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神经外科麻醉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神经外科麻醉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2851604.jpg)
- 王恩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794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997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1036页
- 主题词:神经外科手术(学科: 麻醉学) 神经外科手术 麻醉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神经外科麻醉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神经外科麻醉学基础3
第一章 神经系统应用解剖3
第一节 颅脑解剖概要3
一、头皮3
二、颅骨4
三、脑膜5
四、脑7
五、脑神经12
六、脑血管12
七、脑膜13
八、脑室、脑脊液与脑脊液循环13
第二节 脊柱脊髓解剖概要14
一、脊柱14
二、脊膜15
三、脊髓16
第三节 周围神经解剖概要19
第四节 植物神经系统20
一、植物神经系统组成20
二、植物神经对各器官和脏器的支配21
第五节 主要神经传导路和功能系统22
一、视觉传导路22
二、听觉传导路23
三、痛觉与温觉传导路23
四、触觉传导束23
五、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本体觉)传导束23
六、运动传导束23
七、锥体外系统24
八、网状结构和网状激活系统24
九、边缘系统24
十、心血管运动与血压的中枢调节25
十二、体温的中枢调节26
十一、呼吸的中枢调节26
第二章 脑血流、脑代谢与麻醉28
第一节 脑的血液供应28
一、脑血管系统28
二、脑循环的重要性31
第二节 脑血流的调节31
一、脑血流的自动调节31
二、脑血流的化学调节34
三、脑血流的神经调节40
第三节 脑代谢43
一、脑组织代谢的特点43
二、脑血流和脑代谢的关系45
三、脑功能与脑代谢的关系46
四、影响脑代谢的生理因素46
一、麻醉药和麻醉辅助药47
第四节 麻醉中影响脑血流和脑代谢的因素47
二、体温52
三、二氧化碳53
四、低氧血症53
五、麻醉方法和管理53
第五节 颅脑损伤时脑血流和脑代谢的变化及其意义54
一、颅脑损伤早期脑血流变化54
三、颅内压、休克等对CBF的影响55
二、CBF变化与受伤程度的关系55
第三章 血脑屏障与麻醉57
第一节 血脑屏障的解剖学57
一、脑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57
二、CNS毛细血管周围的结构特点59
第二节 血脑屏障的生理和生化特征59
一、被动扩散60
二、易化扩散60
四、血脑屏障上的特殊转运载体61
第三节 血脑屏障的功能61
三、主动转运61
一、维持脑内环境恒定62
二、保证神经元的正常活动62
三、血脑屏障在神经药理学中的作用62
第四节 影响血脑屏障功能的因素63
一、脑缺血和缺氧63
二、脑血管自动调节障碍63
三、破坏性及增生性损伤63
六、植物神经系统64
七、脑的特殊区64
匹、炎症及自家免疫性反应64
五、血浆渗透压和pH改变64
八、其他65
第五节 麻醉与血脑屏障65
一、麻醉用药物与血脑屏障65
二、血脑屏障损害与麻醉管理66
四、脑复苏与血脑屏障67
三、控制性降压与血脑屏障67
第六节 颅脑损伤时血脑屏障的改变及意义68
一、形态学改变68
二、血脑屏障的功能改变68
第七节 血脑屏障与脑水肿70
一、脑水肿的类型70
二、血脑屏障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71
第四章 颅内压与麻醉73
第一节 颅内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73
一、定义73
二、颅内压的正常值73
三、颅内压的产生和维持73
第二节 颅内压的生理调节75
一、脑脊液的调节75
二、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的变化76
第三节 颅内压与全身麻醉77
三、脑组织体积的变化77
一、氧化亚氮79
二、氟烷79
第四节 吸人麻醉药对颅内压的影响79
三、恩氟烷80
四、异氟烷80
五、七氟烷和地氟烷80
第五节 静脉麻醉药对颅内压的影响81
一、巴比妥类81
二、依托咪酯81
三、异丙酚82
四、氯胺酮82
五、苯二氮葦类83
六、氟哌利多83
七、羟丁酸钠83
八、利多卡因83
三、舒芬太尼84
二、芬太尼84
第六节 麻醉性镇痛药对颅内压的影响84
一、吗啡84
四、阿芬太尼85
五、雷米芬太尼85
第七节 肌肉松弛药对颅内压的影响85
一、琥珀胆碱85
二、右旋筒箭毒碱86
三、潘库溴铵86
四、阿曲库铵86
五、维库溴铵86
六、哌库溴铵86
七、罗库溴铵86
四、三磷腺苷和腺苷87
三、咪噻芬87
一、硝普钠87
第八节 血管活性药对颅内压的影响87
二、硝酸甘油87
五、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88
六、钙通道阻滞药88
第九节 硬膜外麻醉对颅内压的影响89
