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甸心行政村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甸心行政村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3015471.jpg)
- 杨应昌主编;云南省通海县甸心行政村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ISBN:753673380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02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653页
- 主题词:村史-通海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甸心行政村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序一…………………………………………………………李光耀序二…………………………………………………………叶永元序三…………………………………………………………张星明凡例1
大事记5
第一篇 地理篇61
第一章 自然环境61
第一节 位置幅员61
第二节 地质地貌62
第三节 山岭河流潭泉沟渠63
一山岭63
二河流63
三潭泉64
四沟渠65
一气候66
第四节 气候物候66
二物候68
第二章 自然资源70
第一节 土地资源70
第二节 矿藏资源74
第三节 植物资源75
一粮豆类75
二油料类75
三经济作物类75
四果树类75
五林木类75
十草类76
九菌类76
第四节 动物资源76
一家畜76
七花卉类76
六药材类76
八蔬菜类76
五鱼类77
六昆虫类77
第五节 水资源77
四野禽77
三野兽77
二家禽77
第三章 建置区划79
第一节 建置沿革79
第二节 行政区划81
第三节 村落82
一甸心村83
二大龙潭84
三四八街84
五坡头上85
四老蜜蜂窝85
六苗姓水井86
七东城村86
八葛家营86
九新增尾87
第四章 人口89
第一节 人口分布及变化89
第二节 人口构成93
一民族结构93
二年龄结构93
三性别结构94
四劳力结构95
五职业结构95
六文化结构96
第三节 婚姻家庭97
一婚姻状况97
二家庭规模98
第四节 计划生育99
第五节 姓氏101
一甸心村姓氏103
二大龙潭姓氏104
三四八街姓氏105
四老蜜蜂窝姓氏105
五坡头上姓氏105
六苗姓水井姓氏106
七东城村姓氏106
八葛家营姓氏107
九新增尾姓氏107
第五章 自然灾害109
第一节 旱灾109
第二节 水灾111
第三节 火灾112
第四节 地震113
第五节 其他灾害117
一雹灾117
二霜、雪、冻害117
三虫灾118
四鼠害119
第二篇 经济篇121
第一章 综述121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121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121
二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122
三集体所有制经营管理123
第二节 生产力的发展126
一农田基本建设126
三农具农机128
二农村劳动力128
四肥料131
第三节 经济状况132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发展132
二分配134
三集体资产142
第二章 种植业144
第一节 粮食作物144
一水稻144
二小麦149
三蚕豆150
四玉米151
五杂粮151
第二节 经济作物157
一烤烟157
二萝卜丝168
三油菜170
第三节 蔬菜及其他171
一茨菇、藕171
二棕芋172
三蒜苔、洋葱172
四食用菌172
五其他蔬菜172
六药材173
第三章 养殖业174
第一节 牛、马、骡、驴175
一水牛、黄牛175
二马、骡、驴178
第二节 猪、羊、鸡、鸭、狗179
一生猪179
二山羊、绵羊184
三鸡、鸭、鹅、鸽、鹌鹑184
四狗、猫186
第三节 蜜蜂、桑蚕、家兔、马鹿188
一蜜蜂188
二桑蚕188
三家兔、长毛兔189
四马鹿189
五蚯蚓189
第四节 养鱼190
第五节 防疫治病191
第四章 水利193
第一节 兴修水利193
第二节 水利设施198
一蓄水设施198
二提水设施200
三引水排水设施202
第三节 水利管理203
一用水管理204
二设施管理205
三用水状况205
第五章 林业208
第一节 山林权属208
第二节 林木分布210
第三节 植树造林213
第四节 经济林木214
一水果林214
二茶林215
三棕树216
四竹林216
五其他林木216
第五节 林木防护217
一林木耗用217
三封山育林218
二林木管理218
四护林防火220
五毁坏森林事故处理220
第六章 乡镇企业222
