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肌电图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肌电图学
  • 卢祖能,曾庆杏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617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023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1067页
  • 主题词:肌电图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用肌电图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基础1

第1节 概述 余绍祖1

一、大体概念1

二、组织学概念1

三、后(背)根和前(腹)根1

四、脊神经(根)2

五、颅神经(根)3

六、脊神经和周围神经及其分布3

七、自主神经系统5

(一)交感(胸腰)系统6

(二)副交感(颅-骶)系统6

(三)肠神经系7

第2节 脊神经及其周围神经的大体解剖 余绍祖7

一、头颈部和上肢7

(一)颈丛7

(二)臂丛8

(三)自主神经支配13

二、胸部14

(一)胸神经14

(二)自主神经支配15

三、腹部、骨盆和下肢15

(一)腰丛15

(二)骶丛16

(三)尾丛18

(四)自主神经支配18

四、背部18

(一)颈脊神经的后支18

(二)胸脊神经的后支18

(三)腰、骶、尾脊神经的后支19

第3节 颅神经 曾庆杏19

一、嗅神经和视神经19

二、动眼、滑车和展神经19

(一)神经核团20

(二)神经行程20

(三)血液供应21

(四)组织学特点21

三、三叉神经21

(一)三叉神经的分支21

(二)三叉神经节22

(三)三叉神经感觉根22

(四)三叉神经核22

(五)三叉神经运动根23

四、面神经23

(一)外周行程23

(二)主要分支24

(三)面神经鞘24

五、前庭蜗(位听)神经25

(一)前庭系统25

(二)耳蜗系统25

六、舌咽、迷走、副和舌下神经26

(一)舌咽神经26

(二)迷走和副神经26

(三)舌下神经28

第4节 周围神经系统的显微解剖 曾庆杏28

一、神经细胞28

(一)神经细胞的结构28

(二)神经元的分类29

二、神经元学说29

三、神经纤维30

(一)有髓神经纤维30

(二)无髓神经纤维31

四、突触31

(一)化学性突触31

(二)电突触32

五、神经末梢32

(一)感觉神经末梢32

(二)运动神经末梢32

六、神经的结缔组织33

(一)周围神经干33

(二)脊神经根34

(三)神经鞘神经34

七、神经胶质35

第2章 神经传导的生理学以及神经和肌肉的电特性36

第1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余绍祖36

一、神经纤维的兴奋与冲动的传导36

二、静息电位37

三、动作电位38

四、冲动的传导39

五、动作电位的触发39

第2节 容积传导 卢祖能40

一、术语40

二、细胞内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形态学40

三、细胞内动作电位在细胞外的形态学41

(一)非传导性媒介物41

(二)传导性媒介物41

四、立体角几何学以及波形计算44

(一)双相动作电位的记录45

(二)容积传导的影响45

(三)近场和远场电位46

五、临床意义46

(一)容积传导在神经的应用47

(二)容积传导在肌肉的应用50

(三)产生误差的原因52

六、小结53

第3节 神经纤维传导的生理学 卢祖能54

一、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电位变化54

(一)峰电位54

(二)后电位54

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54

(一)神经纤维兴奋性的测定54

(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变化55

三、神经冲动传导的机制55

(一)无髓纤维55

(二)有髓纤维55

四、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56

五、神经纤维的种类及离体记录56

(一)神经纤维的分类56

(二)腓肠神经电位的离体记录57

(三)对复合神经动作电位的分析58

六、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60

七、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与营养性功能60

(一)轴浆运输60

(二)神经纤维的营养性功能60

第3章 周围神经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基础63

第1节 神经元变性与再生 曾庆杏63

一、神经的变性63

二、神经的再生64

第2节 周围神经病变时的基本病理过程 曾庆杏64

一、Wallerian变性64

二、轴突变性65

三、神经元变性65

四、节段性脱髓鞘65

第3节 神经损伤的分类及其相应临床和电生理变化 卢祖能 曾庆杏66

一、神经损伤的分类66

(一)神经失用66

(二)轴突断伤67

(三)神经断伤68

二、神经病变中轴突/髓鞘受累的情况68

(一)轴突变性69

(二)节段性脱髓鞘69

三、临床实践中的异常类型70

第4章 神经肌肉接头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生理73

第1节 突触的解剖生理 曾庆杏73

一、突触的结构73

二、突触传递的过程和机制74

(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74

(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74

三、突触传递的特征74

(一)单向传递74

(二)突触延搁75

(三)总和75

(四)对内环境变化敏感75

(五)对某些药物敏感75

第2节 神经肌肉接头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 卢祖能 曾庆杏75

一、运动终板76

二、突触小泡77

三、终板的电活动77

(一)微终板电位77

(二)与神经动作电位相关的情况77

(三)终板电位和动作电位78

四、突触后异常78

(一)重症肌无力的病理生理78

(二)形态学及免疫学变化79

(三)实验模型79

五、突触前异常80

(一)肌无力综合征的病理生理80

(二)肉毒毒素和化学物质的影响80

六、神经肌肉传递的恢复周80

(一)乙酰胆碱分子的释放80

(二)神经肌肉的抑制和易化81

(三)正常恢复周期81

(四)疾病状况的影响81

(五)强直后强化和衰竭83

第5章 骨骼肌解剖生理及相关电生理学基础85

第1节 骨骼肌的结构及收缩机制 曾庆杏 潘松青85

一、骨骼肌的大体解剖85

二、肌原纤维和肌丝86

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86

四、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88

五、单收缩和强直收缩89

第2节 肌纤维类型 卢祖能 曾庆杏89

一、Ⅰ型和Ⅱ型纤维89

二、快、慢颤搐纤维90

三、快、慢肌肉90

四、神经支配的影响90

第3节 牵张感受器 卢祖能 曾庆杏91

一、肌梭的解剖91

二、肌梭的功能91

三、高尔基腱器92

第4节 运动单位解剖 卢祖能 曾庆杏92

一、运动单位数目估计93

二、神经支配比率93

三、肌纤维的分布94

第5节 运动单位的生理 卢祖能 曾庆杏95

一、动物实验95

二、募集95

三、颤搐特性95

四、速率规则95

第6节 运动单位募集 卢祖能 曾庆杏96

