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粒子同固体相互作用物理学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广厚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12097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1170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11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粒子同固体相互作用物理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引言1
1.1 粒子同固体相互作用物理学讨论范围1
1.2 各种能量下粒子同固体相互作用的应用2
1.3 原子物理的概念和定义4
一 玻尔原子和单位4
二 卢瑟福散射5
三 运动学10
四 原子的激发和电离——非弹性碰撞11
第二章 带电粒子在原子为无序分布物质中的运动14
2.1 能量损失的定性描述14
一 概念和定义14
二 库仑散射和能量损失19
三 托马斯-费米原子21
2.2 核阻止25
一 简单的相互作用势26
二 散射截面28
三 弹性能量损失33
2.3 电子阻止和迁移截面36
一 电子气体中的阻止能力36
二 散射势41
三 迁移截面43
四 低速下电子阻止截面46
2.4 电子阻止的量子力学处理49
一 玻恩近似计算电子阻止能力50
二 贝特公式的修正60
三 中速区域的电子能量损失68
四 阻止截面的线性相加70
2.5 能量损失的测量方法71
2.6 能量离散74
一 电子对能量离散的贡献76
二 核碰撞对能量离散的影响80
三 能量离散的线性相加82
2.7 离子穿进物质的电荷状态83
一 电子俘获和损失85
二 平衡电荷态的分布89
三 原子跃迁和固体中电荷平衡94
第三章 离子束分析固态材料的组分和结构99
3.1 离子背散射谱学100
一 运动学因子和微分散射截面101
二 深度刻度105
三 背散射产额——能谱高度116
3.2 各种靶的背散射谱119
一 单元素靶119
二 化合物靶(θ1=0,垂直入射)129
三 混合物的分析138
四 杂质的深度分布142
3.3 背散射实验方法和仪器148
一 加速器149
二 能量稳定系统153
三 真空系统154
四 散射束能量分析的电子学系统157
3.4 低能离子散射160
一 与“高能”(兆电子伏)离子散射的联系和区别161
二 低能离子在固体表面中性化163
三 组分分析167
四 表面结构171
五 聚合物表面的研究174
3.5 中能离子散射183
一 作为低能离子散射的上限184
二 轻离子的背散射186
三 背散射粒子的电荷态193
3.6 粒子感生X射线发射(PIXE)195
一 轻离子产生X射线197
二 重离子产生X射线204
三 X射线探测212
四 本底辐射214
五 PIXE定量分析方法218
六 PIXE分析特点及应用226
3.7 核反应分析240
一 核反应分析的一般特点240
二 定量分析244
三 分析研究的范围254
四 材料中的氢剖析257
第四章 溅射物理267
4.1 溅射的一般描述267
一 运动粒子同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267
二 溅射的基本概念270
4.2 溅射理论275
一 溅射分类275
二 玻耳兹曼迁移方程277
三 线性级联理论的基本特点279
四 线性碰撞级联的溅射283
五 简单级联碰撞理论的修正298
六 透射溅射312
4.3 溅射的钉扎模式313
4.4 多组分靶的溅射321
一 初级效应322
二 次级效应——表面组分的变化325
三 固态化合物的溅射327
4.5 溅射粒子的电荷状态332
一 基本假定333
二 电离理论334
三 实验验证342
4.6 二次离子质谱(SIMS)346
一 二次离子质谱的实验条件346
