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戏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戏曲
  • 张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ISBN:7800921298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871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9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戏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凡例1

序言 张庚1

绪论1

目录1

一、当代中国戏曲是古老戏曲文化的新生一代2

二、当代戏曲的发展是近、现代戏曲改革运动的继续6

三、当代戏曲是社会主义时代文艺的组成部分15

第一编 当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24

第一章 “改戏、改人、改制”(1949”1952年)24

第一节 戏曲改革机构的建立24

第二节 戏曲改革方针政策的制订26

第三节 “改戏、改人、改制”的全面实施29

第四节 “三改”中的偏向及其纠正36

第五节 戏曲改革初战告捷38

第一节 剧目贫乏与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41

第二章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1953—1957年)41

第二节 全面发掘、整理戏曲遗产43

第三节 剧目创作水平的新突破44

第四节 戏曲艺术革新的理论探讨与舞台实践46

第五节 提高艺人素质的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48

第六节 人民艺术家的荣耀50

第七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与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51

第三章 从“以现代剧目为纲”到“三并举”(1958—1965年)54

第一节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掀起高潮54

第二节 戏曲剧目政策的失误、调整和进一步完善58

第三节 戏曲剧目政策调整后的新局面60

第四节 “左”倾错误在戏曲领域愈演愈烈64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与“一花独放”(1966一1976年)68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戏曲事业的破坏68

第二节 “样板戏”的由来及其影响70

第三节 阴谋文艺的破产与“四人帮”的覆灭73

第一节 中国戏曲艺术的复苏75

第五章 新时期戏曲的复苏与振兴(1977—1986年)75

第二节 拨乱反正与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80

第三节 戏曲艺术发展的新局面82

第四节 危机声中的振兴浪潮87

第二编 当代中国戏曲剧种97

第六章 戏曲剧种概述97

第一节 五彩缤纷的戏曲剧种9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已经存在的戏曲剧种101

第二节 当代戏曲剧种概貌10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创造发展的新剧种139

第七章 当代戏曲剧种的发展148

第一节 戏曲剧种发展的曲折道路148

第二节 戏曲剧种建设的成就与经验155

一、重视扶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剧种155

二、抢救、发掘古老剧种157

三、采用民间艺术创造新剧种158

四、扶植、发展少数民族戏曲161

第一节 昆剧167

第八章 戏曲剧种(上)167

第二节 梨园戏174

第三节 藏戏178

一、西藏藏戏178

二、安多藏戏184

第四节 壮剧、壮师剧188

一、壮剧188

二、壮师剧197

第五节 白剧200

第九章 戏曲剧种(下)209

第一节 吉剧209

第二节 苗剧215

一、湘西苗剧216

二、广西苗剧220

第三节 侗戏222

第四节 布依戏227

第五节 彝剧230

第六节 阜新蒙古剧236

第三编 剧目建设的成果248

第十章 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248

第一节 五十年代初期的整理改编248

第二节 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对传统剧目和古典259

名著的改编259

第三节 新时期对传统剧目和古典名著的改编272

第四节 提供的经验275

第十一章 新编古代剧280

第一节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作品280

第二节 新时期的历史剧作品292

第三节 新时期的新编故事剧301

第四节 新编古代剧的作用和创作方法307

第十二章 现代戏创作309

第一节 五十年代初期的现代戏309

第二节 一九五八年至六十年代初的现代戏318

第三节 六十年代中期的现代戏32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现代戏332

第五节 现代戏在戏曲中的位置及创作经验342

第四编 戏曲舞台艺术的发展与提高349

第十三章 戏曲导演、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成就349

第一节 戏曲导演制的建立349

一、古代戏曲的搬演349

二、“主角制”下的排演方式351

三、新中国成立后导演制的建立353

第二节 戏曲导演艺术的发展357

一、五十年代初期357

二、五十年代中期359

三、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前期363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366

