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 2004年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秉志主编;高铭暄等撰稿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9123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741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768页
- 主题词:刑法-中国-研究报告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 2004年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逐步废止死刑之建言——以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为中心 赵秉志3
一、前言3
二、关于死刑限制暨逐步废止的理论与立法之简要考察3
第一编 死刑聚焦3
三、关于中国分阶段废止死刑的具体构想5
(一)关于逐步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6
(二)关于逐步废止非致命性普通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16
(三)关于废除致命性暴力犯罪与战时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17
四、关于中国分阶段废止死刑配套制度之设计17
(一)中国分阶段逐步废止死刑进程中的制度配合18
(二)中国死刑逐步废止后的制度建构19
(二)关于立法者和决策领导层的认识问题20
五、关于影响中国逐步废止死刑的两个社会因素之考量20
(一)关于民意问题20
六、结语21
我国死刑立法控制构想 聂立泽24
一、我国刑法立法控制死刑的宏观构想24
(一)我国刑法立法控制死刑标准的确立24
(二)我国刑法立法控制死刑的宏观构想之内容26
二、我国刑法立法控制死刑的微观探讨28
(一)明确死刑适用的标准29
(二)扩大限制适用死刑的对象范围31
(三)完善死缓制度以控制死刑数量33
(五)完善立法技术以减少死刑罪名34
(四)完善刑罚结构性缺陷为减少适用死刑创造条件34
(六)改绝对确定的死刑条款以限制死刑35
(七)废除毒品犯罪死刑的实证与理论分析36
(八)关于控制暴力犯罪死刑的个案设想37
(九)职务犯罪废止死刑之论证39
(十)废除并非“罪行极其严重”的普通刑事犯罪的死刑44
(十一)关于削减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死刑罪名的设想44
(十二)关于削减危害国家安全罪死刑罪名的设想45
(十三)对军职罪的死刑罪名控制的设想46
三、在刑事诉讼法上控制死刑的主张46
(一)死刑案件客观真实证明标准和程序用尽原则之确立48
(二)完善死刑的复核程序以控制死刑数量50
(三)完善死刑的减刑制度和增设死刑的赦免制度54
(四)在刑法谦抑性原则的基础上完善死刑诉讼程序55
死刑核准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后制度完善之建议 高铭暄 赵秉志 时延安56
一、前言56
二、背景和问题56
三、死刑复核制度完善的基本精神和原则59
(一)公正优先并兼顾效率的原则59
(二)严格限制并切实减少死刑适用的原则59
(三)有效保护被宣告死刑人合法权益的原则59
(四)社会效益原则60
(五)经济性原则60
四、死刑复核制度完善之具体构想60
(一)死刑复核案件审判机构之调整60
(二)死刑复核案件审判组织之调整62
(四)死刑复核案件审理内容之考量63
(三)死刑复核案件审判方式之完善63
(五)死刑复核案件证据制度、证明标准之完善64
(六)死刑复核案件审理期间之限制64
(七)死刑复核案件中被宣告死刑人辩护权之制度保障65
(八)死刑复核案件中被宣告死刑人申诉权之诉讼保障65
五、结语66
我国死刑赦免制度建构研究 阴建峰67
一、前言67
二、建构死刑赦免制度必要性之论证67
(一)基于废止与限制死刑的国际趋势68
(二)基于宽容、人道之刑法精神69
(四)基于死刑案件错判、误判之实际存在70
(三)基于“少杀、慎杀”之死刑政策70
(五)基于保障人权之时代要求71
三、中外死刑赦免制度概览71
(一)我国死刑赦免制度的历史嬗变71
(二)死刑赦免制度的国际考察73
四、建构我国死刑赦免制度之设想76
(一)关于死刑赦免之程序76
(二)关于死刑赦免之范围76
(三)关于死刑赦免之条件77
五、结语77
走私犯罪死刑废除问题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 谢望原 卢建平 杨家庆 陈宝友79
一、前言79
(一)1998年以来全国缉私工作的基本情况80