第五章 中枢神经生理、生化和麻醉92
第一节 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92
一、突触的结构92
二、化学突触的递质释放和传递原理93
第二节 中枢抑制96
一、突触后抑制96
二、突触前抑制96
三、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97
四、回返性抑制98
五、初级传入抑制98
一、胆碱能神经递质99
第三节 中枢神经递质99
二、单胺类神经递质100
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102
四、神经肽104
第四节 全麻药对突触生理的影响106
一、对递质释放过程的影响106
二、对突触后膜受体的影响106
三、对突触后膜及离子通道的影响107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神经递质的变化108
一、儿茶酚胺类和5-羟色胺108
二、兴奋性氨基酸108
第六节 术中神经递质的监测109
第六章 睡眠、觉醒、昏迷与麻醉111
第一节 睡眠时的生理功能变化111
一、昼夜节律及睡眠时的一般生理变化111
二、睡眠周期和睡眠时脑电图的变化112
第二节 睡眠的机制113
一、睡眠的神经机制113
二、睡眠的化学机制114
第三节 术后睡眠功能紊乱114
一、术后睡眠形式114
二、术后睡眠紊乱的病因学116
三、术后睡眠紊乱的临床意义117
第四节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麻醉118
一、定义和分型118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18
三、SAS引起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119
四、围麻醉期影响SAS的因素120
第五节 昏迷121
一、昏迷的机制121
二、昏迷的分类和临床表现121
三、神经外科疾病昏迷的特点122
第七章 麻醉的药理学基础125
第一节 药效动力学125
一、药物的量效关系125
二、时效关系127
三、构效关系127
四、受体学说128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131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转运131
二、药物的吸收132
三、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134
四、药物的生物转化134
五、药物的排泄136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137
一、房室模型的概念及原理137
二、速率过程139
三、药物的半衰期141
四、药代动力学和静脉给药方案142
第八章 神经放射学检查与诊断145
第一节 颅骨正常X线解剖145
一、颅盖骨146
二、颅底骨147
三、颅内生理性钙化148
四、颅脑的测量149
第二节 CT机的基本构造、检查原理和检查方法149
一、CT机的基本构造149
二、CT的分代及扫描方式150
三、CT的成像原理150
四、CT图像及有关概念150
五、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151
六、颅脑CT检查方法151
一、颅底层面153
第三节 正常颅脑CT解剖153
二、蝶鞍层面154
三、鞍上池层面154
四、第三脑室下部层面154
五、第三脑室上部层面154
六、侧脑室体和后角层面154
八、大脑皮层下部层面155
九、大脑皮层上部层面155
七、侧脑室顶部层面155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原理156
一、磁共振成像156
二、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157
第五节 正常颅脑磁共振成像解剖159
一、颅骨和软组织159
二、大脑半球159
三、深部结构和脑室系统160
一、穿刺部位的选择163
第六节 脑血管造影方法163
二、穿刺和插管技术164
第七节 脊髓造影164
一、常规脊髓造影164
二、CT脊髓造影165
第八节 脊柱外伤165
一、脊柱开放伤165
二、脊柱闭合伤166
第九节 椎管内肿瘤167
一、髓内肿瘤167
二、髓外肿瘤169
第十节 脑水肿和脑积水174
一、脑水肿174
二、脑积水175
一、急性外伤176
第十一节 颅脑损伤176
二、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180
三、硬膜下水瘤181
四、外伤后遗症181
第十儿节 脑血管病181
一、脑梗死182
二、颅内出血183
三、颅内动脉瘤184
四、脑血管畸形185
第十三节 颅内肿瘤186
一、颅内肿瘤的CT/磁共振定位诊断186
二、颅内肿瘤的CT/磁共振定性诊断187
三、颅内肿瘤基本CT、磁共振征象188
四、颅内肿瘤191
一、颅内压增高213
第一节 神经外科病人手术的特点213
第九章 神经外科病人术前评估和术前准备213
第二篇 神经外科麻醉学总论213
二、意识障碍216
三、癫痫216
四、内分泌及代谢障碍216
第二节 神经外科病人术前与麻醉前准备217
一、一般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217
