
5.3.3 固-液相间平衡分配系数270
5.3.4 特定的水质基准272
5.3.5 单一金属的数值型基准273
5.3.6 多金属数值型基准276
5.3.7 结语277
5.4.1 引言278
5.4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响应型质量基准(三合一法)278
5.4.2 方法实施概述279
5.4.3 污染化学分析280
5.4.4 生物毒性检测280
5.4.5 底栖生态调查281
5.4.6 三合一响应矩阵与图形283
5.4.7 结语287
参考文献289
索引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