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养生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养生学
  • 杨玉辉编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978722903782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65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养生(中医)-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养生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篇 中华养生学概说1

第一章 养生与养生学2

第一节 养生的概念2

一、什么是养生2

二、养生不是养身4

第二节 养生学的概念5

一、养生学的概念5

二、作为中国传统的中华养生学5

第三节 作为一门学科的养生学6

一、养生学的学科性质6

二、养生学在当今学科体系中的地位7

三、养生学的基本类型9

四、养生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3

第二章 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15

第一节 道教与养生15

一、道教的神仙追求与养生15

二、养生学在道教中的地位17

第二节 中医与养生18

一、中医与养生在基本理论上的密切关系19

二、中医与养生在临床治疗上的紧密联系19

第三节 儒家与养生20

一、作为成圣前提的人的健康存在需要养生20

二、圣人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养生20

第四节 佛教与养生21

一、作为修佛前提的人的健康生存需要养生21

二、修佛与养生在本质上的一致性21

第三章 中华养生学的历史发展22

第一节 萌芽阶段22

第二节 形成阶段23

第三节 成熟阶段25

第四节 完善阶段26

第五节 当代发展与未来前景27

第四章 中华养生学的体系结构与特点28

第一节 中华养生学的理论体系结构28

一、基础理论29

二、养生理论30

三、养生方法31

第二节 中华养生学的特点31

一、内容的丰富多样性32

二、体系的完整系统性32

三、理论的科学合理性33

四、思想追求的文化价值性33

五、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34

第五章 道与阴阳五行学说——中华养生学的哲学方法论36

第一节 道的学说36

一、道——天地万物的本质和规律37

二、道的基本性质38

第二节 阴阳学说39

一、阴阳的概念39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39

三、阴阳学说在中华养生学中的方法论应用41

第三节 五行学说42

一、五行的概念42

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43

三、五行学说在中华养生学中的方法论运用44

第六章 中华养生学的方法论特点45

第一节 形气神三元性45

第二节 现象类比性46

第三节 功能主导性48

第四节 整体统一性50

第五节 主客一体性51

第六节 自然顺道性52

第七章 中华养生学的现代价值54

第一节 中华养生学的理论价值54

一、中华养生学对当代人体健康研究的理论意义54

二、中华养生学对当代人体健康研究的方法论意义56

第二节 中华养生学的实践价值57

一、中华养生学的人体健康实践价值57

二、中华养生学的文化产业实践价值57

第八章 形气神与性命——人体的本质结构62

第一节 人体在本质上是形气神的统一62

一、何谓形、气、神62

二、人体在本质上是形气神的统一66

第二节 人体的形、气、神及其相互关系70

一、人体的形70

二、人体的气73

三、人体的神77

四、形、气、神的相互关系80

第三节 人体的命与性及其相互关系85

一、命与性的基本概念85

二、命与性的相互关系87

第四节 中华养生学人体本质观的现代科学内涵89

第九章 脏腑——人体的功能系统93

第一节 脏腑的实质93

一、脏腑的涵义93

二、脏腑理论的科学性96

第二节 五脏98

一、心98

二、肺99

三、脾100

四、肝102

五、肾103

第三节 六腑104

一、胆104

二、胃105

三、小肠105

四、大肠105

五、膀胱106

六、三焦106

第十章 经络——人体的信息联络系统10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107