二、特殊评估和准备217
第十章 全身麻醉方法220
第一节 吸人全身麻醉220
一、吸入麻醉气体的药代动力学220
二、吸入麻醉药的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224
三、常用吸入麻醉药及其评价226
四、常用的吸入麻醉方法233
五、吸入麻醉的监测237
六、吸入麻醉在神经外科的应用240
一、常用静脉麻醉药241
第二节 静脉全身麻醉241
二、麻醉性镇痛药及其桔抗药255
三、常用的静脉麻醉方法268
四、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及评价273
第三节 神经安定镇痛麻醉275
一、神经安定药物275
二、神经安定麻醉方法276
三、注意事项277
第十一章 局部麻醉药和局部麻醉279
第一节 局麻药的药理学279
一、局麻药的分类279
二、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280
三、局麻药的作用机制284
四、局麻药作用的解剖学基础284
一、局麻药的吸收285
第二节 局麻药的药代动力学285
五、局麻药的最低麻醉浓度285
二、局麻药的分布287
三、局麻药的生物转化和消除288
第三节 局麻药的全身作用及不良反应289
一、局麻药的全身作用289
二、局麻药的不良反应290
第四节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292
一、酯类局麻药292
二、酰胺类局麻药292
三、新型局麻药制剂294
第十二章 针刺麻醉296
第一节 概述296
第二节 从针刺麻醉(AA)发展到针药结合296
第三节 现代麻醉学的复合麻醉与针药复合麻醉297
第四节 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机制研究297
一、选穴原则298
第五节 颅脑手术应用针刺麻醉的方法298
二、常用穴位处方299
三、病人的准备299
四、操作方法300
五、针麻病例的选择300
第十三章 低温麻醉302
第一节 低温对生理功能的影响302
一、对代谢的影响302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303
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304
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306
五、对血液系统的影响306
六、对其他系统的影响306
第二节 浅低温脑保护作用的研究307
一、浅低温脑保护作用的证据307
二、浅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308
第三节 低温麻醉的实施方法311
一、体表降温法浅低温及中度低温的实施311
二、体表降温和血液降温联合应用的实施313
三、低温麻醉期间的监测314
第四节 浅低温在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315
一、浅低温的作用和实施315
二、浅低温在神经外科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315
三、浅低温在神经外科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316
四、浅低温应用的临床意义316
第五节 低温体外循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317
一、应用之目的317
二、脑神经外科低温麻醉的处理特点317
三、低温体外循环麻醉的适应证317
三、室颤319
二、复温休克319
一、御寒反应319
第六节 低温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319
四、肺部并发症320
五、出血倾向321
六、脑部并发症321
七、局部组织冻伤和烫伤321
第十四章 肌肉松弛药在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323
第一节 肌松药的药理学特性323
一、骨骼肌松弛的某些特性323
二、中枢神经系统324
三、心血管系统作用325
第二节 神经肌肉阻滞的分类和常用肌松药327
一、神经-肌肉阻滞分类327
二、常用肌松药328
第三节 肌肉松弛药在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335
一、适应证及优点335
二、肌松药的应用原则336
三、缩短非去极化肌松药起效时间的方法337
四、肌松药的联合应用338
第四节 肌松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340
一、麻醉药对肌松药作用的影响340
二、围术期用药对肌松药作用的影响341
三、神经-肌肉疾病对肌松药效应的影响342
四、应用肌松药后呼吸停止延长345
第五节 残余肌松的识别和拮抗346
一、残余肌松的定义和发生率346
二、抗胆碱酯酶药的量-效关系347
三、拮抗药和拮抗时机的选择347
四、琥珀胆碱Ⅱ相阻滞的转复348
五、拮抗肌松药作用中的注意事项349
第一节 控制性低血压的生理学基础和意义351
一、血压351
第十五章 控制性低血压351
二、组织灌流量352