二、走私犯罪适用死刑的实证研究80
(二)1998年以来对走私犯罪适用死刑的基本情况82
(三)对走私犯罪适用死刑之威慑力的质疑84
三、走私犯罪适用死刑的理论分析86
(一)从刑法基本理论上分析,应废除走私犯罪死刑86
(二)与国外相关立法的比较表明我国对走私犯罪刑罚设置偏重88
(三)废除走私犯罪死刑符合国际人权保护发展趋势90
(四)废除走私犯罪死刑符合我国一贯的刑事政策92
四、结论94
中国废除金融犯罪死刑研究 赵秉志 刘远 刘福谦96
一、中国金融犯罪死刑立法之观念基础96
(一)国家发展观问题96
(二)法律价值观问题97
(三)犯罪本质观问题98
二、中国金融犯罪死刑立法之技术基础99
(一)国外(境外)金融、经济诈欺犯罪之立法构成模式考察99
(二)中国内地金融犯罪的立法模式分析103
(三)有效防范金融犯罪的法治重心105
三、近年来典型金融犯罪死刑案件分析107
四、中国废除金融犯罪死刑之前景预期112
(一)中国废除金融犯罪死刑的必然性112
(二)中国废除金融犯罪死刑之时机的理论思考113
从实践到理论:我国税收犯罪死刑废止问题研究 赵秉志 黄京平 彭辅顺 万云峰118
一、税收犯罪死刑立法与税收犯罪态势118
(一)税收犯罪死刑的立法化118
(二)死刑适用于税收犯罪后,税收犯罪态势考察120
二、对税收犯罪适用死刑的合理性质疑121
(一)从税收犯罪所侵犯的法益价值与死刑所剥夺的权益价值比较看,对税收犯罪适用死刑不符合罪刑均衡原则121
(三)源于实践的结论121
(二)从配置死刑的两种税收犯罪的构成特征看,其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值得质疑122
(三)从适用死刑的两种税收犯罪的法定刑配置与他罪的比较看,其合理性也值得质疑125
三、废除税收犯罪死刑的可行性论证126
(一)废除税收犯罪死刑符合国际社会废止死刑的大趋势126
(二)废除税收犯罪死刑符合国外对税收犯罪不适用死刑的通行做法127
(三)废除税收犯罪死刑符合我国废止经济犯罪死刑的发展趋势128
(四)废除税收犯罪死刑不会影响刑法分则罪刑关系的总体协调129
(五)废除税收犯罪死刑不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反响132
四、结语133
中国应该废止盗窃罪的死刑——全球性视野考察 高铭暄 刘树德 王俊平134
一、我国盗窃罪死刑的立法例134
二、外国盗窃罪死刑的立法例138
三、结论:盗窃罪的死刑应该废止144
第二编 总论问题151
普遍管辖原则及其完善 赵秉志 黄俊平151
一、前言151
二、普遍管辖原则的意义和适用151
(一)普遍管辖原则的界定151
(二)确立普遍管辖原则的必要性154
(三)普遍管辖原则的适用对象156
(四)普遍管辖原则适用的前提、条件和规则159
三、普遍管辖原则的现状及改进163
(一)普遍管辖原则的现状163
(二)普遍管辖原则的改进175
(一)普遍管辖原则在中国的确立180
四、中国与普遍管辖原则180
(二)普遍管辖原则在中国立法中的完善187
五、结语191
刑法司法解释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赵秉志 陈志军192
一、前言192
二、刑法司法解释权配置体制的改革193
(一)刑法司法解释权配置体制改革方案的理论聚讼193
(二)刑法司法解释权配置体制改革方案的基本构想205
三、刑法司法解释创制方式的改革209
(一)厘清刑法司法解释与一般司法文件的关系209
(二)摒弃刑法司法解释创制之转发认可方式212
(三)刑法司法解释制订和修改模式的改革216
(一)越权刑法司法解释的概念界定219
四、积极应对越权刑法司法解释问题219
(二)越权刑法司法解释的原因探析223
(三)越权刑法司法解释的理性对策226
五、结语232
宪法与刑法的效力关系及相关司法问题研究 黄京平 李富友234
一、宪法是刑法的制定根据234
(一)总体根据235
(二)具体根据235
二、宪法对刑法的立法限制238
(一)宪法对刑法限制的国外考察238
(二)我国宪法对刑法的限制及其不足239
三、宪法对刑法效力限制的实现——违宪审查制240
(一)违宪审查制度概览240
(二)国外刑法违宪审查的实践242
(三)我国对刑法的违宪审查制度244
四、关于刑法领域的宪法适用性问题248
单位犯罪主体的特征及存在形式研究 黄京平 石磊255
一、单位犯罪主体的结构255
二、单位犯罪主体的形式特征257
(一)合法性259
(二)组织性262
(三)独立性263
(四)有一定的经费和财产265
三、单位犯罪主体的实质特征267
(一)单位的刑法人格和刑事责任能力的关系267
(二)单位刑事责任能力的内涵268
(三)单位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270
四、单位犯罪主体的种类277
(一)法定的单位犯罪主体种类277
(二)单位犯罪主体种类的认定281
精神疾病患者强制医疗问题研究——刑法第十八条第一款修改完善之建言 卢建平 郑鸾286
