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唯识宗简史简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唯识宗简史简论
  • 韩延杰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佛学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唯识宗简史简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1

简史1

第一章 唯识学派在印度的思想渊源1

第一节 缘起论中的唯识思想1

第二节 阿赖耶识的前身——补特伽罗、有分识和细意识4

第三节 种子的前身——一味蕴和穷生死蕴8

第四节 唯识派对说一切有部的继承关系10

(一) 五位七十五法和五位百法11

(二) 四缘、五果和种子论13

第二章 印度大乘佛教从空宗到有宗的发展17

第一节 空、有两宗关于“空”论的异同18

第二节 空、有两宗关于二谛论的异同24

第三节 空、有两宗关于中道论的异同28

第四节 清辩和护法的争论31

第五节 戒贤和智光的争论36

第三章 印度唯识学派的传承体系42

第一节 唯识学派的创始人——弥勒、无著、世亲42

第二节 十大论师及其他论师48

第四章 地论师54

第一节 地论师的分裂54

第二节 地论师的师承59

第三节 地论师的主要哲学理论73

第四节 地论师对天台、华严二宗的影响79

第五章 摄论师83

第一节 摄论师的师承83

第二节 摄论师的哲学理论96

第六章 《大乘起信论》的唯识观点102

第一节 关于《大乘起信论》真伪的争议及其思想渊源102

第二节 别具一格的唯识主张104

第三节 《起信论》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110

第七章 中国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118

第一节 玄奘家世118

第二节 踏上征途119

第三节 到达印度120

第四节 回国译经122

第八章 唯识宗的其他论师127

第一节 窥基127

第二节 慧沼和智周129

第三节 圆测131

第九章 地、摄两派与唯识宗的区别133

第一节 地、摄两派和唯识宗对第七和第八识的不同论述134

第二节 唯识新旧二译对前六识的不同论述137

第三节 灵润关于唯识新旧二译的十四点不同138

第十章 唯识宗依据的主要经典144

第一节 六经144

下篇144

教理144

第二节 十一论147

第十一章 五位百法151

第一节 心法和心所法151

(一) 遍行153

(二) 别境154

(三) 善156

(四) 烦恼159

(五) 随烦恼161

(六) 不定165

第二节 色法165

第三节 心不相应行法169

第四节 无为法174

第五节 五位唯识176

第十二章 蕴、处、界三科与五位百法的关系179

第一节 五蕴179

(一) 色蕴179

(二) 受蕴180

(三) 想蕴181

(四) 行蕴182

(五) 识蕴183

第二节 十二处186

第三节 十八界187

第十三章 初能变(第八识阿赖耶识)188

第一节 阿赖耶识的三相188

第二节 第八识的异名190

第三节 成立第八识的根据193

第十四章 第二能变(第七识末那识)196

第一节 末那识的基本特征及其分位196

第二节 末那识存在的根据197

第十五章 第三能变(前六识)201

第一节 前五识201

第二节 第六识意识203

第十六章 唯识学的“四分”论205

第一节 四分略解205

第二节 唯识师对四分论的不同主张206

第十七章 唯识学的“种子”论209

第一节 种子略解209

第二节 种子的来源212

第三节 种子的分类213

第四节 熏习216

第一节 三性220

第十八章 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220

第二节 三无性224

第三节 三性与四谛等的关系225

(一) 三性与四谛225

(二) 三性与七真如225

(三) 三性与六法226

(四) 三性与五事226

(五) 三性与四真实227

(六) 三性与三解脱门227

(七) 三性与三无生忍228

(八) 三性与二谛228

第十九章 唯识派的识变论229

第一节 五重唯识和五种唯识229

第二节 唯识九难232

第三节 因能变和果能变237

第二十章 玄奘对唯识学的发展239

第一节 玄奘三论239

第二节 唯识三境244

(一) 性境245

(二) 独影境246

(三) 带质境247

第二十一章 唯识宗的修行理论249

第一节 资糧位249

第二节 加行位252

第三节 通达位252

第四节 修习位254

第五节 究竟位257

第二十二章 唯识与因明260

第一节 唯识派对因明学的发展261

第二节 玄奘对因明学的发展2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