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文测验手册 第1册 野外工作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水文测验手册 第1册 野外工作
  • 水利电力部水利司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 ISBN:15143·3147
  • 出版时间:1975
  • 标注页数:48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文测验手册 第1册 野外工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绪 论1

目 录1

第一部分勘测设站和普通测量3

第一章站址查勘3

1-1勘测设站的目的和意义3

1-2测站控制3

1-3测验河段的选择5

1-4站址查勘中的勘测调查工作6

1-5回水情况的调查方法7

1-6基面概述9

第二章测验设施的建立9

一、基面的确定和水准点的设置9

1-7水准点的设置13

二、断面的布设17

1-8基本水尺断面的布设17

1-9测流断面的布设18

1-10确定断面方向的流速流向测量20

1-11闸下(辅助)水尺断面的布设25

1-12比降断面的布设25

1-13基线的布置26

三、基线、高程基点和测量标志的布置26

1-14高程基点的布置27

1-15测量标志的布置27

四、水位观测设备的建立28

1-16水位观测的设备28

1-17水尺的布置和编号29

1-18水尺的设置30

1-19水尺零点高程测量的测次要求32

1-20自记水位计的设置32

1-23自记水位计的养护38

1-22自记水位计的比测38

1-21自记水位计的水准测量38

第三章普通测量39

1-24普通测量的目的和意义39

一、水准测量40

1-25水文三、四等水准测量的用途和一般要求40

1-26水文三等水准测量的方法43

1-27水文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49

1-28水文三、四等跨河水准测量50

1-29水尺零点高程的测量53

1-31测量的时间、范围和内容56

1-30洪水痕迹和大断面的水准测量56

二、测站地形测量56

1-32平面控制与高程控制57

1-33经纬仪导线测量58

1-34小三角测量73

1-35碎部测量79

1-36河道地形测量83

1-37测站地形图的勾绘和整饰84

1-38测站简易地形测量85

三、大断面测量87

1-39测量的次数、范围87

1-40起点距的测量87

1-41水深和高程的测量91

第四章测站考证簿的编制96

1-42测站考证簿的编制要求96

1-43测站考证簿的内容97

2-1水位观测的目的和意义99

一、概述99

2-2水位观测的内容和精度99

第一章水位99

第二部分水位、水温、冰凌、地下水99

2-3迁移基本水尺断面时的水位比测100

二、使用水尺时的水位观测101

2-4水位的基本定时观测时间101

2-5换尺时的水位比测101

2-6河道站的水位观测101

2-7水库、堰闸站的水位观测104

2-8 闸门开启高度、孔数和流态的观测104

2-9潮水位的观测106

2-10附属项目的观测107

2-11水位记录的订正109

三、使用自记水位计时的水位观测110

2-12 自记水位计的校测次数110

2-13 自记水位记录的订正和摘录111

四、水位观测结果的计算112

2-14 日平均水位的计算112

2-15水面比降的计算114

2-16潮水位特征值的统计114

第二章水温116

2-17水温观测的目的和意义116

2-18水温观测地点的选择116

2-19水温观测的分类、时间和次数118

2-21岸上气温的观测119

2-20水温观测的方法119

第三章冰凌121

2-22冰凌观测的目的和意义121

一、冰情目测121

2-23 目测的范围、内容和时间121

2-24目测的程序和方法123

二、固定点冰厚测量124

2-25测量地点的选择124

2-27测量的内容和方法125

2-26测量的时间125

2-28冰厚资料的分析129

三、冰流量测验130

2-29测验河段的选择和断面的布设130

2-30测验的内容131

2-31测验的时间和次数131

2-32敞露河面宽的测量132

2-33疏密度的测量132

2-34冰块或冰花团流速的测量134

2-35冰花、冰块厚度与冰花么重的测量135

2-36冰流量的计算137

2-37地下水观测的目的和意义140