一、募集的机制96

二、募集的生理和解剖97

三、募集及其与肌纤维收缩特性的关系98

四、对人类募集活动的评价100

五、募集的肌电图评价101

六、异常募集与肌肉收缩力量的关系102

七、如何减小肌电干扰型分析时主观因素的影响103

(一)步骤103

(二)步骤二104

(三)步骤三104

八、将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104

第7节 常用肌肉的功能和神经支配以及肌力的检查方法 余绍祖105

第6章 电生理学历史回顾及电学和电子学基础110

第1节 电生理学历史回顾 卢祖能110

一、早期的发展概况111

二、经典的电诊断学112

三、肌电图和神经刺激技术113

四、现代的发展概况114

五、磁刺激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历史演变114

(一)从“动物电”到“动物磁”115

(二)磁刺激的历史回顾116

第2节 电学和电子学基础知识 卢祖能 曾庆杏118

一、静电场119

(一)电荷与电场119

(二)电场力作功和电势120

(三)电偶极子120

(四)静电场中的电介质121

(五)电容器及静电场的能量121

二、直流电122

(一)电流122

(二)电阻123

(三)电动势、电源123

(四)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124

(五)基尔霍夫定律124

(六)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125

三、电磁现象125

(一)磁感应强度125

(二)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的力126

(三)电磁感应126

(四)RL电路的暂态过程、磁场的能量126

(五)交流电126

四、脉冲电路的一些基本概念128

(一)脉冲的基本知识和RC电路128

(二)脉冲单元电路129

(三)锯齿波发生电路129

(四)脉冲的调制和解调129

五、数字电路的一些基本概念129

(一)数制与逻辑函数129

(二)基本门电路129

(三)编码器129

(四)译码器130

(五)加法器130

(六)触发器131

(七)计数器131

(八)数/模转换器131

(九)模/数转换器131

六、半导体器件131

(一)晶体二极管131

(二)晶体三极管132

(三)场效应管132

(四)可控硅132

七、直流稳压电源132

(一)整流和滤波132

(二)稳压电路132

(三)直流电压交换器132

(四)开关式稳压电源133

八、放大器电路133

(一)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133

(二)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134

(三)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134

九、生物信号的检测与处理135

(一)生物信号的特性135

(二)生物信号测量的特殊性135

(三)测量中的干扰及其抑制措施135

(四)噪声及其降低的措施136

(五)微弱信号的检测方法136

(六)生物信号的检测、放大和显示137

第3节 电的安全性问题 卢祖能 曾庆杏137

一、电击的危险137

(一)人体的导电特性137

(二)电击现象138

(三)引起人体损伤的因素138

二、电击的防护138

(一)接地保护139

(二)绝缘隔离与低压电源139

(三)人体接地的改进139

第4节 电子计算机在临床神经生理学的应用——目前状况及未来展望 王莲 卢祖能139

一、基础数字技术140

(一)模/数转换140

(二)储存方式141

(三)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141

(四)网络142

二、处理142

(一)滤波142

(二)恢复取样不足的信号142

(三)峰探测143

(四)平均143

(五)整合143

三、质量控制143

四、分析144

(一)潜伏期144

(二)波幅和面积144

(三)分解144

(四)形状变异性144

(五)频率145

(六)增强显示145

(七)数据库、正常参考值、统计分析以及数据储存145

五、报告146

六、模拟和模型146

七、专家系统147

八、电生理学的整合实验室147

九、教学147

十、小结148

第7章 电诊断医学中的仪器设备、测量及正常值问题150

第1节 实验室的建立 卢祖能 潘松青150

一、实验室位置的选择及内外环境150

二、电源设备151

三、地线的埋设151

四、常见的干扰151

(一)外源于扰151

(二)仪器质量形成的干扰152

(三)生理性干扰153

(四)常见于扰及处理的简易步骤153

第2节 电诊断医学中的仪器设施及测量 卢祖能 潘松青153

一、生物物理学知识153

二、神经生理波形的频率特性154

三、仪器设施及仪器操作的一些基本概念155

(一)刺激器156

(二)显示器156

(三)扬声器156

(四)平均器——叠加和平均技术157

(五)数字计算机的基本原理159

(六)信号平均器的性能159

(七)放大器161

四、频率响应以及滤波设置164

(一)滤波164

(二)高频响应166

(三)低频响应167

五、电极及电缆169

(一)电极的特性169

(二)电极种类170

(三)表面及针电极的特性对生物信号记录的影响173

(四)电极的保护与消毒174

(五)电极的固定175

(六)电缆及导线175

六、仪器的保养175

第3节 伪迹的辨认及排除 卢祖能 潘松青175

一、物理性伪迹177

二、生理性伪迹177

(—)眼部伪迹177

(二)肌肉伪迹177

(三)心电伪迹177

(四)皮肤伪迹177

三、实验中的伪迹178

(一)电极伪迹178

(二)刺激伪迹178

第4节 电诊断医学中的正常值问题 卢祖能 曾庆杏178

一、有关术语178

二、人群中变量的分布情况178

(一)变量的种类178

(二)样本的种类179

(三)样本变异的来源179

三、高斯分布180

(一)高斯分布的正常界限181

(二)非高斯分布181

四、百分位数法182

五、正常值标准182

(一)合理性、客观性及一致性182

(二)样本数量要足够大182

(三)正常受检者的分组183

(四)正态检验183

(五)以百分位的方式描述183

六、其它要考虑的因素184

(一)假阳性问题184

(二)精确度问题184

(三)正常资料的表达形式184

(四)疾病参考数据184

第8章 神经传导检测188

第1节 神经传导检测的一般原则 卢祖能 余绍祖188

一、动作电位波形参数189

(一)负成分和正成分189

(二)起始和终止189

(三)基线交叉和转折189

(四)波形时限以及各个相的时限190

(五)上升时间190

(六)波幅及面积190

(七)稳定性/变异性190

二、神经传导检测的刺激和记录技术概要190

(一)神经的电刺激190

(二)肌肉和神经电位的记录192

三、运动传导检测194

(一)神经的刺激195

(二)M波的记录196

(三)M波的起源198

四、感觉传导检测198

(一)表面电极进行感觉传导检测198

(二)针电极近神经记录感觉电位201

(三)感觉神经电位的起源202

五、诱发反应各参数的定量测定203

(一)潜伏期204

(二)传导时间204

(三)传导速度205

(四)波幅206

(五)波形和时限206

(六)面积207

(七)衰减207

(八)离散度207

六、周围神经中的传导速度分布208

(一)感觉和混合神经的传导速度分布208

(二)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分布210

(三)临床检测212

第2节 影响神经传导的生物学因素 董红娟214

一、性别214

二、身高214

三、记录部位214

四、手偏利及侧间差214

五、昼间差214