一、绪论286
(一)适用对象范围过于狭窄288
(二)法定化不足、政策性太强289
(三)行政性太强、司法化不足290
(四)适用的程序化不足、制约机制欠缺290
二、强制医疗的理论基础290
(一)保安处分理论简介291
(二)对精神疾病患者适用强制医疗的分析294
(一)法定性原则295
三、强制医疗应遵循的原则295
(二)必要性原则296
(三)适当性原则298
四、强制医疗的实体规范299
(一)强制医疗适用的条件299
(二)医疗措施的种类和期限305
五、强制医疗程序若干问题309
(一)强制医疗适用的程序性前提:司法精神病鉴定309
(二)强制医疗的决定机关311
(三)强制医疗程序的提起312
(四)强制医疗的法庭审理314
(五)强制医疗的执行314
(六)强制医疗的结束316
六、结语317
刑罚政策及其现代化研究 卢建平 郭理蓉319
一、引言319
二、刑罚政策的界定320
(一)概念与特征320
(二)刑罚政策的功能324
三、我国现行刑罚政策述评327
(一)刑罚体系述评327
(二)刑罚制度述评338
四、刑罚政策现代化——我国刑罚改革的方向343
(一)现代化的含义与特征343
(二)刑罚政策现代化345
二、立功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立功的概念353
(一)立功制度的历史沿革353
立功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卢建平 郭文龙353
一、引言353
(二)立功的概念355
三、立功的分类359
(一)成年犯的立功和未成年犯的立功359
(二)自首犯的立功和非自首犯的立功361
(三)有悔立功和无悔立功361
(四)总则部分的立功和分则部分的立功362
四、现行刑法典中总则部分的立功与分则部分的立功362
(一)刑法总则立功制度的规定及完善立功制度的理论探讨362
(二)刑法分则立功制度的规定及完善立功制度的理论探讨368
(一)立功开始时间的理论界定371
五、立功时间的理论界限371
(二)立功结束时间的理论界定375
六、立功制度的本质和价值376
(一)关于立功本质的学说及其评价376
(二)立功制度的本质378
(三)立功制度的价值381
七、完善立功制度的立法建议382
(一)统一立功的表现形式,使之严谨383
(二)填补刑罚处理空档,使之完善383
(三)界定减刑与假释的实质条件,使之明确384
(四)明确分则中包含的立功因素,使之科学384
一、假释适用的条件386
(一)关于假释适用的形式条件386
假释制度若干实务问题研究 王作富 柳忠卫386
(二)关于假释适用的实质条件390
(三)关于假释适用的例外性规定和禁止性规定394
二、关于假释的决定机关和假释程序404
(一)假释的决定机关404
(二)假释的适用程序405
三、假释监督考察与撤销问题研究409
(一)关于假释考验期相关问题的探讨409
(二)我国假释监督保护制度的立法完善412
(三)关于假释撤销条件若干问题的探讨419
(四)关于完善我国假释撤销程序的建言432
(一)思想渊源及其发展434
二、一罪不二罚之思想渊源及价值蕴义434
一、前言434
刑法中的一罪不二罚研究 卢建平 屠少萌434
(二)一罪不二罚原则的价值蕴义436
三、定罪中的一罪不二罚问题438
(一)一罪的界定——刑罚的边界438
(二)刑罚与侵权赔偿的界限及冲突解决440
(三)刑罚与行政处罚的界线及冲突解决443
(四)一罪的界定——罪数问题449
四、量刑中的一罪不二罚问题——累犯从重处罚问题再探讨452
(一)累犯从严的理论根据452
(二)我国累犯量刑原则与一罪不二罚原则的冲突454
(三)解决之道454
五、管辖中的一罪不二罚问题458
(一)刑事管辖权的竞合458
(二)管辖权冲突的解决与一罪不二罚原则459
(三)一罪不二罚原则与我国刑法第10条的规定460
(四)我国各法域的刑事管辖冲突及解决461
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研究 黄京平 陈鹏展464
一、犯罪学:无被害人犯罪的现象描述464
二、刑事政策学:无被害人犯罪的价值判断466
(一)自由主义的立场467
(二)社会学的维度469
(三)刑法与道德的关系469
(四)法益保护原则471
(五)刑法的谦抑性472
(六)犯罪的历史性473
(七)司法资源的有限性473
(八)无被害人犯罪犯罪化的弊端474
(九)国外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的实践475
三、刑法学:我国刑法中无被害人犯罪的检讨476
(一)赌博罪的非犯罪化477
(二)聚众淫乱罪的非犯罪化478
国际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研究 卢建平 王君祥481
一、引言481
二、国际刑法中引入罪刑法定原则的历程481
(一)国际公约中确立罪刑法定原则概况481