三、组织灌注压352
四、控制性低血压明显减少出血353
第二节 控制性低血压对生理功能的影响354
一、控制性降压对脑的影响354
二、心脏357
四、肝脏358
三、肾脏358
五、对呼吸功能的影响359
六、对应激激素和代谢的影响359
第三节 控制性低血压常用药物及应用方法359
一、挥发性麻醉药359
二、神经节阻滞剂360
三、扩血管药360
四、钙通道阻滞剂362
六、其他363
五、肾上腺受体阻滞剂363
第四节 控制性低血压在神经外科的应用364
一、控制性低血压的优点364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364
三、控制性低血压的操作、管理和脑保护364
四、控制性低血压的并发症367
第十六章 血液稀释与自身输血369
第一节 血液稀释369
一、血液稀释对生理功能的影响369
二、血液稀释的分类、程度及其临床意义371
三、等容血液稀释与自身输血372
四、血液稀释在急性脑缺血治疗中的应用377
第二节 贮血式自身输血(PAT)378
第三节 回收式自身输血(IAT)381
一、IAT方法的分类381
二、适应证、禁忌证与并发症382
三、IAT的实施383
第四节 与自身输血有关的其他问题384
一、失血量的测定384
二、减少出血的方法384
三、自身输血的应用现况和前景386
第十七章 神经外科病人的体液管理387
第一节 血脑屏障与体液管理387
一、血脑屏障的解剖学特点387
二、血脑屏障与液体治疗388
第二节 特殊神经外科临床状态的体液管理391
一、脑血管痉挛391
二、坐位391
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92
第三节 神经外科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监测393
一、尿的监测393
二、电解质监测393
三、体重的监测394
第十八章 神经外科手术体位与麻醉396
第一节 仰卧位及仰卧头侧位396
一、对心血管的影响396
二、对呼吸的影响396
第二节 侧卧位396
第三节 俯卧位397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97
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397
三、俯卧位的并发症397
第四节 坐位397
一、坐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98
二、坐位的并发症398
第十九章 颅内高压的治疗401
第一节 颅内高压的原因和诊断401
一、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和机制401
二、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403
三、颅内高压的诊断405
第二节 颅内高压的治疗405
一、一般治疗原则405
二、药物性降颅压406
三、生理性降压414
四、颅内高压病人的补液415
五、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416
六、颅内高压的手术治疗416
第四节 小儿颅内高压与治疗416
一、小儿颅内高压的原因416
二、小儿颅内高压的病理生理416
三、小儿颅内高压的治疗417
第五节 良性颅内压增高与治疗417
一、定义417
三、假脑瘤的治疗418
二、发病原因418
第三篇 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监测423
第二十章 循环功能监测423
第一节 概述423
一、神经外科麻醉中循环功能监测的重要性423
二、循环功能监测的方法和分类425
第二节 循环功能基本监测法425
一、脉搏监测425
二、听诊器监测426
三、血压间接测量法426
四、心电图监测428
第三节 循环功能特殊监测措施436
一、有创动脉压监测436
二、中心静脉穿刺插管和测压437
三、肺动脉压的监测445
四、心输出量的监测448
五、超声心动图监测449
第四节 其他监测方法450
一、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450
二、心肌氧平衡的指标452
三、心肌收缩性指标453
四、周围循环监测指标454
第二十一章 呼吸功能监测456
第一节 呼吸功能的观察456
一、一般监测方法456
二、简易呼吸功能测定方法458
第二节 肺通气功能的监测458
一、呼吸容量监测458
二、通气压力的监测460
三、旁气流通气监测461
一、吸入氧浓度(Pl02)监测465
第三节 氧交换有效性的监测465
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02)监测469
三、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监测469
四、经皮氧分压(Ptc02)监测476
第四节 二氧化碳交换有效性的监测478
一、呼气末C02监测478
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PtcC02)监测486
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监测487
第二十二章 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488