六、年龄215

第3节 影响神经传导的物理学因素及其它因素 董红娟233

一、温度233

二、神经节段的长度234

三、其他因素234

(一)误差234

(二)统计学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确定正常参考值235

第4节 神经传导的异常型式 卢祖能237

一、周围神经病变237

(一)运动传导237

(二)感觉传导240

(三)临床意义240

二、系统性变性241

(一)运动系统241

(二)感觉系统241

三、神经肌肉接头病变241

四、原发性肌肉疾病241

第5节 神经刺激技术的确凿性、谬误性以及一些设想 卢祖能243

一、常见的技术误差243

(一)刺激系统243

(二)记录系统244

二、刺激电流的扩散244

(一)面神经刺激244

(二)腋部刺激和对冲技术244

(三)正中神经的掌刺激246

三、神经变异产生的误差246

(一)Martin-Gruber吻合246

(二)手及其神经支配的变异251

(三)腓深副神经252

四、快/慢传导纤维252

(一)复合动作电位的时间离散252

(二)波形分析以及传导速度分布256

(三)阻滞快或慢纤维的对冲技术257

五、对不应期的评价257

(一)生理基础257

(二)成对刺激技术259

(三)对运动纤维的检测259

(四)波幅/潜伏期的变化260

(五)临床价值和局限性261

第6节 温度在临床神经生理学中的影响 卢祖能 王莲262

一、决定兴奋性膜的基本原理263

二、神经和肌肉电位263

(一)静息膜电位263

(二)正常人的神经和肌肉电位263

(三)患者的神经和肌肉电位264

三、神经传导速度265

(一)运动和经传导速度265

(二)远端运动潜伏期267

(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267

(四)正常神经的不应性和传导阻滞267

(五)脱髓鞘疾病中的传导267

(六)重复刺激周围神经268

四、神经肌肉传递268

(一)乙酰胆碱量子的自发释放268

(二)刺激诱发的反应268

五、针电极检查269

(一)运动单位电位269

(二)自发电位270

六、肌肉收缩271

(一)收缩和舒张速度的变化271

(二)肌肉力量的变化271

(三)肌强直中的肌肉收缩272

七、体感诱发电位272

(一)高体温期间的体感诱发电位272

(二)低体温期间的体感诱发电位272

八、控制肢体温度的技术273

第7节 神经的测定 卢祖能 董红娟273

一、颈丛及其神经分支273

(一)耳大神经273

(二)膈神经273

二、臂丛及其神经分支278

(一)颈神经根278

(二)臂丛279

(三)胸长神经279

(四)肩胛背神经281

(五)肩胛上神经281

(六)胸背神经282

(七)肌皮神经282

(八)前臂外侧皮神经284

(九)腋神经285

(十)桡神经286

(十一)后骨间神经288

(十二)前臂后侧皮神经289

(十三)桡浅神经289

(十四)正中神经(运动)291

(十五)正中神经(感觉)295

(十六)腕管综合征的检测300

(十七)前骨间神经306

(十八)前臂内侧皮神经306

(十九)尺神经(运动)307

(二十)尺神经(感觉)310

(二十一)时管综合征的检测314

(二十二)尺神经背皮支314

三、胸皮节——肋间神经315

四、腰丛316

(一)股外侧皮神经316

(二)股神经317

(三)隐神经318

五、腰骶丛320

(一)腰骶丛神经320

(二)坐骨神经320

(三)腓深神经322

(四)腓总神经324

(五)腓浅神经324

(六)胫神经327

(七)趾间神经331

(八)腓肠神经333

六、骶神经335

(一)股后侧皮神经335

(二)阴茎背神经335

七、颅神经336

(一)副神经336

(二)喉返神经337

(三)面神经338

(四)三叉神经339

第8节 瞬目反射 董红娟 卢祖能339

一、检测方法及其注意事项339

(一)面神经直接刺激339

(二)三叉神经刺激340

(三)检测时的注意点343

二、瞬目反射的形成机制及反射环路343

三、直接反应/反射性反应344

四、瞬目反射的成熟344

五、成人正常值及其与疾病时的比较344

六、瞬目反射的恢复曲线345

七、各种神经疾病中的异常瞬目反射347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347

(二)各种涉及脑干(主要是脑桥和延髓)的病变350

(三)大脑半球的病变353

(四)各种原因所致的昏迷357

(五)面部感觉减退357

(六)为评价某些疾病状态提供电生理依据357

八、对瞬目反射两个成分的总结分析359

(一)疾病状态下影响R_1的情况359

(二)各种情况对R_2的影响360

九、瞬目反射另一成分——R_3及其应用价值362

第9节 F波 王真真 卢祖能362

一、F波的生理学基础362

(一)运动神经元的回返性兴奋/反射性兴奋362

(二)逆向冲动或顺向冲动的阻滞363

(三)F波潜伏期和波幅364

二、轴突反射和其它晚反应365

(一)生理特征365

(二)临床应用366

三、F波检测方法366

(一)刺激与记录366

(二)仪器的条件设置367

(三)潜伏期的确定367

(四)F波的易化368

(五)远端刺激/近端刺激368

四、到达和离开脊髓的运动传导369

(一)中枢潜伏期369

(二)F波传导速度370

(三)F波比率370

五、F波正常值370

六、F波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372

(一)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373

(二)格林-巴利综合征374

(三)糖尿病以及尿毒症性神经病375

(四)神经丛和神经根病变375

(五)其它376

第10节 H反射、T反射、咬肌反射以及其它反射 王真真 卢祖能376

一、H反射(和T反射)376

(一)H反射的生理基础377

(二)H反射与F波的比较377

(三)检测技术380

(四)正常值380

(五)兴奋性和恢复曲线381

(六)临床应用381

二、咬肌反射383

(一)方法和正常值383

(二)临床应用384

(三)咬肌静息期384

三、张力性振动反射385

(一)正常和异常反应385

(二)临床应用386

四、静息期以及长潜伏期(或皮层)反应386

(一)打断静息期的电位386

(二)生理机制387

五、球海绵体反射388

六、其它反射389

第11节 重复神经刺激技术 王真真 董红娟389

一、简史回顾389

二、生理学原理390

(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390

(二)重复神经刺激390

三、检测方法学391

四、重复神经刺激检测的影响因素392

(一)温度392

(二)胆碱酯酶抑制剂393

(三)记录电极393

五、重复神经刺激检测时的技术要求393

(一)刺激的强度394

(二)记录电极的位置394

(三)电极的固定394

(四)结果的判断395

六、常用神经和肌肉396

(一)远/近端肌肉396

(二)上肢和肩胛带396

(三)下肢397

(四)面部(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鼻肌)397

七、正常参考值397

八、成对刺激398

(一)短刺激间间隔398

(二)长刺激间间隔398

九、强直性收缩的作用399

(一)强直后强化399

(二)强直后衰竭399

十、对检测结果的解释400

(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400

(二)低频重复刺激400

(三)高频重复刺激402

(四)强直后强化和强直后衰竭404

十一、重复神经刺激的临床应用405

(一)重症肌无力405

(二)肌无力综合征407

(三)肉毒毒素中毒407

(四)其它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病变408