一、何谓经络107

二、经络的实质108

三、人体经络的组成109

第二节 十二正经110

第三节 奇经八脉116

第四节 中黄之脉120

第五节 丹田121

第六节 三脉七轮125

一、三脉125

二、七轮126

第十一章 人体的健康、疾病、衰老、死亡127

第一节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127

一、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概念127

二、人体健康的基本表现130

第二节 人体的衰老与死亡132

一、中华养生学的衰老观132

二、衰老的现代探讨134

三、人体的死亡138

第十二章 养生的基本原理142

第一节 协调阴阳142

一、人体是阴与阳的统一体142

二、人体健康的标志是阴阳的和谐统一143

三、协调阴阳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原则143

四、协调阴阳的基本方法143

第二节 形气神并养144

一、养生应遵循形气神并养的原则144

二、形的调养146

三、气的调养148

四、神的调养149

五、形气神关系的调养151

第三节 性命双修152

一、养生必须遵循性命双修的原则152

二、性命双修的方法和程序154

第四节 调理脏腑157

一、脏腑和调是健康的基本要求157

二、调理脏腑的基本原则159

第五节 疏通经络161

一、经络疏畅是健康长寿的保证161

二、疏通经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162

第六节 虚静无为163

一、虚静无为是达到健康长寿的基本要求163

二、虚静无为是养神的根本方法166

三、虚静无为的基本要求168

第七节 后天返先天170

一、先天与后天的本质区别170

二、后天返先天的实质172

三、后天返先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174

第八节 和顺自然175

一、和顺自然是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的基本要求175

二、和顺自然的基本原则176

第九节 人我和同179

一、人我和同是达到健康的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179

二、人我和同的基本原则179

第十三章 养生方法概述183

第一节 养生方法的概念183

一、养生方法的定义183

二、养生方法与医疗方法的区别183

第二节 中华养生方法的形成和发展184

一、中华养生方法的产生和形成184

二、中华养生方法的成熟和发展185

三、中华养生方法的现代充实和未来演变186

第三节 中华养生方法的分类186

一、按方法内容分类186

二、按调养对象分类187

三、按调养方法的有形与无形性质分类188

第四节 中华养生方法的特点189

一、科学合理性189

二、完整系统性189

三、丰富多样性190

四、自然无害性190

五、功能调理性190

六、操作简便性191

七、切实有效性191

第五节 养生方法的运用原则192

一、坚持以道为本、以法为依、以术为用的原则192

二、养生知识学习与养生方法实践一体进行193

三、养生生活化,生活养生化193

四、各种养生方法兼顾合用194

五、循序渐进、顺其自然194

六、因人、因法、因时、因地制宜195

第十四章 饮食调养198

第一节 饮食调养及其重要意义198

一、何谓饮食调养198

二、饮食调养的重要意义198

第二节 从中西饮食的差异看中华饮食的养生价值201

一、食物来源:天然为主与加工为主202

二、食物品种:多样与单一202

三、食物加工:讲究烹饪口味与讲究成分营养202

四、食物搭配:营养保证、性味平衡与营养提供、成分平衡203

五、食物功效:注重整体补养、功能调理与注重成分补给、营养纠偏204

六、食物汤水:原料制作与成分配制204

第三节 饮食调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05

一、谨和五味205

二、食饮有节206

三、以食为补207

四、讲究宜忌208

第四节 饮食调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09

一、根据需要进食,并保持心情舒畅209

二、少食多餐,饥饱适当210

三、注重饮食程序和方法210

四、细嚼慢咽,滋味清淡211

五、避免饱食即睡212

六、食后适当运动212

第五节 常用食物的性味功效及营养成分213

一、谷物及豆类213

二、蔬菜215

三、水果217

四、干果218