二 多组分的SIMS分析349
三 金属离子簇溅射356
4.7 离子感生辐射和非辐射跃迁365
一 离子中性化谱学365
二 离子感生俄歇电子谱学(IAES)379
三 中性和离子感生辐射分析表面组分(SCANIIR)391
4.8 溅射物理的应用394
附录 向前和向后玻耳兹曼方程的联系395
第五章 带电粒子在晶体中的沟道效应399
5.1 沟道效应和连续模型399
一 晶格的取向和沟道399
二 轴沟道的连续模型403
三 晶格原子热振动的影响412
四 平面沟道414
5.2 沟道的统计平衡理论416
一 统计模型的基本考虑416
二 横能量分布及反应产额418
三 粒子在沟道中通量分布——通量峰效应424
四 计算机模拟和平衡连续模型的局限性434
5.3 沟道离子的能量损失439
一 玻姆-派恩斯(Bohm-Pines)模型440
二 空间周期性电子气中的能量损失442
三 芯电子对沟道离子能量损失的贡献448
5.4 离子在晶格中的退道453
一 阻止能力与退道率454
二 原子核和热振动原子的散射459
三 电子引起的散射464
四 退道的稳定增加模型469
五 轴向沟道的扩散模型470
六 晶体缺陷引起的退道481
5.5 表面非晶层对沟道的影响486
5.6 平面退道496
附录 扩散方程的数值解501
第六章 沟道效应和阻塞效应的应用506
6.1 沟道实验的特点506
一 晶体定位——定向谱和随机谱507
二 阻塞效应512
6.2 晶格中杂质原子定位515
一 基本原理515
二 晶格对称性和杂质原子位置516
三 “完全”替代的杂质原子517
四 “不完全”替代的情况518
五 间隙原子521
六 内壳层X射线产额的沟道关联528
6.3 缺陷分析530
一 点缺陷531
二 晶体覆盖非晶或多晶薄膜533
三 位移原子的随机分布536
四 考虑沟道效应的位移原子分布544
五 位错退道548
六 堆垛层错和孪晶555
6.4 表面和界面的研究561
一 离子同表面原子的作用561
二 晶体的表面结构和表面峰568
三 表面重构570
四 表面弛豫573
五 衬底荫蔽:Ag(111)面的外延层Au574
六 阻塞方法确定表面吸附原子的位置576
七 金属-半导体界面的反应578
6.5 原子核寿命的确定580
一 阻塞法测量核寿命的原理和方法581
二 质子和中子引起的裂变寿命585
三 重离子感生裂变587
四 基本粒子寿命593
6.6 高能沟道效应596
一 实验方法597
二 透射粒子角分布601
三 环形效应——横能量均衡特性606
四 弯曲晶体的沟道效应610
五 可能的应用615
下册621
第七章 离子注入及其应用621
7.1 注入离子的射程和射程分布理论624
一 射程概念和射程的均方偏差625
二 射程分布的统计理论630
三 投影射程641
四 低速重离子在固体中的射程648
五 注入离子在非晶靶的浓度分布654
六 单晶靶中的射程分布678
7.2 辐射增强扩散效应689
一 增强扩散的基本概念689
二 增强扩散的类型694
三 增强扩散机理698
四 多元扩散模型705
五 增强扩散效应的应用713
7.3 注入离子在晶格中的位置719
一 半导体中注入离子的位置720
二 缺陷的移动和定位725
7.4 离子注入层的电学性质727
7.5 离子注入系统735
一 离子注入机的概念和类型735
二 弱流和中等流强注入机737
三 强流注入机740
四 离子注入设备的物理限制744
五 离子注入机的在线控制753
7.6 离子注入器件的应用759
一 平面扩散工艺和离子注入法759
二 全离子注入晶体管的电参量控制766
三 离子注入MOS场效应晶体管773
四 离子注入制备集成电路中的高值电阻777
五 离子注入在硅加工中的发展780
7.7 离子注入化合物半导体787
一 离子注入化合物半导体的特点和化学配比787
二 退火保护问题792
三 大规模高速集成电路的制备和离子注入化合物半导体(GaAs)器件797
7.8 离子注入对金属的改性800
一 金属中离子注入的特点和物理因素801
二 离子注入表面的力学性质804
三 提高金属表面抗腐蚀能力815