(五)肌源性疾病的重复刺激408

第9章 肌电图检测419

第1节 肌电图检测的一般原则 余绍祖 卢祖能419

一、如何正确应用肌电图对疾病状态作出评价419

二、肌电图检查的一些注意事项420

三、运动系统的组成及肌节的分布420

四、运动单位427

五、肌肉动作电位的记录430

六、电极431

七、信号分析431

(一)运动单位电位测量431

(二)记录技术432

八、临床肌电图检测的基本步骤433

第2节 正常肌电活动 卢祖能 王莲433

一、插入活动433

二、正常自发电活动434

(一)终板噪声434

(二)终板棘波435

三、运动单位电位及其波形特征436

(一)上升时间438

(二)波幅439

(三)时限439

(四)相位442

(五)变异性443

四、定量测定443

(一)传统的评价方法443

(二)选择和分析443

(三)自动分析方法以450

(四)频谱分析450

五、运动单位的发放型式451

(一)募集451

(二)干扰型452

(三)自动分析452

六、电位与肌肉力量453

(一)整流与整合453

(二)对冲技术453

第3节 异常肌电活动 卢祖能 王莲454

一、插入活动457

(一)插入活动的减少和延长457

(二)插入性正波457

二、肌强直电位458

(一)正电位与负电位的发放458

(二)病理生理459

三、异常自发活动459

(一)自发活动产生的机制459

(二)临床意义460

(三)异常自发活动的类型461

四、异常运动单位电位471

(一)短时限运动单位电位472

(二)长时限运动单位电位473

(三)多相运动单位电位474

(四)长、短时限运动单位电位的混合型475

(五)运动单位电位发放的变异情况475

(六)二联(多联)电位476

(七)小结477

五、异常募集型式478

(一)肌病478

(二)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478

(三)中枢控制异常的疾病479

六、肌电图异常型式小结480

第4节 肌电图对肌肉疾病的评价 卢祖能 王莲481

一、肌病的肌电图诊断标准481

(一)特异性标准481

(二)非特异性标准484

(三)典型病例说明485

二、不应期486

三、机械反应487

四、肌病中的纤颤电位487

五、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中的自发活动488

六、肌电图的诊断价值489

第5节 肢体肌肉及部分躯干肌的肌电图测定 卢祖能 潘松青490

—、背肌490

(—)斜方肌490

(二)背阔肌490

(三)肩胛提肌491

(四)菱形肌491

二、胸上肢肌493

(—)胸大肌493

(二)胸小肌493

(三)前锯肌493

三、上肢带肌494

(一)三角肌494

(二)冈下肌494

(三)冈上肌495

(四)小圆肌496

(五)大圆肌496

四、臂肌497

(一)肱二头肌497

(二)肱肌497

(三)喙肱肌498

(四)肱三头肌498

(五)肘(后)肌499

五、前臂肌499

(一)前群肌500

(二)后群肌505

六、手肌509

(一)拇短展肌510

(二)拇短屈肌510

(三)拇指对掌肌510

(四)拇收肌511

(五)蚓状肌512

(六)骨间背侧肌512

(七)骨间掌侧肌513

(八)小指展肌514

(九)小指对掌肌514

七、髋肌515

(一)髂腰肌515

(二)阔筋膜张肌515

(三)臀大肌516

(四)臀中肌、臀小肌516

(五)梨状肌516

(六)闭孔内肌和开肌517

(七)股方肌517

八、大腿肌518

(一)缝匠肌518

(二)股四头肌518

(三)耻骨肌520

(四)长收肌520

(五)股薄肌521

(六)短收肌521

(七)大收肌521

(八)股二头肌522

(九)半腱肌、半膜肌523

九、小腿肌523

(一)胫骨前肌524

(二)趾长伸肌524

(三)第三腓骨肌525

(四)?长伸肌525

(五)腓骨长、短肌526

(六)小腿三头肌527

(七)胭肌527

(八)趾长屈肌528

(九)?长屈肌528

(十)胫骨后肌529

十、足肌530

(一)趾短伸肌530

(二)?展肌530

(三)?短屈肌531

(四)?收肌531

(五)趾短屈肌531

(六)跖方肌532

(七)骨间肌532

(八)小趾展肌533

(九)小趾屈肌533

第6节 非肢体肌肉的肌电图检测 杨文琼 卢祖能533

一、面、咽喉及颈肌534

(一)面肌534

(二)喉肌和舌肌534

(三)颈项部肌肉534

二、眼外肌535

(一)记录技术535

(二)眼外肌的特性536

(三)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536

(四)肌病和重症肌无力537

(五)其它类型的凝视麻痹537

三、腹肌538

四、棘旁肌538

五、膈肌539

(一)有关的解剖学539

(二)方法学539

(三)膈肌肌电活动的特点539

(四)临床应用540

第7节 肌电干扰型的转折-波幅分析 卢祖能 杨文琼541

一、转折-波幅分析的基本参数特征542

(一)转折数542

(二)累积波幅543

(三)平均波幅543

(四)转折数与平均波幅比值543

(五)转折间的时间间隔543

二、相关的生理学基础543

(一)肌肉次最大力量543

(二)肌肉最大力量544

(三)疲劳545

三、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46

四、不同力量水平时的转折-波幅分析547

五、云图及其影响因素548

(一)正常云图548

(二)影响云图形状的因素548

六、活动性、上限百分位数波幅以及短节段数551

(一)定义551

(二)上限百分位数波幅以及短节段数相对“活动性”所作的云图554

(三)正常值及异常标准556

(四)诊断价值557

七、波峰比率及短时间间隔数557

(一)检测程序558

(二)干扰型的处理559

(三)正常值及异常标准559

(四)诊断价值559

八、肉毒毒素治疗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的定量肌电图分析561

九、干扰型分析与定量运动单位电位分析的比较562

十、小结563

第8节 针电极肌电活动的功率谱分析 杨文琼564

一、正常肌肉的功率谱565

二、病变肌肉的功率谱566

三、功率谱分析和其它方法的比较568

四、小结570

第10章 单纤维肌电图和评价运动单位的其它电生理技术574

第1节 单纤维肌电图 卢祖能 王真真574

一、电极特性574

二、放大器设置576

三、肌肉随意收缩时的单纤维肌电图记录576

四、电刺激时的单纤维肌电图记录576

五、单纤维电位578

(一)记录程序578

(二)建议的标准579

六、传播速度579

七、纤维密度579

(一)基本概念和意义579

(二)纤维密度的测定580

(三)正常值581

(四)时限和平均棘波间间隔582

八、颤抖582

(一)定义和生理基础583

(二)颤抖的测定和分析584

九、单纤维肌电图检测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589

十、单纤维肌电图在脊髓事件中的检测590

(一)F反应590

(二)H反射590

(三)其它反射590

(四)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皮层刺激590

十一、多导电极检测591

十二、扫描肌电图591

第2节 巨肌电图 卢祖能 王真真592

一、巨肌电图发展简史回顾592

二、记录方法593

(一)记录电极593

(二)电活动的记录593

(三)小结596

三、影响记录的因素596

(一)技术方面的因素596

(二)生物学方面的因素596

(三)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596

(四)分析597

(五)小结597

四、巨运动单位电位597

(一)巨运动单位电位的构成597

