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神经生物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神经生物学 第2版
  • 寿天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7740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48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563页
  • 主题词:人体生理学:神经生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神经生物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神经元和突触3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3

一、神经系统的进化3

第一篇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3

二、哺乳动物和人的神经系统构成4

三、神经组织5

第二节 神经元5

一、神经元的形态5

二、神经元的分类5

三、神经元的胞体8

四、神经元的突起9

一、突触的概念和类型11

第三节 突触11

二、化学突触12

三、电突触15

第四节 神经胶质细胞16

一、中枢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16

二、周围神经胶质细胞17

三、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18

第二章 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20

第一节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功能20

一、通过脂质双层的物质扩散20

二、通过膜蛋白介导的物质转运20

第二节 神经元生物电记录技术23

一、生物电记录技术概述23

三、通过膜“运动”的物质转运23

二、细胞外记录24

三、细胞内记录25

四、膜片钳记录26

第三节 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27

一、神经元膜的等效电路27

二、静息电位27

三、膜电阻和电流-电压关系曲线28

四、膜电容和时间常数29

五、空间常数31

第四节 静息电位的离子机制32

一、产生静息电位的条件32

二、K+平衡电位(EK)与Nernst方程33

三、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35

第三章 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37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概述37

一、神经电信号的概念及其类型37

二、神经电信号的产生机制38

三、神经元膜电学特性与电信号的传导38

四、神经信息的编码方式39

第二节 局部电位39

一、局部电位的概念和类型39

二、局部电位的特性40

三、局部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41

第三节 动作电位41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征41

二、动作电位的过程和成分42

三、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43

四、动作电流的电压钳分析46

第四节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49

一、阈电位49

二、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50

三、动作电位的发放形式50

四、动作电位的传播51

第五节 神经元的兴奋性53

一、兴奋性的概念与指标53

二、影响神经元兴奋性的因素53

一、神经电信号传递的概念56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概述56

第四章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56

二、神经电信号传递的方式57

第二节 化学突触传递57

一、化学突触传递的概念57

二、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58

三、突触后电位62

四、化学突触传递的细胞电生理特征65

五、突触后电位的整合66

第三节 电突触传递和非突触性传递68

一、电突触传递68

二、非突触性传递68

三、突触前抑制69

二、突触传递的可塑性69

一、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69

第四节 神经电信号传递的调制69

四、其他突触传递调制70

第五章 神经递质和神经肽73

第一节 神经递质73

一、神经递质的分类74

二、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储存74

三、神经递质的释放75

四、神经递质的清除75

第二节 神经肽75

一、神经肽的分类76

二、神经肽的主要特点77

四、神经肽的作用方式79

三、递质共存79

第三节 神经递质转运体80

一、神经递质转运体的分类、分布及结构80

二、神经递质转运体的作用81

三、几种神经递质转运体的功能82

第四节 神经递质系统83

第六章 离子通道与胞内钙离子平衡86

第一节 离子通道与信号转导概述86

第二节 离子通道的基本特性88

一、离子通道的物理特征88

二、离子通道是蛋白质88

三、离子通道的选择性88

四、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89

六、电压门控通道的门控电流90

五、电压门控通道S4螺旋的门控作用90

第三节 单通道记录技术91

第四节 电压门控通道94

一、电压门控钠通道94

二、电压门控钾通道98

三、电压门控钙通道100

四、电压门控氯通道101

第五节 胞内钙离子平衡102

一、细胞内的Ca2+平衡机制102

二、钙敏感信使108

三、钙信号向胞核传播109

四、钙调节基因表达109

第二节 受体的种类与结构111

第七章 受体与信号转导111

第一节 受体与信号转导概述111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112

二、G蛋白偶联受体113

三、与酶相关的单跨膜受体113

