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验室质量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验室质量管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3034770.jpg)
- 施昌彦,虞黑霞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8543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验室质量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实验室质量管理概述1
目录1
第一节 什么是质量管理3
一、质量是顾客的感受3
二、服务质量的两种类型3
三、一致性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3
四、提高质量可降低成本4
五、质量管理就是减少质量的不稳定性5
六、建立以顾客价值观为导向的质量观5
一、测量数据——实验室的产品6
二、实验室需要科学的质量管理6
七、质量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的理论基础6
第二节 什么是实验室质量管理6
三、用标准规范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活动7
四、实验室的机能质量和精神质量7
五、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的特殊性7
六、实验室能力依赖于适宜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8
第二章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在实验室中的应用9
一、顾客关注什么11
二、追求质量是为了有助于增强顾客竞争力11
第一节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11
三、为大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12
四、同顾客保持充分的联系12
五、顾客感受到的差异才是优势13
六、从细节做起13
七、用原则指导实验室的工作14
第二节 领导作用14
一、质量由实验室的最高管理层决定14
二、最高管理者理应是质量管理的专家15
四、做领导者,而不仅是单纯的管理者16
三、管理层各部门之间要有横向沟通的渠道16
五、最高管理者是内环境的创造者17
第三节 全员参与17
一、实验室管理应以人为本17
二、管理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提高人的质量18
三、提高质量和专业水平应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18
四、积极参与,勇于承担责任19
五、让人人参与19
六、让决策权延伸到基层19
七、创造参与的机会20
二、识别并控制过程21
一、质量形成于过程21
第四节 过程方法21
三、细分过程,建立标准作业程序22
四、应用过程方法的原则管理过程23
五、过程的改进23
第五节 管理的系统方法23
一、系统由过程构成23
二、树立系统思考的观念24
四、系统思考与管理者职责25
五、质量问题往往出在系统上25
三、对系统基模的认识25
六、改进质量不能只依靠大规模检查26
第六节 持续改进27
一、改进的机会永远存在27
二、不断学习研究,才能不断改进27
三、持续改进的哲学、前提、必备条件和起点28
四、高、中、低层主管和员工在持续改进中的角色28
五、持续改进的七项活动29
六、质量改进从设计阶段开始29
一、数据和信息分析对成功决策具有重要价值30
二、确保数据和信息足够准确可靠30
第七节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30
三、积极获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31
四、使用正确方法整理分析数据31
第八节 与供方互利32
一、实验室与供方相互依存32
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行动要点32
三、部门间要用合作代替竞争33
第三章 实验室认可是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渠道35
四、在认可范围内使用认可标志37
三、参与国际间合作,得到更为广泛的承认37
二、增强实验室的竞争能力,赢得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信任37
一、表明实验室具备了按有关国际准则开展检测/校准的技术能力37
第一节 实验室认可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知名度37
第二节 实验室认可与质量改进38
一、实验室认可是权威的外部审核38
二、实验室认可为管理评审提供输入38
三、实验室认可需要能力验证38
第三节 实验室认可的准备39
一、认识实验室认可的必要性39
二、培训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和内审员39
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验证、批准发布和宣传贯彻40
第四节 从顾客推动到管理者推动40
三、全员宣传贯彻实验室认可标准40
第四章 合理构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43
第一节 构建与实验室相适应的组织结构45
一、组织的三个特性45
二、组织结构的两种类型45