五、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368

第三节 戏曲表演艺术的特征369

一、综合性369

二、程式性370

三、虚拟性374

第四节 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376

一、表演艺术发展的繁盛期(1949—1965年)376

二、表演艺术发展的曲折期(1966—1976年)387

三、表演艺术发展的振兴期(1977—1986年)391

第五节 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401

第十四章 戏曲音乐的革新与发展405

第一节 概述405

第二节 唱腔413

一、继承传统413

二、广泛吸收419

三、大胆创新425

四、积极借鉴433

第三节 唱念436

一、演唱形式的发展437

二、男声改革441

三、女声改革444

四、音韵改革446

一、乐队编制449

第四节 乐队449

二、管弦乐451

三、打击乐454

四、器乐音乐的新发展456

第五节 理论研究459

第一节 戏曲舞台美术的发展概况464

一、新中国建立前的戏曲舞台美术464

第十五章 戏曲舞台美术的继承与发展464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戏曲舞台美术465

第二节 戏曲舞台美术传统的批判继承473

一、继承传统戏曲舞台美术的适用性原则474

二、继承传统戏曲舞台美术的空间不固定原则476

三、继承传统戏曲舞台装置中性化的原则479

第三节 戏曲舞台美术的发展481

一、发展了戏曲舞台美术的功能482

二、发展了戏曲舞台美术的形式487

一、越剧舞台美术的艺术特色是根据剧种的需要而形成的499

第四节 从越剧看剧种舞台美术特色的形成499

二、越剧舞台美术的艺术特色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物造型上501

三、越剧舞台美术的艺术特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504

第五节 主要经验和值得重视的问题506

第五编 戏曲事业的全面繁荣513

第十六章 戏曲教育事业的建立与发展513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513

第二节 中等戏曲教育518

一、从创建到初具规模518

二、坎坷的二十年522

三、重建之后529

第三节 成人教育535

一、第一、二、三届演员讲习会535

二、新时期的成人教育与第四届演员讲习会537

三、戏曲理论研究班539

一、中国戏曲学院的创建540

第四节 戏曲高等教育540

二、研究生的培养547

三、重建后的中国戏曲学院550

第五节 几点经验552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552

二、需要时刻关心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和提高553

三、认真对待“口传心授”与因材施教555

四、戏曲教育的布局、层次结构尚待调整558

第十七章 戏曲理论研究的开拓与深入561

第一节 戏曲史的综合研究562

一、对古代戏曲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探讨562

二、发现并出版戏曲海内孤本,编印戏曲总集与选集,提供戏曲史研究的新材料565

三、多种戏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出版569

四、戏曲文物的新发现573

五、对中国戏曲通史的综合研究577

六、《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的撰写与《中国戏曲志》的编纂584

第二节 戏曲基础理论的探讨586

一、对戏曲舞台艺术规律的探讨588

二、关于戏曲发展规律的研究589

三、生活真实与表演艺术真实的辩证探求591

四、关于中国民族戏曲艺术特征和美学特征的研究593

五、关于戏曲艺术创作论和欣赏论的研究598

六、探求衡量戏曲剧目思想性的理论是非599

七、戏曲编剧、导演、音乐方面的理论和技巧的研究601

第三节 戏曲评论及现状研究603

一、对于反历史主义倾向的讨论604

二、关于历史剧的深入讨论606

三、关于继承戏曲遗产与推陈出新问题的论争607

四、关于戏曲反映现代生活的论争609

五、现代化与戏曲化的争鸣610

第十八章 戏曲的对外交流613

第一节 戏曲艺术走向世界的历程614

第二节 京剧艺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623

一、京剧及个别地方戏以古典舞蹈、哑剧、民间歌唱的623

形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623

部分,演出武打小戏或歌舞性较强的折子戏624

二、京剧作为中国古典歌舞团或是中国艺术团的组成624

三、以“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为标志的京剧团独立出访627