2-38观测井的布置和高程测量140

第四章地下水140

2-39观测的项目和方法141

2-40地下水动态普查143

2-41地下水资料的分析144

3-1流量测验的目的和意义146

3-2选择测流方法和确定测流次数的基本原则146

第一章流量测验的目的、方法和测次146

第三部分流 量146

3-3各种测流方法的应用范围147

3-4河道站测流次数的布置148

3-5堰闸站测流次数的布置149

3-6潮流站测流次数的布置155

3-7流量的间测160

第二章流速仪测流161

一、工作内容及测流方法161

3-8工作内容161

3-9精测法162

3-10常测法162

3-11简测法163

3-12一次测流允许的水位涨落差164

3-13洪水期、枯水期、冰期测流的一些措施165

3-14潮流站的测流方法168

二、测流渡河设备169

3-15岸上测流设备169

3-16船只测流设备173

3-17架空测流设备174

三、测速、测深垂线的布设及位置的测定174

3-18精测法测速垂线的布设174

3-19常测法测速垂线的布设175

3-20简测法测速垂线的布设176

3-21测速垂线的固定、补充和转移176

3-22潮流站测速垂线的布设177

3-23测深垂线的布设和精简178

3-24垂线位置的测定及水道断面测量179

四、流速测量180

3-25流速仪和悬吊方式180

3-26流速测点的分布183

3-27潮流站流速测点的分布186

3-28流速测点的定位186

3-29测点流速测量189

3-30流向偏角测量193

3-31死水区及回流区的流速测量194

3-32潮流站流速、流向和憩流测量195

3-33流速仪比测和停表检查199

五、测流同时其他项目的观测201

3-34无潮河流测站测流同时其他项目的观测201

3-35潮流站测流同时其他项目的观测202

六、流速仪实测流量的计算203

3-36畅流期实测流量的计算203

3-37冰期实测流量的计算210

3-38流速系数的确定213

3-39相应水位的计算215

3-40河床糙率的计算217

3-41堰闸流量系数的计算218

3-42实测潮流量的计算222

第三章浮标测流224

一、水面浮标法224

3-43工作内容224

3-44浮标投放设备的基本要求225

3-45水面浮标的制作225

3-47测速方法226

3-46浮标的投放方法226

3-48浮标位置的测定228

3-49水道断面测量与选用228

3-50水位及附属项目的观测229

3-51水面浮标系数的比测230

3-52水面浮标实测流量的计算231

3-54小浮标测流方法235

3-55小浮标实测流量的计算235

3-53小浮标的制作235

二、小浮标法235

三、浮杆或深水浮标法236

3-56浮杆的制作236

3-57深水浮标的制作236

3-58浮杆或深水浮标的测流方法237

3-59浮杆或深水浮标法实测流量的计算238

四、浮标系数的分析238

3-60断面浮标系数的分析238

3-61中泓浮标系数的分析246

3-62小浮标系数的分析247

3-63检查的目的和工作内容248

第四章测流成果的检查248

3-64检查图表的绘制和检查249

3-65糙率分析253

第五章精简分析255

3-66精简分析的目的和内容255

3-67常测法的垂线、测点综合精简的分析255

3-68常测法的垂线、测点分别精简的分析257

3-69无精测资料时常测法精度的检验259

3-70简测法方案的分析260

3-71潮流量测验期距及流速测次的精简分析261

3-72潮流站垂线、测点的精简分析263

3-73流量间测的分析264

第四部分泥 沙266

第一章悬移质测验概述266

4-1悬移质测验的目的和意义266

4-2悬移质输沙率测次的布置266

4-3单位含沙量测次的布置268

4-4悬移质测验仪器269

4-5水样容积277

第二章悬移质输沙率测验279

4-6悬移质输沙率测验的工作内容279

4-8垂线上的取样方法280

4-7取样垂线的布置280

4-10相应单位水样的采取282

4-9取样注意事项282

4-11用全断面混合法的输沙率测验283

第三章悬移质单位含沙量测验285

4-12单位含沙量测验的工作内容285

4-13取样位置286

4-14取样方法286

一、概述287

4-15各种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287

第四章悬移质水样处理287

4-16量积289

4-17沉淀290

4-18称重290

二、过滤法292

4-19工作内容292

4-20过滤292

4-21烘干295