第一节 麻醉和麻醉深度488
一、关于麻醉、麻醉深度定义的争议488
二、麻醉深度监测490
第二节 麻醉神志状态的监测492
一、知晓、记忆、回忆的概念492
二、神志状态的监测方法493
一、应激反应的发生过程494
第三节 应激反应程度的监测494
二、应激反应的监测495
第四节 其他麻醉成分的监测496
一、运动反应496
二、疼痛反应496
三、PRST麻醉深浅评分系统496
第二十三章 脑血流和脑氧平衡的监测498
第一节 概述498
一、脑血流监测的重要性498
二、脑循环研究方法的发展498
第二节 脑血流的测定方法499
一、NO2法499
二、动静脉氧差法501
三、阻抗血流图501
四、核素清除法502
六、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505
五、脑血液通过时间505
七、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509
八、近红外光谱法510
九、动物实验中常用的脑血流测定方法510
第三节 脑血流监测在围术期的应用512
一、脑神经外科512
二、围术期脑梗死513
三、颈动脉手术514
四、体外循环手术515
五、控制性降压515
六、麻醉期间监测516
七、心肺复苏和脑死亡516
第四节 颈内静脉血监测516
一、颈内静脉逆行置管技术516
二、颈内静脉血监测的意义517
三、连续Spo2监测的临床应用518
第五节 脑红外光谱仪监测519
一、近红外光的基本特性519
二、仪器结构和工作原理519
三、脑氧饱和度的监测520
四、脑血流动力学的监测520
五、围术期的应用521
第二十四章 脑电图监测523
第一节 脑电图监测523
一、脑电生理523
二、脑电活动与麻醉527
第二节 定量脑电图监测的原理和方法527
一、QEEG的基本概念527
二、脑电功率谱528
三、脑电地形图534
四、双谱分析534
五、QEEG监测技术535
第三节 QEEG监测的影响因素538
一、伪差538
二、其他影响因素539
第四节 围术期脑电图监测的应用和意义539
一、QEEG的特点539
二、EEG监测的神经生物学基础540
三、QEEG赋于脑电活动变化以量化标准540
四、QEEG用于麻醉领域监测的前景541
第二十五章 诱发电位监测543
第一节 概述543
第二节 诱发电位的分类544
第三节 诱发电位的方法和技术545
一、仪器结构545
二、刺激方法545
三、记录方法545
四、诱发电位的伪迹及排除548
五、诱发电位波形的分析549
六、诱发电位的特点与应用553
第二十六章 颅内压监测557
第一节 颅内压的物理学定义和解剖分隔557
一、颅内压的物理学定义557
二、颅内压的解剖分隔558
第二节 颅内压监测方法559
一、颅内压监测的基本原理559
二、液体(脑脊液)压力的测定560
三、用植入的压力传感器测定颅内压562
四、无创伤性压力监测565
第三节 正常的颅内压波形567
一、压力波的组成567
二、颅内压的振幅568
三、颅内压的波形568
一、A波即高原波569
第四节 异常的颅内压波形569
二、B波570
三、C波571
四、慢强直(“D”)波571
三、非典型短激发(“E”)波572
六、复合波572
第五节 颅内压监测的作用及在临床中的应用572
一、急性颅脑外伤572
二、颅内肿瘤573
三、脑积水573
四、蛛网膜下隙出血573
五、其他574
第六节 ICP监测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574
一、感染574
三、医源性颅内高压575
二、颅内出血575
四、测定错误576
五、脑实质损伤576
第二十七章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578
第一节 一般监测法578
一、神志清醒的病人578
二、神志尚未恢复的病人579
第二节 周围神经刺激监测法579
一、神经刺激器579
二、肌机械图580
三、加速度仪580
四、肌电图581
第三节 周围神经刺激的部位583
第四节 电刺激的类型、方式和临床意义585
一、单次颤搐刺激585
二、四次成串刺激586
三、强直刺激588
四、强直刺激后计数589
五、双重爆发刺激591
第五节 NMT监测在围术期的应用和注意事项592
一、监测前的准备工作592
二、监测仪的调整和对照值的确定592
三、监测部位和神经肌肉阻滞值强度593
四、术中监测593
五、肌松监测和术毕的残余肌松拮抗593
六、术后监测594
第四篇 神经外科麻醉学各论597
第二十八章 大脑半球各部位肿瘤及其他占位病变手术的麻醉597
第一节 大脑半球手术的特点597
第二节 麻醉处理598
一、麻醉要求598
二、麻醉方法及实施599
三、术中麻醉的主要问题600
第二十九章 垂体腺瘤的麻醉601
第一节 垂体的解剖及生理601
一、垂体的解剖601
二、垂体前叶细胞生理学601
第二节 垂体腺瘤的病理和临床特征602
一、垂体腺瘤发病机制602
二、垂体腺瘤的新分类法602
三、垂体腺瘤分布特点、手术入路和术中所见602
四、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603
五、垂体腺瘤的血生化学指标603
第三节 麻醉对垂体前叶内分泌功能的影响604
一、麻醉与GH604
二、麻醉与PRL604
三、麻醉与ACTH及皮质醇605
四、麻醉与TRH、TSH、T3、T4605
二、麻醉处理606
一、麻醉前准备606