(二)巨运动单位电位的模拟实验598

(三)小结600

五、正常肌肉的巨肌电图600

(一)正常巨肌电图的定义600

(二)正常巨肌电图601

(三)小结603

第3节 临床应用 卢祖能 王真真603

一、单纤维肌电图的应用价值603

(一)在神经肌肉传递异常疾病的应用603

(二)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607

(三)在肌病的应用609

(四)失神经及神经再支配时单纤维肌电图之所见611

(五)其它应用价值613

(六)单纤维肌电图/组化技术比较613

(七)小结615

二、巨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疾病中的应用615

(一)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615

(二)脊髓灰质炎后遗症616

(三)周围神经病616

(四)神经再支配616

(五)废用性萎缩617

(六)肌病617

三、单纤维、巨以及扫描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联合应用617

(一)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617

(二)脊髓空洞症618

(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618

(四)格林-巴利综合征619

(五)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型620

(六)糖尿病620

(七)酒精中毒620

(八)原发性肌病620

(九)小结621

第4节 各种电生理方法对运动单位的评价和监测 卢祖能 王真真621

一、正常运动单位622

二、正常运动单位的动态变化622

(一)急性变化622

(二)与年龄相关的变化623

三、运动单位在神经-肌肉疾病的变化623

(一)重症肌无力623

(二)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624

(三)肌病624

(四)肌炎627

(五)肌强直627

(六)失神经/神经再支配627

(七)肌萎缩侧索硬化症628

(八)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629

四、有意义参数的测量629

第11章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636

第1节 体感诱发电位 王真真 卢祖能636

一、一般原则637

(一)刺激技术637

(二)记录和滤波设置638

二、神经发生源640

(一)近场电位/远场电位640

(二)对周围神经冲动的研究641

(三)各成分的命名642

(四)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各波可能的发生源643

(五)胫和腓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各波可能的发生源646

(六)脊髓体感诱发电位649

三、体感电位的通路649

(一)周围输入及其相互作用649

(二)中枢整合机制650

(三)测量及量化分析651

四、体感诱发电位的测定及其正常参考值652

(一)上肢体感诱发电位652

(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657

(三)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661

(四)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662

(五)节段性以及皮区体感诱发电位664

五、体感诱发电位在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667

(一)周围神经病667

(二)神经丛病变668

(三)胸出口综合征668

(四)颈椎关节强硬性脊髓神经根病669

(五)神经根病变670

六、体感诱发电位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671

(一)探测中枢体感通路病变671

(二)对预后的指导作用674

(三)在神经或神经肌肉疾病中确定神经病变的范围675

(四)其它675

七、体感诱发电位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以及局限性所在675

第2节 脊髓传导的非创伤性测量 王莲 卢祖能676

一、直接非创伤性地测量脊髓传导速度676

二、用体感诱发电位测量脊髓传导速度677

三、用F波间接测量脊髓传导678

四、用反射性肌肉电位测量脊髓传导的间接法679

五、小结680

第3节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神经病学中的临床应用 王莲 卢祖能681

一、方法学681

二、影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非神经源性疾病因素682

(一)温度682

(二)年龄682

(三)性别682

(四)听力水平683

(五)刺激位相(即刺激极性)684

(六)刺激强度684

(七)刺激速率685

(八)参考部位685

(九)药物685

(十)刺激方式687

(十一)滤波设置688

(十二)信-噪特征688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成分的识别689

(一)Ⅴ波689

(二)Ⅳ波689

(三)Ⅲ波689

(四)Ⅱ波690

(五)Ⅰ波690

四、正常和异常标准的判断以及正常参考值690

(一)Stockard的标准690

(二)其他作者的正常参考值692

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神经病学诊断中的临床解释695

(一)昏迷695

(二)脱髓鞘性疾病697

(三)颅后窝肿瘤699

六、小结702

第4节 视觉诱发电位 王真真 王莲703

一、记录703

二、电位来源704

三、刺激方式704

四、对视觉刺激的反应705

(一)闪光视觉诱发电位705

(二)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705

五、在神经病学和神经眼科学中的应用707

(一)视神经炎708

(二)影响视觉诱发电位的其它视神经异常709

(三)多发性硬化709

(四)前视觉通路的压迫性病变709

(五)诈病或癔病710

第5节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卢祖能 潘松青710

一、磁刺激器的元件711

二、影响电路性能的元件711

(一)电源711

(二)储能电容器711

(三)开关元件711

(四)线圈712

三、磁刺激的电学原理712

四、使用圆形线圈时兴奋性刺激的位点713

五、感应场中的电流713

六、磁圈设计的技术方面714

七、工程学的安全性问题715

八、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716

(一)磁刺激大脑皮层的基本原理716

(二)大脑运动皮层刺激的有关生理学716

(三)何种神经结构受到了刺激716

(四)反应的易化问题717

(五)刺激和记录问题717

(六)运动诱发电位各参数的测量718

(七)运动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720

(八)皮层运动神经元系统的成熟724

(九)运动皮层的地形图725

九、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725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症725