五、肉类219

六、蛋奶油220

七、料物221

第六节 饮食调养方举例222

第十五章 药物调养227

第一节 药物调养及其重要意义227

一、何谓药物调养227

二、药物调养的重要意义228

第二节 从中西药物的差异看中华药物的养生价值229

一、药物来源:自然产物与人工产物229

二、药物构成:复杂多样与简单单一229

三、使用方式:口服、外用与口服、外用、注射、静脉输注230

四、作用机制:功能调整、扶正祛邪与结构修补、消除病原231

五、作用效果:缓慢平和与迅速强烈232

第三节 药物调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32

一、平衡阴阳232

二、扶正以祛邪233

三、虚弱者补养之234

四、邪实者祛除之234

五、不顺者通调之234

第四节 运用药物调养应注意的问题235

一、以养为主,以治为辅235

二、熟悉药性,对证用药235

三、按需用药,谨慎用药235

四、调理为本,补疏结合236

五、平稳用药,不过不偏236

六、循序渐进,心安不躁236

第五节 常用调养药物237

一、健脾消食药237

二、补气药238

三、理气药239

四、养血药239

五、活血通经药240

六、滋阴药241

七、温里药241

八、壮阳药242

九、解表药243

十、安神药244

第六节 药物调养方举例244

一、调养单方244

二、调养复方246

第十六章 精神情志调养253

第一节 精神情志调养的意义和作用253

一、何谓精神情志调养253

二、精神情志调养在养生中的首要地位253

三、精神情志调养在养生中的基本作用255

四、精神情志调养作用的机制及局限性257

第二节 精神情志调养的基本原则258

一、虚静无为258

二、自由超然259

三、自然纯真261

四、顺物合道262

五、自我认同263

六、身心和合263

七、培养善心264

八、坚定信念264

九、雅趣悦心265

第三节 精神情志调养的方法266

一、虚静守神法266

二、愉悦身心法269

三、超越名利法271

四、舒情畅神法273

五、移情除烦法274

六、信仰安神法276

七、内炼健神法277

八、雅趣怡神法277

第十七章 居处调养279

第一节 居处调养及其重要作用279

一、何谓居处调养279

二、居处调养的重要作用279

第二节 环境的选择和创造280

一、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280

二、内部居住环境的创造281

第三节 起居有常282

一、起居有常的养生原理282

二、起居有常的基本方面284

第四节 劳逸有度288

第十八章 四季调养291

第一节 四季调养概述291

一、何谓四季调养291

二、四季调养的重要意义291

三、四季调养的原则与方法292

第二节 春季调养292

一、春季的日常调养292

二、春季的运动调养295

第三节 夏季调养296

一、夏季的日常调养296

二、夏季的运动调养297

第四节 秋季调养298

一、秋季的日常调养298

二、秋季的运动调养300

第五节 冬季调养301

一、冬季的日常调养301

二、冬季的运动调养303

第十九章 睡眠调养304

第一节 睡眠及其生理功能304

一、睡眠的机理304

二、睡眠的生理功能305

三、影响睡眠的因素306

第二节 睡眠调养及其重要作用308

一、睡眠调养的概念308

二、睡眠调养的重要作用308

第三节 睡眠调养的基本原则309

第四节 睡眠调养的方法310

一、创造安眠的良好环境和条件310

二、选择正确适宜的睡眠姿态313

三、注意睡眠的禁忌315

四、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315

第二十章 运动调养317

第一节 运动调养及其养生作用317

一、何谓运动调养317

二、运动调养的养生作用317

第二节 动静有度——运动调养的基本原则318

第三节 常用运动调养320

一、散步320

二、肢体健身运动321

三、田径运动321

四、球类运动322

五、游泳323

第二十一章 按摩调养324

第一节 按摩调养及其养生作用324

一、何谓按摩调养324

二、按摩调养的作用324

第二节 养生按摩的基本手法及其特点326

一、养生按摩的基本手法326

二、运用养生按摩手法的基本要求329

第三节 养生按摩的常用方法330

一、器官部位健身按摩法330

二、穴位健身按摩法331

三、头面健脑按摩法332

第四节 足浴333

一、什么是足浴333

二、足浴的作用334

三、足浴的运用335

第二十二章 导引调养336

第一节 导引概述336

一、什么是导引336

二、导引的主要类型337

三、导引的原则与特点337

第二节 五禽戏338