第四节 垂体腺瘤的麻醉606
第三十章 颅底病变手术的麻醉609
第一节 颅底外科手术特点609
第二节 颅底外科手术的麻醉处理610
一、手术前准备610
二、麻醉方法611
三、围手术期管理612
四、术中监测613
五、术后注意事项615
第三十一章 颅后窝病变手术的麻醉618
第一节 颅后窝区病变的临床特点618
第二节 颅后窝病变手术的麻醉619
一、对麻醉的要求619
二、麻醉方法及麻醉处理的主要问题620
三、坐位手术的麻醉处理621
第三十二章 脑干肿瘤手术的麻醉623
第一节 脑干的功能和脑干肿瘤的临床特征623
一、脑干分布及其界限623
二、脑干内部主要结构及其功能623
三、脑干肿瘤的分类及临床表现624
第二节 脑干肿瘤手术的麻醉624
一、麻醉前准备和术前用药625
二、麻醉选择625
三、麻醉管理625
四、围术期注意事项627
第三十三章 脊髓手术的麻醉628
第一节 脊髓疾病的基础与临床628
一、脊髓的生理功能628
二、脊髓损伤的基础与临床628
三、脊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630
四、脊髓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632
一、麻醉药与脊髓633
第二节 麻醉与脊髓633
二、肌松药与脊髓634
三、麻醉药与脊髓血流量635
第三节 脊髓手术的麻醉635
一、术前准备635
二、麻醉管理636
第三十四章 外周神经疾病手术的麻醉640
第一节 外周神经疾病640
第二节 外周神经疾病手术的麻醉641
第三十五章 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642
第一节 癫痫外科手术的麻醉642
一、疾病概述642
二、癫痫病人的治疗644
三、癫痫病人的手术与麻醉647
一、帕金森病655
第二节 锥体外系疾病手术治疗与麻醉655
二、扭转痉挛657
三、痉挛性斜颈657
第三十六章 颅内血管疾病与麻醉660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出血660
一、临床特点660
二、手术与麻醉660
第二节 颅内动脉瘤661
一、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661
二、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学663
三、病情分级663
四、手术与麻醉664
第三节 颅内血管畸形668
一、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668
二、手术与麻醉668
一、烟雾病669
第四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麻醉669
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672
第三十七章 小儿神经外科手术麻醉677
第一节 小儿神经系统解剖677
一、头颅和脊柱677
二、脑脊液678
第二节 小儿神经生理678
一、脑血流和脑代谢678
二、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679
第三节 小儿神经药理学680
一、吸入全麻药680
二、静脉全麻药681
五、肌肉松弛药682
第四节 小儿神经外科疾患的特点682
三、麻醉性镇痛药682
四、氯胺酮682
第五节 术前评估和术前用药683
一、术前评估683
二、术前药的使用684
第六节 小儿麻醉的围术期管理684
一、呼吸管理684
二、体液管理685
四、体温维持687
三、患儿体位687
五、药物治疗颅内压增高688
六、围术期监测688
七、小儿神经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689
第七节 几种常见手术的麻醉690
一、脑积水脑室分流术690
二、颅内肿瘤手术麻醉管理691
三、脑血管病与麻醉管理692
四、脑和脊髓损伤的麻醉管理693
五、脊髓发育不良694
第三十八章 先天性颅骨疾病与麻醉696
第一节 寰枕部畸形手术与麻醉696
一、寰枕部畸形的病因学696
二、病变特点及对麻醉的要求700
第二节 颅裂及脑膜脑组织手术与麻醉701
一、概述701
二、临床表现702
三、治疗702
四、麻醉方法703
第三节 狭颅症703
一、病因学703
二、临床表现703
三、治疗704
四、麻醉方法704
一、颅内压增高705
第一节 急症神经外科病人的特点705
第三十九章 急诊神经外科手术麻醉705
二、脑组织损害706
三、意识障碍706
四、多系统功能障碍706
第二节 颅脑外伤手术病人的麻醉706
一、顿脑创伤的病理生理706
二、初期评估和早期急救707
三、麻醉处理708
第三节 脊髓损伤手术病人的麻醉711
一、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及其分期711
二、脊髓损伤病人的麻醉处理712
三、特殊问题的处理714
第四节 其他神经外科急诊手术病人的麻醉特点714
一、颅内占位性病变伴严重颅内高压病人的麻醉714
二、婴幼儿神经外科急症麻醉715
一、心率变化和心律失常717
第四十章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多系统功能障碍及处理717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717