(二)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726

(三)中毒性(脑)脊髓病727

(四)遗传性痉挛性截瘫727

(五)多发性硬化727

(六)Parkinson病728

(七)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728

(八)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应用729

第12章 其它电诊断检测736

第1节 骨盆底的神经生理学 卢祖能 王莲736

一、肌电图736

(一)在尿动力学检测过程中所记录的括约肌肌电图736

(二)盆底肌和括约肌的同心圆针和单纤维针电极肌电图记录738

二、骶反射741

(一)球-海绵体反射741

(二)膀胱-尿道或膀胱-肛门反射743

(三)肛门括约肌反应743

(四)骶反射的临床应用744

三、皮层诱发电位745

(一)阴部神经刺激的体感诱发电位745

(二)后尿道或膀胱颈刺激的皮层诱发电位747

四、盆底肌记录的运动诱发电位749

五、阴部神经运动传导检测750

(一)方法750

(二)临床应用750

第2节 对震颤和中枢运动病变的电生理评价 卢祖能 王真真751

一、不随意运动的定量测定751

二、随意运动的定量评价753

三、震颤753

(一)Parkinson(静止性)震颤753

(二)生理性震颤754

(三)特发性震颤754

(四)小脑姿势性震颤754

(五)Wilson病震颤754

(六)神经病性震颤754

(七)小脑意向性震颤754

(八)原发性书写震颤755

(九)癔病性震颤755

四、其它不随意运动755

(一)扑翼样震颤755

(二)肌阵挛755

(三)抽搐756

(四)肌张力障碍和手足徐动756

(五)舞蹈病、运动障碍和投掷症757

五、随意运动紊乱758

(一)锥体系病变758

(二)小脑病变758

(三)Parkinson运动过缓758

(四)手足徐动758

六、肌电-脑电活动的相关性758

(一)皮层反射性肌阵挛759

(二)网状结构反射性肌阵挛759

(三)原发性全身性癫癎性肌阵挛759

七、对刺激的肌电反应759

(一)反射的测定759

(二)张力759

第3节 肌阵挛的电生理研究 卢祖能 潘松青761

一、肌阵挛的分类761

(一)刺激-敏感性肌阵挛762

(二)非刺激-敏感性肌阵挛762

(三)特发性肌阵挛762

二、电生理研究概述762

三、脑电图-肌电图多导记录762

四、与肌肉跳动锁时的平均技术764

五、诱发电位764

六、长潜伏期反射765

七、双重刺激的诱发电位767

八、与肌肉跳动锁时的诱发电位767

九、小结768

第4节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 王莲 王真真768

一、检测原理768

二、检测方法学769

(一)常用方法770

(二)对方法准确性的评估770

三、临床评价771

(一)老化771

(二)失神经病变772

(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772

(四)强直性肌营养不良772

四、小结772

第5节 交感皮肤反应 卢祖能772

一、概述773

二、Knevzevic&Bajada的方法及正常参考值773

三、Shahani等的方法及正常参考值773

四、Watahiki等的方法及正常参考值774

第13章 运动神经元疾病781

第1节 运动神经元病 余绍祖 潘松青781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症782

(一)病理变化783

(二)临床表现783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784

(四)实验室检查784

二、脊髓病性肌萎缩785

三、进行性球麻痹785

四、原发性侧索硬化786

五、与地域有关的病变786

第2节 脊肌萎缩症 潘松青786

一、婴儿型脊肌萎缩症787

(一)临床表现787

(二)实验室检查787

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788

(一)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788

(二)血清肌酶788

(三)病理变化788

(四)电生理检测788

三、少年型进行性球麻痹788

四、肩胛腓型脊肌萎缩症788

五、面肩肱型脊肌萎缩症789

六、先天性多发性关节弯曲症789

七、其它病变789

(一)远端型脊肌萎缩症789

(二)球-脊肌萎缩或神经病789

(三)肩-肱型脊肌萎缩症789

(四)慢性非对称性脊肌萎缩症789

第3节 单肢肌萎缩 卢祖能 王莲790

一、概述790

二、病理生理791

三、临床表现791

四、电生理检测791

五、其它实验室检查791

六、鉴别诊断792

七、治疗792

第4节 Jakob-Creuutxfeldt病 潘松青792

一、病理变化792

二、临床表现793

三、实验室检查793

(一)脑电图793

(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测793

第5节 脊髓灰质炎 潘松青793

一、临床表现793

二、电生理所见793

(一)常规针电极肌电图793

(二)神经传导检测794

(三)单纤维肌电图794

三、鉴别诊断794

(一)与哮喘相关联的类灰质炎综合征794

(二)出血性结膜炎所致的类灰质炎794

四、脊髓灰质炎与运动神经元病的关系794

第6节 脊髓空洞症 潘松青794

一、病理改变795

二、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795

三、辅助检查795

(一)脑脊液795

(二)影像学检查795

(三)电生理检测795

第14章 神经根与神经丛疾病798

第1节 颈神经根和胸神经根 卢祖能 潘松青798

一、颈椎关节强硬799

二、颈椎间盘突出799

三、颈神经根撕脱799

(一)临床意义799

(二)经典的两种类型800

(三)影像学检查800

(四)电或化学反应800

(五)电诊断检测800

四、胸神经根病变801

第2节 臂丛 卢祖能 潘松青801

一、臂丛神经病变的原因801

(一)闭合性损伤802

(二)开放性损伤802

(三)医源性损伤802

(四)其它802

二、臂丛神经病变的分类802

三、临床方面803

四、电诊断检测在臂丛神经病的应用804

(一)病理生理基础804

(二)电诊断检测的临床应用发806

(三)根撕脱809

(四)小结809

五、痛性肌萎缩809

(一)临床方面810

(二)电生理检测方面812

(三)小结818

六、家族性臂丛神经病818

七、继发于放疗所致的臂丛神经病819

八、胸出口综合征819

(一)动脉血管性胸出口综合征-严重820

(二)动脉血管性胸出口综合征-轻微821

(三)静脉血管性胸出口综合征821

(四)真正意义上的神经源性胸出口综合征821

(五)有争议的神经源性胸出口综合征821

(六)垂肩综合征822

第3节 腰骶神经根 曾庆杏822

一、圆锥病变822

二、马尾病变822

三、腰椎间盘突出823

四、腰椎管狭窄823

五、根撕脱824

第4节 腰骶丛 曾庆杏824

一、腰丛病变824

二、骶丛病变824

三、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电生理检测所见824

第15章 周围神经病828

第1节 概述 卢祖能828

一、相关的解剖基础828

二、周围神经病的分类829

三、相关的病理学基础829

四、病理生理学831

(一)周围神经的局灶性损害832

(二)周围神经的弥漫性损害832

五、常规神经传导(及肌电图)检测概要833

(一)轴突性神经病834

(二)节段性脱髓鞘性神经病835

(三)局灶性神经病变835

六、临床和诊断方面的概要836

第2节 感染性、炎性及免疫性神经病 卢祖能837

一、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837

(一)有关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热点问题837

(二)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诊断标准837

(三)周围神经脱髓鞘的电诊断标准837

(四)电生理检测的应用价值837

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841

(一)症状和体征841

(二)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842

(三)神经传导检测之所见843

三、多灶运动神经病或伴有多灶传导阻滞的运动神经病843

(一)临床特征843

(二)电诊断评价844

(三)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关系846

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847

(一)亚临床神经病847

(二)症状性轴突神经病847

(三)急、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848

(四)单神经病和多数性单神经病849

(五)多发性根性神经病849

五、白喉性神经病850

六、麻风性神经病850

七、其它851

第3节 遗传性周围神经病 唐尊立851

一、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851

(一)Charcot-Marie-Tooth病(Ⅰ型和Ⅱ型)851

(二)Dejerine-Sottas病(Ⅲ型)853

(三)Refsum病(Ⅳ型)853

(四)与脊髓小脑变性相关联的神经病(Ⅴ型)854

二、Friedreich共济失调854

三、急性间歇性卟啉病854

四、对压力敏感的遗传性神经病854

五、脑脂质沉积症854

六、遗传性感觉神经病855

七、脂蛋白神经病855

八、巨轴神经病855

九、Fabry病856

十、家族性淀粉样神经病856

十一、橄榄-脑桥-小脑萎缩856

十二、其它856

第4节 代谢性神经病 潘松青856

一、营养性神经病856

二、中毒性神经病857

第5节 与系统性疾病相关联的神经病 卢祖能 潘松青858

一、糖尿病性神经病858

(一)发病机制858

(二)临床和病理分型858

(三)临床表观859

(四)电生理所见860

二、酒精性神经病860

三、尿毒症性神经病860

四、恶性病变所致的神经病861

(一)一般特征861

(二)副肿瘤性感觉神经元病861

五、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联的神经病863

(一)血管炎性神经病863

(二)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866

(三)压迫性神经病867

(四)感觉神经元病867

(五)三叉神经感觉性神经病867

(六)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联的其它神经病867

(七)主要的电诊断鉴别问题868

六、与浆细胞病或副蛋白血症相关联的神经病869

(一)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869

(二)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或淀粉样变性轻链型)869

(三)硬化性骨髓瘤以及溶骨性多发性骨髓瘤870

(四)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870

(五)其它870

七、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870

(一)定义及临床特征870

(二)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871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871