三、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46
四、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48
第二节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48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四大过程48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原则49
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八个环节49
四、分配质量职能51
第五章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与维护53
第一节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概述55
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作用55
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特性56
三、常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57
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58
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的三个阶段58
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总体设计60
四、质量手册的形式和内容61
三、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61
五、质量手册的结构和格式62
六、程序文件的结构与内容63
七、作业指导书的编写64
八、记录65
第三节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受控管理67
一、受控管理文件的范围与受控管理方法67
二、外来文件的获取67
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评审69
四、外来文件的评审69
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修订或换版70
第六章 实验室知识(信息)管理73
第一节 始于教育,终于教育75
一、主动学习——职业教育的支撑点75
二、质量管理是对人才素质的管理75
三、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对工作的使命感75
第二节 重视知识管理的作用76
一、隐性知识是实验室财富的主要源泉76
二、缺乏知识管理使我们遭遇困难76
三、“共享”文化是知识管理的基础77
四、让知识从“私有”到共享77
一、培训提升个人价值78
五、知识贡献率是衡量员工贡献的重要标尺78
第三节 培训伴随着员工职业生涯的每一步78
二、学习的六种主要方法79
三、建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教育机制79
四、培训课程第一课——“个人成长”的培训80
五、培训课程第二课——“学习工具”的培训80
六、培训课程第三课——“术业有专攻”的实验室人才的定位81
七、交流、沟通是培训工作有益的补充81
第四节 从效果出发实施培训82
一、为培训所支付的高成本做好准备82
二、培训专管机构要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源82
三、建立多元化学习单元,增强团队学习力83
第七章 实验室设施与环境条件管理85
第一节 环境条件对人员的影响87
一、实验室微小气候的构成87
二、人体感觉舒适气候条件88
三、实验室的噪声88
第二节 设施与环境条件的规划90
一、实验室建筑布局90
二、实验室家具设计94
三、实验室空调95
五、实验室给水排水96
四、实验室供电96
六、实验室照明97
七、实验室防火98
第三节 实验室环境条件的建立与监控100
一、建立实验室环境条件控制标准100
二、实验室环境条件的监控101
三、检测/校准区域的控制101
四、实验室的5S管理102
第八章 测量设备管理105
一、仪器设备管理的任务107
第一节 仪器设备管理的任务与范围107
二、仪器设备管理的内容108
第二节 测量设备的计划管理108
一、仪器设备申购计划的编制108
二、仪器设备申购计划的审批和实施109
第三节 测量设备的常规管理109
一、仪器设备的建账109
二、仪器设备的编号、建卡110
三、仪器设备的保管110
四、仪器设备的调拨、借出、借入111
一、仪器设备的验收112
五、仪器设备的报废112
第四节 测量设备的技术管理112
二、仪器设备维护保养113
三、仪器设备的修理114
四、仪器设备技术档案的建立和管理114
第九章 计量溯源管理117
第一节 溯源性是计量的基本特性119
第二节 计量溯源途径119
一、检定——自上而下的量值传递119
二、校准——自下而上的量值溯源120
三、检定与校准是保证计量溯源性的两种形式120
五、量值溯源途径的选择121
四、按照检定系统表进行量值传递/溯源121
第三节 实施量值溯源123
一、制定测量设备量值溯源计划123
二、不同测量仪器有不同的溯源要求124
三、测量仪器的校准状态标识125
四、检定/校准的偏离126
五、校准间隔的确定126
六、期间核查是对测量仪器可信度的技术校核127
二、不能严格溯源的特例128
一、溯源对于校准/校准实验室的要求128
第四节 溯源对于校准/校准实验室的要求128
七、量值溯源结果的确认128
三、溯源对于检测实验室的特定要求129
第十章 证书/报告实现过程的管理131