二、血压变化718
第二节 呼吸系统719
一、呼吸节律异常719
二、呼吸道梗阻719
三、低氧血症720
四、急性呼吸功能衰竭720
五、脑性肺水肿720
第三节 凝血功能障碍722
一、凝血功能障碍的表现和持续时间722
二、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723
三、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723
第四节 内分泌功能障碍724
一、垂体前叶功能障碍724
二、垂体后叶功能障碍724
一、脑脊液代谢的变化727
第五节 代谢功能异常727
二、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728
三、糖代谢紊乱728
四、高渗透性非酮症昏迷728
第六节 消化道溃疡和出血730
一、发病率730
二、发病机制730
三、应激性溃疡的特征731
四、诊断和治疗731
第五篇 神经外科麻醉的并发症和术后恢复期管理735
第四十一章 神经外科麻醉并发症与处理735
第一节 呼吸系统并发症735
一、呼吸道梗阻735
二、换气功能障碍736
二、临床表现738
第二节 颅内血肿738
一、病因及发生率738
三、处理739
第三节 脑水肿739
一、发病机制739
二、发病原因739
三、临床表现740
四、预防和处理740
第四节 水、电解质失衡740
一、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原因和特点740
二、临床常见的几种类型741
三、预防和处理741
第五节 术后癫痫742
一、原因742
第六节 神经功能损害及术后清醒延迟743
一、原因743
三、预防和处理743
二、临床特征743
二 围术期诱发脑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744
三、围术期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与转归744
四、围术期脑功能损害的诊断744
五、围术期的管理745
第四十二章 神经外科麻醉恢复室747
第一节 神经外科手术后病人的转归747
第二节 麻醉恢复室的建立和管理747
一、麻醉恢复室的作用747
二、麻醉恢复室的基本建筑设计和设备748
三、工作人员748
四、常规工作748
第一节 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特殊监测751
一、颅内压监测751
第四十三章 神经外科术后病人的重症监测治疗751
二、脑电图752
三、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752
四、脑局部血流和代谢的监测752
五、其他监测方法752
第二节 意识水平的判断和镇静753
一、神经外科病人术后意识水平的判断753
二、意识恢复延迟的原因分析755
三、术后镇静药的应用756
第三节 麻醉后呼吸道的管理757
一、神经外科病人术后呼吸道的特点757
二、术后呼吸道的管理757
第四节 术后循环功能的维持758
一、循环兴奋758
一、手术后脑细胞损害的机制759
第五节 术后脑缺血和脑水肿的防治759
二、循环抑制759
二、术后脑缺血和脑水肿的防治760
第六节 术后疼痛的治疗761
一、神经外科手术后疼痛及止痛的特点761
二、术后止痛方法762
第四十四章 神经外科术后水、电解质及营养平衡的维持764
第一节 神经外科术后输液的特点764
一、血脑屏障和水、电解质的跨膜移动764
二、神经外科病人的液体选择764
三、脑损伤和血脑屏障完整性765
第二节 低钠血症的诊治766
一、低钠血症的常见病因766
二、临床表现766
三、诊断和治疗767
第三节 高钠血症的诊治768
一、颅脑创伤后的代谢反应769
第四节 神经外科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769
二、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770
三、肠外营养支持特点771
四、肠内营养支持特点771
五、常用营养制剂772
第四十五章 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774
第一节 概述774
第二节 病因及发病学775
一、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775
二、发病学779
第三节 诊断780
一、临床诊断的特点与困难780
二、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781
三、诊断标准785
一、手术前后的处理787
第四节 预防787
二、无菌操作与洗手788
三、加强人工气道管理788
四、保持呼吸治疗器械清洁可用789
五、慎用抗酸药789
六、应加强口腔护理789
七、连续转动体位治疗(CLRT)789
八、加强营养支持治疗790
第五节 治疗790
一、抗生素的应用790
二、感染的综合治疗799
第四十六章 神经外科病人的呼吸机治疗800
第一节 机械通气的指征和禁忌证800
一、呼吸机治疗适应证的呼吸生理指标800
二、呼吸机治疗的相对禁忌证800
一、间歇正压通气801
二、间歇指令性通气801
第二节 机械通气方式及临床应用801
三、分钟指令性通气802
