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 于述胜,于建福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27938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题释1

一、教育哲学与教育思想1

二、“传统”及其特点2

三、中国文化4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4

一、奠基期:先秦诸子的教育哲学4

二、多维发展期:秦汉至唐10

三、传统综合期:宋元至清前朝(1840年前)20

四、中西冲突中的转换:传统教育哲学在近代的演变(1840~1949)25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范畴31

一、中国传统哲学范畴31

二、中国传统教育范畴33

第四节 研究的策略与方法35

第一章 性与习40

第一节 性、习范畴之内涵40

一、即生以言性40

二、即道德心以言性41

三、即超越心以言性42

第二节 性与人之善恶:儒家48

一、性无善无不善论48

二、性善论49

三、性恶论50

四、性情与人之善恶50

第三节 性情动静说:道家的性论53

第四节 性与人之染净:佛教的性论55

第五节 传统性论之综合:宋明理学的性论56

一、心、性、情56

二、程朱理学: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57

三、心性合一论:陆王心学59

四、气质即性论:气学派的性论61

第六节 性、习关系论诸命题64

一、孔子:“性相近,习相远”64

二、孟子:“尽心尽性”论65

三、荀子:“化性起伪”说67

四、“见素抱朴”(老子)与“顺性达情”(庄子)68

五、佛教禅宗:“明心见性”说70

六、程朱理学:“变化气质以复性”71

七、陆王心学:“工夫即本体”74

八、陈确:“变化习气以成性”76

九、王夫之:“性日生日成”77

第七节 古代性、习关系论在近代的充实与发展78

一、中国近代自然人性论的发展78

二、现代新儒家对传统道德人性论的新发挥80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性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3

第二章 知与行90

第一节 知、行范畴的基本内涵90

第二节 知行本体92

一、“知先行后”92

二、“知行合一”93

三、“知行相资并进说”96

第三节 知行工夫(上):为学之方97

一、“学”与“为学之方”说97

二、《中庸》模式:“为学之序”101

三、“为学”与“为道”107

四、“志”与“学”114

五、“自得之学”117

六、从“极高明而道中庸”到“下学而上达”125

第四节 知行功夫(下):教法128

一、“教法”说128

二、“教有成法”与“无方之传”129

三、“补偏救弊”与“以不救救人”135

四、《学记》的教学思想模式137

第五节 古代教育方法论在近代的新发展139

第三章 道与文146

第一节 道、文范畴146

一、道:天道与人道146

二、文:天文与人文152

第二节 载道之经文及其演变155

一、圣人经文,道之载体155

二、从“六艺”到“六经”158

三、从“六经”到“四书”159

四、经典演义165

第三节 人文社会学与天文自然学167

一、人文社会学167

二、天文自然学172

第四节 传统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特色177

一、崇圣尊经177

二、重道轻艺179

第四章 教与政183

第一节 教、政范畴183

一、教183

二、政186

第二节 先秦政教合一的两个基本模式187

一、儒家:“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87

二、道家:“行不言之教”190

第三节 《大学》模式192

一、以修身为本193

二、内圣外王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96

三、大学之道199

第四节 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说200

第五节 从“新民”到“改造国民性”201

一、梁启超的“新民说”202

二、章太炎的民粹主义教育政治观207

三、新文化运动:“改造国民性”210

第六节 新文化运动后的两种教育政治观212

一、毛泽东的教育政治观212

二、现代新儒家的教育政治观216

第五章 和·美·学225

第一节 和与美225

一、“以和为美”之发端225

二、“中和之美”227

三、“和以天倪”233

四、“和出于适”235

第二节 中和美学的基本命题238

一、情理统一238

二、文质相扶244

三、刚柔相济248

四、虚实相生251

五、形神兼备256

第三节 传统美育的基本形式262

一、诗教262

二、乐教267

三、书法之教272

四、绘画之教274

第四节 传统美育的理论特征276

一、追求“和”的审美理想276

二、崇尚中和的审美原则278

三、突出美与善的统一279

四、强调情理相融281

五、中和之美的观念在近代的转换282

第六章 “天人合一”与理想人格287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内涵287

一、“天”与“人”涵义的历史演化287

二、“天人合一”的内涵291

三、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302

第二节 “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304

一、仁305

二、诚308

三、乐311

四、朴315

五、逍遥318

第三节 理想人格与教育目的论320

一、“圣人”320

二、“君子”和“大丈夫”324

三、“成人”327

四、“真人”、“至人”和“神人”329

五、“士”、“兼士”、“智术能法耿介之士”332

六、“内圣外王”337

第四节 中国传统教育目的论的特征340

余论351

第一节 教育的现代化与教育的民族精神351

一、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351

二、民族精神来自于各个民族和国家解352

决各自的发展问题的历史实践352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历史成因355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总体特征355

二、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主要文化和历史因素357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更新与转换367

一、整体与部分(兼论个体与群体)368

二、价值与事实370

三、道与德373

四、和谐与竞争375

五、理想与现实378

附录 中国传统的养生哲学382

第一节 “天人合一”与“形神合一”——传统养生哲学的理论出发点383

一、“气”与“道”:天地万物的共同存在基383

二、“形神合一”384

三、“天人合一”388

第二节 “性命双修”——养生方法论390

一、返本复390

二、性命双修392

三、以静敛动,以柔致刚395

第三节 从导引术与体操看东西方体育精神之差异397

后记4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