四、戏曲对外交流空前活跃,形式多种多样,出访活动频繁630

第三节 多彩多姿的地方戏曲艺术令外国朋友惊叹636

一、率先走向世界的越剧637

二、较早地被介绍到世界的古老剧种——川剧641

三、被东南亚观众称作“南国红豆”的粤剧644

四、粗犷古朴的地方剧种——秦腔走向世界646

五、古老高雅的昆曲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外国朋友647

六、少数民族剧种开始引起国际的重视和关注649

第四节 多层次、多渠道的戏曲艺术交流650

一、浇灌开放在异国他乡的戏剧之花650

二、中国戏曲理论家、表演艺术家通过对外交流播撒戏曲的种子655

三、精心培育外国留学生,为访华的外国艺术家演出659

四、戏曲移植演出世界古典名著和优秀剧目661

五、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会,作为访问演出的延伸和补充663

第五节 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664

第一节 戏曲艺人政策的历史评价672

第六编 戏曲改革工作的基本经验672

第十九章 戏曲队伍的建设672

一、在尊重、爱护的前提下进行思想改造673

二、艺人改造主要是艺人自己改造自己676

第二节 新文艺工作者参加戏改的战略意义680

一、新文艺工作者肩负的特殊使命及其进行的特殊的自我681

改造681

二、新文艺工作者对中国戏曲事业的贡献是丰富的,具有683

深远的历史意义683

第三节 “两结合”是戏曲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688

一、“两结合”经验的深刻内涵689

二、“两结合”经验的现实意义692

第二十章 艺术生产的组织695

第一节 戏曲剧目政策的形成及其历史评价695

一、如何对待传统剧目,必须有政策的指导696

二、丰富而曲折的艺术实践,呼喊和催动“三并举”剧目697

政策的诞生697

明确与深化698

三、“三并举”剧目政策的本质意义在实践与争议中日益698

第二节 艺术竞赛的组织及其得失700

一、“得”在哪里701

二、“失”在何处704

三、如何改革705

第三节 调动艺术生产的积极性是组织领导工作的中心707

一、采取多种支持、扶植与奖励的措施707

二、戏曲艺术生产组织工作中需要探讨与改进的问题712

第四节 既反粗暴又反保守是指导戏改工作的基本思想715

一、粗暴与保守是两种具有同等危害的倾向715

二、反对粗暴与反对保守的长期性与复杂性718

三、粗暴与保守倾向的主要分歧与矛盾的焦点720

第二十一章 剧团体制的改革724

第一节 合理布局的形成724

一、经过民主改革,戏曲剧团的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725

二、基本合理布局的主要特征与标志728

一、戏曲剧团合理布局与平衡状态的打破730

第二节 合理布局的打破730

二、各方面的“失调”现象日益显露732

第三节 为寻求新的平衡与合理布局进行的艰苦探索734

一、“承包责任制”的提出734

二、“综合治理,分类指导”的思想逐步形成737

第四节 “三适应”是戏曲剧团建设与改革的历史经验740

一、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的关系741

三、剧种与剧团的关系742

二、艺术建设、经济积累与思想建设的关系742

四、专业戏曲剧团与业余戏曲剧团的关系743

五、剧团体制改革与领导骨干素质的提高的关系745

结语 历史的回答747

一、加强与改善戏曲改革组织领导工作的必要性747

二、戏曲改革的领导工作主要体现为方针政策的领导749

三、正确的领导来源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751

后记754

附录一 当代中国戏曲大事记(一九四九——一九八六年)757

(1949—1986年)811

附录二 中等戏曲(包括话剧)专业学校统计表811

附录三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1955—1963年813

代训学员按专业分配统计表813

附录四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1955—1963年814

代训学员按地区分配统计表814

附录五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1955—1963年816

代训学员按剧种分配统计表816

附录六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1979—1986年818

培训人才统计表818

附录七 中国戏曲学院1979—1985年代培、派往少数819

民族地区人数统计819

附录八 中等戏曲教育基本情况820

附录九 1986年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机构、职工823

人数统计表823

彩色插图目录825

人名索引831

英文目录8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