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冯光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7020029973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745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7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散文体式卷3
绪论3
上编19
第一章 杂文概念的历史考察与现代杂文文体的主要特征19
一 杂文概念的历史考察20
二 现代杂文的主要特征27
第二章 过渡形态的中国近代杂文文体32
一 寓言式杂文32
二 偏重于议论的杂文34
三 偏重于记叙描写的杂文37
四 以刻画类型形象为主的杂文39
五 近代报章文字中的时评短论40
第三章 中国现代杂文的诞生50
一 “随感录”--现代杂文的雏形50
二 现代杂文文体意识的觉醒与文体规范的探索和尝试59
第四章 现代杂文文体规范的确立与初见繁荣69
一 语丝时期的鲁迅杂文70
二 语丝时期的周作人杂文86
三 其他杂文作家的杂文96
第五章 现代杂文创作高潮的兴起与杂文文体的高度成熟103
一 艺术上高度成熟的鲁迅后期杂文103
二 活跃在三十年代文坛上的其他杂文作家124
第六章 鲁迅体杂文的发展136
一 “鲁迅风”杂文136
二 《野草》杂文作家群144
三 国统区的“软性杂文”和“历史杂文”149
四 延安解放区的杂文156
第七章 新中国杂文文体概观164
一 杂文话语形式的转换164
二 新时代杂文形式的探寻167
中编186
第八章 现代叙事抒情散文的形成与发展186
一 闲谈式的小品186
二 情景化诗意化的抒情小品192
三 富丽典雅的绅士淑女散文194
四 叙事为主的杂记198
第九章 现代叙事抒情散文的成熟204
一 理论的局部调整与创作的多元发展204
二 抒情小品的新变212
三 走向成熟和兴盛的杂记223
第十章 叙事与抒情的功能转换234
一 三十年代散文体式的延续234
二 叙事时代散记的兴盛241
三 由叙事走向抒情的二度转换245
第十一章 散文的复兴与散文体式的分化256
一 散文的艰难复兴及其体式发展的特点256
二 “老年人文体”262
三 小品化散记与“文化大散文”267
第十二章 描山画水抒情写意的游记体式282
一 处于变革时期的近代游记文体282
二 现代游记体式的确立290
三 繁荣期的纪游散文文体300
四 新中国成立后游记文体的发展313
第十三章 史传结合的传记与人物记325
一 传记与人物记的体式分类325
二 自传与回忆录330
三 人物记336
四 学术性人物记346
下编352
第十四章 萌芽中的报告文学体式352
一 报章文体的初步演化352
二 早期报告文学体式的初步形成357
三 早期报告文学的文学化过渡361
第十五章 发展时期的报告文学体式365
一 报告文学发展的理论准备365
二 作家型的报告文学369
三 记者型的报告文学375
四 战地报告文学的速写趋向377
第十六章 走向成熟的报告文学体式382
一 四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多元形态382
二 人物颂歌式的报告文学387
三 “干预生活”与现实主义的道路392
第十七章 从复苏到繁荣的多元化体式396
一 初步的变革与惯性思维方式396
二 报告文学的诗化倾向401
三 “全景式报告文学”405
结语414
批评体式卷431
绪论431
第一章 中国文学批评体式的现代性转化446
一 古典批评体式的式微与变革的愿望446
二 “新文体”与现代批评体式的发端454
三 现代学术话语系统的萌现460
四 序跋体的书卷气与商业化倾向471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批评体式建构481
一 文白之争与批评语言的大裂变481
二 批评意识的确立与批评体式的现代性突进495
三 西方文学批评方法的渗入与批评观念的现代化506
四 五四文学批评体式的建立与变革515
第三章 走向成熟的现代文学批评体式536
一 文学论争中的偏激狂热文风536
二 两种批评体式的分化550
三 作品批评的多元格局561
四 不同范式的“作家论”581
五 超越士大夫气的序跋体及综述体593
第四章 政治变革与批评体式的范式化605
一 政治标准与批评话语的权力化605
二 极左思潮与“大批判体式”624
三 现实主义理论与批评体式的标准化640
第五章 思想解放与文学批评体式的多元时代656
一 批评重建与体式发展趋向657
二 两种不同的批评倾向673
三 “作家论”的两极发展702
四 文学史批评与对话批评715
结语731
我们的十年学术反顾--代总跋(冯光廉)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