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县级政府公信力及其多元治理模式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县级政府公信力及其多元治理模式研究
  • 付耀华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54822745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县级政府公信力及其多元治理模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

一、选题的背景1

二、研究的意义7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15

一、国外研究综述15

二、国内研究综述21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展望35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37

一、研究内容及创新点37

二、研究方法40

第二章 公信力及县级政府公信力:研究对象探源42

第一节 县级政府的概述42

一、县制的历史沿革42

二、县级政府的内涵、特征44

三、县级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48

第二节 公信力的内涵51

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公信力”思想51

二、“公信力”现代语义解读及内涵54

第三节 政府诚信、政府信用、政府信任和政府公信力含义诠释55

一、政府诚信、政府信用、政府信任的诠释56

二、政府公信力的含义59

第四节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历史溯源考察61

一、原始社会以“义务”为核心的“共同体诚信”61

二、传统社会以“官本位”为核心的政府公信力63

三、近代社会“践行契约”的政府公信力65

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公信力“之”字形建设历程67

第五节 县级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特征70

一、县级政府公信力的内涵70

二、县级政府公信力的特征72

第三章 县级政府公信力的机理:理论逻辑及生成机制77

第一节 县级政府公信力的理论逻辑77

一、社会契约论77

二、委托—代理理论80

三、治理与善治理论83

四、有限、责任政府理论86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87

第二节 县级政府公信力的生成基础89

一、县级政府公信力生成的意识形态基础:价值认同90

二、县级政府公信力生成的前提基础:利益认同92

三、县级政府公信力生成的制度合法性基础:制度认同94

四、县级政府公信力生成的伦理基础:政府之“善”97

第三节 县级政府公信力生成的信用机制99

一、县级政府公信力产生的信用机制:政府合法性99

二、县级政府公信力生成的首要前提:回应民意100

三、县级政府公信力生成的客观依据:保障公益102

四、县级政府公信力生成的制度根基:维护公正103

第四节 县级政府公信力产生的信任机制105

一、县级政府信任机制模型建构105

二、县级政府公信力形成的信任机制: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107

三、县级政府公信力形成的信任机制:公众对政府的认识度110

四、县级政府公信力形成的信任机制: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度112

第四章 县级政府公信力的评价:评价原则和评价标准115

第一节 县级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原则117

一、先进的方向性原则117

二、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118

三、严谨求实的科学性原则119

四、多角度、立体化的全面性原则119

五、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原则120

第二节 县级政府视角:县级政府公信力的信用标准120

一、合法性标准:县级政府本身的合法性120

二、制度公信标准:县级政府拥有完善的制度123

三、决策公信标准:县级政府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126

四、行为公信标准:县级政府行政人员的信用水平127

第三节 公众视角:县级政府公信力的信任标准130

一、公众对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水平的满意度132

二、公众对县域公共服务水平的满意度134

三、公众对县域精神文化惠民新常态的新期待138

四、公众对县域社会治安的安全感和满意度141

五、公众在县域中的参与度144

第四节 公众与县级政府互动视角:县级政府角色信用标准145

一、县级政府是上级政府政策的忠诚执行者146

二、县级政府是县域社会经济建设的组织者、服务者155

三、县级政府是县域市场经济机制的培育者160

四、县级政府是与时俱进的自身体制改革者166

第五章 县级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表现及负面影响171

第一节 县级政府的信用关系171

一、县级政府与上下级政府间的政务关系171

二、县级政府的信用关系174

第二节 县级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175

一、县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失信:虚报政绩,争夺权力176

二、县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失信:恶性竞争,抢夺资源188

三、县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的失信:越权管理,肢解乡镇政府199

四、县级政府对公众的失信:行政行为失范,公共服务不足202

五、县级政府干部的腐败失信:“新变种腐败”211

六、县级政府公信力的政治困境:“塔西佗陷阱”228

七、“官方舆论”与“草根舆论”交锋中,政府话语权流失233

第三节 县级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负面影响234

一、对政府的负面影响:合法性丧失,政策执行受阻234

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阻碍宏观经济健康运行238

三、对政治的负面影响:滋生非正式秩序,挑战正式秩序241

四、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信用度低下,构建和谐社会困难243

第六章 县级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根源剖析248

第一节 我国传统社会信用结构固有缺陷的影响248

一、我国传统的社会关系结构:“差序格局”248

二、我国传统社会信用结构:特殊主义信用结构250

三、“差序格局”导致县级政府公信力缺失252

第二节 我国政府行政伦理氛围有待加强257

一、行政伦理及行政伦理氛围的界定257

二、行政伦理氛围失宜造成县级政府公信力流失259

第三节 县级政府公信力缺失内生原因分析261

一、县级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内在动因:利益驱动261

二、县级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内在逻辑:行为短期化264

三、县级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内在根源:角色错位265

四、县级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内在困境:能力局限268

第四节 县级政府对不同层级政府及公众失信的外因分析271

一、县级政府对上级政府失信之因:考核不科学和监督弱化271

二、县级政府间失信之因:“政治锦标赛”和“竞争性政府”275

三、县级政府对乡镇政府失信之因:条块关系失衡277

四、县级政府对公众失信之因:财政分权制和公众“集体行动困境”278

第七章 县级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治理:多元治理模式286

第一节 县级政府公信力多元治理模式理论阐释286

一、治理与善治的内涵286

二、县级政府公信力的“多元治理模式”290

第二节 县级政府视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诚信政府291

一、构建县级政府信用价值:回应民意、保障公益、维护公正、291

二、淡化“经济人”角色:扮演“社会人”角色293

三、优化县域公共政策过程:建立公众利益表达机制295

四、加强县级政府信息服务:信息传递机制和沟通机制297

五、加强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提升公务员道德、行政素养299

六、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301

第三节 公众视角:提高公众素质,树立参政意识303

一、培养公众合理的心理期望:改变公众“依赖政府”观念304

二、纠正公众对政府的认识偏差:改变公众“臣民意识”305

三、尊重未被盲目泛化的公众话语权308

第四节 县级政府与公众互动视角:构建有诺必践的民本政府310

一、构建县级政府与公众信任互动关系的原则310

二、建立“多入口、互通式、多手段”立体式沟通机制311

三、打破“话语壁垒”,融入“公共话语流”312

四、构建亲民惠民的民本政府:密切联系群众312

五、打造责任政府:完善失信赔偿制度314

六、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执政为民315

七、提高政府公信力:有诺必践316

第五节 府际关系视角:合理分权与健全制度318

一、发挥上级政府监督作用:建立分权、考核、监督制度318

二、规范县级政府间竞争行为:区域经济合作323

三、理顺县乡政府关系:权责利统一,不越权管理326

第六节 新变种腐败的惩治:“多联疗法”327

一、密切监测腐败“病毒”,提高“精准诊断”力327

二、提高“不想腐”免疫力,抵抗腐败“病毒”销蚀县级政府公信力328

三、提高“不能腐”防控力,预防腐败“病毒”销蚀县级政府公信力329

四、提高“不敢腐”根治力,控制腐败“病毒”销蚀县级政府公信力329

第七节 公民社会视角:培育公民社会330

一、公民社会的界定及其存在的必要性330

二、公民社会蕴含的诚信理念332

三、培育公民社会,提升县级政府公信力333

参考文献336

后记3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