第一节 综述222
第二节 纺织、缝纫226
一织布226
二缝纫、挑花、绣花227
第三节 农具、农机配件228
一甸心六社农机厂228
二甸心农机配件厂230
三甸心农具厂240
四个体与联户办企业240
第四节 通海轴承分厂241
一创建与发展241
二技术243
三供销244
四财务245
五生产经营管理245
第五节 建筑建材业246
一石、木、泥工匠246
二甸心建筑工程队248
三烧石灰249
四烧砖瓦251
第六节 运输业251
一驮马251
二马车252
三拖拉机、汽车252
第七节 农副产品加工253
一碾米磨面、饲料粉碎253
二豆腐粉丝255
三烤酒256
四面条加工257
五米线、卷粉、饵?257
六榨油258
七糕点258
第八节 其他258
一五金修理258
二皮革259
三推烟丝259
四弹毡子259
五解木板、做家具260
六竹编260
七编草席、搓草绳260
九玻璃纤维厂261
十蜂窝煤、纤维炭261
八犁田推土261
十一印刷262
十二加油站262
十三卫生纸、塑料薄膜、防水胶布262
十四小五金加工262
十五理发262
十六劳务262
十七冷饮263
第九节 经营管理263
第七章 商业265
第一节 私营商业265
第二节 甸心购销店267
第三节 集市267
一集市267
二赶街269
一道路270
第八章 交通能源邮电270
第一节 交通270
二桥涵273
三运输274
四管理275
第二节 能源277
一柴草、煤、燃气、燃油277
二沼气、太阳能278
三电力278
第三节 邮电282
一邮政282
二电信283
第九章 财税金融保险284
第一节 粮赋284
第二节 税务291
二公债及国库券293
第三节 金融293
一上賩293
三甸心信用合作社294
四甸心农经站、甸心合作基金会297
第四节 保险297
一财产保险298
二人身保险298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99
第十章 科技301
第一节 科技组织及活动301
第二节 新科技的应用304
一推广新式农具、农机304
二合理施用化肥305
三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306
六化学防治病虫害及除草307
四改良牲畜品种307
五应用新式栽培技术307
七塑料薄膜覆盖栽培308
八新法养猪308
九果树嫁接与修整308
第十一章 土特产309
第一节 桃、梨309
第二节 棕芋、葵花籽309
第三节 藕、茨菇310
第四节 萝卜丝310
第五节 蜂蜜、腌咸菜311
第六节 石灰、马具311
第三篇 政治篇313
第一章 政党群团31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313
第二节 国民党320
第三节 农民协会321
第四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322
第五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325
第六节 妇女会328
第七节 老年人协会331
第八节 重大政事332
一欢庆河西和平解放332
二清匪反霸和减租退押333
三抗美援朝333
四土地改革333
五建立互助组、合作社335
六整社整风336
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336
八调整政策、战胜困难338
十一农业学大寨运动339
十“文化大革命”运动339
九“四清”运动339
十二拨乱反正340
十三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40
十四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341
十五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341
第二章 村政权政务343
第一节 封建及民国政权34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村政权345
一农会345
二乡人民政府345
三管理区345
四生产大队、公社346
五革命委员会346
六乡人民政府346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政务347
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347
第三节 国民党347
七办事处347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348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49
第三章 民政358
第一节 优抚358
一褒扬358
二抚恤358
三拥军优属359
四照顾360
五农村半脱产干部离职生活补助361
六定期定量生活补助361
第二节 救济361
一灾害救济361