(二)国际刑法中引入罪刑法定原则的几个阶段482
三、罪刑法定原则在国际刑法中的地位——基本原则486
四、国际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法”的研究489
(一)国际刑法渊源的确立——法律专属主义问题的解决489
(二)国际条约与罪刑法定原则490
(三)习惯国际法与罪刑法定原则498
(四)一般法律原则与罪刑法定原则502
(五)司法判例与罪刑法定原则504
五、国际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罪”和“刑”的研究507
(一)国际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罪”的研究507
(二)国际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刑”的研究509
六、结语513
建立中国证据展示制度可行性研究 黄京平 王兆峰 赵坤辉515
一、英美法国家证据展示制度考略515
(一)证据展示制度概述515
(二)证据展示制度的构成517
(三)英美法国家证据展示制度的特征523
(一)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关于刑事证据信息交换的规定525
二、我国目前刑事证据信息交换的途径及评析525
(二)我国刑事证据信息交换规定的特点及评析526
三、建立中国证据展示制度的可行性论证531
(一)必要性论证531
(二)可行性论证534
四、证据展示的模式选择与制度建构540
(一)模式选择540
(二)制度建构544
五、余论547
第三编 各论问题551
妨害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犯罪立法完善研究 赵秉志 时延安 庄劲 黄晓亮551
一、前言551
二、现行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的立法缺陷概述552
(一)犯罪主体要件方面存在的问题552
(二)犯罪客观要件方面存在的问题553
(三)在犯罪类型方面存在的问题554
三、修改完善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的基本原则554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554
(二)平等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原则555
(三)保护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原则555
四、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现有规定的修改与完善建议556
(一)虚报注册资本罪的修改完善556
(二)虚假出资罪、抽逃出资罪的修改完善559
(三)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的修改完善561
(四)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的修改完善561
(五)妨害清算罪的修改完善562
(六)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修改完善565
(七)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的修改完善569
(八)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修改完善570
(九)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的修改完善571
(十)关于取消主体所有制性质限制的立法建议572
五、修改与完善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的法条设计和简要说明573
媒体干扰审判行为的刑事抗制 黄京平 李小文 吴江583
一、国(境)外对媒体干扰审判行为的刑事抗制583
(一)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事抗制584
(二)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事抗制585
(三)刑事抗制的理论依据586
二、我国大陆司法实践及相关罪名的考察评析588
(一)对我国司法实践中涉及媒体案件的现实考察588
(二)媒体干扰审判行为与扰乱法庭秩序罪590
(一)我国媒体运作与法院审判的特殊性593
三、对媒体干扰审判行为予以刑事规制的必要性593
(二)从个案角度看媒体干扰审判行为的危害性595
(三)从社会角度看媒体干扰审判行为的社会危害性601