(四)鉴别诊断872

(五)预后872

(六)小结872

八、其它873

第16章 单神经病和嵌压性神经病以及颅神经疾病876

第1节 单神经病和嵌压性神经病的概述 卢祖能 曾庆杏876

一、常见嵌压部位(及嵌压性神经病)876

二、电生理检测概要877

第2节 肩胛带的神经 卢祖能 曾庆杏877

一、胸长神经877

二、肩胛上神经877

三、肩胛背神经878

四、腋神经878

五、肌皮神经878

第3节 正中神经 卢祖能 曾庆杏878

一、旋前圆肌综合征878

二、前骨间神经综合征879

三、腕管综合征879

(一)腕管解剖结构的特殊性879

(二)病因及致病机制879

(三)临床表现879

(四)电生理检测880

四、指神经嵌压880

第4节 尺神经 卢祖能 曾庆杏881

一、迟发性尺神经麻痹以及肘管综合征881

二、在Guyon管内的挤压882

三、掌皮支病变882

第5节 桡神经 卢祖能 曾庆杏882

一、桡神经常见部位的嵌压性病变882

二、后骨间神经综合征883

第6节 下肢的神经 卢祖能 曾庆杏883

一、骨盆带的神经883

(一)髂腹股沟神经883

(二)生殖股神经883

(三)股外侧皮神经883

(四)股神经884

(五)隐神经884

(六)闭孔神经885

(七)臀上、下神经885

(八)坐骨神经885

二、腓总神经885

三、胫神经886

四、腓肠神经886

第7节 第Ⅲ、Ⅳ和Ⅵ颅神经疾病 李承晏887

一、先天障碍887

二、创伤887

(一)临床特点887

(二)预后888

(三)动眼神经的“异位再生”888

三、肿瘤888

四、血管疾病和动脉瘤890

五、感染和中毒891

第8节 三叉神经疾病 李承晏892

一、创伤892

二、皮肤肿瘤向外围扩散浸润三叉神经892

三、先天性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缺失892

四、三叉神经鞘瘤893

五、毒素893

六、特发性三叉神经病893

七、三叉神经痛894

(一)临床特点895

(二)触发点895

(三)相关的临床综合征895

(四)鉴别诊断895

(五)病因896

(六)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896

(七)内科治疗897

(八)外科治疗897

第9节 面神经疾病 李承晏898

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98

(一)特发性面瘫(Bell麻痹)898

(二)感染性和肉芽肿性面瘫899

(三)创伤性面瘫899

(四)新生儿和先天性面瘫899

二、面神经功能变异900

(一)异常联带运动900

(二)鳄泪综合征900

(三)半侧面肌痉挛900

(四)膝状神经节痛900

(五)面肌纤维颤搐900

(六)非面神经源性异常面部运动901

第10节 第Ⅷ颅神经病变 李承晏901

一、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901

(一)发育障碍901

(二)变性901

二、外伤903

三、感染903

(一)细菌感染903

(二)病毒感染903

(三)真菌感染904

(四)立克次体感染904

四、血管疾病904

五、新生物905

(一)听神经瘤905

(二)继发性肿瘤905

(三)副肿瘤综合征905

六、代谢性疾病906

(一)糖尿病906

(二)尿毒症906

七、颞骨病变906

八、中毒性病变906

(一)药物906

(二)酒精906

(三)重金属907

九、免疫疾病907

十、多发性硬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以及脱髓鞘神经病907

第11节 第Ⅸ、Ⅹ、Ⅺ和Ⅻ颅神经疾病 李承晏907

一、舌咽神经病变907

(一)延髓内病变907

(二)延髓外病变907

(三)舌咽神经痛908

(四)颈动脉窦超敏反应908

二、迷走神经病变909

(一)腭和咽麻痹909

(二)喉麻痹909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909

(四)病因911

三、副神经912

四、舌下神经912

(一)舌下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912

(二)病因及表现912

(三)舌痛912

第17章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性疾病916

第1节 正常神经肌肉传递及其病理生理 卢祖能 王真真916

一、正常神经肌肉接头917

二、突触前特性917

三、突触后特性918

四、对神经刺激的反应918

五、安全系数919

六、病理生理919

七、重复神经刺激时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921

(一)递质的耗竭921

(二)钙易化921

第2节 重症肌无力 王真真 卢祖能92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921

二、病理922

三、临床表观及诊断922

四、电生理检测923

(一)常规肌电图923

(二)重复神经刺激技术923

(三)单纤维肌电图924

第3节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 王真真 卢祖能92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924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925

三、电生理检测925

第4节 婴儿肌无力 王真真 卢祖能926

一、短暂性新生儿肌无力926

二、其它形式的先天性肌无力926

(一)乙酰胆碱酯酶缺陷927

(二)乙酰胆碱受体开放时间异常延长927

(三)乙酰胆碱合成障碍927

(四)乙酰胆碱受体分子缺陷927

(五)次级突触缝缺乏927