7.9 离子注入超导体的研究821
一 超导电性和超导临界温度822
二 离子注入对超导临界温度Tc的影响824
三 注入金属氢化物的超导性和超导体中氢的作用826
7.10 离子注入合金的穆斯堡尔研究833
一 内转换电子穆斯堡尔测量833
二 磨损改善的机理——N+或c+注入铁835
三 扩散的影响837
四 磨损前后相的变化——锡注入铁838
附录 射程计算机程序841
参考文献855
第八章 辐照损伤861
8.1 能量淀积和损伤分布861
一 离子注入产生的缺陷862
二 级联碰撞和原子位移870
三 能量淀积的WSS理论876
四 矩方程及其求解881
五 “高能”离子在固体中能量淀积的“直接法”897
六 沟道作用和聚焦作用905
七 损伤及损伤分布913
8.2 缺陷的迁移和退火923
一 缺陷迁移速率和聚集923
二 热退火927
三 激光退火935
四 电子束退火946
8.3 金属中的辐射损伤950
一 辐射缺陷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951
二 金属玻璃辐射损伤的特性962
8.4 超精细相互作用和缺陷967
一 超精细相互作用967
二 扰动角关联和穆斯堡尔效应969
三 辐射缺陷的研究975
四 缺陷-反缺陷反应981
五 133Xe注入金属形成空位簇982
8.5 辐射对有机物质的作用985
一 聚合物的辐射交联和降解986
二 辐射交联的机理990
三 固态有机材料的辐射损伤995
四 辐照剂量率和温度效应1000
8.6 电子自旋共振(ESR)对极低温(4K)下聚合物辐射损伤的研究1003
一 电子自旋共振和基浓度的测量1003
二 辐照对基在空间分布的影响1011
三 氢原子迁移的减弱1014
四 极低温度(4K)下氢原子的反应率1014
8.7 重离子轰击固态生物体产生自由基1016
一 室温下自由基的产生1016
二 低温下(77K)自由基的产生1027
三 “热钉扎”模型及其检验1028
8.8 正电子湮灭研究辐照损伤1033
一 正电子湮灭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技术1033
二 捕获模型和金属中的辐照损伤1045
三 电子辐照钼的损伤及退火效应1048
四 辐照聚四氟乙烯的正电子寿命谱的分析1055
附录I 三维碰撞级联1058
附录Ⅱ 矩积分1059
附录Ⅲ 捕获模型1061
参考文献1067
第九章 离子束引起原子混合1072
9.1 薄膜系统中离子引起的反应1072
一 离子感生反应的特点1073
二 硅化物和金属间化合物1078
三 热退火引起的相互混合1080
四 金属固熔体的形成1083
9.2 碰撞混合的理论1089
一 原子位置重排截面1091
二 基体原子重排及多次重排1095
三 各向同性的级联混合1097
四 多次反冲注入1101
五 含有铂标记层硅中的离子束混合1103
9.3 离子束混合机理的实验研究1109
一 长程混合和短程混合1109
二 化学效应对混合率的影响1115
三 原子混合率的温度关联1118
9.4 界面反应和原子混合的唯象模型1119
一 原子的重排和反应1120
二 扩散控制和反应控制的界面反应1122
三 扩散混合与碰撞混合的统一描述1125
9.5 离子束混合的应用1128
一 离子束混合在一些物理过程中的作用1128
二 离子束混合用于材料改性1128
三 离子束混合微合金1130
附录I 方程(9.2-19)和(9.2-20)的推导1131
附录II 级联混合的随机走动模型1133
参考文献1134
第十章 沟道辐射1137
10.1 带电轻粒子在晶格沟道中运动的特点1137
一 横向运动方程1138
二 相互作用势和束缚态1143
10.2 沟道辐射谱学1149
一 轴沟道1149
二 平面沟道1154
10.3 实验安排1162
10.4 沟道辐射与其他几种辐射的比较1165
一 相干轫致辐射1165
二 跃迁辐射1167
三 同步辐射1168
10.5 沟道辐射的应用前景1168
参考文献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