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彝族通史 第2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彝族通史 第2卷
  • 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王天玺,张鑫昌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209224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52页
  • 文件大小:302MB
  • 文件页数:596页
  • 主题词:彝族-民族历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彝族通史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编 唐宋时期3

第一章 南诏的兴亡3

第一节 南诏的兴起3

一、唐初洱海地区的居民3

二、南诏早期的兼并活动5

三、九隆神话与南诏的造神运动7

四、唐与吐蕃在洱海地区的博弈9

五、南诏统一洱海地区13

第二节 南诏的发展与兴盛16

一、唐诏失和16

二、南诏政权的巩固与发展20

三、唐与南诏关系的改善22

四、唐、南诏、吐蕃政治关系的变化26

五、南诏的强盛28

第三节 南诏的衰落与灭亡30

一、南诏的衰落30

二、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33

三、南诏的灭亡与长和国、天兴国、义宁国的更替35

第二章 南诏的政权建设与民族管理37

第一节 南诏的政治军事制度37

一、南诏的政治制度37

二、南诏的军事制度43

第二节 南诏的疆域47

一、南诏疆域的拓展47

二、中国西南疆域的发展50

第三节 南诏对境内民族的管理51

一、南诏的民族构成51

二、南诏的民族政策53

三、南诏政权崛起对西南民族关系的影响58

第三章 南诏与周边各国的关系64

第一节 南诏与唐朝的关系64

一、南诏与唐朝的政治关系64

二、南诏与唐朝的经济交流67

三、南诏与唐朝的文化交流69

第二节 南诏与吐蕃的关系72

一、南诏与吐蕃的政治关系72

二、南诏与吐蕃的经济文化关系79

第三节 南诏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关系80

一、南诏与中南半岛国家的政治交往81

二、南诏与中南半岛国家的经济交流84

三、南诏与中南半岛国家的文化交流86

第四章 大理国的兴亡88

第一节 大理政权的兴替88

一、大理国的建立88

二、大理国的民族构成89

三、大中国与后理国91

四、大理国的灭亡96

第二节 大理国与宋朝及周边各族的关系97

一、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97

二、大理国与周边各族的关系99

第三节 大理国与乌蛮三十七部104

一、乌蛮三十七部概述104

二、乌蛮三十七部的内部关系107

三、大理国与乌蛮三十七部的关系110

第五章 民族称谓与分布112

第一节 滇东北地区112

一、阿芋路部112

二、阿孟部(易溪部)112

三、夔山部(阿旁部)与易娘部114

四、卢鹿部(闷畔部)114

五、磨弥敛部115

六、乌蒙部116

第二节 滇中地区116

一、白鹿部116

二、罗婺部117

三、华竹部117

四、洪农碌券部117

五、掌鸠法块部118

六、罗部118

七、普麽部118

八、罗雄部和夜苴部118

九、纳垢部119

十、罗伽部119

十一、阳城堡部119

十二、落蒙部119

十三、落温部120

十四、师宗部120

十五、弥鹿部(阿卢部)和吉输部、褒恶部120

十六、弥勒部121

十七、嶍峨部121

十八、休腊部121

十九、休制部121

二十、宁部122

二十一、强宗部122

二十二、步雄部122

二十三、因远部123

二十四、嵩盟部123

二十五、仁德部123

二十六、阿宁部124

二十七、独锦蛮124

第三节 滇南地区125

一、维摩部125

二、王弄部125

三、强现三部125

四、屈中部、哈迷部126

五、纳楼部126

六、阿月部126

第四节 滇西地区127

一、六诏128

二、施蛮、顺蛮和长挥蛮128

三、白水蛮130

四、青蛉蛮130

五、松外蛮130

第五节 川西南地区131

一、区划设置131

二、东蛮各部134

三、黎州诸部140

四、虚恨蛮142

五、马湖诸部143

六、建昌、会川、香城诸部144

第六节 川南地区147

一、区划设置147

二、川南各部149

第七节 黔西北地区154

一、乌撒部和阿头部154

二、阿哲部155

第八节 黔西南地区155

一、普里部155

二、于矢部155

第六章 罗殿国、罗施国和自杞国156

第一节 罗殿国156

一、罗殿国的兴亡与地域范围156

二、罗殿国的民族群体157

三、罗殿国与周边政权的关系158

第二节 罗施国159

一、罗施国的兴亡与地域范围159

二、罗施国的民族群体161

三、罗施国与周边政权的关系163

第三节 自杞国164

一、自杞国的兴亡与地域范围164

二、自杞国的民族群体167

三、自杞国与周边政权的关系167

第七章 经济169

第一节 农业169

一、水利170

二、农业生产172

三、农副业生产178

四、土地制度182

五、租佃关系和赋税关系190

第二节 畜牧业193

一、畜牧业的经营193

二、畜牧业的管理197

第三节 手工业199

一、纺织业199

二、加工业201

三、制造业203

第四节 商业205

一、市场和市镇205

二、贸易207

三、货币流通219

第五节 交通230

一、陆路交通230

二、水路交通237

第六节 矿冶业238

一、冶铁、冶铜业238

二、盐业239

三、矿业242

第八章 文化245

第一节 兴儒学245

第二节 文学艺术248