一、何谓五禽戏338

二、五禽戏功法339

第三节 八段锦341

一、何谓八段锦341

二、八段锦功法342

三、十二段锦343

第四节 易筋经345

一、何谓易筋经345

二、易筋经功法346

第五节 太极拳350

一、什么是太极拳350

二、太极拳的养生原理351

三、太极拳的特点352

四、太极拳的功法要领353

第六节 瑜伽355

一、瑜伽及其养生作用355

二、瑜伽的类型355

三、瑜伽的修炼方法357

第二十三章 房中调养358

第一节 房中调养概述358

一、房中调养的概念358

二、房中调养的历史发展359

三、房中调养的意义362

第二节 房中调养的基本原则364

一、男女和合,欲不可无364

二、宝精守元,欲不可纵365

三、身心和合,气调情悦366

四、遵道而行,交合有节367

五、运用八益,避免七损369

六、调性为主,诸法为辅371

第三节 房中调养的基本方法371

一、交合知机371

二、姿态适宜374

三、节宣合度376

四、技巧适宜377

第四节房中调养的辅助方法380

一、药物调养380

二、房中按摩380

三、房中导引382

第二十四章 内炼调养385

第一节 内炼及其基本类型385

一、什么是内炼385

二、内炼的基本类型386

第二节 内炼的原理及对养生的作用388

一、内炼的原理388

二、内炼的特点393

三、内炼的养生作用394

第三节 内炼三要素395

一、调意396

二、调息397

三、调身398

第四节 内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99

一、明确原理,掌握方法399

二、意气相依,科学用意400

三、体松心静,任其自然401

四、顺其自然,循序渐进401

五、防微杜渐,避免偏差402

第五节 几种常用内炼方法402

一、真气运行法402

二、六字诀养气功404

三、因是子静坐法406

四、禅定修习法407

第二十五章 内丹调养411

第一节 内丹修炼及其三要素411

一、内丹的概念411

二、内丹修炼三要素413

第二节 内丹修炼的基本程序413

一、炼己筑基415

二、炼精化气417

三、炼气化神420

四、炼神还虚422

第二十六章 雅趣调养427

第一节 雅趣调养概述427

一、什么是雅趣调养427

二、雅趣调养的基本类型428

三、雅趣调养的养生作用429

第二节 音乐歌舞431

一、音乐歌舞的概念431

二、音乐歌舞的养生作用432

三、音乐歌舞的欣赏与参与433

第三节 戏剧影视434

一、戏剧影视的概念434

二、戏剧影视的养生作用434

三、作为养生的戏剧影视欣赏435

第四节 书法绘画435

一、书法绘画的概念435

二、书法绘画的养生作用436

三、作为养生的书法绘画的创作与欣赏437

第五节 阅读、写作与演讲、讨论437

一、阅读、写作与演讲、讨论的概念437

二、阅读、写作与演讲、讨论的养生作用438

三、作为养生的阅读、写作与演讲、讨论的开展439

第六节 社交聚会439

一、社交聚会的概念439

二、社交聚会的养生作用440

三、作为养生的社交聚会的进行440

第七节 棋牌441

一、棋牌的概念441

二、棋牌的养生作用441

三、作为养生的棋牌活动的开展442

第八节 体育观赏443

一、体育观赏的概念443

二、体育观赏的养生作用443

三、作为养生的体育观赏的开展444

第九节 旅游观光444

一、旅游观光的概念444

二、旅游观光的养生作用445

三、作为养生的旅游观光活动的开展446

第十节 游戏446

一、游戏的概念446

二、游戏的养生作用447

三、作为养生的游戏活动的开展447

第十一节 宠物饲养447

一、宠物饲养的概念447

二、宠物饲养的养生作用448

三、作为养生的宠物饲养的进行448

第十二节 花草种植449

一、花草种植的概念449

二、花草种植的养生作用449

三、作为养生的花草种植的进行450

第十三节 垂钓450

一、垂钓的概念450

二、垂钓的养生作用451

三、作为养生的垂钓活动的开展451

第十四节 茶道451

一、茶道的概念451

二、茶道的养生作用452

三、作为养生的茶道品味453

第十五节 酒道454

一、酒道的概念454

二、酒道的养生作用454

三、作为养生的酒道品味455

第十六节 烟道456

一、烟道的概念456

二、烟道的养生作用457

三、作为养生的烟道品味457

第十七节 收藏458

一、收藏的概念458

二、收藏的养生作用458

三、作为养生的收藏活动的进行459

第十八节 摄影459

一、摄影的概念459

二、摄影的养生作用459

三、作为养生的摄影活动的进行460

主要参考文献4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