四、增设媒体故意干扰审判罪的具体构想604
(一)本罪的客观方面605
(二)本罪的主观方面607
新型妨害证据犯罪司法疑难问题研究 黄京平 吴江 张胜全 刘永寿611
一、妨害作证罪611
(一)“阻止证人作证”的认定611
(二)“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认定614
(三)本罪发生的时空范围619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否构成本罪619
(一)如何理解本罪中的“证据”622
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622
(二)“帮助”的含义624
(三)“毁灭”的含义628
(四)“伪造”的含义629
(五)有关“共同当事人”的问题631
(六)当事人的近亲属可否构成本罪635
(七)如何理解本罪的主观方面636
三、打击报复证人罪639
(一)如何理解本罪中的“证人”639
(二)行为方式的认定649
(三)本罪成立的时间条件650
(四)如何理解本罪的行为对象651
四、此罪与彼罪的界限654
(一)妨害作证罪与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界限654
(五)本罪的犯罪目的和动机654
(二)妨害作证罪与打击报复证人罪的界限655
试论非法行医罪的立法完善——以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为视角 赵秉志 左坚卫658
一、问题的产生658
二、应当以犯罪论处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人工终止妊娠行为660
三、现行刑法典关于非法行医罪规定的不足之处662
(一)对医务人员多次非法为孕妇进行胎儿性别鉴定,以及多次为孕妇施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但未造成孕妇人身伤害的行为,通常无法以犯罪论处663
(二)对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为孕妇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行为,难以按犯罪论处664
四、修改刑法典关于非法行医罪的规定的建议666
(一)删除刑法第336条对非法行医罪主体的限制性规定,将该罪主体设置为一般主体666
(二)将非法行医罪客观方面的表现明确化,并将非法为孕妇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行为纳入其中667
五、余论668
一、引言669
严格责任及其在环境污染犯罪中的适用 卢建平 刘皎669
二、严格责任的历史演变与研究现状670
(一)严格责任的来由670
(二)国外学者对严格责任的研究671
三、严格责任的含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及理论依据672
(一)相关案例673
(二)严格责任的含义与特点675
(三)严格责任与几个概念的区别677
(四)严格责任的依据678
四、严格责任与我国刑法679
(一)我国刑法学界关于严格责任的不同观点679
(二)严格责任可否见容于我国刑法681
(三)严格责任在我国立法和司法中的体现684
(一)国外污染犯罪适用严格责任的立法与司法实践685
五、严格责任在环境污染犯罪中的适用685
(二)污染犯罪的特点及适用严格责任的必要性686
(三)环境污染犯罪中借鉴严格责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690
国际公约框架下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回应与完善 卢建平 张旭辉697
一、引言697
二、国内立法中的贿赂犯罪对国际公约回应的必要性研究698
(一)现实需求698
(二)法律要求701
三、国内立法中的贿赂犯罪与国际公约中贿赂犯罪的可比性分析708
(一)两者规定的相同点708
(二)两者规定的相异点714
四、国内立法中的贿赂犯罪在国际公约框架下完善的操作性建议723
(二)刑事实体法规定的完善724
(一)宪法规定的完善724
五、结语732
略论我国内地与港澳地区在反腐败领域的刑事合作 谢望原734
一、统一腐败犯罪认识:协调区际反腐败司法734
二、立法合作:制定反腐败的统一区际法律736
(一)关于制定反腐败犯罪的区际法律规范736
(二)关于区内相关法律737
三、司法合作:确保腐败犯罪分子受到及时、公正的刑事制裁738
(一)案犯移交738
(二)被判刑人的移管739
(三)司法协助739
(四)或起诉或移交740
(五)承认与执行其他协议方刑事裁判740
四、结语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