四、转录调节因子受体113

第三节 离子通道型受体114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分类115

二、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快速信号传递116

三、离子通道型受体举例:NMDAR、G1yR和ASICs117

第四节 G蛋白偶联受体119

一、GPCR的结构和分类119

二、G蛋白的结构、分类及调节机制121

三、GPCR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124

第五节 第二信使系统126

一、环腺苷酸信使系统126

二、环鸟苷酸信使系统127

三、肌醇三磷酸和二酰基甘油信使系统128

四、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130

五、一氧化氮130

六、效应蛋白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131

第六节 受体间的相互作用132

一、GPCR与CPCR之间的对话132

二、GPCR与离子通道型受体之间的对话133

三、离子通道型受体与离子通道型受体之间的对话134

第二篇 神经系统的发育139

第八章 神经系统发育139

第一节 神经管的形成139

第二节 神经管的分化146

一、三脑泡阶段146

二、五脑泡阶段146

三、成熟阶段146

四、身体头尾轴的形成和调控机制148

五、身体背腹轴的生成起因149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组织构型的建立154

一、神经细胞的迁移154

二、脊髓和延髓的组织生成156

四、大脑的组织生成158

三、小脑的组织生成158

五、成年神经干细胞159

第四节 轴突的生长160

一、生长锥161

二、胞外网状结构的黏接作用162

三、细胞表面的黏接和簇生作用163

四、向化性反应165

五、目的地的选择168

六、生长锥的崩塌170

第五节 突触的形成和再生170

一、神经肌肉接头171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形成175

第六节 突触联系的精细调制178

第七节 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再生180

一、神经损伤181

二、神经元的凋亡181

三、神经再生能力184

四、促进中枢神经再生的治疗手段184

第三篇 感觉系统191

第九章 视觉191

第一节 视网膜——“外周脑”191

一、视网膜191

二、光感受器的换能机制——光致超级化195

三、视网膜内的信息处理机制——视网膜细胞的视觉感受野196

二、外膝体神经元感受野性质203

一、外膝体的分层与投射203

第二节 外侧膝状(体)核对视觉信息调节和分流处理203

三、外膝体神经元执行中枢对视觉信息调节的功能204

四、外膝体在形成平行信息处理通道中的作用205

第三节 视觉皮层——视觉的最高级中枢207

一、视皮层的细胞组构及分层207

二、视皮层细胞的分类和感受野性质208

三、视皮层的功能组构213

四、形状、颜色和运动信息的平行处理机制215

第十章 听觉223

第一节 听觉系统的结构223

一、耳的结构223

二、中枢听觉通路226

二、毛细胞及声-电换能过程230

第二节 外周听觉系统的信息处理230

一、声波在耳蜗中的传播230

三、耳蜗电位231

四、听神经电活动的特性232

第三节 听觉中枢的信息处理234

一、中枢听觉神经元活动的基本特性234

二、时间编码和空间编码236

三、复杂声信息的编码241

四、听觉中枢的音调定位244

第四节 听觉信息整合及中枢调控246

一、听觉信息的时间和空间整合246

二、听觉信息处理的中枢调控250

一、动物生后神经元听反应特性的演化254

第五节 中枢听觉功能发育及可塑性254

二、听觉功能可塑性255

三、听觉功能发育可塑性的细胞分子机制259

第十一章 味觉与嗅觉264

第一节 味觉264

一、味觉感受器264

二、味觉转导的膜机制265

三、味觉通道和功能266

第二节 嗅觉268

一、嗅觉感受器268

二、嗅信号的转导机制269

三、嗅球270

第一节 躯体感受器275

第十二章 躯体感觉275

第二节 躯体感觉的中枢通路278

一、传入通路278

二、体感觉皮层279

第三节 痛觉281

一、痛觉感受器和传入通道281

二、痛觉的中枢整合282

三、痛觉的中枢调制282

第十三章 平衡觉和本体感觉284

第一节 前庭器官——平衡觉的感受器官284

一、基本结构284

二、毛细胞的换能机制284

三、中枢通路286

第二节 本体感觉——对身体运动的感觉288

一、肌梭、腱器官和关节感受器288

二、本体感觉的中枢通路289

第四篇 运动系统293

第十四章 躯体运动及其中枢控制293

第一节 概述293

一、反射运动、随意运动和节律运动294

二、感觉信息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295

三、控制运动的神经结构296

四、小结302

第二节 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肌肉感受器302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302

二、肌肉收缩张力的调节307

三、肌肉长度和张力变化的感受装置——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310

四、小结317

第三节 反射性运动和节律性运动319

一、牵张反射320

二、反射活动的协调324

三、屈反射325

四、节律性运动326

五、行走328

六、小结330

第四节 随意运动的发起和管理331

一、初级运动皮层与运动参数的编码331

二、辅助运动皮层和前运动皮层与运动的准备过程335

三、小脑对运动的调节340

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350

五、小结361

第十五章 自主神经系统364

第一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365

一、自主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365

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机能特征365

三、关于内脏的感觉传入367

第二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367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367