三伤残救济362
二贫困救济362
第三节 福利事业363
一五保363
四被精减职工生活救济363
二甸心敬老院364
三老党员、老干部生活补助365
第四节 民政事务365
一基层选举365
二婚姻登记366
三援外支前367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67
第五节 民政组织367
第四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69
第一节 治安保卫369
一“四防”工作369
三社会治安综合管理370
二管制“四类分子”370
四普法教育371
五外来人口管理371
第二节 民事调解371
第三节 户口管理373
第五章 军事374
第一节 兵役374
第二节 民兵376
第三节 兵事378
一清末“咸同兵乱”378
二民国时期兵匪之乱380
三建国前后的人民武装斗争380
第四篇 文化篇383
第一章 教育383
二冬学385
第一节 古代教育385
一私塾385
三翠岑峰书院386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387
第三节 建国后的教育388
一学前教育388
二小学教育389
三初中教育392
四扫除文盲399
五校舍及设施400
六经费及工资402
七教师及校长403
第二章 文化405
第一节 文化建设与设施406
一图书报刊406
二文艺宣传队408
三电影409
四广播410
五电视411
六戏台413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414
一讲圣谕414
二唱滇戏415
三玩花灯416
四赛地会421
五唱山歌423
六讲故事424
第三节 民间传说424
一建文皇帝与五虎擒羊424
二“四知堂”的由来425
三“施百万”的故事426
四“蜜蜂窝”的传说429
五罗三疯430
六能识鸟音的葛苑马公431
七“黑脚杆”李大人433
八王瑜打坝434
第四节 民间谣谚435
一民间歌谣435
二谚语435
三俗话436
第五节 方言土语437
第六节 著述及文艺创作438
一著述438
二文艺创作441
一寺庙祠观447
第七节 古迹、文物447
二文物456
三其他461
第三章 体育466
第一节 民间体育466
一放陀螺466
二打秋千467
三下棋467
四踢毽子468
五游泳468
六跳绳子468
七跳大海469
八打球469
九放鸽子470
十老年人健身活动470
十二其他471
十一点火把、拉花车471
第二节 学校体育472
第四章 卫生医疗474
第一节 卫生状况474
第二节 医疗组织476
第三节 疾病治疗479
一民间单方验方479
二中草医480
三西医480
第四节 常见病及传染病防治481
一常见病481
二传染病482
第五节 妇幼保健483
第五篇 社会篇485
第一章 群众生活485
一食486
第一节 物质生活486
二衣488
三住489
四用494
第二节 文化生活496
第三节 村庄建设496
第二章 风俗498
第一节 节庆498
一 传统节日498
二 新节日501
三 其他庆祝活动502
第二节 民间习俗503
第三节 婚嫁习俗504
第四节 丧葬习俗507
第五节 妇女缠足508
一 自主结婚509
第六节 文明新风509
二 尊敬老人510
三 爱护儿童511
四 拥军优属511
五 扶助残疾人512
六 救济贫困512
第三章 民族宗教513
第一节 回族513
一 回族概况513
二 生活习俗515
第二节 伊斯兰教518
第三节 佛事活动520
第四章 人物522
第一节 传522
葛中选522
李云524
王正富525
王德富525
杨本芳526
戴明生526
李联清526
杨开运527
李联学527
葛建德528
李荣成529
张发贵530
戴丕友530
尹兆达531
葛世尧532
李土兴532
第二节 简介533
一明清两代名人录558
第三节 表558
二建国后优秀技工名录559
三1997年末80岁以上高寿老人名录559
附录:文存562
一明徵仕郎荆州府巴东县教谕乐山先生葛公墓碣铭(摘录)562
二甸心村《杨姓家谱》序(摘录)563
三澹渊先生泰律序(金声)564
四河西城祠记(葛中选)565
五八景诗566
六明崇祯十一年立翠微寺香火田碑571
七募西楼建魁神引(葛慎修)572
八新增尾普姓祖坟碑记572
九新增尾杨姓碑记(摘录)574
十清乾隆间实行之保甲法574
十一土主殿、关圣宫香火田粮碑记575
十二封禁要事碑记577
十三给文武生卷金条规碑记578
十四重建翠微寺碑记579
十五翠微寺香火田碑581
十六清诰授武德骑尉杨联发墓志582
十七《王姓祖业簿》序(摘录)584
十八五圣殿碑记584
十九甸心村乡约会碑记(摘录)586
二十新增尾义教基金碑记587
二十一新增尾何姓碑记(摘录)587
二十二争公沟水份诉讼判词碑588
二十三子午白鹦鹉590
二十四依法治村管理规定591
《甸心行政村志》出版捐资者名录600
后记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