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通史 3 魏晋南北朝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化通史 3 魏晋南北朝卷
  • 郑师渠主编;曹文柱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1954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64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686页
  • 主题词:文化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通史 3 魏晋南北朝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纷乱的社会与活跃的文化5

第一节 社会变化对文化的震撼5

一、天灾人祸迭加的社会环境与士族地主势力的畸形发展5

二、社会变化对文化的震撼12

第二节 汉、胡统治者对文化的选择与调整16

一、汉族统治者对主导文化的选择与整齐风俗16

二、少数民族王朝自身的文化调整20

第三节 文化变迁对社会的浸润21

一、君权不振与士庶对立22

二、“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23

三、农耕分界线的南移和民族共同体的重新熔铸25

第二章 一个文化更新的时代29

第一节 个体意识的张扬29

第二节 从儒学式微到三教并立37

第三节 地域间、族属间文化的趋同与趋异41

第三章 问难屈胜 百舸争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论争46

第一节 玄学的分派与论辩46

一、正始之音与玄学的产生46

二、竹林七贤与竹林玄学51

三、西晋名士与元嘉玄学55

四、玄风盛炽江左60

第二节 夷夏之辨与佛道之争64

一、佛道相争之先声64

二、《夷夏论》与南朝的佛道之争66

三、《三破论》与南朝佛道之争的激化71

四、北朝的佛道之争74

第三节 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79

一、魏晋时期的无神论与有神论之争79

二、形神论与报应论的争辩82

三、范缜与神不灭论之争84

四、自然命定论与因果报应论之争88

五、北朝无神论与有神论的争辩90

第四章 文化的交流与杂糅95

第一节 胡风内渐与胡汉杂糅95

一、胡汉相交与胡文化的汉化95

二、胡风内渐与汉文化的胡化99

三、汉化——胡化——汉化的曲折发展104

第二节 玄学佛理 相映成趣106

一、玄、佛相交的历史背景107

二、名士名僧 相会交游109

三、名士精研佛经与玄学佛理化112

四、佛教的玄学化116

第三节 佛、道交融与道教向西流布119

一、道教广纳佛理119

二、佛教吸纳道教思想123

三、道教的向西流布126

第四节 域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128

一、江东文化的发展与南北文化交流129

二、河西文化的昌盛与东西文化交流132

三、中原文化的复兴与兼容并蓄135

四、区域文化发展的原因137

第五节 与西域及域外地区的文化交流140

一、与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140

二、与中亚、西亚各国的文化交流143

三、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146

四、与南海诸国的文化交流149

五、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151

第五章 清源正本 求幽探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155

第一节 贵无·崇有·独化155

一、以无为本 开物成务155

二、自生体有 有遗生亏160

三、玄冥之境 自得独化162

一、《阿含经》的传译与小乘佛教思想166

第二节 佛、道二教的宗教哲学166

二、般若学说与僧肇的唯心主义体系169

三、涅槃佛性说与顿悟说171

四、慧远的法性论与因果报应说174

五、葛洪及其神仙道教理论177

六、南北朝道教哲学的发展与丰富181

第三节 空前活跃的唯物论思想185

一、杨泉的《物理论》185

二、嵇康与阮籍的唯物自然观187

三、皇甫谧的朴素唯物论思想188

四、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与鲍敬言的《无君论》191

五、鲁褒的《钱神论》与贾思勰的人定胜天思想194

第六章 佛·道·巫197

第一节 佛教的汉化及其异端的产生197

一、三国时期佛教在汉地的扎根197

二、两晋时期佛教的发展199

三、南朝佛教理论的发展及其国教化203

四、北朝佛教的发展207

五、北朝二武灭佛211

六、弥勒教派成为异端和净土信仰的嬗变214

第二节 道教的改革与发展219

一、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219

二、葛洪与官方道教理论的初步建立222

三、东晋道教的复兴与发展225

四、道教内部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228

五、陆修静、陶弘景与南朝道教改革230

六、北朝道教改革与发展233

第三节 各种民间信仰与巫术236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谶纬符命236

二、魏晋时期的民间信仰240

三、魏晋时期的方士与方术243

四、北朝鲜卑的原始民间信仰244

第一节 森严壁垒的等级秩序247

第七章 伦理的乖张与悖反247

一、“王、谢门高非偶”248

二、郡姓与虏姓255

三、次门、役门及其他259

第二节 “士庶之际,实自天隔”261

一、“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261