一、文学248

二、艺术260

第三节 诗论和文论262

一、主要作品262

二、诗文论发达的原因270

第四节 文物272

一、剑川石窟272

二、佛塔、祠寺273

三、碑刻275

四、南诏铁柱278

五、岩画、石刻279

第五节 宗教280

一、道教280

二、佛教281

第六节 社会风俗283

一、南诏社会风俗283

二、大理国社会风俗285

附录287

《中国彝族通史》第三编大事记287

《中国彝族通史》第三编参考文献294

第四编 元明时期305

第一章 元代彝族概况305

第一节 蒙古征服西南地区305

一、蒙古统治者迂回西南地区灭宋战略的提出305

二、蒙古军进入西南地区306

三、蒙古在西南地区统治的深入307

第二节 元代彝区的行政设置309

一、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所辖彝区的行政设置309

二、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彝区的行政设置316

三、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彝区的行政设置316

第三节 元代彝族的称谓与分布317

一、罗罗317

二、些莫徒319

三、罗婺320

四、磨察320

第二章 元代彝族土官321

第一节 彝族土官机构主要设置321

一、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所辖彝族土官机构主要设置321

二、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彝族土官机构主要设置327

三、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彝族土官机构主要设置327

第二节 元朝对彝族土官的管理与控制327

一、授职328

二、承袭329

三、贡赋329

四、升迁赏罚331

五、征调331

六、修道置驿332

第三章 元代彝族的反抗斗争334

第一节 奢节、宋隆济领导的抗暴斗争334

第二节 禄余、撒加伯领导的反元斗争337

第四章 明代彝族概况341

第一节 明军进入西南地区341

一、明军进入四川341

二、明军进入贵州、云南342

三、明朝在西南地区统治的深入343

第二节 明初西南彝区的设置345

一、明初西南彝区的行政设置345

二、明初西南彝区的卫所设置350

第三节 明代彝族的称谓与分布352

一、云南彝族的称谓与分布352

二、四川彝族的称谓与分布357

三、贵州彝族的称谓与分布359

第五章 明代彝族土司362

第一节 彝族土司设置362

一、云南的彝族土司设置363

二、四川的彝族土司设置374

三、贵州的彝族土司设置379

四、广西的彝族土司设置381

第二节 明朝对彝族土司的管理与控制382

一、授职382

二、承袭384

三、贡赋386

四、升迁赏罚389

五、征调391

六、土流参治392

七、加强对土司的军事震慑393

八、教化土司395

第三节 彝区土司制度的特征396

第四节 彝族土司与明朝的政治关系399

一、彝族土司对明朝的政治贡献399

二、彝族土司与明朝的政治矛盾401

第五节 改土归流403

一、云南的改土归流404

二、四川的改土归流407

三、贵州的改土归流410

第六章 明代彝族的反抗斗争和内部纷争412

第一节 明代彝族的反抗斗争412

一、云南彝族的反抗斗争412

二、四川彝族的反抗斗争414

第二节 明代彝族土司之间的纠纷420

一、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寅与贵州宣慰司奢社辉争地420

二、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兼并贵州宣慰同知宋然土地421

第三节 明代彝族土司家族内部的纠纷421

一、四川乌撒军民府两次争袭风波421

二、四川东川阿得革、阿堂谋夺土知府事件423

三、普安州土判官隆畅家庭内部纠纷424

四、贵州宣慰司安万镒与土目乌挂仇杀事件425

五、贵州宣慰司安国亨残杀安信事件426

六、四川永宁宣抚司争印事件426

第七章 家支、则溪与火头制度428

第一节 家支制度428

一、家支的形成及其演变428

二、家支的特点429

三、家支的职能432

第二节 则溪制度439

一、则溪制度的形成440

二、水西则溪的分布441

三、则溪制度的职能442

四、则溪制度的特点443

第三节 火头制度446

第八章 经济448

第一节 农业448

一、屯田448

二、水利453

三、农具455

四、耕作技术的提高456

五、作物结构的变化457

六、租佃关系和赋税制度458

第二节 畜牧业462

一、基本状况462

二、经营方式463

三、管理464

第三节 手工业465

一、矿藏的分布465

二、矿冶业和铸造业467

三、纺织业470

四、制盐业471

五、酿酒业、制茶业473

六、陶瓷业476

第四节 商贸476

一、彝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476

二、彝族地区城市和集市的发展477

三、族内贸易478

四、族际贸易480

五、与内地的贸易481

六、与周边国家的贸易483

七、货币的流通485

第五节 交通491

一、站赤制度下的交通491

二、明代的交通492

第九章 文化494

第一节 金石、文献494

一、金石494

二、纸质及其他载体文献498

三、彝文文献分布499

第二节 文学艺术500

一、文学500

二、歌舞艺术526

第三节 教育与科技531

第四节 社会风俗534

一、元代彝族社会风俗534

二、明代彝族社会风俗535

附录540

《中国彝族通史》第四编大事记540

《中国彝族通史》第四编参考文献5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