四、呼气末正压的应用803
五、持续气道正压804
六、压力支持通气805
七、高频通气805
八、压力控制通气806
九、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和容积支持通气806
十、适宜支持通气和适宜压力通气808
第三节 使用呼吸机的基本步骤809
第四节 呼吸机治疗的常见问题及处理810
一、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的协调810
二、气道的湿化和温化811
四、呼吸机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813
三、呼吸兴奋剂的使用813
第五节 呼吸机的撤离及气管拔管817
一、撤离呼吸机的指征817
二、撤离呼吸机的生理指标817
三、撤离呼吸机的方法818
四、撤离呼吸机失败的原因820
第六篇 心肺脑复苏和脑死亡823
第四十七章 心肺复苏823
第一节 心脏骤停的病因和诊断823
一、心脏骤停的病因823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823
三、心电图表现824
第二节 心肺复苏的阶段和步骤825
第三节 基础生命支持828
一、气管内插管835
二、心电图监测与各种心律紊乱的处理835
第四节 进一步生命支持835
三、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和给药途径的选择837
四、复苏药物的应用838
五、复苏有效指标842
六、复苏失败的原因842
第五节 复苏时的监护治疗842
一、保证通气843
二、维持供氧843
三、保持血压843
四、纠正酸中毒843
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844
六、镇静和抗癫痫844
七、皮质激素844
八、监测颅内压844
九、病人位置844
十、心血管功能监测845
第四十八章 脑复苏与脑保护846
第一节 脑缺血的病因和分类846
第二节 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生理847
一、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847
二、脑缺血性损伤的血流阈值847
三、脑缺血时能量代谢的改变848
四、钙离子在急性脑缺血性损害中的作用849
五、自由基的损害作用850
六、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850
七、应激肽释放——激肽系统的损害852
第三节 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852
第四节 脑复苏及脑保护的措施853
一、一般措施853
二、主要措施854
第二节 判断心肺复苏后脑功能恢复的指标863
一、心跳呼吸停止时间863
第四十九章 心肺脑复苏病人预后的判断和脑死亡863
第一节 脑缺血的转归863
二、心跳停止前的病情和影响因素864
三、昏迷持续时间和意识水平865
四、神经反射865
五、抽搐866
六、脑电图866
七、诱发电位867
八、脑脊液检查868
九、其他预测因素868
第三节 脑死亡869
一、脑死亡的病因869
二、脑死亡的病理869
三、脑死亡的判断方法869
四、脑死亡的诊断872
六、小儿脑死亡的标准873
五、我国脑死亡的标准873
第五十章 心肺脑复苏中的并发症及其处理875
第一节 胸外心脏按压的合并症875
一、骨折875
二、心、肺及大血管损伤876
三、腹内脏器损伤876
四、栓塞876
五、其他876
第二节 循环系统合并症877
一、低血压877
二、急性心力衰竭878
三、心律失常880
四、复苏后心脏再度停跳的原因882
第三节 复苏后呼吸功能不全的防治883
一、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883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884
第四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884
二、呼吸功能不全的防治884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885
第五节 心跳停止后电解质紊乱和体液分布的改变888
一、心跳停止后电解质紊乱888
二、心跳停止后体液分布的变化889
三、神经内分泌和肾脏调节的变化889
四、水、电解质紊乱的治疗原则889
第六节 感染性合并症及其防治890
一、感染的诱因890
二、致病菌890
三、感染的类型891
四、感染合并症的预防891
五、感染的治疗892
第一节 疼痛的现代概念及其机制897
二、疼痛的现代概念897
一、疼痛概念的发展897
第五十一章 神经外科病人疼痛的非手术治疗897
第七篇 其他897
第二节 疼痛的感知与反应898
一、疼痛的感受器898
二、致痛物质898
三、疼痛的神经传导898
第三节 疼痛的分类901
一、疼痛命名划分法901
二、疼痛的测定方法902
第四节 急性、慢性疼痛的治疗903
一、疼痛的治疗原则903
二、神经阻滞术904
三、药物治疗915
四、其他综合治疗918
附录919
名词对照950
索引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