二、自主神经系统递质的受体368

一、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控370

第三节 自主神经对主要内脏系统活动的调控370

二、自主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373

三、自主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节375

四、自主神经系统对瞳孔活动的调节377

第四节 高级中枢对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378

一、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78

二、下丘脑对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378

三、边缘系统381

四、下丘脑和脑干的孤束核在自主神经系统调控中的整合作用381

第五篇 脑的高级功能387

第十六章 弥散性调制系统与行为387

第一节 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387

第二节 5-羟色胺能系统388

第三节 多巴胺能系统389

第四节 乙酰胆碱能系统390

第五节 弥散性调制系统和药物依赖390

一、致幻剂391

二、兴奋剂391

第六节 弥散性调制系统和精神疾病392

一、抑郁症392

二、精神分裂症394

第十七章 情绪的脑机制396

第一节 什么是情绪396

一、James-Lange学说396

二、Cannon-Bard学说397

二、Papez回路398

一、Broca边缘叶398

第二节 边缘系统398

第三节 恐惧与焦虑399

一、Klüver-Bucy综合征399

二、杏仁核400

三、习得性恐惧401

第四节 愤怒与攻击402

一、下丘脑与攻击行为402

二、中脑与攻击行为403

三、杏仁核与攻击行为403

四、5-羟色胺与攻击行为404

第五节 强化与奖赏404

一、自我电刺激与强化405

三、多巴胺和强化406

二、人脑的自我电刺激406

第十八章 睡眠与觉醒的脑机制408

第一节 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408

一、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409

二、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409

第二节 睡眠时相和周期409

第三节 睡眠与觉醒的机制410

一、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与觉醒411

二、入睡与非快速眼?睡眠411

三、快速眼动睡眠411

四、促睡因子412

第四节 快速眼动睡眠和梦413

一、学习的分类415

第十九章 学习和记忆415

第一节 学习和记忆的分类415

二、记忆的分类416

第二节 陈述性记忆418

一、陈述性记忆的脑系统418

二、陈述性记忆的突触机制421

三、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分子“开关”424

第三节 非陈述性记忆427

一、习惯化428

二、敏感化429

三、启动效应429

四、运动技巧431

五、习惯学习432

七、知觉学习434

六、经典条件反射434

八、分类学习436

九、认知技巧438

十、情绪学习438

第二十章 大脑联合皮层和功能一侧化444

第一节 顶叶联合皮层446

一、人顶叶联合皮层功能的神经心理学研究446

二、猴顶叶联合皮层功能的切除损毁研究446

三、猴顶叶联合皮层功能的神经生理学研究447

第二节 颞叶联合皮层449

一、人颞下回功能的神经心理学研究449

三、猴颞下回功能的神经生理学研究450

二、猴颞下回功能的切除损毁研究450

第三节 前额叶联合皮层452

一、前额叶皮层的注意力调控功能453

二、前额叶皮层的学习和记忆功能454

三、前额叶皮层的行为抑制功能457

四、前额叶皮层的行为计划和策略形成459

五、前额叶皮层的发散性思维能力460

第四节 脑功能一侧化461

一、大脑两半球功能对称性461

二、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462

三、功能一侧化的生物学意义464

一、语言的创造性、形式、内容和使用466

第一节 人类语言的特征466

第二十一章 语言和语言障碍466

二、语言起源的两种假说467

三、语言能力是先天决定的467

第二节 语言功能的优势半球468

第三节 语言信息的处理模型469

一、Wernieke-Geschwind模型469

二、Wernicke-Geschwind模型的不足之处471

第四节 语言障碍的表现形式472

一、Wernicke失语473

二、Broca失语473

五、完全性失语474

六、跨皮层失语474

四、命名性失语474

三、传导性失语474

七、皮层下失语475

第五节 右半球的语言功能475

第六节 某些阅读和书写障碍的解剖学定位475

一、获得性阅读和书写障碍:失读症和失写症476

二、语音符号和表意文字在大脑皮层不同区域进行处理476

第二十二章 注意的神经基础478

第一节 注意的行为学效应478

一、注意增强信号检测478

二、注意加速行为反应480

第二节 注意的神经生理学效应480

二、注意增强顶叶神经元的反应481

一、注意的PET成像研究481

三、注意改变V4区神经元的感受野反应482

第三节 注意是如何控制的484

一、视觉朝向神经网络485

二、注意实施神经网络487

三、警觉维持神经网络488

第二十三章 脑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491

第一节 计算机断层成像术491

第二节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493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术495

第六篇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第二十四章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501

第一节 前言501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502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503

二、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504

三、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505

四、激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508

第三节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511

一、细胞因子对神经活动的调节作用512

二、细胞因子对下丘脑一垂体轴的调节作用514

三、细胞因子对神经细胞活动的调节作用517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间相互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其作用机制519

一、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神经支配519

二、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共用的化学语言520

三、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机制525

附录神经系统的组构529

名词索引5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