三、焙干法295

4-22工作内容295

4-24溶解质校正296

4-23烘干296

四、置换法297

4-25工作内容297

4-26比重瓶检定297

4-27水样处理方法299

4-28沙重计算及有关问题299

第五章实测悬移质资料的计算、检查和分析303

4-29实测含沙量的计算303

4-30垂线平均含沙量的计算303

4-31断面输沙率的计算304

4-32用全断面混合法施测输沙率的计算305

4-33用浮标测流时的输沙率计算306

4-34相应单位含沙量的计算306

4-35实测成果的合理性检查308

4-36采取单位水样位置的分析308

4-37精简垂线和简化取样方法的分析310

4-38间测输沙率的分析311

第六章推移质输沙率测验312

一、概 述312

4-39推移质测验的目的和意义312

4-40推移质测验测次的布置312

4-41推移质采样器313

4-42工作内容316

4-43取样垂线的布置316

二、推移质输沙率测验方法316

4-44取样的方法317

4-45推移质移动地带边界的确定318

4-46单位推移质测验318

4-47推移质沙样的处理318

三、实测推移质输沙率的计算和检查319

4-48垂线的基本输沙率计算319

6-5陆上水面蒸发场的设置319

4-49断面输沙率计算320

4-51河床质测验的目的、意义和测次、垂线的布置322

第七章河床质测验322

4-50实测成果的检查和分析322

4-52河床质采样器323

4-53卵石河床质的目估方法325

4-54河床质沙样处理326

第五部分降水量327

第一章概述327

5-1降水量观测的目的和意义327

5-2观测场的选择和设置327

5-3观测仪器的安置及维护328

5-5用雨量器观测降水量332

第二章降水量的观测332

5-4降水量观测种类、符号及精度332

5-6用自记雨量计测记降水量333

5-7自记雨量计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334

第三章降水记录的统计和订正339

5-8雨量器观测记录的统计339

5-9自记雨量计记录的订正和摘录339

第六部分水面蒸发343

第一章概述343

6-1水面蒸发观测的目的和意义343

6-2蒸发器种类和规格343

6-4陆上水面蒸发场的选择348

6-3蒸发场的类型348

第二章蒸发场的选择和仪器安置348

6-6漂浮水面蒸发场的选择351

6-7浮筏的型式和仪器安置352

第三章蒸发量观测和计算355

6-8观测时间和精度355

6-9 E-601型蒸发器的观测356

6-12观测用水要求357

6-10 口径为80厘米的蒸发器的观测357

6-11 口径为20厘米的蒸发皿的观测357

6-13蒸发场和仪器的维护358

6-14日蒸发量的计算359

第七部分水文调查361

第一章概述361

7-1水文调查的目的和意义361

7-2水文调查的任务和范围362

第二章水文站定位观测的补充调查363

7-3调查的内容与要求363

7-4调查的方法364

7-5蓄水工程蓄水量的推算365

7-6堰闸流量的推算367

7-7水文站定位观测补充调查成果的整理369

第三章洪水、枯水、暴雨调查371

7-8调查工作的内容和时间371

7-9调查的准备工作372

7-10调查的方法步骤372

7-11调查河段的选择373

7-12洪水痕迹的调查374

7-14调查注意事项375

7-13洪水痕迹可靠性的评价375

7-15暴雨调查377

7-16枯水调查378

7-17洪水调查的测量工作378

7-18用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法推算洪峰流量382

7-19用比降法推算洪峰流量382

7-20用水面曲线法推算洪峰流量389

7-21利用堰坝、急滩、卡口推算洪峰流量400

7-22分洪、决口、溃坝的流量计算404

7-23洪水总量和过程的推算407

7-24历史洪水经验频率的估定410

7-25调查成果的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413

第一册附 录415

附录Ⅰ-1水准仪、水准尺的检验与校正415

附录Ⅰ-2湿绳长度改正数表419

附录Ⅰ-3干绳长度改正数表429

附录Ⅰ-4顶角θ=90°的三角形堰水头与流量关系表430

附录Ⅰ-5河槽糙率系数表433

附录Ⅰ-6粘性土的不冲流速表464

附录Ⅰ-7阴阳历对照表465

附录Ⅰ-8水文调查参考表式4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