第一节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133
一、要求、标书和合同133
二、明确合同评审的要求133
三、按照合同性质实施分类评审134
一、检测/校准方法的作用135
第二节 检测/校准方法的建立与维护135
五、记录合同评审的意见135
四、精心设计合同格式,体现合同要素135
二、检测/校准方法的选择和偏离136
三、非标准方法的使用136
四、检测/校准方法的确认137
五、实验室自己制定方法的控制138
第三节 分包139
一、分包的原则139
二、分包的法律责任139
三、对分包实验室的评价139
一、建立检测/校准物品处置程序140
第四节 抽样140
第五节 检测/校准物品的处置140
二、检测/校准物品的标识系统141
三、检测/校准物品的接收142
四、检测/校准物品的储存、处置和准备142
第六节 检测/校准记录143
一、检测/校准记录的内容143
二、检测/校准记录的标识和编号143
一、报告/证书的内容144
第七节 实验室产品管理144
三、检测/校准记录填写要求144
二、报告/证书的格式146
三、报告/证书的结论147
四、报告/证书中的意见和解释148
五、报告/证书副本的管理148
六、报告/证书的质量控制149
七、以电子或电磁形式向顾客传输的报告/证书149
第十一章 实验室内部审核151
一、内审是对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的检查153
二、内审工作流程153
第一节 内审概述153
第二节 内审准备155
一、制定内审计划155
二、组成内审组156
三、文件审核156
四、编制检查表157
五、通知受审部门并约定审核时间157
第三节 现场审核158
一、首次会议158
二、现场审核的路线和方法158
三、客观证据的收集和记录159
四、现场审核不符合的报告160
五、审核组会议160
六、末次会议161
第四节 内审报告162
一、内审报告的编制162
二、内审报告的格式163
三、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165
第五节 跟踪审核165
第十二章 测量不确定度概述167
一、测量结果169
第二节 测量结果及其误差和准确度169
第一节 测量和测量不确定度的含义169
二、测量结果的误差170
三、测量结果的准确度171
第三节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及其与误差的区别171
一、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171
二、测量不确定度和测量误差的主要区别173
第四节 测量仪器的误差、允差、准确度和不确定度175
一、测量仪器的误差、修正值和允差175
三、测量仪器的不确定度176
二、测量仪器的准确度176
第五节 最佳测量能力及其与不确定度的区别177
一、最佳测量能力177
二、测量不确定度和最佳测量能力的不同177
第十三章 应用统计技术保证检测/校准结果质量179
第一节 用控制图监控测量过程181
一、统计技术是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181
二、控制图原理181
三、选择核查标准和建立过程参数183
四、控制图的绘制与应用185
二、能力验证方案的类型188
一、比对与能力验证的应用188
第二节 比对与能力验证188
三、能力验证的组织和设计190
四、统计技术与统计模型191
五、能力验证方案的运作192
六、能力验证报告193
七、能力验证报告示例193
八、实施和验证纠正措施195
第十四章 力求满意,更重忠诚197
二、让顾客顺畅地表达不满199
一、接触创造机会199
第一节 让顾客充分表达出他们的感受199
三、顾客抱怨推动实验室质量改进200
四、顾客抱怨的原因200
五、服务不良的原因201
第二节 不能让顾客失望201
一、化抱怨为满意201
二、处理顾客抱怨的十条原则202
三、关注老顾客203
第三节 培养忠诚顾客203
一、培养忠诚顾客才是实验室的追求203
二、顾客忠诚度降低的原因204
三、培养忠诚度的要素205
四、口碑胜过广告206
第十五章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207
第一节 管理评审209
一、管理评审概述209
二、管理评审的输入209
三、管理评审的目的210
四、管理评审的策划与实施210
五、管理评审报告211
一、从问题中得到改进机会212
六、管理评审的后续活动212
第二节 纠正措施212
二、纠正与纠正措施214
三、不符合工作的原因及其分析214
四、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215
五、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216
第三节 预防措施216
一、从发展趋势中找出问题216
二、预防措施与纠正措施217
三、潜在不符合工作的分析218
四、确定和实施预防措施219
第十六章 创建质量价值观文化221
第一节 目标考核有害质量管理223
一、科学制定考核目标至今仍是难题223
二、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有限223
三、绩效考核有损于质量管理224
第二节 改善沟通,质量才能有所改进224
一、信任是沟通的基础224
二、沟通是改进的基础225
三、沟通不良的原因226
四、改善实验室的沟通226
二、质量管理需要创新227
第三节 不断变革、创新,实现质量超越227
一、时刻做好变革的准备227
三、建立质量管理新观念228
四、落实质量行动228
第四节 建设实验室质量文化229
一、团队建设显示竞争优势229
二、实验室是否建立了一个团队229
三、建立支持质量改进的实验室文化230
附录233
参考文献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