二、“不入非类室,不与小人游”266

三、高门士族特权种种269

第三节 婚姻规范的相对失衡273

一、高门大族与帝室联姻274

二、门阀等级内婚制278

三、不与非类为婚282

第四节 轻国重家的道德观285

一、无忠君之节,有孝治之名286

二、“自致身荣,不存国计”289

三、“只成门户私计”293

第八章 育人与选士297

第一节 魏晋南朝的学校教育297

一、魏晋时期的学校教育297

二、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303

第二节 少数民族政权与文化教育307

一、十六国时期北方学校教育307

二、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313

第三节 选士制度317

一、九品中正制下的选士317

二、察举、征辟和朝廷策试下的选士320

第四节 家庭教育323

一、世代相授的家学323

二、家庭教育中的妇女327

三、书诫教子与《颜氏家训》329

一、史学独立地位的确立333

第一节 史学充分发展的时代333

第九章 灿烂的史学之花333

二、修史成风,撰著繁富335

三、乱世与史学347

第二节 史学名家与名著352

一、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352

二、范晔与《后汉书》358

三、沈约的《宋书》和萧子显的《南齐书》361

四、魏收与《魏书》364

五、《华阳国志》、《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366

第三节 体制的创新和突破372

一、纪传体史书体制的重大突破373

二、实录、类书的始创和起居注的定型376

三、史注新法的开创和史评、史抄的兴起379

四、地理方志的拓宽与丰富381

一、陈寿生前身后是非多382

第四节 史家的是是非非382

二、范晔之死386

三、崔浩国史冤狱389

四、魏收“秽史”说393

第十章 俪采百字之偶 争价一句之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397

第一节 三曹巨子与建安文学397

一、曹操和曹丕397

二、曹植402

三、建安七子与蔡琰404

第二节 魏晋之际的诗风406

一、正始文士406

二、太康文士412

第三节 从寄性田园山水到缠绵亡国之音416

一、陶渊明418

二、谢灵运和鲍照422

三、谢朓与“永明体”新体诗424

四、南朝后期的诗风425

五、北朝诗文举要426

第四节 训诂学、声韵学的成就429

一、辞书的发展429

二、韵书的产生430

第五节 吴歌北曲调不同432

一、南朝民歌432

二、北朝民歌435

三、《木兰诗》439

第六节 骈文风靡与神怪入书440

一、南北朝的骈文440

二、南北朝的骈赋442

三、志怪与轶事类的小说443

第七节 文选与文论447

一、《典论·论文》和《文赋》448

二、《文心雕龙》450

三、《诗品》452

四、《文选》453

第十一章 博大宏深的艺术园囿455

第一节 “俳优歌舞杂奏”455

一、音乐机构和乐官455

二、音乐文化的大融合456

三、新音乐的发展458

四、北方的鼓角横吹曲与胡戎乐460

五、佛教音乐的发展与丰富463

六、新乐器的出现和律学新成就465

七、五彩缤纷的舞蹈艺术466

八、百戏竞争新467

九、戏剧的雏形471

第二节 传神写照 极参神妙473

一、超迈前代的绘画成就473

二、三国佛教画的兴起与山水画的开端476

三、虎头“三绝”与两晋绘画478

四、人才济济的南朝画坛482

五、曹仲达与北朝绘画487

六、画论与画评488

第三节 诸体皆备,书家迭起492

一、诸体皆备的时代492

二、书家迭起,翰墨流芳494

三、钟繇和索靖499

四、皇象、张弘书冠东吴500

五、父子书圣501

六、萧子云突破飞白古法506

七、北朝书家与碑碣刻石508

八、论撰繁富,成就卓著510

第四节 绚丽诱人的石窟艺术511

一、风格独特的克孜尔石窟511

二、完备的佛教美术馆——敦煌莫高窟512

三、雄伟壮观的云冈石窟515

四、窟龛、造像居首的龙门石窟518

五、麦积山石窟及其它石窟艺术520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硕果523

第一节 数学和天文学突出的成就523

一、数学天才和天文学大师祖冲之523

二、刘徽和《九章算术注》526

三、多产的数学家甄鸾528

四、观天察法,群星闪耀530

第二节 集一代农学之大成——《齐民要术》533

一、贾思勰其人与其书534

二、耕农之术,靡不毕书536

三、对禽畜饲养经验的总结540

四、一部实用百科全书542

第三节 名医疗百疾545

一、外科鼻祖华佗545

二、王叔和与皇甫谧547

三、葛洪和《肘后方》549

四、陶弘景对药物学的总结和发展551

第四节 炼丹炉中的化学知识552

一、炼丹术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法553

二、“穷九丹之秘术”的大炼丹家葛洪555

三、黄白之术和古代合金学557

四、“中国雪”和无机酸、碱的提炼560

第五节 园林与建筑562

一、洛阳的规模与布局562

二、繁华的六朝帝都564

三、佛教寺塔和石窟建筑566

四、“虽由人造,宛若天成”的园林建筑569

第六节 机械发明与冶铁技术572

一、百辟千灌,精炼成钢573

二、巧思绝世的机械发明家马钧575

三、各显神通的水力机械579

第十三章 社会风俗与时尚583

第一节 士人习尚和民风嬗变583

一、士人习尚583

二、民风嬗变592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汉俗与胡风600

一、面食、菜肴以及茶与酒600

二、衣服、佩饰和服饰文化610

第三节 婚俗、丧仪和世俗迷信622

一、婚俗与性观念622

二、丧仪与葬法626

三、世俗迷信634

第四节 娱乐、节令和宗教活动638

一、娱乐游戏638

二、岁时节令645

三、宗教活动654

主要参考书目661

热门推荐