第5节 肉毒中毒 潘松青927

一、肉毒毒素927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928

三、电生理测定928

第6节 导致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其它疾病 潘松青929

一、蜱麻痹929

二、药物或毒素的作用929

(一)青霉胺929

(二)有机磷杀虫剂中毒930

三、下运动神经元病变930

四、肌肉疾病930

第18章 肌肉疾病932

第1节 肌营养不良症 卢祖能 曾庆杏932

一、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933

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933

三、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934

四、肢带型肌营养不良934

五、其它肌营养不良934

(一)眼咽型营养不良934

(二)遗传性远端肌病934

(三)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935

六、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935

第2节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卢祖能 曾庆杏935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935

二、病理935

三、临床表现和类型936

(一)原发性多发性肌炎936

(二)原发性皮肌炎936

(三)伴发恶性肿瘤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936

(四)伴发胶原-血管疾病的多发性肌炎936

(五)儿童期皮肌炎936

四、诊断和治疗936

五、电生理表现936

第3节 代谢性肌病 卢祖能 曾庆杏937

一、线粒体疾病937

(一)MELAS综合征938

(二)MERRF综合征939

(三)KSS综合征和Pearson综合征939

(四)Leigh病939

(五)Alpers病939

(六)Menke病939

(七)LHON及NARP综合征939

(八)Wolfram综合征939

二、糖原累积病939

(一)Ⅱ型(Pompe病)940

(二)Ⅲ型940

(三)Ⅴ型(McArdle病)940

(四)Ⅶ型(Tarui病)941

三、脂质代谢疾病941

(一)肉碱转移酶缺乏941

(二)肉碱缺乏941

四、营养或中毒性肌病942

第4节 内分泌性肌病和类固醇肌病 曾庆杏 潘松青942

一、甲状腺肌病942

二、甲状旁腺疾病942

三、肾上腺和垂体疾病943

第5节 先天性肌病 曾庆杏 潘松青943

一、中央轴空病943

二、线状体肌病943

三、肌管性或中央核性肌病943

四、先天性纤维类型比例失调944

第19章 以肌肉异常活动为特征的神经肌肉疾病946

第1节 肌强直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卢祖能 王莲946

一、临床及电生理特性在鉴别方面的重要性947

(一)肌强直的概念947

(二)肌电图表现947

(三)在肌强直性综合征中出现的短暂性麻痹948

(四)在肌强直综合征中长时间活动诱发的麻痹948

(五)肌肉降温949

(六)钾负荷试验949

二、各种临床综合征949

(一)强直性肌营养不良949

(二)先天性肌强直(Thomsen病)950

(三)隐性遗传性全身性肌强直951

(四)先天性副肌强直951

(五)高钾或钾敏感性周期性麻痹952

三、小结953

第2节 与过多运动单位活动相关联的疾病 卢祖能 董红娟954

一、前角细胞疾病954

(一)僵人综合征954

(二)破伤风956

(三)士的宁毒性957

(四)其它957

二、周围神经疾病957

(一)临床表现957

(二)分类957

(三)电生理检测959

(四)局限分布的连续性肌纤维活动963

三、肌肉疾病965

第3节 神经源性肌肥大 卢祖能 王莲966

一、肌肥大伴肌纤维颤搐/神经性肌强直966

二、局灶性肥大伴复合重复放电968

三、局灶性肌肥大不伴自发运动活动969

四、双侧肌肥大不伴自发运动活动970

五、小结970

第4节 肌张力障碍 万新华97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971

二、分型972

(一)发病年龄972

(二)症状分布972

(三)病因972

三、流行病学973

四、临床特征973

五、治疗974

(一)病因治疗974

(二)药物治疗974

(三)局部注射肉毒毒素治疗975

(四)外科手术975

第5节 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万新华975

一、肉毒毒素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975

二、肉毒毒素的作用方式与药理机制976

三、临床应用977

(一)基本问题977

(二)适应证和疗效977

(三)远隔效应及禁忌证980

四、肉毒毒素的免疫学问题980

五、小结981

第6节 肌肉异常活动的其它病变 卢祖能982

一、周期性麻痹982

(一)低钾性周期性麻痹982

(二)甲亢性周期性麻痹982

(三)高钾性周期性麻痹983

二、挛缩983

三、肌阵挛983

四、震颤983

附录987

附录一 英汉常用缩略词987

附录二 英汉、汉英常用神经名称989

(一)英汉名称989

(二)汉英名称990

附录三 英汉、汉英常用肌肉名称991

(一)英汉名称991

(二)汉英名称992

附录四 综合征994

索引996

索引996

(一)英汉术语996

(二)汉英术语10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