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曹书杰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222277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4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佚文献1
一、亡佚之书2
第五节 辑佚的知识准备 304
二、脱佚之文4
三、散佚之篇5
第二节 辑佚(逸、遗)6
一、辑集亡佚之节7
二、辑补缺佚之书8
三、辑校脱佚之文10
四、辑拾漏佚之篇11
五、辑汇散佚之篇14
六、辑录佚书之目15
第三节 辑佚学19
一、辑佚学的性质和对象19
二、辑佚学的任务和内容22
三、辑佚学研究的意义22
第四节 目前工作的任务26
一、辑佚工作的任务27
二、研究工作的任务29
一、“吴派”汉学家的辑佚 132
一、商代文献的特点33
第二章 历代文献的聚散存佚33
第一节 先秦的图书文献33
二、周代的文献活动35
三、东周的文献损毁39
第二节 秦汉文献之聚散41
一、秦朝文献聚散41
二、西汉文献聚散43
三、东汉文献聚散46
第三节 三国六朝文献之聚散49
四、秦汉图书之遗存49
一、三国西晋文献聚散50
二、东晋六朝文献聚散51
三、三国六朝图书之遗存55
第四节 隋唐文献之聚散55
一、隋代文献聚散56
二、唐代文献聚散57
三、唐代著述之遗存59
一、北宋文献聚散60
第五节 宋以来文献之聚散60
二、南宋文献聚散61
三、明代文献聚散62
四、清代文献聚散63
第六节 文献散佚的原因64
第一节 宋代说及其影响67
第三章 辑佚的起源问题67
一、起源于王应麟说68
二、起源于高似孙说69
三、起源于陈景元说70
四、起源于小说文集说72
五、起源于尤袤说73
第二节 其他诸家异说75
一、起源于魏晋或更早说75
二、起源于唐代《意林》说80
三、起源于“补亡”说82
第三节 起源问题总结84
第四章 宋元明时期的辑佚89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辑佚89
一、宋代的辑佚活动89
二、元代的辑佚活动96
第二节 明代辑佚发展概述98
一、明代辑佚的特点99
二、特点形成的原因102
三、辑佚活动略述105
第三节 嘉靖时期的辑佚106
一、范钦的《范氏奇书》106
二、诗文小说的辑汇109
第四节 万历时期的辑佚110
一、胡应麟的辑佚活动110
二、梅鼎祚的辑佚活动115
三、姚士粦的辑佚活动118
四、《十六国春秋》辑本119
五、吴琯的辑佚活动122
第五节 晚明时期的辑佚122
一、祁承?的辑佚活动123
二、张溥辑汉魏六朝集125
三、孙瑴及其《古微书》126
四、《诸子汇函》与《古今佚书》128
第五章 清代辑佚的繁兴(上)129
第一节 清代辑佚概说129
一、清代辑佚的特点129
二、辑佚活动的分期131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辑佚132
二、朱彝尊与姚之骃的辑佚135
三、李绂、全祖望的辑佚136
一、馆辑的缘起和过程138
第三节 四库馆臣的辑佚138
二、馆辑的数量和内容140
三、馆辑的影响和不足143
第四节 乾道间五大辑佚家145
一、章 宗源的辑佚成就146
二、王谟的辑佚成就151
三、严可均的辑佚成就154
四、马国翰的辑佚成就159
五、黄奭的辑佚成就163
一、乾隆间诸家166
第五节 乾道间其他诸家166
第六章 清代辑佚的繁兴(下)166
二、嘉庆间诸家170
三、道光间诸家178
第六节 晚清的辑佚成绩184
一、汤球与晋史辑佚184
二、乔松年与纬书辑佚190
三、陈运溶与湘籍辑佚193
四、王仁俊与辑本补辑197
五、晚清其他诸家201
第七节 清辑的成就和不足203
一、辑佚的成就类述203
二、辑本的不足概述208
第七章 现当代辑佚的成绩21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余风217
一、王国维的辑佚活动218
二、鲁迅的辑佚工作220
三、张鹏一的辑佚活动223
四、陶栋《辑佚丛刊》225
五、赵万里的辑佚活动226
六、郭绍虞《宋诗话辑佚》228
第二节 文革前十六年230
一、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231
二、王重民的辑佚工作232
三、唐圭璋《全宋词》《全金元词》233
四、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234
五、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235
六、胡道静的辑佚成绩236
第三节 文革后二十年239
一、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239
二、朱祖延《北魏佚书考》241
三、周天游的辑佚工作243
四、旧辑本的整理245
五、新辑本的收获248
第八章 辑佚学研究的进程254
第一节 古代的辑佚思想254
一、宋人的辑佚观点255
二、明人的辑佚思想260
三、清人的辑佚学概念267
第二节 民国间对辑佚的总结268
一、梁启超的泛化研究268
二、刘咸炘的探微研究270
三、王重民的个案研究273
第三节 当代辑佚学的演进275
一、泛化叙述时期275
二、理性探讨时期281
第九章 辑佚方法绪论290
第一节 方法论研究的意义290
第二节 辑本质量的分析292
一、鉴定质量的标准292
二、影响质量的因素293
第三节 辑佚工作的程序295
一、准备阶段的工作295
二、辑录阶段的工作296
四、综结阶段的工作297
三、整理阶段的工作297
五、影响程序的因素298
第四节 辑本整理的形式299
一、辑编性的辑佚300
二、辑存性的辑佚300
三、辑复性的辑佚302
四、辑证性的辑佚302
五、辑增性的辑佚303
六、辑合性的辑佚304
一、古籍文献知识305
三、历史文化知识306
二、特定专业知识306
第六节 辑佚成果的总结307
一、序(说明)跋(后记)307
二、凡例308
三、征引书目308
四、附录309
第十章 佚文献的搜辑311
第一节 佚文搜辑的准则311
一、佚逸认定的准则311
二、搜辑的基本原则315
第二节 佚文搜辑的方法316
一、佚文查寻的方法316
二、佚文查录的方法317
三、佚文整序的方法319
四、出处标注的方法320
五、符号使用的方法322
第三节 辑佚的主要资源322
一、辑佚与类书323
二、辑佚与史书329
三、辑佚与总集331
四、辑佚与地志332
五、辑佚与古注335
六、辑佚与字书337
七、辑佚与杂抄338
八、辑佚与金石339
十、辑佚与同类书341
九、辑佚与书目341
第十一章 佚文献的考究343
第一节 考究的原则途径343
一、考究的基本原则343
二、考究的基本方法344
三、考究的基本途径347
第二节 佚书考究的意义348
一、作者的考究349
二、书名的考究351
三、流传的考究354
四、体例的考究355
第三节 佚文真伪的考识357
一、伪文产生的原因357
二、辨识伪文的途径359
第四节 佚文文字的校理365
一、佚文校勘的常法366
二、互见佚文的校理368
第五节 佚文内容的考证373
一、内容考证的要点374
二、内容考证的意义375
附录一 据《永乐大典》辑本书目四种380
一、《四库全书》中“大典本”书目381
二、《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中“大典本”书目392
三、《四库》馆臣辑自《大典》之散见书目(略)396
四、古今私家据《大典》辑出之书目396
附录二 王谟、马国翰、黄奭、王仁俊辑本一览表400
附录三 《汉魏六朝佚史钞》目录435
后记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